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渔洋》序

2013-05-22 16:41:58来源:王渔洋研究中心作者蒋寅

打印 字号: T|T

 自孔孟两夫子以降,齐鲁文化为中华文明贡献了至为灿烂的思想菁华,山东大地孕育了无数杰出的贤人才士。

山东自古就是富于思想和文化创造力的地方。

在封建社会的夕阳时代,在十七世纪中叶的明季,在山东新城的簪缨世家王氏,降生了又一位永远让山东人引为骄傲的人物——王士禛。他的号比名字更为人稔知,世称王渔洋。

官居二品,清廉无疵;口碑在世,刑法度支;睥睨权贵,平揖布衣;奖掖后进,风雅总持;等身撰述,一代宗师。

——这就是王渔洋的成就。

清官、名士、良师、天才,人居其一便足以流芳百世,荣耀梓里。而王渔洋四美俱备,集三不朽于一身,何其伟欤!诵其诗,读其书,知人论世,非仅品节才情为当时景仰而已,其学问见识尤足以笼罩千古,启迪来学。

作为诗人的王渔洋,诚然是清代诗歌的顶尖人物;而作为诗论家的王渔洋,则更登临整个中国古典诗学的顶峰,集历代诗学之大成。他毕生的写作、评选、教授,留下庞大的诗学遗产,他的成就和业绩将随着时间的雕琢,日益凸现出来。

十多年前,当我决定做清代诗学研究时,首选王渔洋作为最先接触的诗人,并于2001年出版了四十万字的《王渔洋事迹征略》。浏览之余,我深感这位诗人的影响是多么大,资料又是多么丰富,不禁为诗人不凡的生平缺乏一部精彩的传记而遗憾——

一部立体地展现诗人的一生,再现其绝世才华和倜傥丰姿,同时描绘出那个特殊时代的文学传记,将会带给我们多少浪漫的想象、美妙的体验和文学的趣味!

我的遗憾终于得到补偿。

渔洋乡里后学陈庆爱先生,多年研究王氏家族历史与渔洋著述,披阅十载,数易其稿,撰就《王渔洋》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十六集。陈先生以拙著于剧本创作薄有沾益,值全稿杀青授梓之际,不远千里,驰书征序。我拜读全剧,为闻之欣抃鼓舞,庆幸渔洋流芳久远,表彰有人。

我起先担心,电视剧本体制不同于传记,不能像传记那样娓娓缕述。但陈先生的剧本,我感觉叙述仍很细致,将清初那独特的历史氛围和王氏家族的家庭气氛描写得相当出色。自始至终,突出了大诗人文学才能的培养和发挥,而王渔洋生平的重大事件和出处行藏也明快地勾勒出来。一件件佚事穿插其中,与情节、人物关系表里相生,不断造成戏剧冲突的波澜,作者的剪裁是比较得体的。虽为电视脚本,作传记读也饶有趣味。窃以为,若人物对话能更口语化和生活化,则效果必更胜一筹。

十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王渔洋研究,1995年到桓台出席王渔洋研究国际研讨会,对诗人故里的美丽风光和人文气息留下很深印象。此番拜读陈先生的电视剧本,白山锦水风光,如在眉腱之前,倍感亲切。特别应该提到,陈庆爱先生的从侄汝洁兄,夙亦留意乡邦文献,浏览拙著,悉心考校引证、植字之讹,高谊感人。

盖学人对自己的研究对象都有由衷的热爱,陈氏伯侄对渔洋,兼有发自桑梓之情的景仰。我与两位虽未谋面,但对先贤的共同敬爱,让我们平添一分惺惺相惜之情。顾惟学识浅薄,诚不足发剧本精彩之万一,谨略识贤伯侄表彰乡贤之忱,聊寄自己对渔洋山人的一曲私衷而已,文之工拙不计也。

金陵后学 蒋寅 谨撰

公元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上一篇:王阳明
下一篇:忠勤报国律后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