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台湾原住民姓名探讨

2013-08-21 11:09:39来源:豫闽台姓氏源流

打印 字号: T|T
台湾原住民姓名探讨
林瑶棋
前  言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溶炉,他包含汉、满、蒙、回、藏、壮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不知融合汇入了多少个民族,所以说,汉族是一个多源的民族。
    汉族最早仅是活动在中原的华夏族或自称诸夏的族群,他们把中原四周的各民族称之为南蛮、北夷、西戎、东狄,或通称为番族或胡人。    、
    华夏人与胡人经过长期的交流活动或屡次的战争,使这些胡人逐渐融合汇入高文化水平的华夏族中,因为都认同汉文化,所以统称为汉民族。这样的融合过程以南北朝、五代十国、’辽、金、元、清最为频繁,加速了汉民族的形成过程。
    我们从汉族人的姓氏中,.还可依稀窥寻出汉、胡融合的痕迹。如春秋时代就有姓狄、戎、羌、米、安、蛮等姓氏,南北朝以迄于五代十国,有匈奴、鲜卑、回纥、突厥等族融入的宇文、长孙、呼延、赫连:万俟、贺兰、尔朱、奇舒等姓氏,也有契丹;女真等族融入的耶律、蒲察、石抹等姓氏。这些姓氏都取其音译,故有二字姓、三字姓,甚至四字、五字的多字复姓,后来才逐渐简化为汉人常用的单字姓。台湾彰化县福兴乡粘姓即是最典型的胡、汉融合姓氏的例子。粘氏祖先为金太祖阿骨打长侄,名为完颜宗翰,又名粘没渴或粘罕,后代放弃完颜本姓,改以祖先名粘罕为姓。到南宋,再将粘罕简化为粘,他们原居住在泉晋江的衙口,于清季迁台,族居于彰化县福兴乡。
     中国人的姓氏由汉代的数百个姓增加到今天的12000多姓①,姓之多之怪,着实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些姓氏急速的增加则是南北朝之后,外族急速大量融入的结果。我们虽然可以从类似上面所列举的复姓、音译姓氏,稍能分辨得出外族之姓氏之外绝大多数外族人的姓氏是分辨不出来的,因为他们大多数使用汉人常见的单字姓(历代帝王赐姓),除非有族谱记载,否则他们的后代也无法知道自己的祖先是来自外族的胡人。
    胡人汉化的姓,不但使用汉人常用的单字姓,往往还是汉的大姓。像李、张、王、刘、赵等,使现代的中国人无法分辨谁是华夏人,谁是胡人。
    同样的情形,在台湾原住民中的平埔族,由于与汉人互动交流较早,二、三百年来,已因使用汉姓汉名而完全汉化,现在已很难找到平埔族人了。而原住民中的高山族,一直到台湾光复后,政府才强制他们使用汉姓汉名,虽然政府有保存原住民血缘的措施(保有原住民身份),不过未来完全汉化可能还是避免不了的事,故原住民如何去使用汉姓汉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原住民的概况
    台湾原住民人口不到40万人,与全台湾2100多万人口相比,确实不成比例。尽管如此,他们仍然称之为台湾四大族群之一(另三大族群为闽南人、客家人与外省人),由此证明原住民的地位并未因人口少而受到歧视或忽视,与其他三族群平等的共同生活在这岛上。
    台湾原住民可分为9族,即泰雅族、阿美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鲁凯族、排湾族、卑南族与雅美族。政府为便于原住民事务的管理,区分为“平地原住民’与“山地原住民”。所谓“平地原住民”就是住在平地行政区域的9个族原住民,而住在山地行政区域内30个乡的原住民,则称为“山地原住民’。
    山地原住民之主要分布在山地行政区内的30个乡,情形如下:
    泰雅族一一台北县乌来乡,宜兰县大同乡、南澳乡,桃园县复兴乡,新竹县尖石乡、五峰乡,苗栗县泰安乡,台中县和平乡,南投县仁爱乡,花莲县秀林乡、万荣乡。
    阿美族一屏东县牡丹乡。
    赛夏族一新竹县五峰乡。
    布农族一南投县仁爱乡、信义乡,高雄县三民乡、桃源乡.茂林乡,台东县延平乡、海端乡,花莲县卓溪乡、万荣乡。
    邹族一南投县信义乡,嘉义县阿里山乡,高雄县桃源乡、三民乡。
    排湾族一高雄县茂林乡,屏东县三地门乡、玛家乡、泰武乡、来义乡、春日乡、狮子乡,牡丹乡,台东县达仁乡、金峰乡。
    鲁凯族一一屏东县雾台乡,高雄县茂林乡.
    雅美族一一台东县兰屿乡。
    卑南族都集中分布在卑南乡,而卑南乡是平地行政区,故卑南族均称为平地原住民.而人口最多的阿美族,分布于东部沿海与花东纵谷地区,均属平地行政区,故多数也是“平地原住民’。赛夏族分布在乎地行政区的苗栗县南庄乡的人口反而比山地行政区的新竹县五峰乡为多,故赛族分布也是平地原住民多于山地原住民.
    原住民政治上享有与平地人平等的地位,丝毫未受到歧视。如果以人口比例来看各级公职人员的名额,反而比其他平地族群更为强势。目前原住民人口数35.8万多人,仅占全部人口数2130多万人的1.68%②。但是我们从各级公职人员名额来看,“国代”有8席,比例为2.39%。“立委”有7席,比例为4.26%。“省议员”4席,  比例为5.70%。县市“议员”52席,比例为6.06%。乡镇市代表347席,.比例为为9.14%。乡镇市长30席,比例为9.70%.从上面统计数字显示,其占有名额还起其人口数应得名额,可见原住民的政治地位受到相当尊重。
    其他诸如受教育、母语、信仰、经济等等也受到特别的保护与优惠。以目前公布的原住民创业贷款为例,“经济事业贷款”人最高可贷300万元,二人以上共同经营同一事业者可贷款1000万元,分15年期偿还。“住宅贷款”每户可贷130万元,20年期偿还,利息低于T一般的四个百分点③,而升学受教育还可得到加分20%的优待。
    尽管原住民的政治地位受到尊重,但是入口比例却逐年减少,实在令人不解。我们从历年的人口统计资料,不难发现原住民人口在过去80年间,其人口比例已减少一半以上④。以民国4年(1915年)为例,原住民人口为13.2万多人,占当时全台湾人口357万人的3.7%。到台湾光复的民国34年(1945年),原住民人口比例降为2.5%,1981年更降为1.7%。近年来,仍在继续降低中.原住民人口比例逐年的减少无不使一些原住民有识之士感到忧心,也引起许多学界的关心,究其人口比倒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下列几点:
     1、原住民经济状况较落后,部落卫生条件较差;使原住民的死亡率比平地高出许多⑤。也就是说,他们平坩寿命比平地人低。以1963年为例,原住民死亡率为14.1%,远超过当年全台的死亡率6.0%的数字。1980年死亡率为8.9%o,而当年全台死亡率只有5.0%。这样悬殊的死亡率差异是原住民人口比例逐年降低的“证据”。何况在1961年之前,原住民死亡率均在20-36%36%o之间6。 
    2、1945年后,原住民的迁徙、居住均未受任何限制,尤其在60年代之后,台湾经济起飞,大量的原住民往都市移动,使山地原住民部落濒临破产。到平地来谋职的不少原住民也因此而放弃原住民身份。
    3、由于原住民与平地人交流频繁,通婚现象增多,而其中原住民女子嫁与平地男子多,原住民男子娶平地女子少(尤其更多的原住民女子嫁与大陆来台军人),造成了大量的原住民“罗汉脚”,直接影响到原住民人口的蕃衍。
     造成原住民人口比例降低的三大主要因素,是否有“对症下.药”的良方?颇值得吾人去探讨。许多悲观人士都预测,也许未来50年或100年之后,原住民将步上平埔族的后尘,消失在台湾2100多万的人海中。我认为这不是危言耸听的预言,在今天的工商社会里,.人际关系的密切,迁徙移动的频繁,原住民的消失并不是不可能的事。   
台湾原住民的传统族名
     台湾原住民有9族之多(另有10个平埔族已几乎完全汉化),由于他们的社会制度的不同:(有母系社会,有父系社会),风俗习惯也随之不同,所以他们的传统族名也就有相当大的差异,兹分别说明于后。
     1、泰雅族-虽然泰雅族分别有泰雅亚族(包括赛考列克群及泽敖列群)及赛德克亚族(包括德奇塔雅群、道泽群及托鲁阁群),但他们的命名方式都是一样的。泰雅族为父系社会,没有姓氏,只有名字,其名字为父子连名制,.但极少数连母民(特别情况)。例如住台中县和平乡的林文明老师的传统族名叫瓦日.比林(Wttan Pyrin),父亲则叫比林.比代(Pyrin Pydai),祖父叫比代.比赖(Pydai Pyrin)。也就是将自己名字后面连上父亲名字。但也有例外,如果母亲家无兄弟时,亦可连外祖父的名字.例如宜兰县南澳乡一位青年牧师江明清,他的传统族名叫拿伟.诺明(NawiNomin)。诺明是外祖父名字,他自己父亲名字则为尼因.大山(Ngiyin Tason)。除了他自己连外袒父名字之外,另四兄弟均连自己父亲名字的尼因,即霍比克.尼因(Hopik Ngiyin)、比汉.尼因(Pihan Ngiyin)、哈耀.尼因(hayaw Ngiyin)及比布.尼因(babo Ngiyin)。
    泰雅族人的名字是袭用祖先群的名字,长子大多数取自祖父名字,长女取自祖母名字,但禁与父兄或女姐同名。所以泰雅族人所使用的名字数目不多,列举他们常用的名谱如下:
    男性名字:Babo,Botto,Kawao,Guwan,Jukang,Jabo.Jangui,Lisai.Masing,Maxong,Malai,Majao,Naokang,Pexeq,Pawang,Paixo,Sujan,Siat,Taimo,Tasan.Tomolox,Takung,Tanax,Ubas,Vato,Wasi,Wattan,Walis,Wasao,Xakao。
    女性名字:Aking,Ati,Amoi,Bakang,Ipai,Jawai,Jangai.Jangut,Jukex,Javong,Komo,Kojo,Kitan,LaWa.Litox,Luvi,Maxon,Meisui,Oping,Paiso,Pexo,Petex,Rotong,Sujan,Tappas,Wasi。
    如果随母改嫁,则名字须连继父名字,自己父亲名随之消失。
    如果常生病,或运气不佳,可改名字,通常由巫师用占卜方式另取新名字。
    2、阿美族一一阿美族是母系社会,与泰雅族一样只有名字.没有姓氏。也采连名制.因是母系制,故取母子连名制。例如住台东县的陈月琦(公司会计),她传统族名叫加拉斯.拉蒙(Galas Lamong),母亲叫拉蒙.拉奥辛(Lamong Laoxin),祖母则叫拉奥辛.宇迈(Laoxin Wumai),就是典型的母女连名制。居住在台东县成功镇的林新兴(工人),叫阿基.拿多(Aki-Nado),是连他母亲的名字拿多(Nado)。他生有3个子女,名字分别为Gingjiang Kayang、Jngzhong Kayang、Bahai Kayang,都是连上其妻卡样(Kayang)的名字,他本人的名字并没有连在子女的名字后面。
    阿美族人所取的名字袭自外祖祖先群的名字,长子女取自外祖父母名字,但禁与父兄、母姐同名。其余子女名字取自外祖之祖先群的名字,并采用同性尊名制,即男性与外祖父之兄弟同名,女性与外祖母姐妹同名。
    小孩出生后,都由母亲取名,取名时间不硬性规定。一般说来,只要出生顺利,母亲不痛苦,很陕就可以取名。如果母亲健康情形不良,都在健康改善后才取。取名都选在早晨,晚上亦可,而中午避免取名。
    3、赛夏族一一赛夏族也没有姓氏,只有名字,因是父系制,故采子女连名制.例如苗栗县南庄乡蓬莱国小母语老师日繁雄,他的传统族名叫阿味.阿巴泄(Awei Abashie),父亲叫巴泄.阿代毛(Bashie,Adaimo),祖父叫代毛.阿拐(Daimo,Aguai),在父亲名字前加上“阿”字,表示敬意。
    赛夏族名字也多袭自祖先群名字,一般说来,长子取自祖父名,长女取自祖母名,其他子女取自祖先群名字,禁与父兄或母姐同名。
    如果当生病或运气不佳时,也可改名。改名由其他家族长者来取名,多取自其他家族的名字群。
    因为名字多取自祖先群,故他们族的名谱数目不多,常见的有:
    陶陶瓦载氏族(Tau-tauwazai),男性名有Taro,Umao,Ete,Taing.女性名有Awai,Para,Ruwang,Rarung。
    沙旺氏族(Saawang),男性名有Taus,Tarau,Ibang,Ite,Atau。女性名有Para,Hero,Abowang,Tuao。
    踢踢龙氏族(Titirong),男性名有Ubai,Umao.Kare,Bujung。.女性名有Juau,Muiri,Papao,Sana..
    加目赖氏族(Kamurai),男性名Kare,Boa。女性名有Kaokul,Muri。
    哈萨旺氏族(Hajawang),男性名有Uming.Tarau,Taro,Juhai。女性名有Paza,Haro,Abowang,Juao。
    巴不多氏族(Butbut01),男性名有Borong,Taing。女性名有了Tapas,Abai。    ’
    4、布农族一一布农族为父系社会,有氏族名字,类似汉人的姓氏使用,所以他们的名字后面连上氏族名。不过并没有硬规定,有时在使用的场合不同,亦可将氏族名放在名字的前面。尽管他们有四一五个社群,但使用名字方式是一致的。例如省立水里商工职校田哲益老师,他的传统族名叫毕马.拉西乌拉湾(Danibima Dashiurawan),拉西乌拉湾就是氏族名字。
    名字多数取自祖先群名字,长子多取祖父名,次男以下取伯叔祖父或伯叔父名字。长女取自祖母名字,次女以下取自伯叔祖母或姑母之名字。但避免与父兄或母姐同名。
    如果健康不良或运气不佳,亦可改名,多数请巫师为之。
    名谱数目不多,各社群都各有一套男女名谱。小孩出生二个月内须由名谱中选用命名,但氏族名是固定的,同氏族不得结婚,不同氏族的母亲之近亲亦不得结婚.  
    5、邹族一一邹族是父系社会,.虽然没有姓氏,但有家族名字。家族名字类似汉人的姓氏使用。例如阿里山乡公所陈明利的传统名字叫莫雨.阿卡依查阿诺(Moar,Aquizaano)。阿卡依查阿诺是他的家族名字,他的父亲叫查拜.阿卡依查阿诺(Jabai Aquizaano)。
    邹族人的取名也多袭自祖先群的名字,但是长子长女取自父祖母名字的并不多见,通常他们男女各有一套名谱,男性名有Jabai,Ujogu,  Moar,Japusu,Japusujangu,  Itbusangu,Boju。  Pasuja,  Atai,  Faai,  Jaipuku。  女性名有Naau,Sajunu.  Tanibu,  Lnguju,  Jangui,,Wotoju,  Akuanu,Apuu。Pailsu,Kuotu。   
    近亲不得同名。子女避免与父兄或母姐同名。如果健康不良,或运气不佳,可以改名。
    一般说来,对于平辈或卑辈或知己朋友只呼其名,不须加氏族名,但尊辈或尊长,名字后面须加氏族名,以示尊敬。   
     6、鲁凯族一一鲁凯族是父系社会,没有姓氏,但有家族名。家族名类似汉人的姓氏使用,也就是名字后面连上家族名字。例如屏东县雾台乡公所秘书何维蒙,他的传统名字叫哇喔给.达德拉蛙奴(Waoge Dadlawanu),父亲叫巴利比力毕。达德拉蛙奴(Palipflipy:Dadlawanu)。达德拉蛙奴即是他的家族名。  
鲁凯族人取名多袭自父母双方祖先群的名字,但禁与父兄或母姐同名。一般都在出生后六、七日,在父母双方亲友面前举行庆宴命名。 
    鲁凯族因为有贵族地主、世族阶级及佃民阶级之分别,阶级不同不得同名,故男女各有三套名谱。以贵族阶级为例,男性名有Alia,Kui,Lausser,Takanao,Waro等,女性名有Aruai;Dutas,Eurong,Iporo,Moni,Saitai等。 
     7、排湾族--排湾族为父系社会,有氏族名字,类似汉人的姓氏使用。氏族名字加在名字前面或后面均可,但一般都是加在后面,例如台东县达仁乡葛幸村医师,他的传统名字叫给喔.帕沙奴拉(Geo Pasanura),他的二个儿子叫阿尔拜.帕沙奴拉(Arubai Pasanura)与喔加喔.帕沙奴拉(O-Gao-o Pasanura).帕沙奴拉就是他的氏疾名字。 
    排湾族的取名也多袭自祖先群的名字,长子长女多取自祖父母的名字,一般都在出生后三-五天邀请父母双方亲友欢宴而命名。
    排湾族因有直系贵族、旁系贵族、世族、平民之阶级分别,所以他们男女各有四套名谱来选用。例如直系贵族的男性名有Aliu,  Arutsangel,  Giligilao,  Lantus,  Lumalitser,  Kui,Patsak,Sasoju,Talo。女性名有Alovai,Lovu,Slausuluser,
Ladzium,  Maluvutovu,  Moni,  Orung,  Potangao,Vsipotas,Sangkil。如随母改嫁,须改成继父的氏族名。
    8、卑南族一一卑南族是母系社会,没有氏族名,采父子或母子双轨连名制。不像同母系社会的阿美族仅是母子连名制,而是男孩连父名,女孩连母名的双轨制。例如卑南乡郑达明牧师,他的传统名字叫伊明.辛盖(Lming Singai),父亲为辛盖.法亮(Singoi Falian),祖父为法亮。××(Falian××)。
    卑南族取名也多袭自祖先群名字,男女各有一套名谱。在出生后第五天,由家长或近亲族长选用命名。长子长女多取自祖父母名,但避免与父兄或母姐同名。
    9、雅美族一一雅美族人命名方式与本岛的其他八族截然不同。他们是“从子名”制,也就是说,当长子出生取名之后,自名字即消失,改称自己为长子××的父亲或母亲,即夏梦(Siaman父)或昔南(Sinan母)。又当他长孙出生命名后,改称自己为长孙××的祖父、母,即夏胖.酷阿(Siapun,Kua)。例如兰屿乡长廖班家,他的长子叫吉门(Given),所以他叫夏梦.吉门(siaman Given)。
    雅美族小孩出生后二、三天内就要命名,须杀鸡杀猪宴请父母双方近亲,以示庆贺.他们通常有正副二名,正名是平常使用的,副名是在二周岁后才命名,其目的是当正名与亲属相同,同时该亲属死亡时,就放弃正名改叫副名.但是雅美族人与亲属同名并不多见,因为他们不像本岛其他八族原住民一样,都袭用祖先群的名字,而是创新的名字,例如取名叫米多刚(Mitogun)。当他命名之后,他父母亲名字即消失,改称为夏梦.米多刚  (Siaman Mitogun)  或昔南.米多刚(Sinan Mitagun)。 
  上面所述的9个原住民族,除了兰屿的雅美族较特殊之外,不管是父系社会或母系社会,不管是父子连名或母子连名,或者有氏族名字的民族,他们的姓名都有下列共同特点:
   (A)取名多袭用祖先群的名字,长子或长女多取自祖父或祖母的名字,避免与父兄或母姐同名。 
   (B)祖先群的名字数目不多,男、女各有一套名谱(排湾与鲁凯族因有阶级别,故各有3—4套名谱),常会遇到同名。
    (C)因为各有男女名谱,从名字容易辨认性别。
    (D)如果健康不良或运气不佳,可以改名,但都委请巫师之类重新命名。
    (E)如随母改嫁,须连继父的家族名或氏族名。如为连名制者须连继父名。
原住民的汉姓汉名
    自古以来,原住民都使用他们的传统名字,直到清季,他们开始与汉人接触之后,有部分人开始使用汉姓汉名。这些汉姓有的来自被官府赐姓,.有的跟着汉人亲戚或汉人朋友的姓而使用汉姓。到乙未割台后的日据50年期间,也有人使用日本姓氏,像安川、山田、武田等。但因日本政府对于他们使用姓氏并非强制性的、尽管到El据末期,使用El本姓氏已相当普遍,但仍然保存原来的原住民传统名字的还是大有人在。所以说,在日据时期,原住民姓氏有汉姓、日本姓与原住民传统名字三种并存的现象。
    台湾光复之后,政府对于原住民则强制实行汉姓汉名的政策,因此现在的原住民都有二个名字,一个是为报户籍及公文书使用的汉姓汉名,另一个则是自己本族的传统名字,是在家里呼叫用的。一直到70年代末期,台湾“政治民主化”之后,原住民意识也急速抬头,他们除了要求原住民的权益之外,更要求将高山族或山胞正名为原住民,同时要求不用汉姓汉名。到1994年底。终于立法通过准许原住民放弃汉姓汉名改回本族传统名字的法律。
    其实,一年多来,原住民向政府申请改回传统名字的却寥寥无几,原因是:
    (A)他们长久使用汉姓汉名已成习惯,改回本族传统名字反而不多,新出生子女也照样以汉姓汉名申报户籍。
    (B)他们发现本族传统名字因没有姓氏,无法达到保存血统的功能.因为现在台湾的工商社会,人口迁徙频繁,不像从前的农业社会一样,聚族而居,亲属清楚。为了不使近亲结婚或血缘紊乱,唯有靠原来使用的汉姓汉名的方式才能达到目的,尽管他们被强制冠上汉姓而感到无奈,但还是能勉强接受,因为他们想不出有更合适的方法。
    (C)原住民人口不到40万人,要排除在2100万汉人生活圈之外独立生活是不可能的事。既然要与2100万汉人共同生活在这岛上,使用汉译的原住民传统名字,确实会有许多不便,除了字数多不易记忆之外,更可怕的是他们不能接受周遭的人以异样眼光看待他们的名字(台湾岛上600个人中才有一个原住民)。
    长期以来,原住民一直不满政府给他们强制冠上汉姓而要求恢复原住民名字,其中最大的不满理由是冠上汉姓造成血缘紊乱。因为光复初期,政府主办官员办理户籍登记时,往往随意给他们“赐姓”,造成他们兄弟姐妹同胞不同姓的困扰.这种同父却不同姓的现象在早期的部落聚族而居的年代,还能互相辨别血缘,影响所及不算严重.但近几年来,由于已繁衍二、三代,而且年轻人出外求学或就业,族亲聚少离多,互不相识,造成近亲结婚,违反优生学的现象。更遗憾的,有些年轻情侣当谈及婚嫁时,才发现虽汉姓不同,却是近亲而无法结局(原住民的风俗,同一曾祖父的堂兄妹禁止通婚),相偕自杀殉情的情形亦有所闻。这种人间悲剧都怪罪政府当初没有周密的考虑。随意“赐姓”所造成的结果。
    据说光复当初,政府强制给他们“赐姓”约有下列五种情形:
    (A)政府主办户籍官员(警察或村干事)随自己的意思“赐姓”,原住民只能接受,不得拒绝。
    (B)主办官员任意写一些汉姓当签球,让原住民随意抽签,抽到姓什么就姓什么。
    (C)主办官员拿书本让他们随意指点,点到的字就是他的姓。有些较好的官员,拿出《百家姓》书让他们随意选用,用这种方式选到的姓当然都是中国人原来就有的汉姓。
    (D)使用原住民传统氏族名的谐音,例如鲁凯族的屏东县雾台乡长柯启川,他的传统家族名为柯查吉兰(Kozagilan),就给他第一音节的柯(Ko)为姓。同族有家族名为葛鲁斯卡奴(Golusganu)就给姓葛,当然不用氏族谐音而任意给的汉姓还是大有人在。
(E)使用日本姓者,省去一字而成为汉姓.例如姓高田改姓高,安川改姓安,藤泽改姓藤。
     这五种方式改汉姓的结果,不难想像,所取的汉姓大多数是台湾汉人的大姓.据统计,原住民的大姓有60个是台湾人87个大姓中的姓⑦,林、陈、黄、潘、李、张、王、高、吴、刘、杨、曾、胡、罗、邱、阮、郑、蔡、谢、田,许、赖、周、余、徐、叶、朱、洪、庄、杜、何、吕、宋、古、柯、苏、钟、郭、简、廖、金、卓、马、温、孙、石、施、方、戴、彭、卢、游、全、赵、蒲、颜、范、伍、汪。以兰屿的雅美族来说,他们以廖、李、施、林、张、陈为最多。卑南族人则以陈、林、李、高、黄、孔、郑为最多。鲁凯族人以巴、杜、何、麦最多。
当时由于主办官员的喜好不同,也给了许多稀姓,甚至汉人从来没有的姓。据统计,原住民的稀姓⑧有巴、幸、松、风、兵、哀、日、丰、坠、标、卯、永、勤、同、秋、步、枫、汉、博、朝、陵、刚、正、伯、胜、玉、玲、天、朴、犁、禄等。而原住民独有的稀姓⑨有豆、根、森、拓、洋、波、芎、爱、鸿、泰、停、速、濑、甫、家、阉、仁、桐、顺、察、电、公孙、清、笔、盐、澳、增、蔓等27姓⑩。
    原住民有因音误而分姓,例如苗栗县南庄乡的赛夏族的枫与风,豆与赵,丝与狮,章与漳是同音不同字的姓。赛夏族日繁雄老师说,他的叔父本姓日,有人骗他说他的祖先是来自大陆的张姓,所以他就改姓张,造成同胞兄弟分成日、张二姓。
凯达格兰大道唤不回平埔族的再生
    原住民被强制使用汉姓汉名,是被完全汉化的重要步骤之一,他们难免有这样的危机感,才会有几年前争取使用原住民传统名字的立法,并已于1993年底立法通过实施。不过因为传统名字无法达到以姓氏来保存血统的功能,以致一年多来,改传统名字的还是不多见,因此他们有“改也不是,不改也不是”的两难瓶颈,尴尬与矛盾的感受可想而知.
    我们回顾台湾三、四百年来的历史,所谓熟番的平埔族人口数倍于生番(现在的九族原住民),却在强势汉文化冲击之下,消失得无影无踪,其中改汉姓汉名便是快速汉化的最主要因素。
    在清治200多年间,所谓理番政策其实都是著重于对熟番的汉化政策,要求熟番遵服教化,如薙发,从汉姓,须服事徭役并输纳番课等等,使原住在平地的众多平埔族(10族)到嘉庆之后已几乎完全汉化,目前的台湾人能够说出自己的祖先是平埔族原住民的人确实屈指可数。
   不久前,台北市“总统府”前的介寿路,虽然已改为凯达格兰大道的原住民名称,但却唤回不了凯达格兰人的重现,这是台湾历史的悲剧。尽管在不久前,有某学术机构发表有关台湾人的血液分析或体格解剖学上与汉人有所差异的报告,但那些现象对台湾文化来说是毫无意义的(也许对某种政治上有意义)。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对于过去平埔族消失的遗憾,现在政府应该加以重视,加强保存九族原住民血缘的措施是责无旁贷的。我们从1992年“内政部”修正的“山胞身份认定标准”第三条规定可知,保存原住民血缘的立法是相当正确的。该规定内容如下:
    第三条:山胞身份之取得丧失依左(下)列规定:
    1、山胞男子与山胞女子结婚,其所生之子女取得山胞身份。
2,山胞女子嫁与非山胞男子,其山胞身份不丧失,其子女不取得山胞身份,但母无兄弟,约定从母姓者,取得山胞身份。非山胞女子嫁与山胞男子,不取得山胞身份,其所生子女取得山胞身份。
(3、4、5略)
    不过法律并非一成不变的,它常随着时空的转变而转变。例如几十年来,外省籍的后代尚保有江苏人、河南人、广东人等籍贯,现在已随新的法律,仅登记出生地的台湾,不再登记原籍贯。相信未来的几十年后,他们的后代除了根据族谱尚能知晓自己是江苏人、河南人、广东人的籍贯,否则他们就成为道地的台湾人。同样道理,现在保存原住民血缘的法律,谁也不敢保证它是永远一成不变的,如果有一天,就像外省籍不登记籍贯一样,他们也不再保有原住民身份,原住民将步上平埔族后尘,消失在人口比例悬殊的汉人人海中。
结语
    既然原住民传统名字无法达到以姓氏保存血缘的功能,未来继续使用汉姓汉名是唯一选择的方式,虽然采用汉姓汉名有利有弊,如何把弊减低到最低程度,才是今天我们应好好共思考的问题。
    高雄县内门乡的机姓家族,虽然他们已完全汉化100多年,家族中已很少人知道自己的祖先是来自台南新港社的西拉雅族(平埔族),但只要稍有关心的人看到这个“机”姓,即能知道他们是平埔族原姓住民。苗栗县南庄乡的日繁雄老师是保有赛夏族原住民身份,但他们家中拜公妈、拜土地公,讲客家语,几乎已汉化了,但是不管如何转变,年代如何久远,只要保有“曰”姓,必能保全他们赛夏族的家族血缘。
    上面所举二例告诉我们一个事实,只要姓氏是汉人少有的甚至没有的姓,必能保存原住民的血缘,何况全台湾仅有1000多姓,而且前87个大姓就占全人口的96.5%,要选一个汉人不常有或没有的姓是轻而易举的事,以这样的方式先整理好血缘系统再选适合的姓,如此,保存原住民血缘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注:
    ①《中原寻根》,1994年河南人民出版社。
    285.6.22《自由时报》,页5。
    385.7.18《自由时报》,页4。
    ④84.5《重修台湾省通志》,卷3第1册,页57、58。
    ⑤同④,页72.
    ⑧同④.页73。
⑦《台湾人的祖籍与姓氏分布》,潘英,台原出版社,页25。
    ⑧同⑦,页37。
    ⑨同⑦,页36。
    ⑩原住民独有的姓是台湾地区所独有,非全中国人中所独有,如公孙、豆在大陆是中国人早已有的姓。
(作者:台湾省各姓渊源研究学会理事长、  台湾源流杂志社社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