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福安王氏的分布

2013-03-16 09:08:44来源:

打印 字号: T|T

   福安王氏均源自太原王氏祖晋公。自太原至琅琊,再到江左、咸阳,固始和开闽直到福安,可谓枝繁叶茂,瓜瓞延绵。在福安,王氏可分为以下几个支派:
 
        1、王彦复支派。王彦复,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潮从弟,系“开闽王”之一。公元883年随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一同南下入闽,893年率军攻克福州后,任福州守城都督。王彦复后七世孙进用生四子为兴、望、察、案,包括彦复公七世均居福州南门。北宋熙宁元年戌申(公元一 O六八年),察公自福州南门迁居霞浦赤岸。察公生子士进,士进生子章、茂。章、茂二公的后裔先后因时势变更,便陆续迁到福安境内。
 
    ①章公的后裔。章公后裔在福安分为四支,建有四座宗祠。
 
    一是下白石黄岐王氏。章公生三子:长汝德、次汝合、三汝逵。宋徵宗辛已年(公元1101年)汝德之孙吕公自霞浦赤岸桥头迁至福安下白石 (旧称黄岐)。吕公为下白石王氏始迁祖,在下白石街建宗祠一座,至今繁衍三十有六世,现相当部分人丁已散居各地,仅祠下人口有五百余人。
 
    二是康厝苏坂王氏。康厝苏坂王氏源自下白石王氏。下白石王氏一世祖吕公后第二十三世孙锡祥公,于清康熙年间,从下白石迁至周宁县八部岭头居住,八步岭头因山高水冷,地窄人稀,锡祥公孙懋昭公再从八步岭头复迁福安康厝苏坂,懋昭公为苏坂王氏一世祖,建有宗祠一座,祠下人丁五百余。
 
    三是福安城关韩城王氏。章公次子汝合后第四世孙享七公也从霞浦赤岸迁福安化蛟。享七公孙贞一公又从化蛟迁居福安韩城金山头,故尊贞一公为韩城王氏始迁祖。宗祠建于清代,重修建于2004年,地点位韩城莲池街后巷。祠内分东西两大支(房)共有王氏后裔3600多丁。现为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会福建工作站和福建省王审知研究会长溪王氏文化文化委员会的办公会址。
 
四是坂中许洋王氏。坂中许洋王氏则是福安韩城王氏的分支。韩城王氏始迁祖贞一公的第十二世孙癸三公,迁居于坂中许洋,癸三公为坂中许洋始迁祖,并建祖祠于许洋村。
 
    ②茂公的后裔。茂公生子二,子清,子波(一作祖波),子清居桐山,子波生四子:福、寿、康、宁。
 
    福公派。子波公长子福,号祉兹,行吉七,于南宋绍兴26年丙子(公元1156年),为避战乱,直接从霞浦赤岸迁到了福安穆云瑙峰(瑙洋)。福安为瑙峰肇基之祖。瑙峰之地,方园万顷,川岳钟灵,三峰献瑞,金旗突兀、笔岫凌云,瑙谷挺秀,桂井泉香。福公于此繁衍生息,瓜瓞延绵。迄今繁衍三十有二世。除瑙峰祖祠外,另又分出三祠:
 
    一是溪潭潘澳坪王氏。 福公生子二,长文,次思,思公生子源,源生五子,秋、定、算、须、顺,第十四世源生五子,秋、定、算、须、顺,第十五世算公迁福安化蛟上坑。第十六世百一公,住廉岭西,第十七世吉、品、论,第十八世云质、云彬公于明嘉靖38年已未(公元1559年)从瑙峰迁居福安康厝杜家洋,住100年。明末清初孟五公经福安甘棠宝阳(可洋)转迁福安溪潭潘溪澳坪,孟五公为潘溪澳坪王氏始迁祖。建于宗祠于潘溪澳坪,祠下人丁千余。

   二是坂中湖口王氏。福公后仕仍公三子顷公第八世孙时薄公,于明万历二年甲戌(公元1574年),字瑙峰迁居坂中湖口村,时薄公为坂中湖口王氏始迁祖。建之祠于坂中湖口村,迄今繁衍人丁一千六百余人。
 
    三是溪潭洪口坂中王氏。福公次子思,从瑙峰迁居溪潭丰隆(现溪滩上湾村),七世孙有功,于明正德二年丁卯(公元1507年)再从上湾迁居溪潭坂中村,清嘉庆22年丁丑(公元1817年)建之祠于溪潭坂中村,现繁衍二十世人丁。
 
    寿公派。子波公次子寿,娶赵氏,生三子:十二、十四、十六。由霞浦赤岸徒迁政和西门居住。十二公居政和西门,十四公名清德,居东山,十六公名畴德,自政和西门迁至福安穆洋卓家坂(今桂林),畴德公为桂林肇基祖。畴德公居桂林,子孙繁衍,枝叶茂盛,名人辈出,百业兴旺。明万历年间始建宗祠,清光绪二十一年(1896年)重建,占地面积1692平方米,祠堂由厅楼、戏台、祠厅,祖堂组成,门楼至祖堂每座之间从天井塌跺相连,逐进而高,屋面依次为牌楼式,歇山顶,悬山顶,屋脊底下均施角鱼,有腰檐、牌楼、戏台、祖堂,均施藻井,廊檐三跳插拱挑标为主,设垂檐柱饰木雕垂灯,祖堂面润七间,进深六间,抬梁穿斗式木构架,屋面为悬山顶鹊尾脊,主脊施灰雕龙凤花草彩绘。经福安市人民政府于2004年9月8日核定为市级文化保护单位。
 
    桂林王氏人口众多,分布甚广,分支定居在本市境内的有康厝社洋、罗洋、笕头、康厝上村,邮亭村、穆阳、苏堤、赛岐廉首,甘棠南糖、港边,湾坞溪尾,溪柄炉下。此外还有周宁、政和、宁德井上,柘荣窄洋,福鼎秦岐,寿宁使祭下洋、下坪峰等处。
 
    康公派。子波公第三子康。据湾坞浮溪  王氏谱载,湾坞浮溪王氏乃康公之后。康公之孙均得,生子二、长百五,次百七。百五自霞浦赤岸始迁汀州府永定县,至十七世祚昭公由永定南门下坑隆树下始来福安溪柄,继则移居福安潭头开张生理,於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再定居於湾坞浮溪村。而百七公则由霞浦赤岸迁居古田县,其子孙多在古田、屏南居住。清康熙初年,百七公之裔孙万德公再从屏南县小童里迁至福安湾坞村浮溪居住。湾坞浮溪王氏两支虽分别从闽西永定和闽东屏南迁徒而来,但究其源则同是康公之孙均得公之后,故两支后裔均尊均得公为始祖,建祠于浮溪村,共同祭祀。
 
    宁公派,子波第四子宁。宁公生子四,十五公,十七公,十八公、十九公,其中十九公仍留守霞浦赤岸外其余三公先后军迁居福安境内。
 
宁公长子十五公,讳纲,纲生嵩,原迁居於塘坪西溪,南宋景炎丁丑二年,公元1277年,迁漳江家饶之地,开基家饶自嵩公始,尊十五公为家饶始祖。开雨井於左右,立祖祠於上坪,建开福堂以奉伽蓝,起王公庙以祀先祖。自宁公起,至今派衍二十有八世。
 
    宁公第三子十八公讳简,简生二子:畴、略、畴公生三子:瑾、琛、珍公生腾,腾公生二子:绍统、绍绪,绍统公徒居福安甘棠港岐,为港岐始迁祖。
 
    畴公次子琛,初居下白石屿岐头,后再徒居山头溪边发祥兆迹,玩为溪尾溪边,琛公乃溪边始迁祖。
 
    而简公次子略,略公生子二,长锦,次铎,锦公居甘棠英岐,铎公则居下白石里湾。
 
      2、  王羲之支派。福安溪柄楼下王氏乃王羲之后裔。按历史年代区分,王羲之是王氏琅琊时期的人,包括江左王氏祖王导,均出生于瑯琊时期。琅琊时期的览公生六子,长子裁公生子导,导公为江左祖,尊览公为江左一世祖,览公第四子正,正生旷,旷生羲之,导公与王羲之乃叔侄亲,王羲之自是江左世系,故福安溪柄楼下王氏属于江左世系。
 
    王羲之后裔第十世謇,随开黄中为福州长乐县令,任满至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迁移小麻,于唐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迁居福宁(今霞浦县)大清皎。至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謇公第二十世前福安溪柄南山村。至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二十七世每官公迁至福安松罗叶洋,,后再迁回福安楼下,另枝居叶洋,松罗古厝等地,在溪柄楼下建祖祠一座,楼下,叶洋,古厝王氏均尊每官公为一世祖。每官公的后裔现已传二十二代,1500余人。
 
    属王羲之支派的还有赛岐赛江王氏。王羲之生子七,第六子操之系楼下王氏上源祖,而第五子徵之则是赛岐赛江王氏先祖。羲之后,九世孙无总公随未为河南光州固始固始令,传二世怀铎公为温麻令,子务琨袭父爵,家于福宁,遂迁福宁赤岸,务琨公为赤岸肇基祖。务琨公有子三:处一,奉一,如一,处一生四子:不起、不危、不逸、不恭。不危公再传二十九世迁居赛岐赛江,正五公为赛江王氏始迁祖。
 
         3、  闽王王审知支派。王审知支派在闽省较为庞大,包括王潮、五审邽、王审知的后裔,可谓遍布全省以及海外,福安上白石佳浆王氏是王审知的后裔。
 
    公元893年,王审知随兄王潮据福州,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在闽省建立了王氏政权,公元897年王潮卒,王审知继王潮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加检校太师,拜中书令,封闽王。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5年)王审知卒,年六十有六,壮宗赠尚书令,谥忠懿王,宋太祖开宝乙亥(公元975年)三月,诏立庙致祭,额曰“八闽人祖”。王审知在位十七年。
 
    据开闽忠懿王王氏族谱记载,审知公夫人任氏无出以广武王潮公子延丰为已子。其子十二:延输、延禀(养子)、延钧、延丰、延美、延保、延武、延望、延羲、延羲、延喜、延政、延资、其中延输、延钧、延羲、延政系鲁国夫人黄氏所生。公元925年王审知卒后,长子王延输继位称闽王,封二弟王延钧为泉州刺史。王延输本与二弟王延钧不和,延钧怒,兄弟矛盾激化,义弟王延禀从中挑拨,与后唐天成元年丙戌(公元926年)十二月发动政变,捕杀王延输,王延钧嗣位,更名鏻,为第三世闽王。王延输在位二年。
 
    王延钧在位十年,重用奸臣薛文杰,残害贤良,极不得人心。闽龙启三年已未(公元935年十月,皇城使李仿与王延钧长子王继鹏密谋,率皇城卫士入宫,刺延钧,其次子继韬亦被李仿所杀,继鹏继位,更名昶,改元闽康宗通文。闽通文四年已亥(公元939年)七月,闽主卫军控鹤都将连重遇与拱宸都将朱文进,合谋兵变,焚烧长春宫,追杀王继鹏。连重遇,朱文进迎昶叔王延羲,立为闽王。
 
    是时闽国内讧,王延武,王延望均遭殊杀,剩下的子孙犹如惊弓之鸟,纷纷逃避灾祸。王继鹏之子王懋,字勉,原系昶相荐于长溪(今霞浦)令,得知继鹏已死,堪是惶恐。次年庚子宋(天福五年,公元940年)正月,有长溪县保正冯国济纳税来家具言所事,冯国济献言:“县北一百八十里地名洪源(今柘荣洪坑)山林幽僻,公能处此偕隐乎?”懋公喜而从之,遂携家同冯国济陆行四日至冯氏之居,宿食于国济家。置地筑室,以为休息之所,辛勤生业。广顺二年生子韩昌,娶国济女冯氏,宋太宗淳化二年辛卯生孙名元雍,至真宗祥符四年辛亥八月,勉公弃世。雍公认为洪坑之地风水必非长久,西北四里之外有窝泥浆之废地,其中山水盘环,树木凋密,环境宜人,决意迁居于此,于天圣九年辛未(公元1031年)正月初十日携家而往,应茅屋于其间,取名佳浆,号云湘。元雍乃佳浆王氏肇基之祖,尊懋公为始祖。
 
    谱载明弘丁已十年(公元1497年)八月初八日新建宗祠,公元2004年在重建宗祠,迄今派衍三十有六世。祠下人丁四千余(不包括已建自祖祠之地)。
 
    元雍公肇基佳浆后,子孙蕃衍,后裔分迁各地,较为集中的有:潭头南岩,上白石流尾,东峰,郑家山,蒲山,柘坑,兰边,苏家宅,燕坑,高坑,首洋,徐家山,大段,财洪,苏厝兜,溪柄王斗仔霞浦柏洋院边。柘茶宅中西山头以及福鼎管阳等地,其中分迁建祠的有:
 
    潭头南岩王氏。懋公五世孙机公生子二:少华、少招、少招公分迁潭头南岩。少招公为南岩始迁祖建祖祠,迄今派衍三十有一世,祠下人丁2000人。
 
    上白石东峰王氏。懋公后第十六世孙笙一公分迁上白石东坑。笙一公为东峰始迁祖,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年)建祖祠,现金人丁1500余。
 
    上白石郑家山王氏,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东坑王氏笙一公三世孙世广公分迁郑家山。世广公为郑家山始迁祖。清乾隆52年重建祖祠,派衍壹拾捌世,现祠公人丁15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