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王姓源流
王姓入闽有多支,但大多来自中原河南,与闽南有关的支派主要有:
一是东晋时琅琊望族,东晋宰相王导的从弟王彬到建安任职,遂由山东琅琊迁入福建,为入闽定居第一人,后被谥为肃侯。他的后嗣众多,有部分定居于龙溪、漳浦。见载文献入闽第一人为三国吴永安年间(258--264年)建安郡太守王蕃。
二是南北朝时期(479--502年),王坛自中原渡江入闽,后裔留居福建,是否传衍漳州未详。
三是唐高宗时,唐总章二年(669年),陈政以岭南行军总管,奉旨入闽平定“啸乱”。陈政父子先后两批率官兵五十八姓共8000多人入闽,其“男生女长通蕃息,五十八氏交为婚”,其中有王华、王佑甫等三位王姓军校。
四是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刺史王绪率3万官兵,共36个汉族姓氏,但主要是庞大的王氏族人南下,经粤北、潮阳绕道入闽南。后王绪为部属所杀。王潮、王审知继续率大军征战闽地,于唐景福二年(893年)攻占福州。唐乾宁四年(897年),唐昭宗封王审知为琅琊王福建武威军节度使。不久,又晋升为闽王,建立闽国,史称开闽王氏。王审知生(养)有12子,其后裔主要分布在福州、闽南和台湾一带。
五是北宋末朝廷南迁,北方藉民为避战乱,大量南迁,有部分进入福建,其中亦不乏王姓。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江南各省大量人口逃入福建,亦有王姓。
六是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尚贤,于南宋末徙居海澄清溪玉州社(今属龙海),后移居北坊溪美社,传衍溪尾、许坑社,分衍东园新林新圩等社。
七是王潮之子孙王思刚居汀州宁化东门王家巷。其后裔王念八偕兄王念七于明朝永乐十二年迁入诏安。王念七卜居南诏,王念八居二都秀篆埔坪礤起基,为秀篆王氏始祖。
肇漳
王彬派系
东晋宰相王导从弟王彬。始迁入闽,后裔居龙溪、漳浦,其支脉未详。
王延政派系
王延政归宋后,生四子:长继成、次继勋、三继重、四继昌。故延政亲属后裔自此定居于漳州、漳浦等地,再传衍云霄、东山,为闽漳王氏四房派系。继成后裔初居龙溪上苑,由上苑衍居恒坑。继成生子宗让,宗让生坦,坦生万安,万安迁居漳浦,生秋容。继昌第四子管友后裔,开基于南安严头,后迁居龙海梅市。
延政的长兄延翰的儿子王继鹏,亦随后徙居漳州,传衍漳浦、云霄等邑,称为闽漳王氏长房派系。后来,属王延政派系的其他分支也先后从全省各地迁徙入漳。
延政裔孙、开闽王第十四世始祖王壶山,由仙游县迁入长泰,称“西门王”。西门王姓第四世王德祥于元初迁居泉州,第六世王真治又迁居安溪县。其子王永惠又从安溪迁回长泰善化里林墩坂上,传元祥、元初、元昭三子。西门王第八世王元祥定居江都高坑传衍,元初回安溪定居。元昭定居江都白泉社传衍。元祥、元昭分别为高坑、白泉王姓开基祖。
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王延政裔孙、王审知第十一世王绂,号十七郎,迁入长泰。最初定居吴田山的上曷,又迁上司、县城梓门、坂尾。另有王延政嫡孙,开闽王第十五世王子纶,自同安潢头(又名珩山,今属集美区后溪镇)迁居长泰坂尾社(今属美彭村)。
王审知派系
王审知孙王继达任清溪县(今安溪)第二任县令,后定居清溪崇信里招坑(今安溪县芦田乡招坑),称“招坑王”。后裔王惠忠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从安溪招坑(招卿)移入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珍山保新罗乡西陂(今属华安县湖林乡)居住,为西陂开基始祖。其后裔又迁漳州南门外蔡溪。明末清初,第二十一世王汝春,从安溪招坑移居长泰善化里港内封侯社(今枋洋村封侯社)。
王审知后裔王光甫,宋神宗间(1068--1085年),从安溪湖头徙居角美镇田里社,俗称田里王。
王审知十四世孙际隆,先居福州南台,后居晋江乌乳巷尾厝仓头(一作乌衣巷),生四子:长王佑泰、次王右丰、三王右承、四王右辅,分居今属龙海角美的白礁、杏林、横口。
开漳圣王王姓将士后裔派系
龙海市隆教乡流会村王姓,传为唐初开漳王姓将士之后裔。
派系未详
元末明初,泉州副总管王白野离职后,到龙溪县二十一都茶铺社定居。后裔传于现芗城区石亭镇埔尾村、寮里村。A野次子普惠则到南靖后街开基。派系未详。
王万章,原籍莆田平海卫,宋淳祜三年(1243年)任长泰县令,落藉长泰县城北门的水晶山,被尊为邑北晶山王姓始祖。派系未详。
王盛熙,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岱州迁长泰县城北门定居。其后裔分衍大银塘、曾厝等社。派系未详。
三槐王姓有一支脉,具体祖源不详,于宋末播居秦溪,为漳浦县旧镇镇秦溪(前溪)王姓肇居之祖。
传衍
漳浦县
王审知派系(衡口王姓)
衡山亦称横口、园口(康庄行政村)。王审知传延政,传继成,传振祥。振祥之子元吉衍族于十五都(现深土镇),在王(雄)厝、前王(雄)、后王(雄),曾衍成大族。王姓自清初沿海“迁界”后式微,尚有少量居住守祖,有一部分则可能移居竹屿盐场的雄厝村。后雄成为谢姓聚居地,前雄主要为陈、谢二姓所居。王元吉传至第三世王德麟,号余,生三子惠应、惠添、惠和。惠应为饬斋公,称谟房;二子惠添,原轩公,称良房;三子惠和,顺斋公,称肃房。三房都开基横山横口社,雅称衡山,为横口始祖。横口王姓始祖惠应、惠添、惠和三兄弟所传后裔分称谟房、良房、肃房。在当地形成了下城门、下埕、石路园、后山头、砖仔埕、上埕、布政学、后壁沟厝、鸡柳仔脚、沈厝、西瓜地、松柏脚、大潭边、潭边、潭头社、溪头社、虎尾寨、下宏庙边、南门、上江、大宗边、大井、下学、樟王公庙边、红行顶、清尹、潭仔尾、下江、大厝内、二宗埔、田中央、沉坑、横口社、上帝爷庙、涂围厝、新村、店街、泰楼、楼前园、楼内、大学、任茂头、大庙边、人坂等四十几个大大小小的自然村和社角。
此外,衡山(横口)王姓还有两个来源:一是宋末王际隆四子右辅,自同安卜居漳浦横口。二是据海澄溪尾王姓古谱记载:溪尾王姓二世王议,字均礼,于宋末元初徙居漳浦横口,至今每年横口仍有一部分王姓到溪尾祭祖,形成多支王姓共居于横口。但目前衡山主要认同惠应、惠和、惠添兄弟一支及王右辅一支。
明嘉靖间,王右辅后裔朴庵生有七子,除第六子留居衡山守祖,余六子迁居浙江瑞安。其中四子钦旗,五子天富,七子钦宇公,并二房侄文缙、文丰、文达、文阙、文夔、文泰诸公奉始祖妣柯氏共迁至瑞安四十七都塔石坳口。长子洋、三子质厚则居马屿涂。现王右辅后裔已分衍于瑞安县马屿、涂三甲、浦口,苏山,马屿街、下林、陶山,以乃腾奥、东山头、塔石、坳口,塘奥、石龙、公洋,远自平邑、北港,南塘岭,象园,黄骂以及金乡,河家,埭江,南管店,浦门,乐清,玉环等地。第六房虽留居衡山,但在当地找不到后裔,有人认为可能就现漳浦县城的上王一带,或称侯山派。
惠应支系谟房支脉
谟房子孙一部分守祖,其余分衍横口附近的春建村新庙自然社、县城上王万年春,旧镇镇的秦溪、郭厝、营脚、玉厝、黄厝、东厝大石后社,盘陀镇的官陂、雀埔、坛尾、水港、牛上埔(无象埔)、恒安寨(观音寨)、草厝、仓里、和尚垅(榕树垅)、楼仔脚、过垅,和美村的过溪、五里牌、盘陀圩中,上洞村的后埔,赤岭乡的山坪、彭林,六鳌镇的上大沃、下大沃、下寮,石榴镇的长兴湖陂社(湖坡),赤湖前湖的霄厝、后湖的湖尾。龙海市东泗乡的下溪坂港口、漳州市区等地。
惠添支系良房支脉
良房子孙部分守居横口,大部分分衍于附近的省炉、南山兜、西边,春建的大厝后、西边、壁行、溪南,溪坂的山边、西北,赤湖镇的后蔡、赤岭山平村的旧厝王村、后厝王村,绥安镇内的下王“植槐堂”等。元代至正年间又分衍南靖金山镇的水美(永丰里水美)。其后裔分别在邻近的新内、大山、河乾、东盘、金山祠堂边等28社。清初又有一支分衍于福清宏路镇宏路村,一支分衍于闽侯祥谦村。
惠和支系肃房支脉
肃房开基绥安镇桥内社,明末再分衍赤土乡溪东村的苔溪岭。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建眉力水库,移民至前坂新苗村。散居于赤土的乌兜、下宫、下坂、西洋、井上村,六鳌镇龙美的前湖社,此外,移居广东海陆丰及台湾等地。
明代漳浦横口王姓有一支分衍于海澄山后草尾社、玉枕驿里、十六石社,榜山柯坑社;清代惠应派下谟房支脉分衍东泗巷口社;(惠应)分衍程溪东婆楼社;惠添派下良房支脉分衍内云溪边社等。清代有一支迁乡城区芝山镇甘棠村的山尾村。
王志荣支系(秦溪王姓)
明永乐年间,横口谟房第四世祖王志荣开基于旧镇秦溪。一说在此之前,三槐王姓有一支脉,已于宋末播居秦溪,并为秦溪王姓肇居之祖。漳浦秦溪王氏有“三槐”派和“衡山”派合居一地。明代早中期,秦溪王姓的后裔,与郭姓,黄姓等混居,并取而代之,形成了秦溪,郭厝,玉厝、黄厝、城内等3个行政村的5个自然村,又有部分展播于鹰山(绥安镇英山村)一带4个自然村,少量分衍于六鳌。
明代中晚期横口一支于传衍于县城王厝内,称“下王”,祖祠“植槐堂”在县巷仔。
王弥寿支系(田中央王姓)
海澄青洋社王弥寿于明洪武年间入赘漳浦前亭田中央村何干户家为婿,生大有、大元二子。大有生添养、添德二子,传裔田中央。后裔分衍前亭上王及田仔、楼仔王姓、桥仔头村上王社、田仔社、楼仔社。佛昙大坑寮下,清咸丰四年(1854年)一支从寮下播迁入台,定居于宜兰。l933年又有一支从寮下迁佛昙园东。
万年春王姓:明代中期,一支由南靖县迁来漳浦县城西街万年春巷,以培植一株“万年春”花树而得地名万年春,称“顶王”,建祖祠“燕翼堂”于城隍庙后。另一支明代从南靖靖城后街迁漳浦县城东门外,明嘉靖年间,出进士王春泽,其后裔今已无考。
源流待考:
赤湖镇后湖村后蔡社祖源不详。后蔡王姓于清末传衍一支于县城西街驿后,转传漳州。民国时期又有移居福州。
杜浔镇近城村下尾雄社王姓,源流待考。又旧镇镇甘林村楼内社,原称枫林坑楼,住王姓,明嘉靖年间,出进士王健,源流未详,今已无王姓。
长泰县
王壶山支系(西门王姓)
宋代,王延政裔孙,开闽王第十四世始祖王壶山,字仲敏,由仙游县迁入长泰,后定居县城西门传衍,俗称“西门王”。西门王姓第四世王德祥,元初迁居泉州城行医,第六世王真治,字君仁,迁居安溪县盖竹,传衍盖竹、珠洋、大垅格等社。真治之子永惠,又从安溪迁回长泰善化里林墩坂上,传元祥、元初、元昭三子(西门王第八世)。后来,元祥定居江都高坑传衍,元初回安溪定居。元昭定居江都白泉社传衍。元祥、元昭分别为高坑、白泉王姓开基祖。
王文壁支脉(小银塘王姓)
西门王第四世王德裕传子士杰,士杰传子文奎、文珍、文璧。西门王第六世王文壁迁入人和里小银塘社(今古农农场农荣作业区)。文奎、文珍的后裔相继迁善化里(今枋洋镇)。西门王第十一世王思忠,迁龙溪县樟山(今龙文区樟山)。清代,部分后裔迁往台湾。
西门王支脉(枋洋王姓)
元末明初起,西门王第八世泰生、广生、闰生、最生等房的后裔相继迁居善化里(今枋洋镇),传衍今科山村洲里、大按、定枋、仙斗等社,径仑村的格坪头、后埔、大堀内、前坪、内林等社,枋洋村的葵路、封侯等社。
王汝春支脉(封侯王姓)
“开闽王”之孙王直道(原名王继达,号潜夫),任清溪(安溪)县第二任县令,后定居清溪崇信里招坑(今安溪县芦田乡招坑),为招坑王姓开基祖,故称“招坑王”。明末清初,第二十一世王汝春,从招坑移居长泰善化里港内封侯社(今枋洋村封侯社)。
王万山支系(晶山王姓)
始祖王万章,原籍莆田平海卫,宋淳祜三年(1243年)任长泰县令,后裔落藉长泰,定居县城北门的水晶山。万章被尊为邑北晶山王姓始祖。晶山王姓在水晶山建王氏祖祠。后裔中有王有睿迁居山前社(今属武安镇官山村)传衍。
王盛熙支系(北门王姓)
始祖王盛熙,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岱州迁长泰县城北门定居,居住地俗称王厝。其后裔又分衍大银塘、曾厝等社。后晶山王姓与王厝王姓后裔合居,统称北门王姓。
王绂支系(坂尾王姓)
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王延政裔孙,“开闽王”第十一世王绂(号十七郎),迁入长泰,最初定居吴田山的上曷,又迁上司、县城梓门、坂尾。另有王子纶(王延政嫡孙,开闽王第十五世)自同安潢头(又名珩山,现属集美区后溪镇),迁居长泰坂尾社(今属美彭村)。坂尾王姓传衍至今,主要分衍陈巷镇的下彭、山后,明末,坂尾王姓后裔迁居坂里乡的西洋山。
此外,王良朋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自龙海角尾城仔地迁至石铭里春芳社(今坂里乡新春村),后移居白庄社(今岩溪镇石硌村白庄),后裔分6个房头。王子杰于清初自龙海角美田里社迁入大银塘开基。王盛熙后裔自县城北门王厝迁入大银塘开基。古农农场石古作业区王姓由安溪县后井迁来,属王进秀后裔。
东山县
王涛支系(石坛王姓)
元末明初有王涛,字之华,从漳浦官浔镇横口田中央村迁徙开基东山县石坛村,成为石坛王氏一世祖,至今传26世。石坛村王氏祖祠“三槐堂”,以“琅琊”为郡望标帜,尊闽王王审知为始祖。形成石坛、埔上、圩仔三个自然村。(东山石埔王姓一说源由漳浦前亭田中央村),其第四世分衍东山县埔上“光裕堂”,五世王北湖分衍开基本县坑北“种德堂”,延及广东外沙,第四世王远、王瑞金、王守坤等上百人往台湾及金门开基。一支分衍东山圩仔、西埔、礁头、铜陵各街(村)及杏陈、澳角、东郑、下英。
坑北王姓:石坛村王姓开基祖王之华后裔,第五世支派,迁西埔镇坑北村,至今传到26世。坑北村王姓,从明末开始有子孙向外迁徙,主要迁居新加坡、东南亚等国,清代开始移居台湾。清乾隆年间,九世王养仔,带一批族人随福康安入台湾,开居淡水,其子孙又发展到嘉义等地。十三世王冠仔,带领一批族亲到台湾定居。同治年间,王马体移居台北。1949—1950年前后,又有王成旺、王龙发等数十人迁台,现开居台北、台南、高雄、新竹等地。
华安县
王惠忠支系(西陂王姓)
始祖王惠忠,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从安溪招卿移入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珍山保新罗乡西陂(今华安县湖林乡西陂村)居住,遂为西陂开基始祖,传38世。十八世孙秉义和十九世孙迪绚,迁漳州南门外蔡溪(今九湖蔡坑),迪纲迁永春赤土坪。
龙海市
王光甫支系(田里王姓)
开基祖王光甫,为王审知后裔。宋神宗间(1068—1085年),从安溪湖头徙居角美镇田里社,俗称田里王。清代分衍恒仓、满美、龙江社、玉枕新围社。田里王四世、王龙源,宋末元初分徙龙田社。龙田六世分徙铺透社,龙田裔孙王西麓,清雍乾间(1735年左右)分徙肖井、桃洲社六社。又分衍龙文区流岗社、厦门灌口崎沟、东宅、后垵、新店、东厝、圣古奇、碗头、在衍、围仔内、田头、湖仔、胡里尾、刘厝、田厝、桶内、大埔社。远播台湾、香港、澳门和美国、印尼、菲律宾、新马等地。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王良明白龙海角尾城仔地,迁长泰坂里春芳社(今新春社),后移居岩溪白庄社。
清初,王子杰自龙海角美田里社,迁入长泰大银塘,与从县城北门王厝迁入,尊王盛熙为始祖的王姓混居。
王长史支系(宫边王姓)
王审知三十二世裔孙王长史,明代经南靖而肇基宫边(世系不详,今属角美镇石厝村),传衍下店、田厝、城仔地、宅仔楼、宁江楼社(今属角美镇石厝村)。分衍长泰县石明社。清康熙间(1683年),下店王姓子弟多人,随施琅渡海统一台湾,遂居台衍播,裔孙曾回下店寻根谒祖。
青阳王姓:青阳俗称青洋(今属龙海市隆教乡径内村)。据漳州“青阳衍派”族谱记载:青阳王姓始祖出自河南固始县,隋末唐初,聚族南移谋生。初入漳州海澄,继移浮宫际都,再移港尾石埠,最后到太武山青阳聚族开发。年代比陈政入闽开漳还早近百年,故称“开闽第一王”。但目前未见有隋代固始王姓入闽的记载。另一说据青阳派裔、台湾宜兰王安阳教授考证,其祖先应为王审知派下继成的长子。现二说并存。传衍青阳六社,分衍龙海卓岐、省山、考后黄岭、高港,海澄下田(又名玉田),漳浦前亭田中央。
明洪武四年(1371年),青阳裔孙王风岐入赘卓岐陈家,衍传卓岐城仔内、太原圩、港头行、山过社,分衍浮宫山头王,播迁新加坡(今有3000多人)、泰国、马来亚和台湾、香港。
王尚贤支系(溪美王姓)
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尚贤,宋末徙居海澄清溪玉州社,后移居北坊溪美社(又名溪尾社,今属海澄镇屿上村),传衍溪尾、许坑社,分衍东园新林新圩社;二世王议,字均礼,徙居漳浦横口;十四世王永成迁居厦门。
王际隆支系(白礁王姓)
王审知十四世裔孙王际隆,先居福州南台,次居晋江乌乳巷尾厝仓头(一作乌衣巷),生四子:右(佑)泰、右丰、右丞、右辅,分居白礁、右丞居同安马銮(今属杏林区),右辅居漳浦县横口。
右泰、右丰,于元中叶徙居同安县积善里二十都白礁社(今属龙海市角美镇),为白礁开基祖,另一说,右泰,仕宋,官至兵部郎中,值鼎革而殉难,右丰偕嫂及侄子正本、正始、正翕避祸,先奔晋江仓头,再徙白礁上巷,正本、正始、正翕传衍同安内厝镇美山、马巷街大宫口,分衍同安马巷。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白礁王姓子弟300多人参加忠贞军,其中,有王右泰十三世孙“学”字辈王文臣随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遂于台传衍生息,王文臣渡台开基后传至十世王科,居高雄县路竹乡,生有六子,珠庆、顺天、金平、正雄、胜源、胜舟。王金平为台湾当局“立法机构负责人”。2005年11月28日,王珠庆带子王峻邦、王峻良一行4人到白礁村寻根谒祖。白礁王姓在台湾传衍于今康榔林、新园、陷后、窑仔甲、山仑、獭爪、营前、旧廓、营后、石仔濑、前窝、大应公、三甲、十三村、安定乡港口村。
右丞,卜居同安杏林銮美社,为銮美社王姓开基祖。生四子:长子有天、二子有地、三子有人、四子有和。二子有地分徙海沧东孚埭头社;三子有人居銮美(后尾)社,分衍银尾社、林前社、山前社、陈宅西山下、后铺坪社和南安水头蓬莱社;四子有和奉母徙居深沃村(今属龙海市港尾镇),分支广东梅花甲子镇、台湾、香港和新、马、菲律宾、缅甸。
梅市王姓:延政传继昌,继昌第四子管友后裔开基于南安严头,后迁居龙海梅市。开基祖名、世系、时间失传。
流会王姓:隆教流会王姓。据传是唐初随陈政父子入闽开漳的王姓将士的后裔(其世系失传)。
龙文区
王继成支系(上苑王姓)
延政生六子:继成、继昌、继元、继重、继晋。继成后裔初居龙溪上苑,由上苑衍居恒坑(今龙文区步文镇)。十七世孙王宣正,明永乐年间随母,迁南靖靖城珩坑开基,成为始祖(即珩坑王姓派系);继成后裔一部分迁漳浦,形成珩山王姓支系。
龙文区湘桥上苑(坂上)王姓派下十一世王东湖的裔孙王惠才,明万历间(1573—1620)从文甲文桥迁居万松关下洲里社(今属龙海市榜山镇梧浦村)开基;王铣,明中叶由漳州乌衣巷迁漳南邹塘(今属龙海市九湖镇)社开基;上苑王氏裔孙王赞明,清代从上苑迁颜厝前社开基;王汉文由上苑(世系、时间不详)徙居塔尾(今属九湖镇小梅溪村)社开基。又有一支往龙文区西边社、六石社、山头顶社衍居。另一支迁芗城区芝山镇上坂(上苑)村,迁入年代未详。
王宣正为珩山王姓始祖。生五子:长宣庄、次钦直、三神康,世居珩坑;四昭定,迁居南靖雁塔上厝;五敬璋,幼时即随母居山城山边,为山边王氏开基祖。昭定生三子:长子居雁塔上厝,次子迁居山城翠眉,后裔分衍于翠眉(翠微)、军营、三卞城仔内、南坑金竹、梅林璞山、船场龙水及广东等地;三子迁居龙山东爱大田。另有后裔分迁四川省等地。在南靖县珩坑王姓派系,大体可归纳成:雁塔支系、山边支系、靖城东乾、枫林、观音山、后街支系。后街王招郎,清初迁徙龙海新塘上园开基。
龙文区西边社、六石社、山头顶(西边下厅)入闽始祖王审知。派系和年代失考。
龙文区恒坑社入闽始祖为王审知。但迁入始祖,派系和年代失考。
龙文区翁建社、樟山社入闽始祖、派系不详。
南靖县
王昭定支系(雁塔王姓)
昭定乃宣正第四子,为雁塔王姓的开基祖。明代在南靖雁塔上厝定居。其后裔:昭定的次子,迁山城翠眉上车及龙山东爱大田;昭定的四孙天生,迁居山城三卞城仔内及分居四川(俗称四房四)。天生生四子,长及四居三卞,为大厝房和楼房;次迁粤东开居,三善笃迁南坑金竹开居。善笃之子维岳,l369年迁居梅林璞山及船场龙水。维岳的后裔又分居永定中心洋。其孙及曾孙镇惠、万昌于l636—1734年分别迁居梅林科岭下斜、上科岭及涤头大垅口。另一后裔水陈,l965年从金竹迁居山城中山街。
梅林卦山埔上王氏,清同治年间迁台甚众,据记载有:十一世天佑、天满、十二世瑞衡及三子、十世井保、十四世定子、十六世仰政及七世法宣派下五大房、光裕派大三房孙等,均迁台定居于牛埔仔庄和东都等地。
元跳船场下楼维岳六世孙孔杰,以及金山水美王氏,从五世至十二世后裔,名不详,上述王姓,清代均迁台居于彰化、嘉义等地。
王敬章支系(山边王姓)
王敬章乃宣正的后裔,为山城山边的开基祖。代在山边王厝开居。其后裔伯用分迁丰田五川过沟。后裔王经分居过林,王张,1438年分居保林洲仔头。另有裔孙李忠,迁居五川过田及丰田凤安天鉴。裔孙大田,分迁山城东田。山城山边村的王箭、王污,丰田洲仔头七世孙王振净、巡忠、炳佰,清代移民台湾居彰化、嘉义。
靖城王姓:王昭定的裔孙大江,l958年迁居靖城大房东乾;诗国,1694年迁居田边枫林。另有后裔迁居阡桥观音山及后街。后街王姓裔孙友亮,又分迁和溪迎新、迎富。个别后裔于l958年迁居和溪林坂洋坑及丰田东方含Vl寨。和溪斗美十世孙机、汉、露、荫、好、应轩、应卒,十一世于正、于葵,十二世元潮,清代渡台,定居于彰化、嘉义。
平和县
南巷王姓,清未从漳浦县迁入,具体地址和年代失考;
坂仔镇宝南村五美楼王姓,由龙岩市永定县迁入,源流和迁入时间不详,
坂仔镇心田村王姓,1950年由漳州市芗城区迁入;
九峰镇新山村王姓,由诏安县龙潭迁入(时间不详)。
九峰镇王姓,部分迁入国强林场白沙作业区。
五寨农场场部王姓,山东迁入。
芗城区
王白野支系(茶铺王姓)
元末明初,泉州副总管王白野,离职后到龙溪县二十一都茶铺社定居。生二子,长子普泽,留在今芗城区石亭镇埔尾村,传大厝顶村、高坪村。其中有一支迁居寮里村。次子普惠,则到南靖后街开基。
云霄县
竹塔王姓:明代弘治年问(1488—1505年),横口王谟后裔,有一支徙居于漳浦县新安里凤塔社(今云霄县东厦镇竹塔村)定居,是为云霄竹塔王姓开基祖,其宗祠名“永锡堂”。竹塔王姓3个房系,现留居该村的族众,多数属二、三两房后裔。此支系长房族人有较多外迁者,如清道光八年长房孙有,携带本支先世神牌,及奉迎“马爷公”(即开漳圣王陈元光的主要部将马仁)神像,徙居台湾。此外又有长房族裔迁广东、台湾或东南亚者;至1948年,还有竹塔王姓第十八世王春来,迁往台湾基隆市定居。竹塔王姓清初也有一部分迁到云霄县城,主要定居于北门。
莆中王姓: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0年),谟房派下一支从漳浦县鹰山(又名英山)迁居平和县霞河堡(今云霄县下河村)。传3世,再于清乾隆间举族迁入火田莆中村。莆中姓有4个房系,其中的3个房系后来分衍为本村族裔,以及迁入云霄城大园、西河、南门兜(塘坪)几处;另一个房系则远徙广东省海丰、陆丰。
清雍正年间(1723—1734年),从莆中村王姓迁云陵镇大园村,现聚居于大园社区、北门社区、西河街、旧南门兜(塘坪村一带)等。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后,秦溪王姓派一支,迁到云霄陈岱镇前江村,(雅名“秦江”)。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一支由前江村王姓第二世(闽漳三槐王氏第十八世)支族人,传入双岭村开基。
常山开发区亦有王姓,多属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中,从南洋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以及越南等地,迁入定居的归国华侨。
诏安县
盘石王游姓:王潮之子孙王思刚,居汀州宁化东门王家巷。元末兵乱,王念八偕兄王念七,于明朝永乐十二年(1414年)迁入诏安。王念七卜居南诏,王念八居二都秀篆埔坪礤下盘石开基。念七锻铁为生,与游氏知交,其子先益入嗣崩田游氏,为王信忠嗣子,改名游先益,居盘石。传至五世,迁居龙潭,开“王游”氏。子孙繁衍,散居于龙潭、溪湄、北坑、拱涯洋、安美等村。而原来的王姓,自先益过继后,逐渐衰落,人丁稀微,为此,迁台湾开基立业的游氏十二世游祖送,又从台湾返回龙潭,过继给王姓为嗣,使王姓人丁再度兴旺。
南诏王姓:王念七卜居于南诏西门内司法巷,生三子,开诏安三都,南诏王氏三大房。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香港王游氏族人前往秀篆寻根,集祀修建宗祠,并寻觅王念七派下,拟续回宗祠重建。
分 布
漳浦县
官浔镇:横口大社、横口墟、田中央、沈坑、泰楼、店仔街、省炉、南山兜、
西边、大厝后、壁行、溪南、山边社。
赤岭乡:彭林、西北社。
漳浦盐场:雄厝社。
绥安镇:英山、打山、瑞岩、南门坑、桥内、万年春巷、县巷、木屐街、王厝内社。
盘陀镇:官陂、雀埔、无象铺、云尾、水港、草厝、观音寨、后埔坑、仓里、和尚垅、过垅、楼仔脚、和坑院、崎脚、塘仔口、过溪、五里牌、泥鳅垅、圩中、后埔、桥内社。
杜浔镇:下尾雄社。
旧镇镇:秦溪、郭厝、营脚、玉厝、大石后社。
深土镇:前雄社。
石榴镇:湖陂社。
赤岭乡:彭林、旧厝王、后厝王社。
赤湖镇:萧厝、湖尾、后蔡社。
六鳌镇:上大澳、下大澳、下寮、前湖社。
前亭镇:田中央、长北内、项后坑、盐田尾、过港、何角头、王厝尾、后段,楼田、上王、下仓社、中山、峨山坪社。
佛昙镇:后许、园东社(部分)。
赤土乡:横山、岭脚、新苗、乌兜、下宫、下坂、井上、下云(淹没在石墓水库中)社。
长泰县
武安镇:西门、北门、山前、溪东社。
枋洋镇:洲里、枧头、定枋、大垵、经上、后埔、前坪、内林、葵路、后坑、封侯、高坑、白泉、上存社。
岩溪镇:白庄社。
陈巷镇:坂尾(包括寨仔上、中湖、下湖等社)、下彭、山后、夫坊王厝、祖地、美岭社。
坂里乡:西洋山、石格寨脚、正达社。
古农农场:农荣、湖门、长岭、银塘、枋树行、董厝、建新、东厝、岩前、山后、兴加山社。
兴泰开发区:积山村的圳山社。
马洋溪旅游区:十里村的马洋、山后社。
东山县
铜陵镇:散居公园、顶街、下田、码头、桥雅、演武、苏峰、文峰街,铜兴村,铜亭、桂花、大沃街。
西埔镇:双东、石坛、埔上、圩仔、坑北村,散居龙舞、白石社区,中兴街。
杏陈镇:礁头村。
华安县
主要分布在湖林乡西陂村、高车乡前岭村牛脚坂社、马坑乡下垅村。
龙海市
闽王(审知兄弟)祖分布
角美镇:白礁、田里、龙田、恒仓、满美、龙江、铺头、肖井、桃洲头、石厝下店、田厝、城仔地、宅仔楼、宁江楼社。
榜山镇:下洲里、柯坑社。
九湖镇:邹塘、新塘上园、小梅溪塔尾社。
程溪镇:东楼、内云溪边社。
颜厝镇:颜厝前社。
海澄镇:草尾、玉枕驿里、新围、十六石社。
港尾镇:深沃、梅市社。
东泗乡:溪坂巷口社。
青阳祖分布
隆教乡:青阳大房、蔗铺、南透、旗杆顶、下厝、连埔尾、新村社。
港尾镇:卓岐城仔内、太原圩、港头圩、山过、省山、考后黄岭、高港社。
浮宫镇:山头王社。
海澄镇:下田社。
溪美祖分布
海澄镇:溪美、许坑社。
东园镇:新圩社。
紫泥镇:北溪头、草洪社。
九湖镇:蔡坑、小蔡坑、木棉社。
程溪镇:下庄后壁山社。
隆教乡:流会社。
还有散居于石码、白水镇和双第农场的王姓。
龙文区
分布在上苑、西边、六石、山头顶、翁建、恒坑、流岗、樟山村。
南靖县
珩山祖分布
山城镇:汤坑的炭坑、山边的顶王、雁塔的王厝、碧侯的大社、三卞的山后、上车、城仔内、楼房、翠眉的上车、军营、东田的东田、六安的目栅、江滨的东大路、旧糖厂、割山、山城的中山社,种苗场。
靖城镇:靖城的圩底、后街、后堀、大房的东乾、草前的王厝、田边的枫林、珩坑的大社、阡桥的观音山社。
丰田农场:保林的洲仔头、横山、五川的过沟、过林、过田、东方的含口寨、农科所、丰田的溪口、凤安的天鉴社。
龙山镇:龙山的圩底、黄坑、东爱的山岩、下井、官园、涌口的扁担山、西山的西刘、西中、宝斗的东刘、龙眼脚、景下、蓬莱的省山、南坪的项楼、坪顶社,马山社区。
和溪镇:和溪的迎富、新德、溪美、社底、迎新的山丰、林坂的洋坑、斗美(斗米)的溪头营社。
奎洋镇:永溪的新楼、三组。
梅林镇:璞山的上寨、科岭的下斜、上科岭、礤头的大垅(古福坑)社。
船场镇:龙水的下楼社。
南坑镇:南坑的溪仔口、半岭、枋前、下圩、金竹的根竹社。
水美祖分布
金山镇:水美的王厝、新内的东墘、前架、宝山、坎下枋、片仔垃、下百厝、水圬、内角、庙口、新圩、溪墘、郭底、溪洲、山边、大朝、大山的顶贵后、五钱银、金山的祠堂边、河乾的水头、碧溪的东盘社。
金山镇:都美的石壁社。
山城镇:山城的解放社。
靖城镇:阡桥的青州、阡垃社。
丰田农场:红星的楼脚、东华的坑内社。
平和县
霞寨镇:西安村王厝。
坂仔镇:心田村楼脚、峨眉村下尾烧、宝南村五美楼、南巷社。
南胜镇:云后村坎尾社。
崎岭乡:时坡村圳美社。
九峰镇:新山村锅炉社。
国强林场:白沙作业区。
五寨农场。
芗城区
石亭镇:埔尾(旧称埔美)、大厝顶、高坪、寮里村。
芝山镇:甘棠村的山尾村、上坂(上苑)村。
云霄县
东厦镇:竹塔村。
火田镇:莆中村的大园、西河、南门兜(塘坪),佳园村,白泉村。
云陵镇:大园、北门社区,西河街,旧南门兜(塘坪村)。
陈岱镇:前江、双岭村,以及常山开发区。
诏安县
南诏镇:散居西门、东北、北关、澹园、光良、秀峰街,五一、文峰村。
四都镇:林墘、四都村。
深桥镇:郭寮、后埔村。
太平镇:新楼、雄鸡、大布、白叶、走马村。
官陂镇:下官村。
白洋乡:塔桥、汀洋村。
霞葛镇:五通、溪林。
建设乡:坪路村。
秀篆镇:上洋、堀龙、东径、注湖、河美、石东、寨坪、埔坪、彩山、焕塘、乾东、隔背、北坑、礤岭、青龙、顶安、陈龙村。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漳州王姓源流
- · 安溪王氏源流
- · 广东湛江盈河王氏始祖積翁公与世系图
- · 开闽王氏的主要分支
- · 福州王姓源流
- · 开闽王氏的主要分支(续二)
- · 福安王氏的分布
- · 潮汕王氏源流
- · 三明王姓源流
- · 漳州王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