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豫南与闽台的脉源关系
文 汇
豫南主要指河南省信阳地区,因位于河南省(简称豫)南部而见称。全区总面积1.8万多平方公里,共742万人,辖信阳、罗山、潢川、息县、淮滨、商城、固始、光山、新县等9个县和信阳市。信阳,是河南省姓氏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从先秦至新中国成立前夕,存在于信阳境内且见于记载的姓氏有542个。其中单姓517个,复姓25个。有些姓氏在国内现已消失或极为罕见,有些姓氏迁移外地,其中规模最大影口向深远的是于唐初、唐末两次入闽后又徙往台湾等地的120多个姓氏,在当前海内外宗亲寻根问祖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泉州、潮州土著居民叛乱,朝廷派光州固始人陈政任岭南行军总管,率领府兵3600名、战将123员入闽平乱。陈政之子陈元光随军从征.其后,陈元光率众平定了叛乱,奏请设立漳州,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在闽、粤、台等地的广大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在其祖居地光州固始,也保留着陈氏家族的根基,互相间来往频繁。据《光州志》载:陈元光的孙子陈酆“在京见李林甫、杨国忠柄国,无意仕进。访弋阳(即光州)旧第,川原壮丽,再新而居之。数年,安禄山乱,漳州民诣福州观察使诉乞。尊先朝旧制,命陈酆领州事,以拯民生。朝是其请,酆至漳。荐学延师,锄强救灾,一如其祖守漳时。”陈元光的36世孙陈华来,还担任过南宋光州太守。光州(今潢川县)学宫旁纪念开漳圣王陈元光的“广济王祠”,就是陈华来当太守政绩昭昭,乡绅百姓为颂其功德而捐款兴建的。在固始县陈集乡,仍保存着陈元光家祠。正堂上方书额“威镇闽粤尘净东南”,楹联为“开闽数千年烽火无惊称乐土,建漳千百载香火不绝祀将军。”祠东南数百米处是陈氏“七星拱月”祖茔地。陈元光的祖父陈克耕就安葬在那里。墓地正南浮光山的峰顶,原有座气势恢宏的庙宇,名“大山奶奶庙”,是人们寄托对陈元光祖母魏妈的思念而建造的。固始人每到农历十月十五日,就焚香烧纸,朝拜大山魏妈。另据研究,随陈氏父子戍闽的中原将士、眷属共8000余名,有陈、许、卢、戴、李、欧、马、张、沈、黄、林、郑、魏、朱、刘、徐、廖、汤、涂、吴、周、柳、陆、苏、欧阳、司马、杨、詹、曾、萧、胡、赵、蔡、叶、颜、柯、潘、钱、余、姚、韩、王、方、孙、何、庄、唐、邹、邱、冯、江、石、郭、曹、高、钟、汪、洪、章、宋、翟、罗、施、蒋、丁、薛、卜、尤、尹、韦、甘、宁、弘、名、阴、麦、邵、金、种、耿、谢、上官、司空、令狐等姓.随着历史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这些府兵及其后裔广布闽粤。如副将许天正在泉州建立时,以泉州团练副使掌泉州事,其子孙“散处龙溪、漳浦、南靖、诏安、澄海诸处”。台湾《紫云黄氏历代世系表》中记载随陈元光入闽的黄守恭,“卜居泉州,开辟荒地,遂成巨富”。曾捐资兴建泉州开元寺,其五子分居南安、惠安、安溪、同安、诏安,号称“五安公”,子孙繁衍,为闽南大姓。又据台湾《郑氏族谱序》云:“唐垂拱间,陈将军趋闽,大臣郑时中随之,郑氏遂星布闽、粤”。另有将佐钟德兴、潘节、沈世纪等于孙分布都很广泛。此外,在山越乱民陷潮阳、围潮州时,潮州刺史请陈元光派一部分军士驻扎潮州,这些具有中原文化和耕作技术的军士,在潮州一边驻防,一边屯垦,经数十代繁衍,成为今天潮汕地区主要人口,并向外扩散至揭阳、澄海、惠州、梅州等地区,甚至移居台湾、海南岛及海外。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年),寿州人王绪率农民军攻占光州,固始东乡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奉母董氏率乡民5000人人闽。这些人大多为固始人,有王、陈、张、李、关、蔡、杨、郑、谢、郭、曾、周、廖、庄、苏、何、高、詹、沈、施、卢、孙、傅、马、董、薛、韩、林、骆、蒋、黄、包、袁、赖、余等姓。他们及其后裔多定居当地,而且分布相当广泛。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即这批移民的后裔。《郑氏附葬祖父墓志》:“王父讳成功,字明俨,号大木,姓郑氏。先世自光州固始县入闽,由莆居漳居粤之潮,至始祖隐石公乃移居于泉之南安县杨子山下石井乡,遂世为南安人”。南安《郑氏石井宗谱序》:“夫我郑自唐光启间入闽,或居于莆、于漳、于潮、于泉,是不一其处”。泉州郑氏即郑成功一支,大约在明初,成功的直系始祖隐石公,移居南安县石井乡,后成大族.其他如台北《张氏族谱》记:“世居光州固始。唐末有张延齐等兄弟三人,随王潮入闽。居泉州之惠安、安溪等地,支派甚威“。《中国文化大博览》载,河南光州固始人余章从王潮入闽,为一世祖,后裔遍及全闽,后余淳叟自上杭迁大埔,成为人粤始祖。生三子,长子迁梅州松口官坪里,为官坪开基祖;次子迁饶平。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宋人郑樵“故闽人至今言氏谱者,皆云固始”的概括是不过份的。
王审知故里在今固始城东泉河铺、分水亭乡之间,古谓建安乡王集王堂,今为王集村部。遗址东有泉河,西有茹陂,处于清河灌区中心地带。灌区内古地名有汪庙、陈族、王族、林族、宋族、丁家、柴族、洪族、戴家、葛族、袁家等。据固始《奉常王氏族谱》记载,王审知祖茔在王族。
唐代固始人移居福建、广东后,与当地人民一起以勤劳勇敢和智慧创造了祖国边陲的经济、文化和历史,经过长期发展和变化,到明清之际,又随郑成功迁居台湾。台湾《风山县志》原序云:“台自郑氏挈内地数万人来居兹地,半闽之漳泉、粤之惠潮民”。《台湾姓氏源流》载,台湾省李氏,大多来自闽、粤二省。福建南石井双溪李氏族人从1 1世至15世,大批迁往台湾,有的甚至一支派同时全数迁台。如:黄厝分一派往台七老爷庄;新厝、下厝、后厅各分一派往台。他们移居台湾后,子孙繁衍,又派生出许多支系分房。1953年台湾人口统计,共有828804户737姓。在500户以上的100个大姓中,有63姓的族谱记载其先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这63姓共有670512户,占台湾总户数的80.9%。现在台湾2000多万人口中有80%以上是郑成功所率部众的后代,其中陈、林、黄、郑、王、张、李、吴、蔡、杨、谢、曾、郭、丘(邱),周、叶、廖、庄、何、肖、詹、沈、施、占、傅、董、彭、康、游等姓氏族谱都明确记载祖籍在光州固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移民的后裔又有再转他乡的。如台湾《罗峰傅氏族谱》记载,始祖傅实由固始入闽后,先定居南安并建立“唐王宫”,到了清代已发展为南安的大姓望族,其后迁居广东、台湾、南洋等地,继之散居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门、印尼、菲律宾、美国等地。1989年5月,台北市詹氏宗亲会詹锡富先生率族来固始寻根祭祖时称,先祖由固始迁徙安溪后,再移台北,世代繁衍,人丁兴旺,目前已散布到东南亚诸国及欧美各地。台湾陈姓也有分散到香港、澳门、朝鲜、泰国、菲律宾、印尼、英国、美国、法国以及加拿大的。据不完全统计,固始籍民分布在日本、越南、朝鲜、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几乎遍布五大洲。
由上可知,闽台人祖根在豫南固始,遍布海内外的客家人、闽南人大都与固始有着血缘、地缘、史缘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如今,信阳地区与漳州建立了友好关系,固始县与云霄县结成兄弟县。漳州人民多次派代表到信阳地区和固始县考察,寻觅祖籍地的历史遗迹并为信阳地区经济振兴出谋献策,信阳地区行署和固始县政府也曾派代表团参加漳州市建州1300周年等纪念活动。
(二)
近几年,笔者因工作需要,钩沉辑佚,究本溯源,初步探得40多个产生于信阳地区的姓氏。其中主要有黄、孙、曾、谢、蒋、潘、方、白、江、雷、赖、罗、傅等。他们得姓受氏大都与封国、封邑以及先人的名或字有关。现分述于后。以封国名作为姓氏的有黄、曾、蒋、江、赖(罗、傅)。
黄,源于豫南潢川县。宋人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记载:“黄氏,赢姓,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现在潢川县城西北6公里的隆古乡境内)。……僖十二年(前650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赢姓各族的祖先为夏朝东夷首领伯益。相传伯益善于畜牧、狩猎,舜时被任为虞。后又助禹治水,立了功,被选为继位人。他的后裔分封,以国为姓氏的有14个,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据考古工作者考证,黄国故城位于潢川县西北6公里的淮河南岸,小潢河西岸。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500米,东西宽约1300米,周长约2.8公里。城墙系用黄土夯筑而成,虽经两千多年风雨剥蚀,至今依然存在。曾,亦作鄫、缯。西周建曾国于方城,春秋初年迁豫南光山县西南一带,史称“淮西曾国”,后被楚所灭,其子孙以鄫、曾、缯为氏。
蒋,源于豫南淮滨县。西周初期,周公姬旦第三子伯龄被封于蒋,建立蒋国,为周朝的一个小国。后来蒋国被楚国所灭,伯龄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姓氏。此即《元和姓纂》记载:“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国在汝南期思县”。期思县系春秋楚灭蒋国后置,因期思公复遂而得名,治所在今淮滨县东南15公里的期思乡一带。
江,源于豫南正阳县、息县、信阳县、罗山县部分地区。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颛顼元孙伯益之后,爵封于江,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伯益的后代大约于商朝或西周初期建立江国,于公元前623年灭于楚。江亡后,国人流落各地,为不忘故国,便以原国名“江”为姓氏。因其始祖伯益为赢姓,故称江氏源于赢姓。江国故城在今正阳县大林乡涂店东北,南临淮河。其地包括今息县、罗山、信阳部分地区。
赖,源于息县。《通志.氏族略》说:“赖氏,子爵,今蔡州褒信有赖亭,即其地也。昭四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经专家学者考证,今息县城东北35公里的包信镇,即古赖于国故地。赖国从公元前1122年至公元前538年,一立国584年,传位14代,后为楚所灭,迁于鄢,国人怀念故土。以国为姓。遗留在当地的臣民为避楚之害,改姓傅和罗。故自古至今保持着赖、罗、傅三姓同宗的关系。
以封邑或封地之名作为姓氏的有谢、潘、方、雷、白。谢,姓源有两说,其中一说出自炎帝后裔申伯之后,周宣王曾封舅父申伯于谢,建申国,作为西周王朝的诸侯国,居于谢城,后人以邑为氏。《通志.氏族略》有:“谢氏,姜姓,炎帝之裔。申伯以周宣王舅受封于谢”;“申,伯爵,姜姓,炎帝四岳之后,封于申,号申伯,周宣王元舅也”的记载。谢城,在今信阳县平桥镇西北38公里处,淮河北岸,呈长方形,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750米,面积约1.5平方公里。内城在外城南部,外城内北有申伯基。1979年3月,信阳县吴店乡坟扒村刘忠富院内,出土一批西周末期的青铜器,其中有当年谢人铸造和使用的器皿。一支铜削上还铸有文字,铭文是“佳系仲謝子用”,其中的“謝”字即“谢”字。说明谢人确实在这一代活动过。宋人朱熹在《诗.黍苗》“肃肃谢功”注:“谢,邑名,申伯所封国也,今邓州信阳军。”当时信阳军指今信阳县、信阳市、罗山一带。乾隆《信阳州志》:“信阳、罗山皆申伯国也。”《方舆胜览》云:“申伯所封之地,即今平昌关北之古城。”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多次在这一带的古城址中发现西周和春秋时期的铜器及其他文物,证明当时确有申国谢人居住。而信阳在北周以后称申州,颜师古等人都认为“古者申与信同”,可知二者有渊源关系。
潘,一作番。《世本》说,周文王封毕公高之子季孙,食采于潘(洽今固始县城北关一带),因氏焉。文物出版社1979年出版的《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云:“今淮滨期思城有汉楚相碑,碑文记载称:(孙叔敖)子辞,父有命如楚不忘亡臣社稷,固而欲有赏,必于潘国,下湿桡埆,人所不食,遂封潘乡,即固始也’。天一阁《固始县志》卷二:“固始县,古潘国”。按,孙叔敖户春秋时楚国期思人,官令尹,曾在邲之战中辅助楚庄王指挥楚军,大胜晋兵,还曾在期思、雩娄(今河南商城东)兴建水利工程。今固始潘国故城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城面积8.78平方公里,内城面积1.8平方公里。据文献记载,该城春秋时期为蓼国故城,春秋晚期为楚之番乡、番国。在城内外与四周及城墙夯土内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币“郢爰”、番国编钟和大量青铜器、陶器等,出土的春秋编钟上,有“鄱子成周”。
1974年春在信阳县北甘岸村西出土的3件青铜器中,有一件铜匜有铭文“佳番白(伯)酓自乍(作)也(匝),其万年无疆,子孙永宝用”;1978年初在潢川县南刘砦砖瓦窑厂院内出土的5件铜器中,有一件铜盘有铭文“唯番君白(伯)龙用其吉金,其万年子孙永用之享”;1979年3月在信阳西北杨河村一座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的一批青铜器,有两鼎腹壁及一盘、一匜底内均有“唯番昶伯者”等铭文。可见,潘的地望在豫南固始县是可信的。
方,出自方雷氏之后。方雷氏,相传为炎帝神农氏8世孙帝榆罔之长子雷,因协助黄帝伐蚩尤有功,被封于方山(今固始方集境内的龙山),故名方雷氏,其子孙以地名为氏,即方氏(《姓氏考略》)。方氏家谱载有“雷方邝姓始方山”之言。另据固始《金紫方氏宗谱》载,西汉末年,固始籍汝南尹方纮,为避王莽篡权之乱,迁移到安徽歙县东乡安家。至唐德宗大中年间,其后裔都督长史方琡,自安徽回归固始方龙山居住。方琡第3子方廷苑为唐大顺二年辛亥科进士,“历宰闽长溪、古田、长乐三邑”,因“当时中原割据”,便择居莆田刺桐巷,并改其名目方巷。方廷范的6个儿子皆以固始籍第进士,时称“六桂联芳”,并称方廷范为“六桂之父”,又因第5子方仁载官至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方延范也被赠封为上柱国金紫光禄大夫,方氏以此为莫大荣耀,于是便有龙山“金紫方氏’之称。明洪武年间,方琡的16世孙方胜,以军功赠都指挥升威武将军,由莆田复归固始。今方集乡有其祖茔地,名方龙山,存有“六桂’墓。
白,姓源有四,其中一支起源于楚国白邑,即今息县东北的白土店乡。《通志.氏族略》记载:“白氏,芈姓,楚白公胜之后也。楚有白邑,其地在蔡州褒信(今息县白土店乡,位于包信西南)”。白居易在《太原白氏家状二道.故巩县令白府君事状》自序中写道:“白氏芊(应为“芈”)姓,楚公族也。楚熊居(即楚平王)太子建奔郑。建之子胜,居吴楚间,号白公,因氏焉。”
以祖辈的字为氏的有“孙”,系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之后。《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条说:“又有孙氏,楚令尹孙叔敖之后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的则更详细:“(孙氏)又出自芈姓,楚蚡冒生王子为章,字无钩,生为叔伯吕臣,孙为贾伯赢生为艾猎,即令尹孙叔敖,亦为孙氏。”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孙氏出自羋姓。楚王蚡冒姓,他的儿子是王子为章,字无锯。章生为叔伯吕臣。为叔伯吕臣的孙子叫为贾,字伯赢,为贾的儿子是为艾措,即孙叔敖。孙叔敖后人有以“孙’为氏。孙叔敖即敖,字叔敖,一字艾猎,期思(今豫南淮滨东南期思乡)人。楚庄王时任令尹,深得楚人拥戴,是中国历史典籍中记载的第一位清官。
以祖辈的名为氏的有“雷”。雷,姓源有二,其主要一支源于豫南。黄帝次妃女节之父名雷,受封于“方山”(参见方姓条),故名方雷R,其后裔分为方、雷两姓(《通志.氏族略》)。
除上述姓氏外,源于豫南一带的单姓还有:道、芳,扶、复、光、蓝、蓼、寅、期、寝.申、信、胜、仵、伍、五、息、弦,歇等,复姓有:白公、白侯、公建、公胜、期思、申都、申
权、申陡、申屠、信都、胜屠、叔敖、孙叔、武城(武成)、息未等,这些姓氏的来源除“扶”、“蓝”外,均与封国、封地以及先人的名和字有关。
(三)
综上所述,豫南和闽台自古一体,叶茂根深。随着时间的流逝,从豫南外迁的炎黄子孙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他们“五更归梦二百里,一日思亲十二时”。改革开放政策,使他们寻根祭祖的夙愿得以实现。他们满怀对祖国、对故乡、对祖先的赤诚之心,或向有关单位致函寻根问祖,或越过千山万水,来到豫南,在自己姓氏的发祥地虔诚地拜祭。香港中国旅行社总经理、香港中国银行副行长方润华于1982年3月和1983年8月先后致函当时河南省省长戴苏理和副省长岳肖峡,希望帮助查找“河南方姓同胞聚居区”。当他得知祖根在固始方集乡后,激动不已,即回家乡寻根拜祖,并出资4万元人民币,在龙山建立“溯源亭”,以表纪念。后又捐资60万元人民币在方集中学兴建教学楼。为铭记方润华先生捐资助学,造福桑梓之义举,该乡特将方集中学以方先生父亲方树泉之名更名为“方树泉中学”。方润华先生还十分关怀广大师生,邮寄了大量亲自题写赠言的报刊、书籍,勉励方集中学广大师生勤学上进。还特邀好友、著名美籍华人、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为“方树泉中学”题写校名和校训。又如菲律宾、新加坡黄氏宗亲代表团曾先后赴潢川寻根拜祖;侨居日本的李、林、王与周边国家的郑、陈、詹、周、方、骆、尹、杨等姓以及台湾的蔡、杨、方、赖、白、詹诸姓族人都曾寻访过祖地。有的还陳慨捐赠资金,帮助故乡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工农业生产,充分表达了他们的赤子之情。为方便海内外华人寻根,豫南各县市都在深入挖掘姓氏这一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联谊活动,并借此广开对外交往与招商引资渠道,为振兴本地经济创造有利的条件。如潢川县成立了“黄姓研究会”,负责接待来自海内外的寻根团体。该县还派员访问了东南亚各国,应邀参加了在香港举行的世界黄氏宗亲六届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介绍了黄国、黄姓优秀文化进行挖掘、研究、整理的情况,播放了电视片《黄氏源流》,受到黄氏宗亲的热烈欢迎,延绵了故土亲情。息县成立了“赖氏研究会”,抽出专人,拨出专款开展此项工作。固始县与陈集乡人民政府在财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拨专款修葺“陈将军祠”,并邀请漳州市、云霄县有关人士举行揭碑仪式。凡此种种,无不表明豫南大地热诚欢迎远方游子的归来。
(作者:信阳地区史志研究室副编审)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