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关于王姓的起源及流变考略

2014-03-20 15:37:37来源: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专家 王永宽

打印 字号: T|T

王姓是当代汉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大姓。本文对有关历史文献资料综合排比梳理,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分别叙述了姬姓王氏、妫姓王氏、子姓王氏、虏姓王氏及王姓的其他来源,与王姓相关的复姓及其来源,王姓的郡望及后世的播迁等问题。其中对于以王子晋为始祖的姬姓王氏这一重要支派及王子晋其人的考索尤为详尽。

作 者 王永宽(1946—),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郑州,450002

王姓源流考略

王姓是当代汉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大姓,在汉代以前已经是著名的大姓之一。关于王姓的起源及流变,当代不少有关姓氏研究著作及普通读物所述内容大致相同。笔者曾涉猎数种,如谢钧祥《中华百家大姓源流》(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中共河南省委统战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编《中华姓氏河南寻根》(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以及各种《百家姓》的整理注解本等。这些著作在解说各个姓氏时做了较深入的溯源探微工作,已经达到的学术深度和知识广度应当给予高度肯定。但是,就其中对于王姓源流的叙述来说,总是使人感到还不够明晰,也还不够详尽,为此,笔者再次对有关文献资料综合排比梳理,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并对有些具体问题略作辨析,力求有新的补证,以此就教于王氏宗亲及学界同仁。

关于王姓源流,古今学者能够认同的比较权威的说法,是南宋郑樵《通志》卷四十八“氏族四·以爵为氏”对于王姓的表述:

王氏,天子之裔也。所出不一,有姬姓之王,有妫姓之王,有子姓之王,有虏姓之王。若琅邪、太原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恭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若京兆、河间之王,则曰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毕万,封魏,后分晋为诸侯,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分散,时人号曰王家。或言魏至昭王彤,生无忌,封信陵君,信陵生间忧,间忧生卑子,秦灭魏,卑子逃于泰山,汉高帝召为中涓,封兰陵王,时人以其王族也,谓之王家。此皆姬姓之王也。出于北海、陈留者,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出于河南者则为可频氏,出于冯翊者则为钳耳族,出于营州者本同丽,出于安东者本阿布思,此皆虏姓之王也。以其所出既多,故王氏之族最为蕃盛云。

郑樵关于氏族与姓氏的观点,在古代姓氏学与谱牒学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中关于王姓的起源的论述,采用了唐代《元和姓纂》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的有关内容,并加以订正。明代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四记述王姓,又在郑樵《通志·氏族略》的基础上予以增补。郑樵关于王姓的起源本为“以爵为氏”、“天子之裔”的说法也为后世学者采纳,如清陈廷炜《姓氏考略》云“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这基本上是沿袭郑樵的观点。本文大体按照郑樵所述王姓的四大来源——姬姓之王、妫姓之王、子姓之王、虏姓之王为顺序,并补充一部分为王姓的其他来源,综合进行叙述。

               一、姬姓王氏


     姬姓是周朝王室之姓,其最早的渊源出自黄帝。《史记·五帝本纪》谓“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司马贞“索隐”引录《国语·晋语四》指出,这十四姓中除去重复者,实为十二姓,即“姬、酉、祁、己、滕、葴、任、拘、釐、姞、嬛、衣是也”。《汉书·王莽传》中记述王莽之语云:“黄帝二十五子,分赐厥姓十有二氏。虞帝之先,受姓曰姚,其在陶唐曰妫,在周曰陈,在齐曰田,在济南曰王。予伏念皇初祖考黄帝,皇始祖考虞帝,以宗祀于明堂,宜序于祖宗之亲庙。……姚、妫、陈、田、王氏凡五姓者皆黄、虞苗裔,予之同族也。”这里,王莽自认为是虞舜的后裔,把王姓列为黄帝和虞舜的嫡系五大姓之中。现在单从姬姓王氏的根源来说,黄帝的裔孙后稷在舜时为农官,即以姬为姓。周文王即后稷的裔孙。文王之子姬发灭掉殷纣王,建立周朝,即周武王。周朝的王室成员是后世王姓的主要来源,其中被认定为王姓始祖的,主要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周灵王太子晋、周平王太孙赤、王子成父、周考王之弟揭这五位,而其中又以太子晋这一支派在后世最为繁盛。

1、周灵王太子晋生平述略
    记述周灵王太子晋的文献有多种,其中太子晋的主要事迹有三大项:一是对于周灵王进行直谏而被废掉太子,二是和晋国使臣师旷的会见,三是死后成为神仙。“直谏”一事,见于《国语》卷三“周语下”:
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谏曰:“不可。晋闻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夫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夫天地成而聚于高,归物于下,疏为川谷以导其气,陂塘污庳,以钟其美。是故聚不陁崩,而物有所归;气不沉滞,而亦不散越。是以民生有财用,而死有所葬,然则无夭昏札瘥之忧,而无饥寒乏匮之患。故上下能相固,以待不虞,古之圣王,唯此为慎。……夫事大不从象,小不从文,上非天刑,下非地德,中非民则,方非时动,而作之者,必不节矣。作又不节,害之道也。”王卒壅之。及景王多宠人,乱于是乎始生。景王崩,王室大乱。及定王(应是贞定王),王室遂卑。
王符《潜夫论》卷九“志姓氏第三十五”也记述有太子晋直谏之事,基本上是依据《国语·周语》,文字较为简略。后世的文人著作转述此事,大抵是依据《国语》或《潜夫论》。这里记述的一段史实是,周灵王二十二年,即鲁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洛阳发生了“谷洛斗”的情形。即是说,洛阳城北的谷水暴涨而往南流,和城南的洛水会合而相激,当时人们称之为“水斗”。周灵王打算调集人力堵塞谷水往南流的水道,使它往东流向瀍水,太子晋向父王劝谏说不可以这样做。他的理由大意是,古代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总是不堕毁山陵,不填平洼地,不阻塞河道,不泄流湖泊,因为山河大小及地势高低都是自然形成的,高者藏宝,低者聚气,不能随意用人力使它改变;管理世间万民也是同样的道理,对于民心民情不能压制,只能顺应其势而以利导之,使民众能够安居乐业,各得其所;如果一定要按照个人的意志强力推行某件事,那就会上不合天意,下不合地理,中不合民情,其方法也不合时宜,那就要出现大祸乱。周灵王不听从他的劝谏,坚持堵塞谷水。结果,周灵王废掉子晋的太子名分,又立子晋的弟弟姬贵为太子。不久周灵王死,姬贵即位为周景王,他宠信子朝、宾孟等一班佞臣,朝政荒废,国家动荡。景王死后,周王室大乱,到贞定王姬介在位时,周朝更加衰落,这时的历史已是春秋结束,进入了七大国纷争的战国时期。
    关于太子晋与晋国使臣叔誉、师旷的会见,见《太平御览》卷一四六“皇亲部十二·太子一”转引的《周书》:
《周书》曰:晋平公使叔誉于周见太子晋,与之言,五称而三穷,逡巡而退,其言不遂。归告公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臣不能与言。”师旷见太子,称曰:“吾闻太子之语,高于太山,愿一言。”王子应之曰:“吾闻太师将来,吾心甚喜。既见子喜而又惧,吾闻女知人长短吉凶也。”旷对曰:“女声清,女色赤,火色不寿。”太子曰:“然。却后三年,吾将上宾于帝所,女慎毋言,殃及女。”师旷归,未及三年,告死者至也。
今存本《逸周书》卷九“太子晋解第六十四”记述太子晋会见师旷的一段文字,与《太平御览》引录的《周书》文字有差异,但基本事实是一致的。王符《潜夫论》卷九“志姓氏第三十五”也记有王子晋会见师旷之事,大抵是依据《周书》,但是在此段之末又增加数句云:“孔子闻之,曰:‘惜夫,杀吾君也。’世人以其预自知去期,故传称王子乔仙。”应劭《风俗通义》卷上“正失第二”记“叶令祠”,涉及王子晋会见师旷一事,也有“孔子闻之”数句,或者是采自《潜夫论》。叔誉即晋国大夫叔向,本名羊舌肸,是晋国名臣羊舌职之子,《国语三·周语下》有“晋羊舌肸聘于周”之语。这段史实是,叔誉在周都城洛阳见到了太子晋,说起五件事,有三件都不能对答,于是叔誉非常赞赏他的聪明和善辩,回国后对晋平公说,太子晋才15岁,我就辩不过他。在这之后才有师旷和太子晋会见的事。师旷见太子晋面色发红,判定他不能长寿,而太子晋也说自己三年后就要辞世了,后来果然不到三年晋国就听到了太子晋的死讯。
太子晋会见叔誉和师旷这两件事,相隔的时间肯定不长。会见叔誉时他才15岁,这时应是在周灵王二十二年因直谏事被废之前。叔誉回国向晋平公报告了太子晋的情况之后,晋平公或许是想进一步了解太子晋的才能,以便在将来太子晋即位之后更好地维护同周朝的关系,就立即再派师旷朝周。那么,师旷会见太子晋的时间很有可能是同一年,即太子晋15岁时,而且也是在因直谏被废黜之前。因为,如果太子晋已经被废,师旷朝周时就不方便和他相见了。师旷说“吾闻太子之语高于太山”,这大概是指太子晋见叔誉时能言善辩的那些话。师旷测知太子晋不能长寿,太子晋也向师旷说出心里话,预言此后三年就要离开人世,结果真的应验了。如果叔誉和师旷见太子晋的时间是周灵二十二年,或者是前一年,但不会是前两年,因为太子晋因直谏而被废必在会见师旷离去之后的同一年或两年之内。这样,王子晋逝世的时间当在周灵王二十三年或二十四年,即公元前549年或548年,终年仅17岁。这样的推断大抵是可以成立的。关于王子晋的死,《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七回“卢蒲葵计逐庆封,楚灵王大合诸侯”开头的一段是这样写的:
话说周灵王长子名晋,字子乔,聪明天纵,好吹笙,作凤凰鸣。立为太子。年十七,偶游伊洛,归而死。灵王甚痛之。有人报道:“太子于缑岭上,跨白鹤吹笙,寄语土人曰:‘好谢天子,吾从浮丘公住嵩山,甚乐也,不必怀念。’”——浮丘公,古仙人也。灵王使人发其冢,惟空棺耳,乃知其仙去矣。至灵王二十七年,梦太子晋控鹤来迎,既觉,犹闻笙声在户外。灵王曰:“儿来迎我,我当去矣。”遗命传位次子贵,无疾而崩。贵即位,是为景王。
《东周列国志》尽管是小说家言,但这是一部历史小说,所叙述的情节足资参考。然而从现有的历史资料来看,也有两处明显的疑点。其一是,《周书》等文献都记述说师旷见太子晋时说他“女(汝)色赤白”,意思是你的面色白里透红,这有些费解。因为据史籍记载,师旷其人“生而目盲”,那么,这位先天性的盲人怎么能看见太子晋的面色如何呢?因此使人怀疑《周书》的记述有主观想象的成分。其二是《潜夫论》和《风俗通义》谓“孔子闻之曰,惜夫,杀吾君也”,这也费解。因为孔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那么在太子晋逝世时,孔子不过三、四岁,他怎么会有这样的议论呢?这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太子晋少年夭折,加之他的高尚人品和被废黜的不公正待遇,因而受到当时及后世人的赞誉与同情。又由于他在和师旷的对话时能预知自己不久将离人世,于是就产生了他死后成仙的传说。《东周列国志》进一步又把周灵王的死说成是太子晋的接引,更增加了传说故事的神话色彩。关于太子晋的升仙,《周书》和《国语》等先秦时的文献没有涉及。《楚辞·远游》有“吾将从王乔而娱戏”一句,提到王乔(即王子晋)成仙的事,但是前人已判断《远游》篇是汉代人的作品,这说明王子晋成仙的传说当是最早产生于西汉时。刘向《列仙传》卷上“王子乔”一节记述较详:
王子乔,周灵王太子晋也。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之间。道士浮丘公接引上嵩高山。三十馀年后,求之于山上,见桓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缑氏山颠。”至时,果乘白鹤驻山头,望之不得到。举手谢时人,数日而去,亦立祠于缑氏山,下及嵩高首焉。
秦始皇信方士,好神仙,至汉武帝时更痴迷于求仙慕道。刘向(公元前77?~前6年)主要生活于汉宣帝至成帝年间,这时关于神仙的传说已经非常流行,《列仙传》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思想背景之下产生的。这里的记述,比《周书》增加的事实主要有四项:其一,神仙化了的太子晋已被称为王子乔。由此而在后世又或称他为王乔,或说他本名迥(如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其二,他好吹笙,作凤凰鸣,这大概是指他在被废为庶人之后,逍遥自在,吹箫而游于伊洛之间作为消遣。其三,他是被道士浮丘公接引上嵩山的。浮丘公是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仙,由于在《列仙传》中有接引王子晋的记述,后世文士的诗文中对于浮丘公就有了更多的关注。其四,王子晋在三十多年后遇到桓良,让桓良给其家人传话,在缑氏山相见。这时的王子晋乘白鹤出现在山头云际,人们只能远远地望见而不能接近,他已成为传说意义上的神仙形象。
汉代以后,随着道家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以及道教的兴起,关于王子晋成仙的传说也增加了更多的内容。陶弘景《真诰·运象篇》云:“王子晋父周灵王有子三十八人,子晋,太子也,是为王子乔。灵王第三女名观香,字众爱,是宋姬子,于子乔为别生。妹受子乔飞解脱网之道,得去入缑氏山中,后俱与子乔入陆浑,积三十九年,观香道成受书,为紫清宫内传妃,领东宫中候真夫人(注云:此即中候王夫人也)。子乔弟兄七人得道(注云:五男二女),其眉寿是观香之同生兄,亦得道。”陶弘景是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他的说法出于何处,不详。俞樾《茶香室三钞》卷十八“王子乔兄妹成仙”一则引述上段文字之后加按语说:“王子乔事人多知之,观香与眉寿,人不知也。”此后又引述陶弘景《真诰·握真辅》篇云:“四月二十七日夜半,梦见一女子著上下青绫衣,与吾相见,自称云‘我是王眉寿之小妹也’。按此人当即观香矣。”陶弘景的记述没有引起古代文士更多的注意,俞樾的引述也未见被人提及,今记于此处可供参考。
    关于王子晋成仙后现身的缑氏山,即缑山,在今河南偃师县城南20公里处。此地春秋时为古滑国地,汉代曾置缑氏县,今为偃师县缑氏镇。缑山高308米,古代建有王子晋祠。唐代在此山树立了一块“太子升仙碑”,碑阴题记云“神龙二年八月二十七日,相王李旦奉制刊碑刻石”。此年为武则天逝世的第二年,中宗李显在位,碑文是武则天在世时亲笔书写,著名书法家薛稷题写上下款。此碑如今保存完好,2006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面文字共34行,2162字(武则天书2139字,薛稷书33字),其中叙写王子晋的生平事迹云:升仙太子者,字子乔,周灵王之太子也。原夫补天益地之崇基,三分有二之洪业,神宗启胄,先承履帝之祥;圣考兴源,幼表灵髭之相。白鱼标于瑞典,赤雀降于祯符。屈叔誉于三穷,锡师旷以四马。谷洛之斗,严父申欲壅之规;而匡救之诚,仙储切犯颜之谏。播臣子之懿范,显图史之芳声。而灵应难窥,冥徵罕测。紫云为盖,见嘉贶於张陵;白蜺成质,遗神丹於崔子。凤笙汉响,恒居伊洛之间;鹤驾腾镳,俄陟神仙之路。嵩高岭上,虽藉浮邱之迎;缑氏峰前,终待桓良之告。……斯乃腾芳万古,擅美千龄,岂与夫松子、陶公同年而语者也。
这段文字,除去歌功颂德虚腴客套词语之外,明确提到的事实有以下七项:一、太子晋字子乔,这是前代文献没有明言的,《东周列国志》写王子晋字子乔本于此;二、和叔誉的对话;三、会见师旷,赠给师旷四匹良马,而此赠马之事,前代文献未见;四、谷洛水斗发生而对父王直谏;五、吹笙作凤鸣,游于伊洛;六、被神仙浮丘公接引上嵩山;七、在缑氏山头见桓良让给家人带话。这些事实大都是《周书》、《国语》、《列仙传》、《潜夫论》、《风俗通义》等文献中记述过的,而增出的“字子乔”和赠师旷四马这两件事,当是依据其后的传说或野史笔记的记述。
综上所述,太子晋一生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周朝的都城洛阳及洛阳附近。他作太子时期,主要生活在王宫;被废黜之后曾游于伊洛,主要在伊河、洛河一带;成仙后居于嵩山,在今河南登封,距洛阳并不远;遇见桓良及后来现身之地的缑山离洛阳更近。可以肯定,王子晋在短暂的一生中没有去过晋国。后世人认定王子晋是王姓的始祖,那么,王姓的祖根地应当被认定在东周都城洛阳,这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2、以太子晋为始祖的王氏世系
    当代不少姓氏书认为,90%的有家谱的王姓都源于姬姓王氏;或者说全部王姓的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太子晋的后裔。如《中华姓氏河南寻根》说:“无论官修史书,还是私撰名著,均以太子晋为王姓祖先。其后人是诸王姓中最为繁盛的支派,当今王姓人十之七八都自认为是太子晋的后裔。”(见本书第65页)
以太子晋为始祖的王氏世系,在后世一般被称为“太原王氏”,其实始于太子晋之子宗敬。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云:“故传称王子乔仙,仙之后,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因氏王氏。”据此,这一支派最初住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后来才迁至太原而成为太原王氏。《新唐书》卷七十二“宰相世系表二”记云:“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郑樵《通志》则云太子晋之子名为宗恭,或许是因避周敬王(姬匄)之讳而改称。因太子晋逝世时仅17岁,那么宗敬的出生当在周灵王二十四年或稍后(或者是遗腹子),即公元前548年,小于孔子三岁左右。所谓“避周难于晋”,其详情已难考。所谓曾官为司徒,当在周敬王在位时(公元前519~前476年)
现在依据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四及其他相关材料,综合叙述宗敬之后的支派是:
宗敬七世孙王错,战国时为魏国将军;传8世,为秦国大将军王翦,王翦之子王贲封武陵侯,王贲之子王离封武城侯。王离有二子,王元、王威。王元避秦末之乱,迁于琅琊,后徙临沂,这是后来被称为琅琊王氏的始祖。
    琅琊王氏是王子晋传下来的太原王氏中最宏大的一支。王元的四世孙王吉(字子阳),汉宣帝、元帝时官为谏议大夫,定居于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在此发展为名门望族。王吉的后裔王遵在东汉初光武帝时官太中大夫,封义乡侯。王遵的后裔声名显赫的有晋代王祥、王览兄弟。王祥卧冰故事家喻户晓,为“二十四孝”之一。王览是王祥后母之子,以孝友著称,官至大中大夫。王览有六子,长子王裁,王裁之子即王导,随晋室南迁,东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为相,官至太傅。王导的后裔中著名有有王僧绰、王僧虔,王僧绰的后裔中著名的是王褒,南朝梁时为吏部尚书,入北周官车骑大将军,是著名文学家。王览次子王基(非东武侯王基),王基次子王敦是东晋大将军。王览第四子王正,王正之子王旷、王廙、王彬。王旷之子即东晋右军将军、著名书法王羲之;王羲之之子王徽之、王献之皆著名。王彬之子王彪之,王彪之曾孙王淮之至南朝宋时为御史中丞;王淮之玄孙王猛(字世雄),南朝陈时为镇南大将军。从魏晋至南朝,以王览、王导、王敦、王廙、王羲之为主要代表的王氏家族中,名显正史列传的63人,身居三公、仆射等朝中要职的50馀人,侍中80馀人,尚书25人。   六朝以后,琅琊王氏家族在江浙一带及江南其他地区繁衍为许多名门望族,至唐代官宦不绝。如王览之子王正的后裔王猛(字世雄),其子王缮、王纩、王续。王纩之子王璿,字希琢,武后时为相。其中有从江南复迁至北方的,后世也有不少发达显赫者。如王褒至北周后,其子王鼎(或作王鼒),字玉铉,隋代封侯,其子弘让、弘直、弘度、弘仁、弘义、弘训、弘道、弘艺(弘或作宏),至唐代官宦不绝。弘直之子王綝,字方庆,武后时为相;王綝的五世孙王璵,唐肃宗时为相;王璵的曾孙王搏(或作博),唐昭宗时为相。弘度、弘仁、弘义、弘训四人的六子八孙,王綝之弟王緄及其三子,都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列名。
琅琊王氏后裔中从王儒贤之后的一支播迁到河东,被称为河东王氏。王儒贤在隋唐之际官赵州司马,其子王知节官扬州司马。王知节之子王胄官协律郎,王胄之子王处廉官汾州司马。王处廉之子即盛唐时期著名诗人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王维之弟王缙,字夏卿,唐代宗时官至黄门侍郎、同平章事。其后世成为河东大族,也有流散于四方各地者。
    太原王氏的另一支,从王离的次子、王元之弟王威开始主要在北方发展。王威的九世孙王霸,字儒仲,居于太原晋阳,其后裔被称为晋阳王氏。王霸在东汉光武帝时拒受征召,名重一时。王霸之子王殷、王咸。王咸,王莽时曾为对匈奴和亲大使。王咸十九世孙王柔,东汉末官中郎将;王柔之弟王泽,官雁门太守。王泽之子王昶,三国魏明帝时官司空;王昶之子王浑,西晋初官大将军。王浑的玄孙王坦之,字文度,东晋初官中书令,封蓝田侯,与谢安同辅朝政。王坦之子王愉,官尚书仆射、前将军,因谋反被诛全家;其孙王慧龙婴儿时被和尚救出,长大后投于北魏,因功官至宁南将军。王慧龙之子王宝兴,袭封龙骧将军;王宝兴之子王琼,官镇东将军。王琼有四子,名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往下传被称为“四房王氏”,至唐代不乏名人。大房王氏王遵业,在北魏末年的动乱中被尔朱荣所杀。王遵业次子王松年,仕于北齐为黄门侍郎。王遵业八世孙王翊,唐代宗时为吏部郎中,被代宗称为“纯臣”。王翊弟王翱,王翱曾孙、即王遵业第十一世孙王溥,字德润,唐昭宗时为相,后任工部尚书。二房王氏王广业,北魏时官太中大夫。王广业之子王野父,仕于北齐为胶州刺史。王广业的后裔中有唐代诗人王湾。四房王氏中名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共有49人。    太原王氏的支系晋阳王氏从王霸的长子王殷以下为另一支,后世衍生为乌丸王氏。王殷在东汉时官中山太守。王殷的四世孙王寔,王寔有三子,王允、王隗、王懋,王懋在东汉末官侍中、幽州刺史。王殷六世孙王光,北魏时官并州刺史。王光之子王景(或作王冏),北魏时官度支尚书、乌丸校尉,封广阳侯,于是王景之下的这一支王氏,后世称之为乌丸王氏。王景之子王神念,初为北魏颍川太守,后来此郡归附于南朝梁,于是王神念又仕于梁朝,官至右卫将军。王神念之子王僧辩,曾官大都督,讨平侯景叛乱,累功加太尉,被封永宁郡公。王僧辩之孙王珪(字叔玠),唐太宗贞观年间为相,其家族后来大都居于关中,多有地位显赫者,如王珪的曾孙王旭,武后时官侍御使,是著名的酷吏“三豹”之一。王景的五世孙王元政,唐初官幽州别驾。王元政的五世孙王涯,字广津,唐宪宗、文宗时宰相。    太原王氏的支系晋阳王氏从王轨以下的一支,后世衍生为中山王氏。王轨是王霸的后裔,出自王霸的长子王殷还是次子王咸尚待考。王轨在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官凉州参军,就在这里安家,其子孙居住于凉州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王轨的五世孙王桥,北魏时官侍御史,封武威定王。王桥之子王叡,字恪诚,仕北魏为尚书令,被封为中山王,号称中山王氏,徙居乐陵(今山东乐陵),此后其家族即被称为中山王氏。王叡的五世孙王元季,隋代官至开府仪同三司。王元季的曾孙王晙,唐玄宗时宰相。    太原王氏的支系晋阳王氏在唐代从王满之后为又一支。白居易《扬州仓曹参军王府君墓志铭》云:“公讳某,字士宽,其先出自周灵王太子晋,凡二十一世而生翦,翦为秦将军。又三世而生珣,珣居太原,故今为太原人。又十九代而生琼,琼为后魏仆射,谥孝简公。又二代而生曾祖讳满,官为河南府王屋县令。王祖父讳大琎,为嘉州司马。王父讳昇,为京兆府咸阳令、河南府伊阙令,有文行学术。”(见《全唐文》卷二五三)据此知王满的远祖是王翦的三世孙王珣。王满曾官汾州长史,王满之子是王大琎。白居易为之作墓志铭的王恕,字士宽,即王大琎之孙、王播之父,曾官扬州府仓曹参军。王播,字明扬,唐文宗时宰相。王播的二弟王起,唐武宗时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播的三弟王炎,字逢时,太常博士。王炎之子王铎,字昭范,唐僖宗时为相。王铎之孙王定保,唐昭宗光化年间进士,后至南汉刘龑朝官至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以史学著作《唐摭言》而闻名后世。
太原王氏还有一个支系是祁县王氏,始称于唐代,从哪一支系下传已难以查考,仅知始于北魏时的王杰,王杰之后的著名代表人物是隋代的王通,其后世认同远祖是周太子晋。刘禹锡《王公(质)神道碑》记云:“常侍讳质,字华卿,始得姓自周太子晋宾天而去,时人曰王子,因去姬为王氏。自秦汉以还,世多显名。由今而上十有一代名杰,仕元魏为并州刺史,子孙因家,遂为太原祁人。并州六代孙名通,字仲淹……谥曰文中子。……文中生福祚……生勉……即公之曾祖也。祖讳怡……考讳赞……公其季子也。”(见《全唐文》卷六0九)王质籍贯为洛阳龙门,进士出身,官至谏议大夫、宣歙观察使。
自唐代及其以后,太原王氏的各大支派又向全国各地流散,繁衍滋蔓,愈来愈盛,后文还有叙述。
3、以毕公高为始祖的王氏世系
毕公高是周文王的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的小弟,名姬高。武王灭殷之后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故称为毕公,是毕姓的始祖。此地又有毕原、毕郢等地名,都是因为毕公的封地而得名。毕公在周武王死后又辅佐成王、康王,可谓是四朝元老。《尚书》中有《毕命》一篇,即是周康王十二年六月给毕公的诏令。此篇开头说:“康王命作册毕,分居里,成周郊,作《毕命》。”意思是拟制册书,命毕公治理成周,划定民众居住的疆界,以安定周都的城郊。史官记录下这桩史实,撰写出这一篇《毕命》。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毕公高的后裔中有位名叫毕万的,在晋国辅佐晋献公,因功被封于魏,官为大夫,《左传·闵公元年》记云“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太子城曲沃,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即指此事。毕万即魏国的始祖,后来魏与韩、赵三家瓜分了晋国,战国时为七雄之一。魏国至魏昭王姬彤,生公子无忌,即信陵君。其子名间忧,袭封为信陵君。秦国灭魏之后,间忧之子卑子逃难于泰山一带,汉初高祖时召为中涓(侍从官),被封为兰陵侯,当时人们因其出身本为王族,就称之为“王家”,于是卑子的子孙就以王为姓。
因此,以毕公高为始祖的姬姓王氏,实际上这一支派是以信陵君的孙子卑子为始祖的。卑子的儿子王悼;王悼之子王贤,西汉时曾官济南太守。汉宣帝时诏令迁徙山东豪杰居于关中灞陵,于是王贤家族就奉旨迁到京都长安附近,成为京兆人。可以说,王贤即是京兆王氏的始祖。
卑子的九世孙、即王贤的七世孙王党,西汉时为上郡(今陕西延安、榆林一带)太守。卑子的九世孙王遵,字子春,东汉初原为隗嚣大将军,后归顺汉光武帝,封向义侯。王遵的曾孙王景有二子,王均、王忠。王均的八世孙王罴,北魏时官雍州别驾、荆州刺史。王罴五世孙王庆,王庆有五子,名易从、恭从、择从、朋从、言从,恭从之外的兄弟四人皆进士及第,其中三人先后官凤阁舍人,时人号为“凤阁王家”。王择从之子王察,官连州刺史。王察的的孙子王徽,字昭文,僖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右仆射。王忠的七世孙王直,南朝时官瓜州刺史。王直之子王武宣,官岳州刺史。武宣之子王德本,唐初官邓州刺史;德本之弟德真唐高宗至武后时官至同平章事。王德真的后裔为宦者连绵不断。京兆王氏王均及王忠的后裔在唐代中进士的18人,职任台省守牧者30馀人。
4、以周平王太孙赤为始祖的王氏世系
    周平王是周幽王之子,名宜臼,公元前770~720年在位。关于后世以其太孙赤为始祖的王氏,见于唐王颜所撰《王卓神道碑》(《全唐文》卷五四五),其碑文云:厥后子孙因王显姓,始自四十一代祖周平王孙赤。其父泄未立而卒,平王崩,赤当嗣,为叔父桓王林废而自立,用赤为大夫。及庄王不明,赤遂奔晋,晋用为并州牧。自赤至龟八代,代牧并州。龟生乔,至文钊十六代,通前八代,代袭封晋阳侯。……卓,字世盛,历魏晋为河东太守,迁司空,封猗氏侯。……卓翁年七十九薨于河东,时属刘聪、石勒乱太原、晋阳,不遂归葬,葬河东猗氏县焉。……我卓翁葬河东,子孙成族,间生将相,而太原之望,独不鼎盖河东著姓乎?
这段话提供的信息是:唐代王卓是周平王的四十一代孙,其远祖是周平王的孙子,名赤。赤的父亲名泄,原被立为太子,早死,赤为太子的嗣子。但是,在周平王死后,赤的叔父姬林夺了王位,即周桓王,赤被任用为大夫之职。周庄王姬佗在位时,赤逃奔到晋国,历代世袭并州牧、晋阳侯。王卓于魏晋时官河东太守,封猗氏侯,死后因石勒之乱而不能归葬晋阳,而葬于猗氏县。此地隋代为桑泉县,今属山西临猗县。于是,王卓的后裔在猗氏繁衍为望族,后世被称为猗氏王氏。
关于以周平王太孙赤为始祖的说法,仅见于王颜的这篇碑文,没有其他文献资料可作佐证。
5、以王子成父为始祖的王氏世系
王子成父,或作公子成父、成甫、城父。本是周朝王室,其后裔仕于齐国者,名为成父,其生活时代当在齐孝公至齐惠公时期。春秋时期北方有异族人建立的北狄之国名为鄋瞒,国君侨如兄弟四人皆极其强悍,四处侵略。鄋瞒侵犯齐国的时间,史籍的记述颇多疑惑。《左传·文公十一年》记云:“齐襄公二年,鄋瞒伐齐,齐王子成父获其弟荣如,埋其首于周首之北门。”齐襄公二年,即鲁桓公十六年(公元前696年)。可是,《左传·文公十一年》记此年(即齐昭公十七年,公元前616年)鄋瞒再次侵齐,“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杀之”。据此,则长狄兄弟荣如和侨如的死相距80年,这是不可能的。如果鲁文公十一年擒获侨如的史实是可信的话,那么,王子城父擒荣如的时间就不可能是齐襄公二年。《史记·齐太公世家》记此事云:“惠公二年,长翟(狄)来,王子城父攻杀之,埋之于北门。”惠公二年亦即鲁宣公二年(公元前607年),据此则荣如之死比侨如晚了9年,这是可信的。王子城父打败长狄的地点,《史记》仅谓“北门”,而《左传》谓“周首之北门”,周首是齐国城邑名,在今山东东阿。王子成父的这件功劳,奠定了他在齐国历史上的地位,他的子孙也就以王为姓,这一支王姓以王子成父为始祖也便感到无上光荣。
     王子成父的后裔,在山东延续而形成的望族主要是东莱王氏。代表性名人如三国魏时的王基(字伯舆),官至镇东将军,封东武侯。洛阳关林存有一块《东武侯王基碑》,原是景元二年(261年)立。清毕沅《中州金石记》云,碑主王基,东莱曲城(今山东掖县东北)人,仕于魏文帝、明帝、齐王、高贵乡公、元帝五代,景元二年卒。此碑今存残段,上面显出“子有成父者出仕于齐获狄荣如孙湫违难为莱大夫”字样,据此可知王基是王子成父的后裔。后来又有王弥(?~311年),西晋时东莱人,是曾官汝南太守的王颀的孙子。王弥参加了刘伯根义军,后归前赵刘渊,官至大将军,不久被石勒所杀。《晋书》有记载。    然而,王子成父的后裔也有的流散至其他诸侯国。如流散至晋国者后世演变为太原王氏或其他支派的王氏望族,这些王姓后人同以王子晋为始祖的太原王氏常有混淆,未被混淆者其碑传中有特别注明。如唐代王仲舒就是王子成父的后裔,亦称太原王氏。韩愈撰有《太原王公(仲舒)神道碑》,碑文记云:“王氏皆王者之后,在太原者为姬姓。春秋时,王子成父败狄有功,因赐氏,厥后世居太原。至东汉稳士烈,博士征不就,居祁县,因号所居乡为‘君子’。公其君子乡人也。魏晋涉隋,世有名人。”(见《全唐文》卷五六二)王仲舒字弘中,官至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观察史,《旧唐书》和《新唐书》皆有传。王仲舒的后裔当然也都是以王子成父为始祖的王氏世系。
还有一说,王子成父的后裔是以“王子”为复姓的(详见后文)。这些复姓“王子”者,同以王子成父为始祖的王姓实属同源。
6、以周考王之弟揭为始祖的王氏世系
周考王名姬嵬,公元前440至前426年在位,他把其胞弟揭封于洛阳王城。王城本是周成王时在洛邑筑起的城垣,称为东都。周平王东迁洛邑之后就建都在这里,故址在今洛阳市内王城公园一带。后来周敬王在位时在王城之东又筑建新的都城,称为成周,故址在今洛阳东白马寺一带。考王时是定都于成周的,他为了加强对故都王城的控制,就把最亲近的弟弟封在这里。揭受封后,史称桓公。《史记·周本纪》记云:“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以续周公之职。”《史记》司马贞“索隐”于此处又加注云,桓公揭卒后,其子威公立;威公死后,其子惠公立;惠公又封其长子为西周公,封其少子于巩,曰东周公。桓公揭及其子孙存国将近百年,其家族后裔不论是生活在洛阳及巩县一带还是流散于外地,都是以王为姓,被称为王城王氏。
王城王氏在后世已多同太原王氏、琅琊王氏等著名望族混淆,究竟谁是揭公的真正后裔,已难以确指。
 

二、妫姓王氏


妫原为水名,《史记·陈杞世家》记舜曾居于妫汭,于是以妫为姓。周武王灭殷之后,封舜的后裔于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妫姓即为陈国之姓。春秋时陈厉公(公元前706~700年在位)之子陈完,在陈宣公时因陈人杀太子御寇,陈完逃奔齐国,改姓田氏,称为田完。当时齐国是齐桓公在位,欲用他为上卿,田完推辞,仅得官为工正。田完卒后谥为敬仲。《史记》记载这段历史称之为“敬仲如齐”。田完五世孙田无宇,事齐景公为大夫,其家在齐国兴旺起来,成为大族。田无宇之子田乞,仍官大夫。齐景公死,朝臣国惠子、高昭子立孺子荼为君。田乞杀高昭子,国惠子逃奔莒国,于是田乞立公子阳生为君,是为齐悼公,田乞为相,控制了齐国政权。田乞死,其子田常继任,仍专齐政。田常曾孙田和把齐康公放逐于海滨,自立为君,历史上称之为“田氏代齐”。战国末期,齐国被秦灭掉,田氏子孙被废为庶民,散居于北海(今山东昌乐潍坊一带)、陈留(今河南开封)等地,以王为姓。因此郑樵《通志·氏族略》云,王姓“出于北海、陈留,则曰舜之后也。其先齐诸田为秦所灭,齐人号为王家,此妫姓之王也”。
因此,妫姓王氏的始祖是战国时田氏贵族后裔,再远些的始祖是春秋时陈国贵族陈姓,更远的始祖才是舜的后裔妫姓。
    妫姓王氏在后世的著名代表性人物是王莽。《汉书·元后传》记云:
莽自谓黄帝之后,其《自本》曰:黄帝姓姚氏,八世生虞舜。舜起妫汭,以妫为姓。至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为胡公。十三世生完,完字敬仲,奔齐,齐桓公以为卿,姓田氏。十一世田和有齐国,世称王,至王建为秦所灭。项羽起,封建孙安为济北王,至汉兴,安失国,齐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
这里记述的非常明确,王莽自谓是舜的后裔,是取代了齐国的田氏后裔。这里还提到秦朝末年天下大乱时,项羽封齐王田建的孙子田安为济北王,至汉初时其国已不存在,于是后代即以王为姓。
由济北王田安传下来的妫姓王氏,还有一个重要的支派,其中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十六国时期前秦的宰相王猛,再到唐代的王俊。刘禹锡《王公(俊)神道碑》(见《全唐文》卷六0九)记云:
公讳俊,字真长,其先叶黄帝……自黄帝八代而生舜。武王克殷,求有妫之允满封于陈,是为胡公。十三叶生完……又十一叶和……遂有齐国,三代封王。至建为秦所灭,项羽入秦,封建孙安为济北王,汉兴失国,齐人谓之王家,因以为氏。安子涓,仕汉为镇东将军、青州牧。自涓至彤,凡一十九代……十代祖猛,字景略,苻秦尚书令……北海剧人遂为族望。九代祖休……八代祖镇恶……至北齐五代祖■(田斤),七兵尚书,兄弟九人,时号“王氏九龙”,于齐史有传。……(俊)拜监察御史……享龄五十五,葬河南偃师县亳邑乡。
这里提供的信息是,从田安的儿子涓传下来的这一支派,至十六国时期的王猛仕于前秦苻坚为丞相。王猛的孙子王镇恶,仕于南朝宋武帝为安西司马、冯翊太守。王猛的十代孙即唐代的王俊,官至监察御史。
陈留王氏有居于宋州(今河南商丘)者,也属于妫姓王氏。这一支派的代表性名人如北宋初的王怀隐。据《宋史》本传所记,王怀隐是宋州睢阳人,初为道士,住京城建隆观,善医,曾为宋太宗治病有功,三迁为翰林院医官。

三、子姓王氏

姓是商朝王室之姓。商朝王室本是黄帝的后代。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契)封于商”,而契是帝喾之子,而帝喾是黄帝的曾孙。殷商末年纣王暴虐,王子比干(纣王之叔,或谓是纣王之兄)对纣王直言进谏而被剖心而死,死后葬于都城朝歌附近,即今卫辉市城北7公里处的比干庙村旁。比干的子孙因是王子之后就以王为姓,这是历史上最早的王姓。他们世代相传,居于此地,为比干守墓祭祀,子孙繁衍,扩散至今卫辉、淇县一代,并播迁于更远的地方直至全国各地。后来朝歌附近属于汲郡,于是比干的后裔就成为汲郡王氏。因此,《通志·氏族略》说:“出于汲郡者,则曰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也。”
以比干为始祖的子姓王氏,在后世形成不少著名的郡望。《广韵》所述王氏郡望云:“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者,殷王子比干为纣所害,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据此,这8个郡望属于子姓王氏支系。但是,其中有些子姓王氏郡望的支系,同姬姓王氏的太原、琅琊等支系,可能有些混淆而难以辨别。如属于太原王氏的王霸的后裔王轨的孙子曾居住于武威姑臧,至其后世孙王叡被封为中山王,这一支也被称为天水王氏或中山王氏。属于琅邪王氏的王儒贤之后的一支播迁到河东,也被称为河东王氏。东莱王氏是以王子成父为始祖的姬姓王氏。而子姓王氏的天水、中山、河东望族,究竟有哪些王姓名人,难以确指。

     四、虏姓王氏及王姓的其他来源

“虏”字在古籍中的本义指奴隶或俘虏,也转义为对于敌方的蔑称。因为历史上汉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历代长期处于敌对状态,于是汉语中也将“虏”字用于对北方少数族的蔑称,如组词为“鞑虏”。“虏姓王氏”即是指本来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人而转为王姓者。现在叙述王姓源流时虽然还沿用“虏姓王氏”这一旧词,但是应当去掉蔑视、轻贱等贬义。这是需要首先说明的。
    “虏姓王氏”的产生始于北魏时。唐代柳芳论述氏族问题时说:“虏姓者,魏孝文帝迁洛,有八氏十姓,三十六族九十二姓。八氏十姓,出于帝宗属,或诸国从魏者;三十六族九十二姓,世为部落大人。并号河南洛阳人。”(见《新唐书·柳冲传》)就是说,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北魏王族鲜卑族及其他贵族随迁至洛阳一带或中原其他地方,在接受汉族文化的同时也改用了汉姓。《魏书·孝文帝纪》记太和二十年(496年)正月,“诏改姓元氏”,其他贵族改为汉姓的时间也大抵在此时或稍后。郑樵《通志·氏族略》中说:“出于河南者则为可频氏,出于冯翊者则为钳耳族,出于营州者本同丽,出于安东者本阿布思,此皆虏姓之王也。”这里举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其实还不止这些。
所谓出于河南者,是指在唐代成为望族的河南王氏。《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四记云:“河南王氏,其先代人,姓柘王,随魏南徙,居中国,始改为王氏。后魏安康公王瑜是也。”也有另外的情况,原本是太原王氏,北朝时改为可频氏,如北魏至北周时的王雄。《北史·王雄传》记云:“王雄字雄胡布头,太原人也。父纶……魏末,从贺跋岳入关,除金紫光禄大夫……恭帝元年,赐姓可频氏……进位柱国大将军……封庸国公。”(《周书》卷十九所记略同)王雄的后人到隋唐时或许又恢复为王姓。
    所谓出于冯翊者,冯翊在汉代为左冯翊,后为冯翊郡,唐以后称同州,治所在今陕西大荔。钳耳族属于羌族。如北魏时的王遇,《魏书·王遇传》记云:“王遇,字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为王焉。”据此,可知,这个王遇,其祖先已经由羌族改姓王氏,后来改回钳耳,世宗(魏宣武帝元恪)时再改为姓王。
所谓出于营州者,是指唐代在东北营州一带改姓的王氏。同丽即高丽,即今朝鲜族。营州王氏的始祖是王虔威,唐玄宗时官朔方将军。王虔威之子王思礼,以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之功官至河东节度使、御史大夫加司空(见《旧唐书·王思礼传》)。唐代又有王毛仲,也本是高丽人,其父为游击将军,犯事沦为官奴,生毛仲,改为汉姓王氏。王毛仲侍从唐明皇,官至辅国大将军(见《旧唐书·王毛仲传》)。出自朝鲜族的王姓不止营州这一支,还有如北朝时的王盟。《周书·王盟传》记云:“王盟字子仵,其先乐浪人。六世祖波,前燕太宰;祖珍,魏黄门侍郎,赠并州刺史、乐浪公;父罴,伏波将军,以良家子镇武川,因家焉。”乐浪是汉代所置郡名,治所在今朝鲜平壤市南。王盟的家族当是朝鲜族改姓为王。
唐代东北的安东王氏,原是阿布思族,属于回鹘,即回纥。其家族在汉代隶属于安东都护府。唐代有王武俊、王廷凑都是这一种族。《旧唐书·王武俊传》云:“契丹怒皆部落也。祖可讷干,父路俱。武俊初号没诺干,为史思明恒州刺史,李宝臣裨将。”后来改姓王,字元英,官至节度使、检校太尉。《旧唐书·王廷凑传》云:“王廷凑本回鹘阿布思种族,世隶安东都护府。曾祖曰五哥之,事李宝臣父子,王武俊养为假子……官至成德军节度使,加太子太傅、太原郡公。”此后,王武俊、王廷凑的家族后裔,当然也都属于虏姓王氏。
上述各支派之外,还有其他的情形。隋唐之际的王世充是西域胡人改姓王者。《新唐书·王世充传》记云:“王世充字行满,祖西域胡,号支颓耨,后徙新丰,死,其妻与霸城人王粲为庶妻。颓耨子收从之,冒粲姓……生世充。”这是虏姓王氏的一个特殊的实例。其他少数民族如匈奴族、羯族、女真族、布依族、苗族、瑶族等都有因各种原因改姓为王者。如黄溍《赠奉议大夫大名路滑州知州骁骑尉追封白马县子王府君(思孝)墓志》云:“按王氏之先,实金之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有讳远者,为金统军使,府君之父也。自统军而上遭乱,失其谱,莫得而详。府君讳思孝,字移忠,幼警悟,年方羇丱,脱身兵间,东至大名,居开之濮阳,乃易姓王氏,子孙至今因之。”(见《四库全书》本黄溍《文献集》卷九)据此《墓志》可知,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国统军使;思孝年幼时遭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元代和清代,蒙古族、满族改姓为王的更多。

王姓的其他来源,还有以下几种情形。

    一是其他汉姓改姓王氏。如五代时的王保义,是由刘姓改姓为王。《旧五代史·王保义传》记云:“保义本姓刘,名去非,幽州人。及庄宗平河洛,归高季兴。”高季兴荆南(南平)立国,王保义官至平江军节度使。又如明初吴兴谢氏改姓王氏。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这里说明朝建文帝的忠臣谢贵在“靖难之役”中遇难,后追封忠烈公,其幼子公权随外公家的王姓而得免死,于是后世皆为王姓。
二是赐姓。王莽篡汉期间,曾对一些文武官员赐以王姓,以示恩宠。如《汉书·王莽传》记云:“(始建国二年)嘉新公国师以符命为予四辅,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三是非王姓者犯罪或遭权贵迫害而逃亡,改为王姓以避难。
四是王姓官宦或富豪之家所用奴仆随主姓而改姓王。

五是非王姓之人因家庭变故而随母(母家姓王)改为王姓。前述吴兴谢氏是一例,明朝王得仁由谢姓改姓王又是一例。《明史·王得仁传》记云:“王得仁,名仁,以字行,新建人。本谢姓,父避仇外家,因冒王氏。”
    以上五种情形具有普遍性,王姓之外的各种姓氏也都有类似的演变。

        五、与王姓相关的复姓及其来源

与王姓相关的复姓,主要是指带有“王”字的复姓。其来源及流变大都同王姓的各主要支派有一定的联系。
    1、王叔:郑樵《通志·氏族略》记云:“王叔氏,姬姓,周襄王之子王叔虎之后也。”《姓谱》亦记云:“(王叔)出自姬姓,周襄王季父王子虎为太宰,谥文,赐族曰王叔氏,谓之王叔文公。”上两处说法有所不同。《通志》谓王叔虎是周襄王之子,《姓氏谱》说是周襄王之叔,当以后者为正。周襄王名姬郑,公元前651~619年在位。    2、王子:《通志·氏族略》记云:“王子氏,姬姓,周大夫王子狐,王子城父之后也。汉有王子中同,治尚书。”前面已述王子成父是姬姓东莱王氏的始祖,这里又说王子城(成)父的后代王子狐及其以下后裔又以“王子”为复姓,那么,复姓王子者实际上是和东莱王氏同祖同源的。
3、王孙:《通志·氏族略》记云:“王孙氏,姬姓,周大夫王孙满之后。满,顷王孙也。卫有王孙贾,楚有王孙由于,《汉书·货殖传》有王孙大卿。《陈留耆旧传》有王孙滑,治三礼,为博士。”王孙满,本为姬满,周顷王姬壬臣的孙子,周定王姬瑜在位时官为大夫,《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记王孙满尚年幼,《左传·宣公三年》记王孙满奉命犒劳楚师时同楚子有关于鼎的问答。王孙贾,春秋时卫灵公的大臣,《论语·八佾》记王孙贾曾向孔子发问。王孙由于,即楚国王孙圉,《国语·楚语下》记有他关于楚宝的言论。《通志》列举的这些王孙氏名人及其后裔,虽其姓为复姓王孙,但实际上是与姬姓王氏同祖同源。另外,伍子胥托其子养于齐鲍氏,后称为王孙氏;又申包胥的后裔也以王孙为姓;这些王孙氏同姬姓王氏关系较远。

4、王人:应劭《风俗通·姓氏篇》卷上记“王人氏”云:“王人子突之后,因氏焉。汉有东平太守王人宰公。”王人子突,事迹不详。或谓王子晋之子宗敬之后有王人氏,这一支王氏实际上即是以王子晋为始祖的太原王氏。

     5、王史:应劭《风俗通·姓氏篇》卷上记“王史氏”云:“周先王太史,其后号王史氏。汉有新丰令王史音。”清代张澍为此书作注云:“先王,一引作宣王。‘音’,邓氏作‘普’。清河太守王史篆,生音为新丰令。《艺文志》,礼家有《王史氏》二十一篇,注‘七十子后学者’,刘向《别录》云六国时人。”又《英贤传》记云:“周共王生圉,圉曾孙满生简,简生业,业生宰,世传史职,以官为氏。”(《中国人名大辞典》附录《姓氏考略》引)周共王即周恭王,名繄扈,周穆王之子。
以上五种带“王”字的复姓,大都与王姓关系密切。此外,还有复姓王官者,是因为晋国有地名为王官,其大夫有食邑于此者,后代即以王官为姓;又有成王氏,《通志·氏族略》谓“芈姓,楚成王之后”。这两个复姓与王姓的关系不大。

六、王姓的郡望及后世的播迁

所谓郡望,是魏晋至隋唐时指一郡中显贵的大姓望族,意思是世居于某郡为当地所仰望,故称郡望。南北朝时期,按郡望的权势分甲、乙、丙、丁四等为贵族,称为四姓,这些都属于望族。到唐代,把崔、卢、李、郑称为四姓,后来又加上王姓为五姓,这些也都属于望族。《新唐书·柳冲传》引述柳芳的《姓系录》云:“魏氏立九品,置中正……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郡姓’者……(甲乙丙丁四等谓之四姓)……故江左定氏族,凡郡上姓第一,则为右姓;太和以郡四姓为右姓;……唐《贞观氏族志》凡第一等则为右姓;路氏著《姓略》,以盛门为右姓;柳冲《氏族系录》凡四海望族则为右姓。不通历代之说,不可与言谱也。今流俗独以崔、卢、李、郑为四姓,加太原王氏为五姓,盖不经也。”这里,柳芳认为,在江南王、谢、袁、萧各望族中,王姓是排在第一位的望族;在山东王、崔、卢、李、郑各望族中,王姓也是排在第一位的望族;然而柳冲依然沿用六朝时的旧说,把崔、卢、李、郑作为最大望族,而仅把太原王氏加在后面作为第五,这是很不妥当的。按柳芳的观点,王姓是望族中排在第一位的大姓,这是很有见地的。柳芳字仲敷,蒲州河东人,开元年间进士,官至集贤殿学士,《旧唐书》和《新唐书》皆有传。他关于姓氏研究的成果及观点值得重视。

关于王姓的郡望,宋陈彭年、丘雍重修的《广韵》卷二记云:“姓出太原、琅琊,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北海、陈留,齐王田和之后;东海出自姬姓;高平、京兆,魏信陵君之后;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者,殷王子比干为纣所害,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共二十一望。”根据这里的说法,太原、琅琊两大郡望及其后来的衍生分支,都是太子晋之后,这是明确的;北海、陈留两大郡望及其后来的分支,是舜的后裔田和家族衍生下来的妫姓王氏,这也是明确的。东海王氏出自姬姓,当是周文王之子毕公高的后裔信陵君传下来的支派,因为汉宣帝时居住在山东的王贤家族奉朝廷之命迁入京都长安附近而成为京兆王氏的不是全部,还留在山东的王氏后来就衍生为东海王氏和高平王氏。天水、东平、新蔡及以下所列举的各个郡望,或者是比干的后裔子姓王氏,或者是王子成父的后裔姬姓王氏,或者是太原、琅琊王氏的支系,或是虏姓王氏混而不明者,难以详考,已见前述。
    明嘉靖时陈士元所著《姓觿》记述王氏郡望,引述《集韵》云“王氏二十一望族”,实与《广韵》相同。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卷四十二记述王姓的郡望云:“望出太原,周灵王太子晋之后,世传晋登仙,是王家太子,遂称王氏。出北海、陈留,齐王田和之后。出东海,姬姓毕公高之后。出高平、京兆,魏信陵君之后。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殷王子比干之后。又唐王宗,隋末改为王氏。共二十一望。或以分封食菜而主也。太原、琅琊二郡尤著。”这里的表述也大体同于《广韵》,只是有所省略。
  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卷十四所述王氏郡望,在琅琊王氏、太原王氏、河东王氏、祁县王氏、中山王氏、华阴王氏、京兆王氏之后,又记云:“有居剡县者,曰东海王氏;泰州者,曰天水王氏;同州者,曰冯翊王氏;郓州者,曰东平王氏;莱州者,曰东莱王氏;潭州者,曰长沙王氏;山阳者,曰堂邑王氏。又曰金城王氏,曰广汉王氏,曰新蔡王氏,曰新野王氏,曰章武王氏,曰广陵王氏,曰聊城王氏,曰长安王氏,曰高陵王氏,曰河内王氏,曰河间王氏,曰蓝田王氏,曰上党王氏,曰邺郡王氏,曰广平王氏,曰华阴王氏,曰乐陵王氏。凡新望二十四。”这24个“新望”,同《广韵》所列的21个郡望相对比,有重复者11个,而新增实际上只有13个。
  从六朝至唐代,王姓已经形成的郡望非常多,然而,这些郡望却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演进,王姓也不断地从原来的郡望向新的地域播迁。播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仕宦。王姓士人通过科举走上仕途之后,往往要到京城之外的地方任职,有些官员就在某一任职地区安家定居,子孙即在这一地区繁衍,代代相传,逐渐发达,形成新的望族。二是贬谪。王姓官员因仕途风波而遭遇贬谪,有的即在被贬地区安家,没有机会再回京师或原籍,于是也在这一新的地区子孙繁衍,形成望族。三是因为天灾或战乱而迁离故乡,到远方某地安身并定居,适应了新的环境之后也没有再迁回原籍,这也有可能在新的地区形成望族。四是某些王姓之人因家庭的特殊遭遇或偶然变故,不得不离乡背井,投奔远方的亲友,就在这远方某地定居,后来境况发生变化或本家庭中出现了读书上进而成名之人,于是也便在这新的地区发展为望族。总之,发生迁徙的情况尽管有各种不同的原因,但是这些情况的发生却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王姓之外的其他各姓也是如此。播迁的结果,有些王姓家庭则会忘记或有意中断与原来故籍家族的联系,他们在新的地域形成的望族便难以考察自古以来演变的脉络,或者是该家庭从到异地之后开始发迹的某一著名人物算起,再重新延续新的谱系。
    因为这些历史的与社会的原因,王姓的播迁及在全国各地的演变情形就显得特别的纷繁与复杂。这样,本来世系杂乱、人口众多的王姓大众,就在全国各地进行大发展,于是王姓的望族也在全国各地纷纷形成,王姓名人也在全国各地层出不穷。这里仅举出一些特别显赫的新的望族略作介绍。
    其一是五代时期在福建割据的王审知家族。据《旧五代史·王审知传》记载,王审知的父亲王恁,世代为农民。王审知与兄王潮、王审邽,皆气度非凡,乡人称之为“王家三龙”。唐末天下大乱,王潮参加了王绪的起义军,南下到福建谋求发展。后来王潮取代了王绪,掌握了军权,王潮死后王审知接替,在闽地割据。王审知死后,其子王延翰正式建立闽国,称为闽王。延翰之弟延钧杀其兄而嗣位,后遇弑,延钧之子王昶继立;王昶在位三年又遇弑,王审知的少子延羲嗣位;延羲在位四年再次遇弑,其兄延政称帝于福州,两年后(945年)被南唐灭亡。王审知及其子孙三代虽然在互相杀戮中延续数十年,但毕竟是独霸一方的帝王家族。《旧五代史》注引《五代史补》记云:“先是,梁朝有王霸者,即王氏之远祖,为道士。居于福州之怡山时,……霸尝云:‘吾之子孙,当有王于此方者。’”这位名为王霸的道士的预言,几百年后在王审知及其子孙身上得到了应验。王审知总共有12个儿子,尽管他们当中有一些人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互相残杀,但仍有不少后裔保存下来,也有的为避祸而改为游姓、叶姓、沈姓者。单是王审知后裔中仍为王姓者,后世在闽地日益繁盛。明罗亨信《澄海南洋王氏族谱序》记云:“王之先本姬姓,盖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历汉、晋,自北海以下为二十一望族,至唐又定为三望族,曰琅琊,曰太原,曰京兆。所谓闽王审知者,则出自琅琊,由威武节度使以绥靖邦民有功,进封王爵,居闽为最久,遂成茂族。世传闽之王氏,多其遗裔,为不诬矣。”(转引自《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二八0)据此知王审知家族源自琅琊王氏,其后裔在宋代以后又扩散至浙江、江西、广东以至于台湾。近代以来由福建、广东等地流布于香港、澳门及东南亚一带的王氏华侨,有些人就自认为是王审知的后裔。
    其二是宋代“三槐王氏”家族。原籍为莘(今山东莘县),其根源属琅琊王氏,崛起于唐朝末年的王言,曾官滑州黎阳县令。王言之子王彻,字文通,五代后唐时进士,官至左拾遗。王彻之子王祐,字景叔,官至中书舍人、兵部侍郎。苏轼《三槐堂铭》云:“故兵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东坡全集》卷九十七)“魏国文正公”即王旦,宋真宗时累官至知枢密院,进太保,封魏国公,谥文正,是北宋名臣。因此,“三槐”成为王祐家族的标志,也成为宰相家族的一个典故。《幼学琼林》卷三“宫室”谓“晋公堂下植三槐,相臣地位”,又卷四“花木”谓“王祐知子必贵,手植三槐”,都是说的王祐家族。
    其三是宋代江西临川王氏家族。其根源属于太原王氏,崛起于五代末至北宋初的王明,王明之子王用之,用之之长子王益官至都官员外郎。王益有七子,最著名者是王安石,字介甫,神宗时为宰相,实行变法,又是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之弟安礼,字和甫,曾官翰林学士、知开封府。安礼之弟安国,字平甫,曾官秘阁校理。其兄弟还有安仁、安道、安世、安上,其家族后世在临川绵延不绝,也有因仕宦或经贾而移居外地者。
    其四是浙江永嘉王氏。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卷十三记王叔杲云:“王叔杲,字阳德,永嘉人。嘉靖壬戌进士,官至湖广参政。有《玉介园稿》。”又记云:“王氏为永嘉族望,其先世毓生七子,七子生二十八子,二十八子生九十四子,九十四子生二百六子,二百六子生三百五十子,三百五十子生四百九十子。其枝叶亦繁昌矣。”王叔杲的祖父名王诤,王世贞《王公(诤)墓表》记云:“王公者,浙之永嘉人也,字子孝。国初自台之黄岩徙,不十传而有丁数千,指顾显贵,为朝官比比。而公之父炼,起为诸生,为竹山教谕。”(《弇州山人续稿》卷一二五)王叔杲之兄王叔果,字育德,王世贞《王公(叔果)墓志铭》云:“永嘉故多贤士大夫,然无有如王氏……王氏之贤而著者,则毋如西华公父子兄弟。西华公之父东涯公澈,……”(《弇州山人续稿》卷一一八)据此知叔果叔杲兄弟的父亲名王澈,号东涯。永嘉王氏这样一个大家族快速繁衍,至清代在永嘉形成了人数众多的王氏望族。
    其五是山东新城王氏。谈迁《枣林杂俎·和集·丛赘》“新城王氏”一则记云:“山东新城王氏,先世有王叟,与其妪力田,稍自给。有贫措大夜盗其廪,扼其吭而烛之,故某斋长也。怜之曰:‘勉旃,勉旃,吾夫妇终不暴君之短。’因出黄粱与之,人无知也。”这个故事带有传奇性。所谓“斋长”,当是指读书人,因为有些地方呼廪生为斋长。王叟夫妇这样处理此事,是出自大善之心,于是积了阴德,以至于后来子孙能够显达。《枣林杂俎》在这里还引录谢肇淛《五杂俎》记云:“新城王氏上世祖鳏居,一日天大晦冥,良久既霁,于尘坌中得一好女子,年十八九,云外国人也,乘车遇风,忽然飘堕,遂为夫妇。今王氏百年科名,贵盛无比。”上述两则故事,大致是说新城王氏的祖先行善积德,终于得到好报,子孙振兴,成为望族。到明代中期的王重光,字廷宣,号泺川,嘉靖时进士,官工部主事、贵州副使。王重光之子王之垣,字尔式,号见峰,也是嘉靖时进士,官至户部左侍郎。王之垣之子王象乾字子廓,隆庆时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师。象乾之弟象晋,字荩臣,一字康宇,万历时进士,曾官浙江右布政使。另有族人王象春、王象咸、王象复、王象益等也都很有名气。到了清代,王象晋的孙子士禄、士禧、士祜、王士禛兄弟四人,除士禧之外都中了进士,都以文才与功业闻名于世,号为“三王”。尤其是王士禛名气更大,其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官至刑部尚书,著作等身,是一代文宗。
    当然,王氏在全国各地的望族还不止这些。其他比较著名的还如:浙江余姚王氏,这是从琅琊王氏分出的支派,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明代成化时状元王华,以及王华之子、思想家王守仁(阳明先生)等;浙江海宁王氏,也是琅琊王氏分出的支派,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清末的著名学者王国维等;湖南长沙王氏,是从太原王氏在江苏高邮的分支邗江王氏流徙到湖南长沙一带的,著名的代表人物有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思想家王夫之等;河南开封王氏,是魏晋时流布到中原地区的太原王氏发展而成的支派(一说是以王子比干为始祖的子姓王氏发展而成的支派),著名的代表人物有北宋徽宗时宰相王黼,明代的文学家、思想家王廷相等;开封王氏在北宋末至南宋初流徙到江南,形成的望族之一是鄞县王氏,著名的代表人物有移居于庆元的王应麟等。各地的王氏望族再辗转繁衍播迁,于是王姓就遍布全国,兴旺繁盛,逐渐成为当代汉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大姓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