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何处是乡关?——台闽粤祖根在河南固始

2013-07-29 09:12:50来源:王散木

打印 字号: T|T

    按语:针对台闽粤人的祖根这一热门话题,早在20多年前本人就从语言、历史、谱牒、民俗诸方面作了归纳并曾撰文阐述过。在第二届“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中国固始根亲文化节即将(于今年10月)隆重举行前夕,发此文以飨海内外华裔同胞,以慰藉他们的思亲念祖之情,并为其寻根追宗提供线索。

 

    去年10月26日,本人在首届根亲文化节开幕式上(全国政协、中国侨联、全国台联领导,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全球客家崇正联合会、中国侨联总会等机构、组织和来自美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南非等十几个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的政要、宗亲代表、专家学者、商界名流、新闻记者,还有各个省市有关代表等800多嘉宾和近万名群众参加了开幕式)

 

     在全球“寻根”意识的支配下,近些年在广大台胞和海外侨胞中,也掀起了向大陆寻根问祖的阵阵热潮。为了慰藉广大旅外侨胞和海峡对岸台胞寻根问祖、思乡念亲之情,国内有关单位和一些专家学者亦作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初步确断:台湾同胞的祖根300多年前在福建,1000多年前在河南固始。

    早在1987年9月,福建省的漳州市、云霄县就分别与河南省的信阳市、固始县结为友好市、县,福建方面还专门派代表团到固始参加“开漳圣王陈元光故居遗址”纪念碑揭碑盛典,把闽台与固始中断了好几百年的亲缘纽带又重新联结了起来。近年来,蜚声海内外的“中原第一侨乡”固始以根亲文化这根纽带,进一步拉紧了海外侨胞与祖根地的亲缘关系,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得到广大海外游子纷纷响应与一致认同,几乎每年每月都有认祖归宗、重续族谱的盛事与活动。作为一个从中原大地走出的固始人,本人早在二十几年前就从方言、历史、台闽有关人口及族谱资料和风俗民情等方面对闽台祖根问题作过深入探讨与归拢,不仅得到了学术界同仁的认可,而且还受到国家级媒体的关注,并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海内外传播,在海外侨胞中引起反响。

 

  

    地处中原南端(江淮之间)的固始与僻临东南沿海的福建,虽然相距遥远,并且分属音系特异的两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和闽方言区,但在语言上却能找到不少共通之处。

    首先,固始方言中保留了不少中原古音,正像有关专家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古音“在中原地区早已不存在,唯一留下来的是河南固始县的一块地方”,固始这块地方除历史上其他原因外,地形“很封闭,因而将这语音保留下来,好像汉语史上的一个‘活化石’。”(《文史知识》1988年第3期第44页)如汽车、遮盖、记者、社会、科学、伯父、气魄、墨水、国家、肉丸、六百、坟墓、杏花、耕牛……这些词语中加点的字,固始话与普通话读音迥异,但闽方言(和客家话)却与固始话读法大体相近。再从方言词来看,称“居间调停者”为“公亲”,称“脱衣”为“褪”,称“头发”为“头毛”,把“必定”(或“一定”)说成“准定”,称“客人”为“人客”,称“物件”为“东西”,把“老婆”称为“老马子”,“老头”称为“老货”,“起床”称为“爬起来”,“没有”说成“毛”……这些说法,闽方言和固始方言完全一致。

    其次,在构词法的某些格式乃至意义方面,闽方言和固始方言也有不少是相同的。如“头”这一词尾附加在表物体的名词后面表示这个物体是“块”形或“短”的(如“砖头”、“裤头”、“帽头”等),作为名词后缀而没有附加别的意义(如“日头”、“木头”),若附加在动词或形容词后表示“值得……”的意思而转化为名词(如“看头”、“甜头”)。再如名词重叠,表示“每一个”的意思(如“人人”、“日日”);若表示“逐个”的意思,还可以不用重叠的方式,而加“逐”字(如“逐项”、“逐人”)。表示亲属关系的词不重叠。如对别人谈起自己的亲属时,“哥”不说“哥哥”,“爸”不说“爸爸”,“舅”不说“舅舅”,闽方言加“阿”(如“阿哥”、“阿爸”),固始方言加“俺”(如“俺哥”、“俺舅”)。

    再就是在语法上,闽方言与固始方言也有极相似的例证。“动词+补语”的短语,补语可以重叠,如普通话的“我把三本书都读完了”这句话,闽方言说成“我将三本册读了了”,固始方言说成“我把三本书读了了”;普通话“我上北京去”(或“我到北京去”),闽方言和固始方言都说成“我去北京”。

    为什么闽方言和固始方言会有这么多相同之处呢?血浓于水,流本于源。历史回答了这一问题——福建(乃至台湾和广东客家)人在历史上与固始有着直接的亲缘关系。(上述语言资料分别转引自: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黄典诚教授《寻根母语到中原》,本人的专著《固始方言志》)。

 

 

    按史书记载,现在闽方言区的人很多都是历史上或因“避乱”,或因“征蛮”而陆续从中原迁移过去的汉人的后裔。中原汉人南迁入闽的过程,大致始至秦汉,盛于晋唐。但第一次大规模南移入闽,还是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的时候。在“五胡乱华”(公元304-439年)期间,北中国处于兵荒马乱之中,北方汉人离乡背井,播迁于大江东西、五岭南北,闽粤等地便成了他们避难落户之所。这就是史书上所谓“衣冠八族”移闽的记载(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第234-235页)。到了唐代,又出现了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两次大移民,首领分别为唐初的陈政、陈元光父子和唐末五代的王潮、王审知兄弟。他们都是河南固始籍,所率部众也多为固始籍。

    唐高宗总章二年,闽南“蛮獠”啸乱,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府兵三千六百名,将士自副将许天正以下一百二十员”(唐高宗《诏陈政镇故绥安闲地》),前往征伐,后因寡不敌众,退守九龙山。朝廷又命陈政的哥哥陈敏、陈敷率固始五十八姓军校前往增援。中途,陈敏、陈敷先后病死,其母“魏氏(传说是唐初宰相魏征之妹)多智,代领其众入闽,”屯兵福建云霄。魏氏“指江水谓父老曰:此水如上党之清漳”(《漳州府志》)。这说明漳州、漳江的命名,就是来源于河南太行山的漳水。仪凤二年(公元677年)四月,陈政卒,二十岁的陈元光代父领兵。元光字廷炬,幼时就很聪明,“博览经书,贯通子史”,“十三岁领光州乡荐第一”(《光州志》)。元光代父领兵后,打败了蛮獠陈谦、苗自成等,前后经过九年的战争,叛乱平息。垂拱二年,元光疏请朝廷批准设了漳州郡,“辟地置屯,招徕流亡,营农积粟,通商惠工”(《漳州府志》),从而使漳州一带“北距泉水,南逾潮惠,西抵汀赣,东接诸岛屿,方数千里无烽火之警,号称乐土”(《云霄县志》)。陈氏子孙四代“世领州事”,历经百余年的治理开发,使蛮荒的东南边陲得到长足发展。由于陈元光父子和所部固始五十八姓军校及其士兵开辟漳州,繁衍后代,对福建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闽粤及台胞都尊奉元光为“开漳圣王”。至今,陈圣王庙宇在福建有一百多座,台湾有五十多座,南洋诸岛也有二三十座。闽南几座最大的“开漳圣王” 庙(如燕翼宫、威惠庙等),其香火之盛不亚于国内几座大型的佛、道、伊斯兰教寺观。就是在陈元光的祖籍地的河南,也同样有昭示其功德的“广济王祠”,该祠位于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城)学宫之左,为南宋孝宗时所建,当时又追封元光为“灵著顺应烈广济王”(《光州志》)。其时元光三十六世孙陈华来任光州太守,政绩昭昭,绅民仰颂。

    无独有偶。时过300多年,到了唐末,中原板荡,民变蜂起,固始人王潮、王审知兄弟又率领固始一带的数万起义军辗转南下入闽,建立了闽国。史称王审知“起自陇亩,以至富贵,每以节俭自处”,任闽王后,以保境息民为治国方针,“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赋,”奖励农耕,促进生产,开辟海港,发展商业,建立学校,注重教育,闽民众得以休养生息,“三十年间,一境晏然。”(《旧五代史——三四·僭伪列传第一》)尤其是随审知入闽的固始部众带去了北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人烟稀少、地瘠民贫的闽越得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开发。后人为纪念闽王的功绩,在王审知亡故后,将他的住宅改建成一座闽王祠(即庆城寺,至今仍座落在福州鼓楼区庆城路),祠前树有全国著名的王审知功德碑——唐《赐琅琊郡王德政碑》,碑文记述了审知家世及生平事迹;祠内有雕工精致的审知塑像,祠堂门额上悬挂着一块书有“功垂闽峤”四个大字的镏金大匾——这是对王审知应有的历史评价。

    陈元光父子开发于前,王审知兄弟光大于后,陈氏王氏在闽越发展史上创造了两个辉煌时代。

    唐代的这两次移民,对福建人口的变化有着深远的意义。无论是元光率众平息啸乱还是审知主闽后,都对山越人以招抚为主,德威并重,和亲通婚,命属下这些怀有中原文化和耕作技术的军士在泉、漳、潮各州地屯垦,与当地女子结合繁衍后代(《豫南史话》第二集)。这样,随陈、王入闽的固始人把家乡的文化、乡音带到那儿并流传下来便是很自然的事儿了。至于这些人的后裔进一步到台湾、达海外,则是明、清以后的事了。

 

 

    中原固始人入闽的后代,后来又是怎样去台湾的?原因很多,但主要是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而去的。

    据台湾出版的《郑氏关系文书•石井本宗谱序》载:“光启间,十姓从王潮光州固始入闽,于是有郑焉。”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黄典权教授著的《郑成功史事研究》云:“郑氏在唐僖宗光启间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闽。”今日厦门鼓浪屿郑成功纪念馆由郑成功长孙郑克塽撰文、次孙郑克举勒石的《郑氏附葬祖父墓志》拓片上也明确写着:“成功字明俨,号大木,姓郑氏,先世自光州固始县入闽。”可见,郑成功祖籍在固始是确定无疑的。不仅他本人是唐末移民的后代,就是他所率入台将士也多为唐代两次移民的后裔,出自漳州、泉州、潮州、福州等地。据台湾省1953年进行的户口统计资料,户数在500户以上的100种大姓中有63姓族谱材料说明其先祖来自河南,大多数直接来自河南固始。这63姓计有670512户占全台总户数的80.9%。其中陈、林、黄、郑、王、张、李、吴、蔡、杨、谢、曾、郭、丘(邱)、周、叶、廖、庄、萧、詹、沈等家族的族谱上都明确记载祖上是光州固始县人,是唐时随陈元光父子和王审知兄弟入闽、明末随郑成功徒台的。请看闽台姓氏的户数居前8位的民间谱牒记载:  

    台北县《清源陈氏家乘叙》记载:“入台始祖”是跟随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陈永华、陈泽。而陈氏“入闽始祖”就是河南光州固始的陈政、陈元光父子。此外,著名华侨、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人大常务委员、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创办人陈嘉庚先生也说:“我始祖自唐由河南光州固始县迁来(闽地),至我为第十九世……”;又《武荣诗山霞宅陈氏族谱》:“我祖自颖川分派于河南光州固始,以抵入闽,至一郎卜居武荣诗山霞宅。”此族自清初(郑成功时代)至民国300余年间,迁台约2000人,为第一大族散居于台湾各地。

    台北县《虎丘林氏族谱》:“先世固始人,祖有林一郎者仕唐,唐光启年间迁福建永春……其后一脉入泉之清溪,至明分居安溪之虎丘。”又,《溪环社林氏族谱》:“始祖林行实(讳孔著,秉序),陈政的九女婿,原籍光州固始县,唐高宗时随陈元光父子入闽,为军谋祭酒,政殁,佐元光开扩山林有功。”该族后代迁台人数甚众。台湾、福建人顶礼膜拜的守护神灵“妈祖”,也是出自福建省林氏家族的千金,系莆田县都巡检林愿之女,名叫林默娘。台湾的“妈祖”神系由福建省“分身”恭迎所至。

    《台湾黄氏族谱》:“其先四十三世尚陆,居河南光州固始。”又台北《深坑乡黄氏族谱》:“世居光州固始。”又据台湾《紫云黄氏历代世系表》云:我国南方和台湾各地黄氏家族,绝大多数属于“紫云黄氏”,其先祖黄守恭就是唐高宗总章年间随陈元光入闽的黄姓开基始祖。他“卜居泉州,开辟荒地,遂成巨富。”后来,他捐地兴建泉州开元寺,传说常见紫云盖顶,故黄姓后人称其为“紫云黄氏”先祖。他的五个儿子分居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号称“五安公”,子孙繁衍,人多势众,至今发展成为台闽的第三大姓。据考证,黄姓的祖先黄石,周初受封于黄国(固始古为蓼、蒋、黄三国故地),是黄帝的第十二世孙。因此,天下黄姓人都以“轩辕世系”为荣,侨居泰国的华侨在黄氏宗亲总会大门两旁镌刻着醒目的对联:“轩辕世系,江夏世家。”

    台湾《马巷郑氏族谱序》:“唐垂拱间,陈将军趋闽,大臣郑时中随之,郑氏遂星布闽粤。”又《郑氏石井宗族谱》:“夫我郑自唐光启间入闽,或居于蒲、于漳、于泉,是不一其处。”其中“于泉”一支,即为郑成功的入闽始祖。

    台北县板桥镇《王氏族谱》:“王氏之先出姬姓,三十四世晔为光州定城令,因家于固始。晔曾孙曰恁,三子:曰审潮、曰审邽、曰审知,兄弟有才气,王绪辟为军正,以副先锋提兵入汀漳,遂为闽泉之地。”

    台北县《张氏族谱》:“世居光州固始,唐末有张延齐等兄弟三人,随王潮入闽,居泉州之惠安、安溪等地,支派甚盛。”

    台湾县《李氏族谱》:“先世光州固始人,唐末随王潮入闽。”现在日本神户日荣实业株式会社董事长李鸿发先生的先祖就是唐末随王潮入闽,宋末定居惠安,后迁到台湾的。他由台湾迁到日本。潮州人传说,就连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也是潮州李氏家族的后代,而潮州李氏家族就是陈元光麾下战功首推第一的战将李伯瑶(固始人)的后裔。英国人亚历克斯•乔西著《李光耀》一书说:“他们是客家人,这是从中国北方南徙的一个倔强种族……”

    台湾《吴氏族谱•祭公家传》:“其祖有吴祭公者,固始县青云乡井兜人也。唐僖宗中和四年,兄弟一行二十余人,住福建侯官县,王审知据入闽之地,乃避地福、泉之间,遂为闽人。”

    从台湾的人口比重和上述族谱资料来看,与唐代两次移民一样,明末清初郑成功率部移民对台湾的治理和开发也是十分成功的。在陈、王于闽南及沿海一些地区开创的基础上,郑氏及部众又把台湾进一步纳入中华民族的轨道。

 

 

    从唐初的那次移民开始算起,至今虽然相隔一千余年,而那些先后由固始去闽南,后来再徙台湾、到海外的人不可能不带去家乡的风俗、习惯并代代相传。纵然在辈辈相袭中有所变化,但总还是能找到一些“家乡”的印迹的。

    首先从地名和姓氏上对照。固始有“洛阳桥”,闽南也有“洛阳桥”。乌龙集(今淮滨县城)原属固始县,福建有乌龙江,并且两地都有乌龙庙。福建同安县有一个地方叫“杨宅”,据当地老人说,他们都是从河南固始杨集迁过来的(《中州今古》1983年第5期)。杨集地名至今因之,为固始西北一大集镇。福建平和县朱姓族谱上明确记载着他们的先祖是河南固始朱皋镇人。朱皋,历来为固始北方的军事重镇,其名至今未改,既是淮河上有名的水陆码头,也是由皖北入豫南的重要“跳板” 。元末农民起义领袖刘福通曾率红巾军在此据守七十余日(《元史•卷四十二》、《嘉靖固始县志》)。福建和台湾的陈、林、黄、郑四大姓占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并流传有:“陈林半下天,黄郑排满街”的说法,而固始的陈、林、黄、郑也是大姓人家。

    再从庙宇建造、祭祀特点上看。闽台有很多“陈圣王庙”,固始有一座陈将军祠。查阅固始历史,固始籍陈姓将军除陈元光父子外,别无他人,可以确定,固始的陈将军祠和闽台的陈圣王庙一样,供奉的同为陈元光父子。陈将军祠遗址座落于今天固始县的陈集乡,当地人还称为“陈家飨堂”。据老人们回忆:上辈人相传,该祠始建于明代,曾历遭劫难,几经大火,地基在清末还曾被山西人买去改建为“山西会馆”。但它还是保存下来了,而且当年的气派仍依稀可见。将军祠正堂(即上堂)有一个大殿,大殿前为一天井,天井两边是长方形的偏房,接天井和偏房的是下堂,出下堂是大门,大门上面有一块大麻石,据说石上原凿有“将军祠”三个大字。整个祠堂都是由大梁石柱结构而成,砖、柱是用糯米拌石灰结砌而成的,因而至今完好(1987年9月,固始县人民政府拔专款在此遗址上立下“开漳圣王陈元光故居遗址”纪念碑)。从该祠的基座看,与台闽的格局大致相当,都是建于地势较高的地方,且座北面南,前有一口较大的水塘,以示“水为生命之源”。大祭时以“三牲“(即猪、牛、羊的头)为祭品,固始、闽、台、粤一样。(陈庆春《一千年前何处是家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7年12月初《客家乡亲》节目播出稿)修葺后的陈将军祠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后再从传统食品、娱乐及生活习俗上看。糍粑、挂面、鱼丸、绿豆丸等都是固始著名的土特产,这些在闽台也似曾相识,只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而有所演化而已。糍粑变成了白果,挂面变成线面,鱼丸里加进肉馅,这些都是闽粤和台湾民间不可缺少的食品。盛行于固始和豫南一带的皮影子戏,台闽有木偶戏与之相似,剧目也大体相同。在房屋建筑风格和劳动工具方面,台闽固始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旧式居民住房的后窗比较小、比较高,锄头的后脑钩上留一个孔套(叫锄裤),锄柄直接插进去,中原以北的地区就不这样。(陈庆春《一千年前何处是家乡》)

    此外,儿童的牙齿脱落了,老人们总是叮嘱:下齿扔到屋顶上,上齿扔进床底下,这样才发得快、长得出。固始有这种习俗,闽、台、粤的老人也这样叮嘱子孙。固始儿童中有两种类似下棋的游戏——“下牛蹄夹子”(棋盘图案“”形)和“乘龙”(棋盘图案为“”形),福建的儿童也做这两种游戏,其玩法与所用“棋盘”的图案竟与固始一模一样(庄众《乡情,连结着河南、福建、台湾——访福建漳州散记》,载《时代青年》1987年第5期)。上述所有这些相同的地方,难道仅仅是历史的偶合吗?绝然不是。水有源,树有根,闽台固始渊源深。如今,众多海内外热心人、各方面专家携手并进,追根寻源,正填补着历史遗留的空缺,慰藉台胞侨胞的思亲念祖之情!

   (本文最初发表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重点期刊《中州学刊》1988年第5期上,后经增删整理于2009年9月被《中国作家》杂志刊用;补述:本人在广东各地采风时,曾在多家古村、古祠中看到一些族谱上都明确写着他们的先祖是河南固始人,辗转福建、江西、浙江等地,而后落脚岭南)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台湾原住民姓名探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