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方言、民俗与台闽豫祖根渊源

2013-08-26 10:30:06来源:豫闽台姓氏源流

打印 字号: T|T
欧潭生
一,方言土语寻根
    闽台方言,又称福佬话、河洛话。虽然闽东与闽南的方言有些差异,但均属河洛话系统.据黄典诚教授研究,闽台河洛话的语音系统与隋朝陆法言《切韵》一书基本一致,保留着中古时期河洛故国之音。相反,今日郑、汴、洛一带由于宋元明清历代战乱和人口迁徙等原因,语言与《切韵》读音相差甚远,而僻处豫东南的固始一带却保留着许多中原古音,它与山川阻隔的闽台方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我们认为,《切韵》所反映的中原河洛古音从某种程度上说,就象语言“活化石”被保留在河南固始和闽台方言之中。下面举几个特殊读音字为例,可以看出固始方言与普通话的差异,而操闽台方言的人通过读音对比,却可以悟出古音的真谛与闽台方言的渊源。
    普通话
    1、笔(bi)2、牛(niu).3、硬(ying)4、丸(wan)5、二(er)6、六(liu)7、白(bai)
    河南固始方言
    杯的第二声(bei) 欧的第二声((ou)摁(en)圆(yuan)碍(ai)漏(lou)别(be)
    8、足(zu)    菊(ju) 9,杏(xing)   恨(hen)10、间(jian)甘(gan)11,药(yao)哟(yo)
    以上保留中古音的固始方言,与闽台方言颇为接近,而其它地区的方言却没有这种特殊的读音。再从一些特殊的日常用语中,也可看出固始与闽台之间语言的渊源:
    普通话    固始方言广   闽台方言
   1、起床   爬起         爬起
   2、天亮   天光         天光  
   3、老头子 老货         老货
   4、老婆   老马子       老马
   5、没有    毛得        毛  
   6、太阳    日头        日头
   7、下雪    落雪        落雪
   8、元宵    汤圆子      汤圆 
   9、一年多  年把        一年把
  10、伐树   放树        放树
  11、阉猪    屯猪       屯猪
  12、跳蚤    虼蚤        虼蚤 
  13、蜻蜓    蚂螂       蚂蝴
  14、疟疾    打脾寒     打腹寒
  15、水开了   水滚了    水滚
  16、膝盖    客头子     客乌头
  17、妻子    屋里       厝里
  18、清晨    早起       早起
  19、珍贵    主贵       主贵
  20、一刻不停    不使闲    毛闲不歇
  21、赶快    趁早       趁早
   上述对比可见,那些方言土语都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异,而又不见于其他地区的方言,唯独固始与闽台方言相似,甚至完全相同。这种保留在民间的语言化石,印证了台闽豫之间的祖根渊源
二、源远流长的河洛话
    闽台方言和固始方言均属于《切韵》所反映的中古河洛话,我们均暂称为河洛话。河洛话源远流长,在我国浩翰的经史子集和稗官野史之中俯拾即是,厉历可稽,凿凿有据:
   1,毛(音mo)。固始称“无”为“毛得”,闽台称“无”为“毛”。《尔雅》“毛,也”。《佩镌集》:“河朔谓无日毛”。《后汉书.冯衍传班“饥者毛食’(注:太子贤曰,案衍集作无,今语犹然者,岂古语亦通乎?当读如摸)。《集韵》又作笔耄,《汉书.高惠高后功臣表》曰:“靡有孑遗,耗矣!”师古日:今俗语犹言无为耗,音毛。  
    2,崽一一固始人称男孩为崽子,闽台方言称崽(囝)。《方言》:“崽者,子也”。按:崽音如宰,俚俗以为骂人,其实非也。《水经注》:“弱年崽子”。顾况《哀崽诗》:“郎罢别崽(囝),崽别郎罢”。按:福州方言,称父亲为“郎罢”。
    3、打扮一一固始人常言妇女收拾得干净漂亮为打扮,闽南亦如此。《广韵》注:扮.,中原雅音,今俗以人之装饰为打扮。黄公绍诗:“十分打扮是杭州”。何应龙诗:“寻常打扮最相宜。”打扮,又称装扮,沈明臣竹枝词:“女儿装扮采莲来”。
   4,头面——固始人称头上戴的首饰为“头面”,闽台方言还演绎为人的外表。《东京梦华录》:“相国寺两廊卖铺作、领挂、花朵、珠翠、头面之类”。乾淳《起居注》:“太上太后幸聚景园,皇后先到宫中起居,入幕次换头面”。燕翼《贻谋录》云:“妇人冠,旧以漆纱为之,而加金银、珠翠、彩色装花诸锦……今杭俗女子初嫁,有所谓大头面当本此,盖以宋俗之遗也”。
    5、头一一固始和闽台方言常用“头”字,如“里头、外头、前头、后头”。李白诗有:“素面倚阑钩,娇声出外头”。项斯诗:“愿随仙女董双成,王母前头作伴行。”刘禹锡诗:“病树前头万木春”。骆宾王诗:“眉头画月新”。器用之属,用“头”字者更多,如钵头、锄头,以至江头、渡头、田头、桥头等。闽台方言还多了椅头、店头等。
    6、忒一一固始与闽台方言称极美之物曰忒。忒为忒煞之省文。忒煞,太甚也。朱子文集:“孟子好辩一章,只为见得天理忒煞分明。”忒训作太,词曲中常用。史达祖词:“天念王昌忒多情。”
    7、揽一一闽南搂抱曰揽,固始和福州方言称“收拢”和主动负责为“揽”。《说文》:“揽,撮持也”。《蜀志.诸葛亮传》:“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
    8、卵一一固始和闽台方言均称蛋为卵.《说文》:“凡物无乳者卵生。”《礼.曲礼》:“士不取麝卵。”《汉书.货殖列传》:“蝝鱼麝卵”(注:师古曰:卵,鸟卵也)。《左传.哀十六年》:“子西曰:白公胜如卵子翼而长之”。今福州方言称蛋为“蜑”(见《新方言》)。
    9、闹热一一福州和闽南方言均称繁盛为闹热,固始也有“闹腾”之词。白居易诗:“红尘闹热白云冷。”闹热系热闹之倒文,白居易诗:“热闹渐知随念尽”。
    10.短黜黜--固始人谓人矮或物体微不足道为短黜黜。《方言》“黜短也。”庄子《秋水篇》:“掇而不肢”。《五音集韵》:“吴人呼短物也”。闽东方言也有此土语。
    11、标致一一固始和闽台方言称人貌美曰标致。《因话录》:“李约于叔镝坐,钻昭隐寺标致。”《魏书》:“蕴气标致,善雅谈尤工长短句”。
    ]2、体面一识体统、顾情面曰体面。固始和闽台方言还演绎为人的名声好。《司马光疏》:“在京举人,追趋时好,易知体面。”《谈荟》:“既知体面,自有风度”。
   13、爽快——率直、爽气曰爽快。固始和闽台方言还演绎为舒服。《世说新语》:“桓宣武素有雄情爽气。”亦爽也,夹带愉乐。宋玉赋:“陕哉此风!”
   14、作孽一一为非作歹曰作孽。固始和闽南方言泛指做坏事。《书经》:“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追’。
   15、招呼一一接引曰招呼,普通话只用于“见面打招呼”之类,而固始和闽台方言均称“接待、关照、管理”为“招呼”。《苍颉篇》:“挑谓招呼也。”《书疏》:“招呼贤俊之士与共立于庙”。
    16、戳一一刺日戳,闽南有此方言。固始方言把“插”和“人呆立在那儿”曰“戳”。《宋书》:“太祖不豫,召晋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遥见帝引柱斧戳地”。
    17、泡茶--冲茶、沏茶为泡茶,固始和闽台方言都只说泡茶。《广言》:“以水注入曰冲;以水浸渍曰泡。”《煮泉小品》:“煎茶可消烦忧,泡茶惟解渴而已。”故闽台方言和固始土语有关这类特定的动宾结构如:“冲开水、泡茶、熬药”,两地完全相同。
    18、计较一一争执、较量曰计较,固始和闽台均同。《三国志》:“伯言常长于计较,恐此一小事短也”。
    19、睏一一睡觉日睏,固始和闽台言都把睡觉说成“去睏”。《后汉书》:“世祖芳纯曰:昨夜困乎?(注:困,睡也)”《甲申杂录》:“忽昏困如梦”。
    20、拣一一选择曰拣,固始和闽台方言均广泛使用。《寒山诗》:“择佛烧好香,拣僧归供养”。
    21、正经一正统不趋邪日正经,固始和闽台方言把正经泛指人品端正和对人实心实意。《诗经》:“路寝之常乐,风之正经。”《诗谱序》:“本之由此风雅而来,实皆录之,谓之诗之正经”。
    22、事体一一事象曰事体,固始和闽台方言泛指事情。《抱朴子外篇》:“明见事体”。《通鉴续编》:“宋神宗时,太后曰:事体至大。孝宗曰:恐如东汉激成党锢之风,深害事体耳”。
    23、摏一一以拳殴人日摏,亦作舂。闽台方言曰摏,固始方言曰捶。《左传.文公十一年》:“获长狄侨如、富文终甥,摏其喉。以戈杀之”。
    24、厝一一置身之所曰厝,固始尚有部分地名保留有“厝”字,闽台以“厝’为地名者甚多。《宋书.范哗传》:“抚心摧哽,不知何地可以厝身?”秦系诗:“厝筑荻芦边,时瞻鸥鹭眠”。
    25、适意一一遂心合意曰适意,固始和闽台方言均同。《淮南子》:“居君臣女子之间,竞载骄主而适其意。”《抱朴子》:“接之适意”。《世说新语》:“张翰在洛,见秋风起,……人生贵适意耳,乃东归。”《战国策》:“赵武灵王曰:忠可以写意”(注:写犹宜也)。
    26、斟一一以唇触物曰斟。闽南方言有斟手斟嘴之类,而固始方言把“亲嘴”说成“酌嘴”,历来斟、酌并用。《广言》:“斟其芳香,味其秀色”。《说文》:“斟,勺也”。《楚辞.天问》:“彭锵斟雉帝何飨?”《周语》:“而后,王斟酌也”。
    27、趁钱一一得利、赚钱曰趁钱,乃趁墟赚钱之缩称。固始和闽台方言均含此意,而固始方言还演绎成:家有积蓄曰趁钱。《南部新书》:“端州以南,三日一市,谓之趁墟.”柳宗元诗:“纷荷包饭趁墟人”.
    28、穷忙一一为生计劳累穷忙,闽南有此方言,而固始方言还演绎为“瞎忙”。《老学庵笔记》:“京师语曰:户度金仓,日夜穷忙”。杨万里诗:“晓起穷忙作么生”。
    上面罗列的闽台和河南固始方言土语,即河洛话,无论读音或者语意、词解,都是十分古老的“俚语”{常用俗语),即使在当地,现在也很少使用了,只有土生土长的老年人才能准确地读音并说出确切的含意。研究者们通过熟悉福州方言、闽南方言以及河南固始方言,通过深入生活各个领域进行收集整理、归纳对比。通过与方言土语联系密切的地名学、民俗学、民间文艺等课题的调查研究,一定可以进一步了解台闽豫之间广泛、悠久、牢固的渊源关系。
三、固始皮影与闽台皮猴戏
    有人认为闽台的皮猴戏直接来源于固始的皮影戏1。固始皮影。系用刮薄的牛羊皮,或上过油的厚纸雕刻成各种行当脚色,高约一尺多,涂抹得五颜六色,风格类似民间剪纸,人物的四肢和头部,分别雕成后用线联缀而成。表演时活动自如。一个皮影人物,用五根竹棍操纵,屏幕是上过油的白纱布,两边吊着夜壶灯。皮影艺人就坐在这块小小的天地里,施展浑身解数。两只手十双巧指,操纵皮影做各种动作,嘴上说、念、唱结合,脚下踏动锣鼓配合默契。大型皮影戏,由两人操纵皮影,数人敲锣打鼓,共同唱和.皮影紧贴屏幕,镂空的眼睛、装扮在灯光照耀下,显现出各种生动的影象,有如剪影,却比剪影丰富、真切并有动感。旧时皮影戏的演出本,大都抄在旧式帐本上,俗称“口条”。闽南和台湾皮影戏,亦称皮戏、影戏,民间俗称“皮猴戏”。闽台皮影的制作,多用黄牛皮。人物皮影分6个部分,都粘有竹枝,用一根铁丝操纵,更加灵活自如。屏幕改为白纸制作,照明变改成蓄电瓶.演出时配备桌椅、车马、兵器等道具,戏词用台语即闽南话演唱,唱腔吸收了台湾民歌、囝仔戏、高甲戏、乱弹、歌仔戏等剧种,乃至台湾道士祭奠放赦时的曲调。戏文除爱情故事外,大多是历史故事,如《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西游记》、《白蛇传》、《说岳全传》、《洪秀全演义》等。
    1979年第2期《欧洲汉学问题研究学会会刊》(巴黎出版)刊载了在台湾发掘出来的闽南皮影戏《朱文》。这出戏在明代《永乐大典》里只存在剧目而佚戏文。闽南梨园戏的演出本仅存3折:《赠绣箧》、《认真客》、《走鬼》。这次新发现的《朱文》是闽南方言本,共13折,称为全本,轰动一时。这个皮影戏剧本是根据清末5个不同场次的手抄本整理而成。4本收藏在巴黎,1本收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文史馆。专家们鉴定后认为,《朱文》所用方言,是漳州府西部几个县的方音,采用了“傍装台”、“驻云飞”、“下山虎”、“小桃红”、“风入松”、“桂枝香”、“驻马听”、“走引”、‘‘四朝元”等9个宋元歌曲体的曲牌。今日台湾高雄的皮影戏戏班都自认“祖先来自福建漳州”,都“尊崇田都元帅为保护神”。专家们还认为《朱文》剧本里有许多北方中原戏文所常用的词汇,因此推断:“闽台的皮影戏来自中原地区’。类似这样的民间文艺、民间风俗也象方言土语一样,只要深入研究、发掘整理和归纳对比,一定会找出更多的证据,说明台闽豫一千年前是一家.
    笔者在《台闽豫祖根渊源初探》一文中曾经指出:固始有“洛阳桥”,泉州也有“洛阳桥’。淮滨“乌龙集”原属固始,福州有“乌龙江”,两地都有“乌龙庙”。福建同安有一个地方叫“杨宅”,据当地老人说,他们先祖都是从河南固始杨集迁来的。闽台姓氏“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河南固始的陈、林、黄、郑也是大姓人家。如果进一步考察两地的婚丧嫁娶、逢年过节的风俗习惯,还可以找到许多共同之处。例如,固始一带的糍粑、挂面、鱼丸等是著名的土特产,这些土特产也在历史变迁中传到了福建。糍粑变成福州的白粿,挂面变成线面,鱼丸里加进猪肉馅’成为福州民间不可缺少的风味食品。
四、民间风俗探微
    民间风俗,就是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等,其中尤以婚丧嫁娶、节日礼仪等最富代表性。河南光州固始一带“男女婚嫁,养生送死,质而有节”2,“丧祭婚姻,率渐于礼”3,而“台湾人文礼俗,源于中土,相袭入闽,举凡信神拜佛、敬天祭祀、婚丧喜庆、衣冠礼乐、四时年节,以及习俗人情,皆是祖宗流传而来的“’。
  1、旧式婚姻程序:
    (1)问名:河南固始俗称“过庚贴、合八字”,是议婚最重要一环,若男女双方“八字相克”,其他条件再好,也不能联婚。闽台议婚还把双方“八字”置于神前香炉内3天,求神的庇护。3天之内,若有意外事故,甚至家中打破碗碟之类等,都认为是不祥之兆,概作罢论。
    (2)纳采:河南固始俗称“下书子、定亲事”。闽台俗称“送定”、“食定”。《礼仪.士昏礼》日:“纳采,求其许采择也”。这一天。男女两家张灯结彩,宴请亲友,媒人先在男家饮酒三巡后,便起身乘轿,护送糖、果、饼、聘金等礼品到女家。女家把男家聘礼供奉在神案前,女家捧菜上厅,男家须送红包、金戒指,闽台人称“压茶瓯”、“带手指”,固始人称“定亲礼。然后女家也回赠糖、果饼等礼品。纳采以后,女家就把男家送来的糖饼分送亲
友四邻,告诉他们女归有期,固始人俗称“定亲了”。同时,男家也把回赠的糖饼分赠亲友,告诉他们吉期将届。男女两家的戚友,接到糖饼之类的礼物后,对女家是送物添奁,对男家是送礼庆贺。不过,礼有亲疏之分,仪有厚薄之别,视各人的关系如何而定。
    (3)完聘:固始人称“定吉期,择完婚日子”,闽台人称“提日头”。所谓“日头”即把婚期写在红纸上,让媒人通知女家。婚礼前3天,女家把嫁妆送到男家,闽台和固始均有此风俗。固始人称嫁妆为“妆奁”,即书案、条几、箱柜以及新妇室内的一切陈设、用具。
    (4)冠礼:固始和闽台俗语均叫“上头”,是婚期的前晚,男女双方同时举行。新郎由生肖属龙的未婚男子持结有红纱的木梳,在新郎头上一梳,再把红纱结在头上,另外请一位长辈和那男子把“乌巾”盖在新郎头上,叫“盖头”(固始和闽台均有此风俗)。女家也是依照类似的程序进行。冠礼以后,新郎和新娘均不得走出房门。闽南一带,新娘身穿蟒袍、腰围玉带,凤冠霞帔(纯粹是明朝的装束)。新郎则穿清朝服装,红顶花翎俨然是个官员,所以民间有“娶妻小登科”之称。据说这种服装是清兵入关后,洪承畴与清帝约法三章之一,所谓“降男不降女”。因此,男穿清服,女着明装,流传下来成为礼俗。
    (5)迎娶:固始人称“迎亲”,男家先以鼓乐“暖房”,并请“全福”的中年妇女驱除邪魔,天明起轿迎娶。迎亲人亦同时乘轿至女家为新妇上装。新妇上轿,脚不沾地。轿至男家,厅堂闭门,称之日:“勒性子”。闽台也有此之说,是新郎牵新娘出轿时,新郎先用力踢轿门,使轿内新娘突觉一惊,这样婚后新娘就会慑服.然后是拜堂入洞房。
    (6)闹房:固始和闽台均有“三日内无大小”的闹房习俗,客人以及家中叔伯兄弟姐妹均可参加。
    (7)回门:结婚3天之后,新郎新娘双双到女家,固始人称“回门”,闽台人称“请女婿”。新郎拜见岳父母及女方的伯叔兄弟等,并赠以红包。女家摆设宴席招待女婿。左邻右舍,尤其是新娘女友都争着来看女婿长相。直到黄昏,才双双回男家。繁褥的结婚仪式,到此算告一段落。
    除此以外,河南固始与闽台结婚风俗相类似的还有,成婚后,新郎新娘要“上喜坟”,参拜死去的长辈。第一个上元节,新妇不能“回门”(即回娘家),名之曰“躲灯”。古谚有“姑娘看了娘家灯,娘家冷清清”的说法。在迎娶新妇的喜庆宴会中,有两次比较隆重的大宴,一是宴请新妇,新妇必坐首席,两厢只请四位姑娘敬陪,门席不坐人。二是宴请婆舅,舅父坐首席,席口(门席)亦不坐人.迎娶新妇的礼俗中,有三忌:一忌属相相克的人;二忌孕妇(福建称四眼人);三忌半路夫妻。
    2、丧事俗例:
  (1)入殓:人死的时候,把遗体迁入堂屋正室,卧于四块木板之上.(不能加减,也不能用床代替),男置右侧,谓之正寝;女置左侧,谓之内寝。死人脚朝外,并在脚下燃烛一根,俗称“脚尾灯”。用白纸或白布蒙脸,而后沐浴、更衣。这些习俗,河南固始与闽台均相同。《仪礼.士昏礼》:“瞑目,用缁布方尺二寸”(住:瞑目,复面者也。)。《七修类稿》说:“人死以帛复面,起于吴王夫差,临终曰:“吾无面见于胥,为我以帛冒之”。
(2)出殡:人死3天谓之“平凶”,有的5天、7天,多则31天。出殡前要择吉开吊,内庭搭灵棚、设灵堂、树灵牌。出殡时孝子披麻带孝,家人一律白衣执绋。还有守铺、分孝服、乞水、接棺、套衫、入土、拣骨归土等习俗。河南固始与闽台两地均大同小异。人死更衣,忌穿皮毛之服。据说源自《淮南子.汜论训》:“葬死人者,丧不可以藏,世以为裘者,难得贵价之物也,无益于死者,而足以养生,故用其资以警之。或云,俗惑释氏转轮之说,裘属兽皮,虑转生之为兽也,故不衣”。
    3、其他俗例
    (1)生子:旧习俗生子称“弄璋”,生女日“弄瓦”,无论生男生女,河南固始和闽台均有“洗三”之说,即生孩子3天,要谢送子娘娘,不仅焚香、跪拜,而且要敬奉喜面、红蛋,以油饭遍送亲友近邻,还要把红蛋等送往舅家,舅家接物后即送鸡酒过来。满月又称弥月(《说文》:“弥,满也”),要大宴宾客,吃“满月酒”,闽南叫“汤饼会”。满月庆宴始于唐朝,《唐书.高宗纪》:“龙翔三年,子旭输生,满月大赦。”固始礼俗还有:小儿满月,姥娘送“鸭子”,意在“押子”,名之曰“长命鸭”。
    (2)节仪:河南固始和闽台两地基本相同,从元旦、上元节,以及清明、五月、八月节,直至祭灶、除夕的仪礼都相同。特别是祭灶,其他地区一般是腊月二十三,固始与闽台皆在腊月二十四。当晚,家家贡贻糖,取“胶牙’之意;贡粉团,期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因而,在灶神像上均有“一家之主”横联。除夕子夜时,家家焚表、上香、放鞭炮,迎接灶神回府。
    通过上述方言、民俗的对比,使我们更感到闽台与河南固始有着特殊的关系。虽然台湾、福建、河南相距数千里,山川阻隔、星移斗转、文化更新,但是,蕴藏在民间的古朴方言、传统风俗却代代相传、相沿成习。本文所引证的实例大多数是闽台和河南固始特有的方言和民俗,足以证明两地的特殊历史渊源。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了彭桂芳《五百年前是一家》历史丛书,在此基础上,我们追溯台闽豫祖根渊源,可以得出1300年前是一家的结论。我们殷切希望海峡两岸专家学者共同切磋、互通信息,从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方言学、民俗学和谱牒学诸方面进行探讨,使台胞和海外侨胞的寻根念祖活动具有更坚实的学术基础和更翔实的文字依据。
    注:
    ①见《豫南史话》第3集(信阳地区文管会编)
    ②元朝河南光州马祖常《儒学记》。
    ⑧明朝嘉靖《固始县志》。
    ④台湾高绪观《台湾人的根一一八闽全鉴》。
(作者:福建省博物馆副研究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