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渔洋》序
自孔孟两夫子以降,齐鲁文化为中华文明贡献了至为灿烂的思想菁华,山东大地孕育了无数杰出的贤人才士。
山东自古就是富于思想和文化创造力的地方。
在封建社会的夕阳时代,在十七世纪中叶的明季,在山东新城的簪缨世家王氏,降生了又一位永远让山东人引为骄傲的人物——王士禛。他的号比名字更为人稔知,世称王渔洋。
官居二品,清廉无疵;口碑在世,刑法度支;睥睨权贵,平揖布衣;奖掖后进,风雅总持;等身撰述,一代宗师。
——这就是王渔洋的成就。
清官、名士、良师、天才,人居其一便足以流芳百世,荣耀梓里。而王渔洋四美俱备,集三不朽于一身,何其伟欤!诵其诗,读其书,知人论世,非仅品节才情为当时景仰而已,其学问见识尤足以笼罩千古,启迪来学。
作为诗人的王渔洋,诚然是清代诗歌的顶尖人物;而作为诗论家的王渔洋,则更登临整个中国古典诗学的顶峰,集历代诗学之大成。他毕生的写作、评选、教授,留下庞大的诗学遗产,他的成就和业绩将随着时间的雕琢,日益凸现出来。
十多年前,当我决定做清代诗学研究时,首选王渔洋作为最先接触的诗人,并于2001年出版了四十万字的《王渔洋事迹征略》。浏览之余,我深感这位诗人的影响是多么大,资料又是多么丰富,不禁为诗人不凡的生平缺乏一部精彩的传记而遗憾——
一部立体地展现诗人的一生,再现其绝世才华和倜傥丰姿,同时描绘出那个特殊时代的文学传记,将会带给我们多少浪漫的想象、美妙的体验和文学的趣味!
我的遗憾终于得到补偿。
渔洋乡里后学陈庆爱先生,多年研究王氏家族历史与渔洋著述,披阅十载,数易其稿,撰就《王渔洋》电视连续剧文学剧本十六集。陈先生以拙著于剧本创作薄有沾益,值全稿杀青授梓之际,不远千里,驰书征序。我拜读全剧,为闻之欣抃鼓舞,庆幸渔洋流芳久远,表彰有人。
我起先担心,电视剧本体制不同于传记,不能像传记那样娓娓缕述。但陈先生的剧本,我感觉叙述仍很细致,将清初那独特的历史氛围和王氏家族的家庭气氛描写得相当出色。自始至终,突出了大诗人文学才能的培养和发挥,而王渔洋生平的重大事件和出处行藏也明快地勾勒出来。一件件佚事穿插其中,与情节、人物关系表里相生,不断造成戏剧冲突的波澜,作者的剪裁是比较得体的。虽为电视脚本,作传记读也饶有趣味。窃以为,若人物对话能更口语化和生活化,则效果必更胜一筹。
十多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王渔洋研究,1995年到桓台出席王渔洋研究国际研讨会,对诗人故里的美丽风光和人文气息留下很深印象。此番拜读陈先生的电视剧本,白山锦水风光,如在眉腱之前,倍感亲切。特别应该提到,陈庆爱先生的从侄汝洁兄,夙亦留意乡邦文献,浏览拙著,悉心考校引证、植字之讹,高谊感人。
盖学人对自己的研究对象都有由衷的热爱,陈氏伯侄对渔洋,兼有发自桑梓之情的景仰。我与两位虽未谋面,但对先贤的共同敬爱,让我们平添一分惺惺相惜之情。顾惟学识浅薄,诚不足发剧本精彩之万一,谨略识贤伯侄表彰乡贤之忱,聊寄自己对渔洋山人的一曲私衷而已,文之工拙不计也。
金陵后学 蒋寅 谨撰
公元二○○二年六月十五日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