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漳州姓氏》王姓选

2013-01-24 14:19:01来源:王文径的BLOG

打印 字号: T|T



            溯源

    王姓是中国第二大姓,人口将近一亿,  自汉代以来,形成了太原、琅邪、北海、陈留、东海、高平、京兆、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心、章武、东莱、河东、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等21个著名的望族, 其中如琅邪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等,显贵历史均长达数百乃至千年。探究王姓的渊源,主要有四大来源:子姓、姬姓、妫姓和外族改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比干与箕子、微子一起被称为商末”三仁”。纣王荒淫无道,比干多次犯颜强谏,反遭杀害。其子孙因为是王子的后裔遂以王为氏,子姓王氏的历史有3100年。历先秦、至汉唐,子姓王氏一直居于河南地区,形成著名的汲郡王姓望族,后来散播到甘肃、山东、河北和山西等地。
    第二支系自姬姓。周武王灭商,定都镐,史称西周。传21世至周灵王(公元前571一前545年在位),国都成周,即今河南洛阳,已是东周时代。周灵王之子太子晋,也称王子晋或王子侨,因直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其为”王家”,从此,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至第八代孙王错拜魏国将军,这支王姓重新贵显。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秦朝武城侯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涉迁到山东琅琊和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天下最著名的琅琊和太原两大王姓望族,是王姓中最大群体。姬姓王氏至少有2600年的历史。
    姬姓王还有三个分支。周武王之弟毕公高封于毕国,春秋时其裔孙毕万为晋国司徒,功高位重而封于魏,战国时魏、韩、赵三家瓜分晋国。后裔中最有威名的是战国时代”四君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秦灭魏后,魏无忌之孙魏卑子逃入山东泰山,汉初,魏卑子奉诏进京做官,封为兰陵君。当时因其是王家之后,称其族为”王家”,从此以王为姓。这支姬姓王氏大约有2200年的历史。
    另一分支源出春秋初周平王之后。周平王在位51年(公元前770一前720年),太子早夭,周平王死后,由其孙姬赤继位,但姬赤的胞弟姬林夺了王位,史称周桓王。姬赤出奔晋国,子孙以其曾为王者而改姓王。一直到唐朝,这支姬姓王一直生活在山西临猗一带。史称河东猗氏王姓,也有2700年的历史了。
    再一分支为东周考王(公元前440一前426年在位)的胞弟桓公揭之后,桓公揭封于王城,古城在今洛阳王城公园。其封地虽小但处于东周王城的西部,史称其为西周桓公。国亡之后,子孙迁到河南伊川和临汝,以居王城改姓王,后来称为王城王氏。这支王姓也有2400年的历史了。
    各姬姓王是王姓的最大的组成,据估计全国有家谱的王姓90%出自姬姓王。
    第三支源自妫姓。奉虞舜为祖先的妫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战国七雄之一齐国为秦所灭,秦末项羽封齐王田建的长孙田安为济北王,随后项羽为刘邦所灭,田安也随之失去了王位,子孙遂改田姓为王姓。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为郡望,一直以山东原齐国的土地为活动领地,也有2300年的历史。
    第四支源自外族。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最著名的外族用王姓的有:汉时匈奴人,西羌钳耳氏族,南北朝高丽拓王氏族,鲜卑族乌九人,隋唐时西域月支国胡人,唐朝回纥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金时女真人完颜氏、耶律氏、夹谷氏,北宋西夏国党项人,元时蒙古人,清时满洲八旗完颜氏、伊喇氏等氏族。这些外族王姓随着时间的推延多数同化为中国北方的汉族王姓。

           入闽

     一、 琅琊望族,东晋宰相王导的从弟王彬到建安任职,遂由琅玡迁入福建,后被谥为肃侯。他的后嗣众多,有部分定居于龙溪。
     二、 南北朝时期(479-502年),王坛自中原渡江入闽,后裔留居福建,是否传衍漳州未详。
     三、 唐高宗时。唐总章二年(669年), 陈政以岭南行军总管,奉旨入闽平定“啸乱”。陈政父子率官兵五十八姓共8000多人入闽, 其“男生女长通蕃息,五十八氏交为婚” ,其中有王华,王佑甫等三位王姓军校。
     四、 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剌史王绪率3万官兵(共36个汉族姓氏,但主要是庞大的王氏族人,)南下,经粤北、潮阳绕道入闽南。后王绪为部属所杀;王潮、王审知继续率大军征战闽地,唐景福二年(893年)攻占福州。唐乾宁四年(897年),唐昭宗封王审知为琅琊王福建武威军节度使;不久,又晋升为闽王。
     五、 北宋末朝廷南迁,北方藉民为避战乱,大量南迁,有部分进入福建,其中亦不乏王姓;南宋末年元兵南下,江南各省大量人口逃入福建,亦有王姓。
     六、 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尚贤,于南宋末徙居海澄清溪玉州社,后移居北坊溪美社,传衍溪尾、许坑社,分衍东园新林新圩等社。
     七、 王潮之子孙王思刚居汀州宁化东门王家巷。元末兵乱,王念八偕兄王念七于明朝永乐十二年迁入诏安。王念七卜居南诏,王念八居二都秀篆埔坪石祭   下盘石起基。念七锻铁为生,与游氏知交,成为秀篆王氏始祖。

           开漳

     一、 东晋宰相王导从弟王彬,后裔居龙溪,其支脉未详。
     二、 公元943年,闽国内乱,王延政于建州称帝,国号殷,建隆三年,南唐大軍攻陷建州,王延政投降,被送往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封给太师之衔,听他自便回福建。延政以其长子曾任漳州刺史而定居漳州,延政生四子:长继成、次继勋、三继重、四继昌。其长子曾任漳州刺史,故延政族属自此定居于漳州、漳浦等地,谓为闽漳王氏四房派系。继成后裔初居龙溪上苑,由上苑衍居恒坑,继成生子宗让,宗让生坦,坦生万安,万安迁居漳浦,生秋容。同时期,延政的长兄延翰的儿子王继鹏,亦随后徙居漳州,传衍漳浦、云霄等邑,谓为闽漳王氏长房派系。延翰、延政的后裔,便成了漳郡王姓的主流。
     三、王审知十四世王际隆,先居福州南台,次居晋江乌乳巷尾厝仓头(一作乌衣巷),生四子:长王佑泰、次王右丰、三王右承、四王右辅,分居白礁、杏林、横口。
     四、三槐王氏有一支脉,具体不源不详,于宋末播居秦溪, 并为秦溪(前溪)王氏肇居之祖。
     五、王惠忠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从安溪招卿移入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珍山保新罗乡西陂居住,为西陂开基始祖,后裔迁漳州南门外蔡溪;
     六、宋王延政裔孙,开闽王第十四世始祖王壶山由仙游县迁入长泰,称“西门王”。西门王姓第四世王德祥于元初迁居泉州,第六世王真治又迁居安溪县,其子王永惠又从安溪迁回长泰善化里林墩坂上,传元祥、元初、元昭三子(西门王第八世)。元祥定居江都高坑传衍,元初回安溪定居,元昭定居江都白泉社传衍。元祥、元昭分别为高坑、白泉王姓开基祖。
     七、王审知孙王继达任清溪(安溪)县第二任县令,后定居清溪崇信里招坑(今安溪县芦田乡招坑),称“招坑王”。明末清初,第21世王汝春从招坑移居长泰善化里港内封侯社(今枋洋村封侯社)。
     八、王万章,原籍莆田平海卫,宋淳祐三年(1243年)任长泰县令,落藉长泰县城北门的水晶山,被尊为邑北晶山王姓始祖。
     九、王盛熙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岱州迁长泰县城北门定居,其后裔分衍大银塘、曾厝等社。
     十、 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王延政裔孙,“开闽王”第十一世王绂,(号十七郎),迁入长泰,最初定居吴田山的上曷,又迁上司、县城梓门、坂尾。另有王子纶(王延政嫡孙,开闽王第十五世)自同安潢头(又名珩山,现属集美区后溪镇),迁居长泰坂尾社(今属美彭村)。
     十一、为闽王始祖王审知后裔王光甫,于宋神宗间(1068~1085年),从安溪湖头徙居角美镇田里社,俗称田里王。
     十二、元末明初泉州副总管王白野离职后到龙溪县二十一都茶铺社定居,后裔传于现芗城区石亭镇埔尾村、寮里村。王白野次子普惠则到南靖后街开基。
     十三、王延政传继昌,继昌第四子管友后裔开基于南安严头,后迁居龙海梅市。
    十四、唐初随陈政父子入闽开漳的王姓将士, 传隆教流会王姓即其后裔。

     漳州王姓的支系和传衍

              上苑支系

     王姓入漳大部分是延政的后裔,延政被迁往金陵(今南京),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封给太师之衔,听他自便回福建。延政以其长子曾任漳州刺史而定居漳州。延政生六子:继成、继昌、继元、继重、继晋。继成后裔初居龙溪上苑,由上苑衍居恒坑(今龙文区步文镇),十七代孙王宣正于明永乐年间随母迁南靖靖城珩坑开基,成为始祖(即珩坑王氏派系);继成后裔有的分迁漳浦,形成珩山王姓支系。
     龙文区湘桥上苑(坂上)王姓派下十一世王东湖的裔孙王惠才,于明万历间(1573~1620)从文甲文桥迁居万松关下洲里社(今属龙海市榜山镇梧浦村)开基;王铣(号坦庵,王胜之孙)于明中叶由漳州乌衣巷迁漳南邹塘(今属龙海市九湖镇)社开基;上苑王氏裔孙王赞明于清代从上苑迁颜厝前社开基;王汉文由上苑(世系、时间不详)徙居塔尾(今属九湖镇小梅溪村)社开基。又有一支开龙文区西边社、六石社、山头顶社衍居。另有一支迁芝山镇上坂(上苑)村,迁入年代未详。
     王宣正为珩山王氏始祖。生五子:长宣庄、次钦直、三神康世居珩坑,四昭定迁居南靖雁塔上厝;五敬璋幼时即随母居山城山边,为山边王氏开基祖。昭定与妣刘氏生三子:长子居雁塔上厝,次子迁居山城翠眉,后裔分衍于翠眉(翠微)、军营、三卞城仔内、南坑金竹、梅林镤山、船场龙水及广东等地。三子迁居龙山东爱大田,另有后裔分迁四川省等地。在南靖县珩坑王姓派系大体可归纳成:雁塔支系、山边支系、靖城东乾、枫林、观音山、后街支系。后街王招郎于清初迁徙龙海新塘上园开基。
     雁塔王姓支系;昭定乃宣正的四子,为雁塔王姓的开基祖,于明代在雁塔上厝定居,其后裔:昭是的次子迁山城翠眉上车及龙山东爱大田;昭定的四孙天生又迁居山城三卞城仔内及分居四川。(俗称四房四)。天生生四子,长及四居三卞,为大厝房和楼房,次迁粤东开居,三善笃迁南坑金竹开居。善笃之子维岳于1369年迁居梅林朴山及船场龙水。维岳的后裔又分居永定中心洋,其孙及曾孙镇惠、万昌于1636——1734年分别迁居梅林科岭下斜、上科岭及漈头大垅口。另一后裔水陈于1965年从金竹迁居山城中山街。
     山边支系:敬章乃宣正的后裔,为山城山边的开基祖,于明代在山边王厝开居。其后裔伯用分迁丰田五川过沟,伯用后裔王经又分居过林,王张于1438年分居保林洲仔头。另有裔孙李忠迁居五川过田及丰田凤安天鉴。还有裔孙大田分迁山城东田。
     靖城支系;昭定的裔孙大江于1958年迁居靖城大房东乾,诗国于1694年迁居田边枫林,另有后裔迁居阡桥观音山及后街。后街王姓裔孙友亮又分迁和溪迎新、迎富,其个别后裔于1958年迁居和溪林坂洋坑及丰田东方含口寨。
     龙海宫边支系:闽王始祖王审知三十二世裔孙王长史,于明代经南靖而肇基宫边(世系不详,今属角美镇石厝村),繁衍下店、田厝、城仔地、宅仔楼、宁江楼社(今属角美镇石厝村),分衍长泰县石明社,清康熙间(1683年)下店王姓子弟多人随施琅渡海统一台湾,而居台繁衍,台湾王氏裔孙曾回下店寻根谒祖。
     明代中期一支由南靖县迁来漳浦县城西街万年春巷,以培植一株“万年春”花树而得地名万年春,称“顶王”,建祖祠“燕翼堂”于城隍庙后。另一支明代从南靖靖城后街迁漳浦县城东门外,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王春泽中式进士,官至山东参政,其后裔今已无考。

             青阳派系

     据漳州“青阳衍派”族谱记载(青阳俗称青洋,今属隆教乡径内村),青阳王姓始祖出自河南固始县,在隋末唐初,聚族南移谋生,初入漳州海澄,继移浮宫际都,再移港尾石埠,最后到太武山青阳聚族开发,至今已有1300多年,比陈政入闽开漳还早近百年,故称“开闽第一王”。繁衍青阳六社(近千人),分衍龙海卓崎、南靖省山、考后黄岭、高港,海澄下田(又名玉田)。漳浦前亭田中央,(但据青阳派裔,台湾宜兰王安阳教授考证,其祖先应为继成的长子,)
     明洪武四年(1371年)青阳裔孙王风岐入赘卓崎陈家,衍传卓崎城仔内、太原圩、港头行、山过社,分衍浮宫山头王,播迁新加坡(今有3000多人)、泰国、马来亚和台湾、香港。
     田中央支系 漳浦前亭田中央村王姓始祖弥寿,于明洪武年间自青洋社入赘田中央村何千户家为婿。生大有、大元二子。大有生添养、添德二子,传裔田中央。大元生添泗,迁居湖西后溪,后裔分衍于赤土乡姑婆云(即下云),转传赤土乡前坂村岭脚社、新社。今下云淹没在石墓水库中。
     田中央分衍前亭上王及田仔、楼仔王姓,、桥仔头村上王社、田仔社、楼仔社。佛昙大坑寮下, 清咸丰四年一支播迁入台,定居于宜兰。1933年又有一支从寮下迁佛昙园东。

            溪美支系

     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尚贤,于南宋末徙居海澄清溪玉州社,后移居北坊溪美社(又名溪尾社,今属海澄镇屿上村),传衍溪尾、许坑社,分衍东园新林新圩社,二世王议,字均礼,徙居漳浦横口,十四世王永成迁居厦门港。

            际隆支系

     王审知十四世王际隆,先居福州南台,次居晋江乌乳巷尾厝仓头(一作:乌衣巷),生四子:长王右(佑)泰、次王右丰、三王右承、四王右辅,分居白礁、杏林、横口。
     王右泰,次子王右丰,于元中叶徙居同安县积善里二十都白礁社(今属龙海市角美镇),为白礁开基祖(另一说,右泰、仕宋,官至兵部郎中,值鼎革而殉难,右丰偕嫂侄卜居白礁),分衍同安马巷。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白礁王姓子弟300多人参加忠贞军,随郑成功渡海收复台湾,屯军于台,繁衍生息,人丁众多。
     王际隆三子王右丞(一作佑承),卜居同安杏林銮美社,为銮美社王姓开基祖。传子四:长子有天、三子有人居銮美(后尾)社,分衍银尾社、林前社、山前社、陈宅西山下、后铺坪社和南安水头蓬莱社;二子有地分徙海沧东孚埭头社;四子有和奉母徙居深沃村(今属龙海市港尾镇),分支广东梅花甲子镇、台湾、香港和新、马、菲律宾、缅甸。

           衡山支系

    (亦称横口、园口,现康庄行政村)王氏始祖主要是宋朝翰林学士(?)王振祥之子王元吉,初衍族于十五都(土镇),有前王、后王、王厝三村名,雅称前衡、后衡、衡厝。一世祖元吉卒葬赤湖南峰落脉转南第二峰“一品山”,祖妣周氏葬在前雄龙身本山。王姓在王(雄)厝、前王(雄)、后王(雄)曾衍成大族,建有祖祠。王姓自清初沿海“迁界”后式微,尚有少量居住守祖,有一部分则可能移居竹屿盐场的雄厝村。后雄成为谢姓聚居地,前雄主要为陈、谢二姓所居。王元吉传至第三世王德麟(号余),生惠应(饬斋公、称谟房)、惠添(原轩公称良房),惠和(顺斋公、称肃房”)三子,开基横山(雅称衡山)之口横口社,为横口始祖。
     但除此之外,衡山(横口)王姓还有二个来源: 一是宋末王际隆四子王右辅,自同安卜居漳浦横口;二是据海澄溪尾王姓古谱记载:溪尾王姓二世王议,字均礼,于宋末元初徙居漳浦横口,至今每年横口仍有一部分王姓到溪尾祭祖。形成多支王姓共居于横口。但目前衡山主要认同惠应、惠和、惠添兄弟一支及王右辅一支。
     明嘉靖间,王右辅后裔朴庵之七子,除第六子留居衡山守祖,余六子迁居浙江瑞安,其中四子钦旗,五子天富,七子钦宇公,并二房侄文缙,文丰、文达、文阙、文夔、文泰诸公奉始祖妣柯氏共迁至瑞安四十七都塔石坳口,长子洋、三子质厚则居马屿涂。现王右辅后裔已分衍于瑞安县马屿、涂三甲、浦口,苏山,马屿街、下林、陶山,以乃腾奥、东山头、塔石、坳口,塘奥、石龙、公洋,远自平邑、北港,南塘岭,象园,黄駡以及金乡,河家,埭江,南管店,浦门,乐清,玉环等地。
     第六房虽留居衡山,但在当地找不到后裔,有人认为可能就现漳浦县城的上王一带。
     横口王姓始祖惠应、惠添、惠和三兄弟所传后裔分称谟房、良房、肃房。形成了下城门、下埕、石路园、后山头、砖仔埕、上埕、布政学、后壁沟厝、鸡柳仔脚、沉厝、西瓜地、松柏脚、大潭边、潭边、潭头社、溪头社、虎尾寨、下宏庙边、南门、上江、大宗边、大井、下学、樟王公庙边、红行顶、清尹、潭仔尾、下江、大厝内、二宗埔、田中央、沉坑、横口社、上帝爷庙、涂围厝、新村、店街、泰楼、楼前园、楼内、大学、任茂头、大庙边、人坂等四十几个大大小小的自然村和社角。
     惠应派下称谟房,祖祠位于横口城内,称“燕翼堂”,大门口有一只石狮,故称石狮仔祖,其子孙一部分守祖,迁横口附近的春建村新庙自然社、县城上王万年春,旧镇镇的秦溪、郭厝、营脚、玉厝、黄厝、东厝大白石社,盘陀镇的官陂、雀埔、坛尾、水港、牛上埔(无象埔)、恒安寨(观音寨)、草厝、仓里、和尚垅(榕树垅)、楼仔脚、过垅,和美村的过溪、五里牌、崎陀圩中,上洞村的后埔,赤岭乡的山坪、彭林,六鳌镇的上大沃、下大沃、下寮,石榴镇的长兴湖陂村(湖坡),赤湖前湖的霄厝、后湖的湖尾。龙海市东泗乡的下溪坂港口、漳州市区等地。
     惠添派下称良房,在横口城内有二座宗祠,第二座宗祠为惠添四世王纯正建,称“世祀堂”,子孙部分守居横口,大部分分衍于附近的省炉、南山兜、西边,春建的大厝后、西边、壁行、溪南,溪坂的山边、西北,赤湖镇的后蔡、赤岭山平村的旧厝王村、后厝王村,绥安镇内的下王“植槐堂”等。元代至正年间又分衍南靖金山镇的水美(永丰里水美)。其后裔分别在邻近的新内、大山、河乾、东盘、金山祠堂边等28社。
     惠和的肃房祖祠称“肃里堂”,惠和开基绥安镇桥内村的旗石粪箕村、再分衍赤土乡溪东村的苔溪岭(移民至前坂新苗村),散居于赤土的乌兜、下宫、下坂、西洋、井上村,六鳌镇龙美的前湖村,此外,大量移居于广东海陆丰及台湾等地。

           秦溪支系

     明永乐年间横口谟房第四世祖王志荣开基于旧镇秦溪,分衍秦溪、郭厝、玉厝3个行政村的5个自然村。而在此之前,三槐王氏有一支脉,已于宋末播居秦溪, 并为秦溪(前溪)王氏肇居之祖。所以,漳浦秦溪王氏有“三槐”派和“衡山”派合居一地。明代早中期,秦溪王氏的后裔,又有部分展播于鹰山(纷安镇英山行政村),形成4个自然村。
     明代中晚期横口一支于传衍于县城王厝内,称“下王”,祖祠“植槐堂”在县巷仔。

           竹塔支系

     明代弘治年间(1488~1505年),横口王谟后裔有一支徙居于漳浦县新安里凤塔社(今云霄县东厦镇竹塔村)定居,是为云霄竹塔王氏开基祖,其宗祠名“永锡堂”。竹塔王氏3个房系。现留居该村的族众多数属二、三两房后裔,有400余户,共2084人。此支系的竹塔王氏长房族人有较多外迁者,如清道光八年长房孙有携带本支先世神牌,及奉迎“马爷公”(即开漳圣王陈元光的主要部将马仁)神像,徙居台湾。此外又有长房族裔迁广东、台湾或东南亚者;至1948年,还有竹塔王氏第十八世王春来,迁往台湾基隆市定居。竹塔王氏清初也有一部分迁到云霄县城,主要定居于北门。

           莆中支系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0年),谟房派下一支从漳浦县鹰山(又名英山)迁居平和县霞河堡(今云霄县下河村),传三世,再于清乾隆间举族迁入火田莆中村。莆中氏有4个房系,其中的3个房系后来分衍为本村族裔,以及迁入云霄城大园、西河、南门兜(塘坪)几处;另一个房系则远徙广东省海丰、陆丰。
      清代雍正年间(1723~1734年)从莆中村王氏迁云陵镇大园村,现聚居于大园社区、北门社区、西河街、旧南门兜(塘坪村一带)等,约300余人。莆中村王氏也有入赘于西林村者。,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前后,秦溪王氏派一支迁到云霄陈岱镇前江村,(雅名“秦江”)。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一支由前江村王姓第二世(闽漳三槐王氏第十八世)支族人传入双岭村开基,现最晚辈为闽漳三槐王姓第二十四世。
      横口王氏明代有一部分分衍于海澄山后草尾社、玉枕驿里、十六石社,榜山柯坑社;清代分衍(惠应)东泗巷口社(惠应),程溪东婆楼社(惠添)、内云溪边社等。清代有一支迁乡城区芝山镇甘棠村的山尾村。

          石坛支系

      元末明初又有王涛,名之华,从漳浦官浔镇横口田中央村开基东山县石坛村定居,成为石坛王氏一世祖,至今传二十六世。石坛村王氏祖祠“三槐堂”,以“琅琊”为郡望标帜,尊闽王王审知为始祖。形成石坛、埔上、圩仔三个自然村。(东山石埔王氏一说源由漳浦前亭田中央村,但此田中央王氏始祖于唐初来自河南光州,不属于闽王派.而漳浦官浔横口亦有田中央村,为闽王王审知派),其第四世分衍东山县埔上“光裕堂”,五世王北湖分衍开基本县坑北“种德堂”,延及广东外沙,第四世王远、王瑞金、王守坤等上百人开往台湾及金门。一支分衍东山圩仔、西埔、礁头、铜陵各街(村)及杏陈、澳角、东郑、下英。
      石坛村王姓开基祖王之华后裔第五世支派迁西埔镇坑北村。至今传到二十六世。坑北村王氏从明末开始有子孙向外迁徙,起初主要迁居新加坡、东南亚等国,清代开始一批批移居台湾:清乾隆年间九世王养仔(武举)带一批族人随福康安入台湾,开居淡水繁衍发展,其子孙又发展到嘉义等地。十三世王冠仔带领一批族亲到台湾定居。同治年间,王马体移居台北做工谋生。1949-1950年东山岛解放前夕,又有王成旺、王龙发等数十人随国民党军入台湾,现开居台北、台南、高雄、新竹等地。

           王游支系

      王潮之子孙王思刚居汀州宁化东门王家巷。元末兵乱,王念八偕兄王念七于明朝永乐十二年迁入诏安。王念七卜居南诏,王念八居二都秀篆埔坪石祭   下盘石起基。念七锻铁为生,与游氏知交,这便是秀篆王氏始祖。
      后王念八子王先益入嗣崩田游氏,为王信忠嗣子,改名游先益,居盘石。传至五世,迁居龙潭,开“王游”氏。孙子繁衍,散居于龙潭、溪滣、北坑、拱涯洋、安美等村。而原来的王姓自先益过继后,逐渐衰落,人丁稀微。为此,迁台湾开基立业的游氏十二世游祖送又从台湾返回龙潭,过继给王姓为嗣,使王姓人丁再度兴旺。以故,王游二姓关系密切。原来龙潭祖所建宗祠龙潭家庙“盛衍堂”便成为王游二姓的韧带。每逢盛大节日,家庙门口所挂灯笼,一面写着“王府”,另一面则写着“游府”。
      王念七下居于诏安二都南诏镇西门内司法巷,生三子,开诏安三都、南诏王氏三大房,传至今十七世。
      秀篆游氏始祖念四生五子,长子五一、次子三六、三子四五(毓我)、四子五五、五子兴。五一生子二,长子信忠、次子礼阙。游信忠年迈无嗣,抚育王念八之遗子王先益为嗣入游籍,揭王游之源。王先益为王氏入诏二世,入游嗣为游氏四世。
      王先益过继与游忠信入游籍,三世祖与四世祖仍居平石,是为平石东族之始。至五世祖前溪(瑞清)始与平石分房。前溪生平石,遂率乡勇北上兴化御倭,经十余载,百战有功,授“義勇奇勳”匾。遂与六世近齐等家于此,为龙潭西族之始。

           西陂支系

      华安湖林乡西陂村王姓,始祖王惠忠,字文祜,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从安溪招卿移入漳州府龙溪县二十五都珍山保新罗乡西陂居住,改字万祜承立炉户陈铁成家,遂为西陂开基始祖,传38世,500多人。十八世孙秉义和十九世孙迪绚,迁漳州南门外蔡溪(今九湖蔡坑);迪纲迁永春的赤土坪。

            西门支系

       宋代,王延政裔孙,开闽王第十四世始祖王壶山,字仲敏,由仙游县迁入长泰,后定居县城西门传衍,俗称“西门王”。西门王姓第四世王德祥于元初迁居泉州城行医,第六世王真治(字君仁,王继昌十六世孙)又迁居安溪县盖竹,传衍盖竹、珠洋、大垅格等社。
       王真治之子王永惠又从安溪迁回长泰善化里林墩坂上,传元祥、元初、元昭三子(西门王第八世)。后来,元祥定居江都高坑传衍,元初回安溪定居,元昭定居江都白泉社传衍。元祥、元昭分别为高坑、白泉王姓开基祖。

           小银塘支系

       西门王第六世王文壁迁入人和里小银塘社(今古农农场农荣作区)传衍。王文奎、王文珍的后裔相继迁善化里(今枋洋镇)传衍。西门王第十一世王思忠迁龙溪县樟山(今龙文区樟山)传衍。清代,部分后裔迁往台湾。

            枋洋支系

       元末明初起,西门王第八世王泰生、王广生、王闰生、王最生等房的后裔相继迁居善化里(今枋洋镇),传衍洲里、大垵、定枋、仙斗(以上今属科山村),格坪头、后埔、大堀内、前坪、内林(以上今属径仑村),葵路、封侯(以上今属枋洋村)。

            封侯支系

      “开闽王”之孙王直道(原名王继达,号潜夫)任清溪(安溪)县第二任县令,后定居清溪崇信里招坑(今安溪县芦田乡招坑),为招坑王姓开基祖,故称“招坑王”。明末清初,第21世王汝春从招坑移居长泰善化里港内封侯社(今枋洋村封侯社)。

             晶山支系

       始祖王万章,原籍莆田平海卫,宋淳祐三年(1243年)任长泰县令,后裔落藉长泰,定居县城北门的水晶山,王万章被尊为邑北晶山王姓始祖。晶山王姓在水晶山建王氏祖祠(今为县畜牧兽医站)。后裔中有王有睿迁居山前社(今属官山村)传衍。

            北门王厝支系 

        始祖王盛熙,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由岱州迁长泰县城北门定居,居住地俗称王厝。其后裔又分衍大银塘、曾厝等社。现晶山王姓与王厝王姓后裔已合居,统称北门王姓。

             坂尾(梓门)支系

         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王延政裔孙,“开闽王”第十一世王绂,(号十七郎),迁入长泰,最初定居吴田山的上曷,又迁上司、县城梓门、坂尾。另有王子纶(王延政嫡孙,开闽王第十五世)自同安潢头(又名珩山,现属集美区后溪镇),迁居长泰坂尾社(今属美彭村)。坂尾王姓传衍至今,主要分衍陈巷镇的下彭、山后,坂里乡的西洋山。

              田里支系

        田里社王姓开基祖王光甫,为闽王始祖王审知后裔,于宋神宗间(1068~1085年),从安溪湖头徙居角美镇田里社,俗称田里王,清代分衍恒仓、满美、龙江社、玉枕新围社。田里王四世王龙源于宋末元初分徙龙田社,龙田六世分徙铺透社,龙田裔孙王西麓于清雍乾间(1735年左右)分徙肖井、桃洲社六社近7000人。又分衍龙文区流岗社、厦门灌口崎沟、东宅、后垵、新店、东厝、圣古奇、碗头、在衍、围仔内、田头、湖仔、胡里尾、刘厝、田厝、桶内、大埔社。远播台湾、香港、澳门和美国、印尼、菲律宾、新马等地。
        始祖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王良明自龙海角尾城仔地迁长泰坂里春芳社(今新春社),后移居岩溪白庄社 。
        清初王子杰自龙海角美田里社迁入长泰大银塘,与从县城北门王厝迁入尊王盛熙为始祖的王氏混居。

             埔美支系

        元末明初泉州副总管王白野离职后到龙溪县二十一都茶铺社定居,生二子,长子普泽留在本社(今芗城区石亭镇埔尾村),传大厝顶村、高坪村。其中有一支迁居寮里村。王白野次子普惠则到南靖后街开基。

            严头支系

        龙海梅市王姓。延政传继昌,继昌第四子管友后裔开基于南安严头,后迁居龙海梅市。开基祖名、世系、时间失传 。

            流会支系

         隆教流会王姓。据传是唐初随陈政父子入闽开漳的王姓将士的后裔(其世系失传)。


            源流失考

         赤湖镇后湖村后蔡社及杜浔镇近城村下尾雄社王姓,祖源不详。后蔡王姓于清末传衍一支于县城西街驿后,转传漳州。漳州王兆培于民国时期移居福州,传裔福州。
         龙文区西边社、六石社、山头顶(西边下厅)入闽始祖王审知。审知派
         龙文区翁建社、樟山社入闽始祖,不详。派系不详。
         龙文区恒坑社入闽始祖为王审知、审知派。但迁入始祖,派系和年代失考。
         平和南巷的王姓于清未从漳浦县迁入,具体地址和年代失考;
         山城解放街王希曾等于1979年从龙岩上杭迁入;丰田农场王姓于1958年从南安园美迁入;王成等于1978年从越南广宁迁入,其祖先于清代从广西防城迁居越南;金山石壁村王洪平等于2001年因三峡水库移民从重庆奉节县迁入。
         平和坂仔镇宝南村五美楼的王姓由龙岩市永定县迁入(时间不详),
         平和县坂仔镇心田村的王姓于1950年由漳州市芗城区迁入;
         平和县九峰镇新山村的王姓由诏安县龙潭迁入(时间不详)。九峰镇部分迁入国强林场白沙作业区,山东迁五寨农场场部。
         常山开发区亦有王姓共98人,多属20世纪5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从南洋的印度尼西亚、新加坡以及越南等地迁入定居的归国华侨。

              文物

         祖祠家庙

        石亭王氏宗祠:
        位于石亭镇埔尾村,始建于明初,堂号为“继述堂”,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为二进三开间,堂内有“进士”匾,曾多次进行维修,仍为原来的古建筑,现被列为漳州市文物保护点。
        上苑王氏家庙:
        位于芝山镇上坂(上苑)村,占地300平方米,外有大埕。
        王昇祠:
        址在漳州修文西路上苑巷7号,祠祀王昇祖孙。祖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重建,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重修,占地336.5平方米。祠面阔三间、进深二间,前为大堂,后系神室。堂前内外铺石庭院,其间及院周均筑墙辟门。内院的寄闲亭有溥杰题联,云:“厚俗正蒙,地灵人杰;寄闻味道,山高水长。”外院之南设照壁。堂内今尚存明宣德五年(1430年)宣宗皇帝御赐王昇敕书匾、万历丙午(1606年)重建碑等。1996年1月被漳州市人民政府列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海市白礁王氏家庙:
        又称王氏祖祠,号世餐堂,灯号:太原,建于白礁社中,始建时间不详,重修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坐西向东,二进三开间,南北配护厝二列,建筑面积400多平方米。古石柱联4对,大门联曰:巷本乌衣分上下,堂名世餐嬗春秋。1995年大修,保护完好。2004年11月龙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龙海市深沃王氏祠堂:
        明代初建于深沃社中,坐乾向巽兼亥已,用地906平方米,建筑面积602平方米,双重门隘,二进三开间,高12米,共有99个门窗,规模宏伟。祀一至十四世列祖。
        龙海市田里王氏家庙追远堂:
        清光绪间建于社中,坐西北向东南,建筑面积400平方米,集古代庙宇建筑之传统,依次为前殿,天井、廊间,后殿,庙前有上下二层大埕及鱼池。祀肇基祖至九世列祖。庙联曰:庙镇乾方卄六世衣冠济美,龙飞卯岁八百年堂构重新。
       龙海市卓崎王氏祠堂三槐堂: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建于中社,坐东向西,二进三开间,配南北护厝两列,建筑面积400平方米。祠前上下埕,埕前月眉形“龙池”,池中有五石柱,堂上挂《青阳衍派》、《开闽护国》、《文魁》、《选魁》等匾。门厅堂共6副木柱联,其一曰:青阳开基永承槐庭世德,岐山启宇克振乌巷家风。1992年重修保护完好。
       漳浦横口良房祠堂
      位于漳浦县官浔镇横口村(康庄)中,横口王氏良房祖祠,明代中期惠添四世孙纯正建,堂号世祀堂,前后二座,西南向,前座坐艮向坤兼寅申,后座坐寅向申兼艮坤,有十八个字号,二十八个门路,后座于1935年9月9日毁于火, 神主移至前座。前座占地650米,面宽18米,深25米,又有围墙砖埕深7.5米,土木结构,以砖埕围墙,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五开间,悬山顶,其中天井左侧深3.3米。右侧深4米,一头大一头小,颇有设究,大门设青石门鼓,墙内立有旗杆石四对。祠边开七星潭,祠联:“历仕十九年,两郡恩膏及士庶;曾活八一命,毕生德泽庇儿孙。”白底蓝字灯号“文武世家”、“万邦总宪”。
      漳浦横口谟房燕翼堂
      位于漳浦县官浔镇横口村(康庄)中,惠应后裔建于明中晚期,座巽向乾兼辰戍三分,以砖埕、门厅、天井庑廊组成,堂中悬“武官”、“总兵”二块木匾,埕前立二支旗杆石,面对自大而小的七座池塘,称七星池,祠前前置二座青石狮,故俗称“石狮祖”。
      漳浦横口肃房肃里堂
      位于漳浦县官浔镇横口村(康庄)中,面向东南,与谟房燕翼堂并行,正对七星池,左侧一座三官大帝庙,祠以砖埕,门厅、天井庑廊组成,面阔三间,于民国间倒塌,因子孙大部分外迁,未再修。
      漳浦县前亭田中央王氏祖祠
      青田王氏祖祠在前亭镇田中央社,堂匾王氏家庙。坐东北向西南,为两进三开间土木建筑,悬山顶。挂匾“垂荫闽南”、“光映儒林”、“太常寺卿”、“状元及第”(传闽县状元王仁堪来挂匾)。对联:“凤田源流远,鸿江庆泽长。”“由澄迄浦,宗祖贻谋,不外鱼盐作活;自北逾南,子孙燕翼,无非孝悌为先。”灯号:“开闽第一”。
      漳浦县秦溪燕翼堂
      秦溪王氏祖祠在旧镇镇秦溪社,堂号燕翼堂, 占地320平方米, 建筑面积198平方米, 宽11米,深18米, 坐东北向西南,以围墙,亭式门厅, 天井,正堂组成, 面宽三间,悬山顶,前面围墙建大门。堂中挂匾“槐庭植翠”,”武魁”,”功垂千秋” 。堂中对联:“从太原而衍派,鹿水近朝宗,征远流长钦祖德;对梁岳以构堂,秦溪挹秀色,翚飞鸟革振孙谋。”灯号:“荣禄大夫”。
      漳浦县英山王氏槐荫堂
      英山王氏祖祠位于绥安镇英山村中,坐西北向东南,背依小山,面对鹿溪,祠始建于明代正德嘉靖间,上世纪九十年初重修,为夯土墙,土木建筑,以砖埕,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悬山顶,面]阔三间,正堂深三间,大门作凹窝式,祠左侧建有小庙。堂上悬“槐荫堂”匾,大门对联书:望梁山晖旌朝鼓振太原,对鹿水东返西流兴衍派。堂上对联有:鹿水东流振太原,海潮西返兴衍派;槐结硕果来源远,荫传子孙去留长。
     漳浦雀埔绵绵堂
     位于漳浦县盘陀镇官陂村雀埔自然村中,清初始建,祠座西朝东,以大门,围墙,正堂组成,祠前有小溪,埕左侧立旗杆石一对。大门凹窝式,梁架木结构,悬山顶,堂上悬“绵绵堂”匾。门上对联书:暗座雀眼昭彰,明照温泉献瑞。堂上对联书:九九梁山顾祖,源源汤水朝宗。
     云霄竹塔永锡堂,
     灯号“开闽第一宗”,建于明天启五年(1625年),今仍保存较完好;楹联为“永奠鸿基,知先世拓土开疆,沧桑兀固;锡斯骏绩,愿后昆继志述事,瓜瓞长绵。”祠中原悬挂清代一位漳州知府为表彰而题赠竹塔王某(佚名)奉公守法,大义灭亲的木匾“义贯古今”,此匾已毁于20世纪50年代初。
     云霄莆中燕冀堂,
     清初建于村中大圆楼“怀德楼”中,灯号亦为“开闽第一宗”。楹联为:“燕享隆时祭,春祀秋奠同举贤良;翼严谨追宗,左昭右穆共笃庄盟。”又“燕毛原序齿,瞻此几筵勿忘老老宏宏;翼德在敦庞,当念其水共切亲亲贤贤。”今仍保存较好。
     云霄白泉佑启堂,
     今仍保存完好,楹联有“万木谱系诸周室,一本宗支出太原。”太原王氏,为春秋时期周灵王的太子晋(或称王子晋、王子乔、王乔)封为太原王,乃琅琊王氏的元祖,故后世有“天下王姓十之七八是其后裔”之说。如王审知的先辈原居太原,后迁琅琊,因而,白泉“佑启堂”王姓,实与其他地方的琅琊王姓同宗共祖。
     云霄前江溯源堂,
     建于清代咸丰年间,今仍存。楹联为:“江水溯源头自南机衍,画田培地步从西岭升。”又“派闽海,朝终世泽千年流不息;嵩梁峰,洁极云礽万代衍良登。”
     云霄双岭三槐堂,
     清嘉庆年间建,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年)重修,今仍保存原貌。
     云霄云陵北门王氏宗祠,建于清代中期,今仍存,但已较为残旧。
     东山石埔三槐堂
     位于石坛村中央,坐东向西,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平方米,前有三级大埕和戏台。祖祠大门联:“石对梧峰群山拱秀地灵人杰,坛坐牛岗龙水朝余源远流长”。大厅内对联:“石壁无瑕映榆梧龙水环宝地而兴祠宇,坛座有式坐牛岗婴尖接福址以启衍源”。牌匾:“三槐堂”、“藩封表帅”、“进士”、“明经”。祠始建于明代,历代有维修,2000年重修。祖祠主祀开基祖王涛及列祖列宗,春秋二祭,每年二月初八日和八月初八日为王氏祭祖日。
     东山坑北种德堂
     位于本村古井巷,始建于明朝中叶,占地面积24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为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土木结构。正厅石柱楹联:“种培桂兰荣万代,德业义礼传千秋”。祠1987年由王氏侨胞、台胞集资重修,宗祠崇祀四世祖至十一世祖神位,每年春秋二祭。
     平和霞寨西安祖祠:
     霞寨西安王氏祖祠位于小坪景坑福田,有祖厝、王厝祠堂,建于明朝,门前有一对石旗杆。堂上悬“兄弟同榜”“钦点傅胪”匾。
     南靖珩山派珩坑三槐堂,
     即“王氏大宗祠”,位于村西北端的寅后,坐西向东,占地800平方米,建于明初,经历代维修,今完好。堂前竖立二只青石狮及清雍正皇帝赐给王麟瑞的“考廉方正”石碑一块,该石碑现移至靖城城隍庙内;
     山边、雁塔、田边、过沟、过林均建有“三槐堂”宗祠,时间不详。
     南靖珩山派三卞“宗祠堂”于1994年10月重建;
     南靖珩山派梅林镇璞山“种德堂”建于明代宣德年间,
     南靖珩山派南坑镇“惠成堂”建于清康熙年间,其他情况不详。
     南靖水美派系追来堂
     又名水美大宗,为金山王氏大宗祠。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面积226.5平方米,砖木结构,三架二堂一六井,雕梁画栋,重檐飞屋,屋脊双龙戏珠,花岗岩大石板铺筑天井和堂前台阶、大埕。宗祠前主旗杆数对。坐向甲山庚向兼卯,壬、壬申分金。中堂上悬挂明神宗皇帝御赐两浙运使王令爵“卓树清标”大匾及“追来堂”和“王氏家庙”等木匾,供奉王姓开基祖肃斋公及其列代祖先。楹联:“追本河南源远流长锦世泽;来居水美蕃支衍派振家声。”“廉能三次君臣宴;孝德双全父子恩。”“振威跃武精忠昭赤日;南征北伐大义贯奇天。”“师卧龙友子龙龙师龙友,弟翼德兄玄德德兄德弟。”“何日大道大德大生滋大化;至哉真人真心性炼真丹。”牌匾:“追来堂”、“王氏家庙“、”卓树清标”系明万历廿二年(1593)皇帝偿鸡嘉仪大夫“正三品”大横匾一幅及大门前石马一对和石旗杆数对。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长泰武安世德堂
    位于武安镇和平路西侧,堂号世德堂,始建时间宋宝祐二年(1254年),曾二次修建,座西北朝东南,由前厅、后厅、天井组成,主建筑面积270平方米,后厅挂有进士、国子先生、监察御史等匾,大门边有鼓石,门前有大埕、石碑坊、旗杆石和照墙。2004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祠中对联:
    壶山留旧牒愿诸宗诗书世守无替晋阳阀阅沂国科名,
    瀛海送归帆到此地林磬天开依然辋水画图兰亭觞詠。(王仁堪撰)
    余威满栋梁看今朝美奂重新紫电青霜依然凛凛存生气,
    末议参惟幄念几载先芬远隔春蔬秋黍未克区区展孝恩。
    长泰洲仔王氏祖祠
    位于枋洋科山村洲仔社,始建于公元1667年,1952年重修,坐北朝南,土木石结构。祠堂由前厅、后厅、天井组成。大门口有红砖大埕,埕前有一口大池塘,常年蓄水,俗称聚宝池
    长泰大垵王氏祖祠
    位于枋洋镇大安社,座东朝西,始建于明代,2003年重修,由前厅、天井、后厅构成,配有护厝。祖祠门前有双层大埕,上埕铺红砖,下埕铺小青石。祖祠后有棵古榕树,高40余米,树径硕大(周长5米多),树冠面积约2亩余。
    长泰后埔王氏祖祠
    座落于枋洋镇后埔社,始建于明代,近年来曾有修葺。祖祠坐西朝东,土木石结构。门前大埕分成三级,分别以河卵石、白坯砖、水泥平铺。埕前有月芽池,呈“四水归一”之势,池水青碧,池中露出一巨石。祖祠右后方有株“乌榕”古树。
    长泰前坪王氏祖祠
    位于枋洋镇前坪社,始建于明代,土木石结构,由前厅、天井、后厅构成。祖祠前有大埕,分上下二级,铺条砖。大埕左方有一古井,井水旺盛,至今仍被族人汲用。
    长泰枧头王氏祖祠
    座落于枋洋镇枧头社,2005年重修,坐北向南,由祖祠、大埕、池塘组成建筑群,主建筑380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
    长泰封侯王氏祖祠
    座落于枋洋镇枋洋村封侯社,坐东南向西北,建筑面积280平方米,门口埕面积96平方米。
    长泰高坑王氏祖祠
    座落于枋洋镇高坑社,始建于明惠宗已卯年(1399年),近年有小修。祖祠坐西向东,由前厅、天井、后厅和护厝构成,门口有大埕。
    长泰白泉王氏祖祠
    座落于枋洋镇白泉社,始建于明惠宗辛已年(1401年),1998年重修。祖祠坐西向东,由前厅、天井、后厅和护厝构成,门口有大埕,埕左角有口月眉池(称为砚),右角有一块笔架石,祖祠左方有一大石头(称玉印)。
    龙文区上苑王氏祖庙三愧堂,建于宋代,历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等多次修葺。
    龙文区六石王氏宗祠“王氏祖词”。为六石社、西边社、山头顶社共有,大门对联:祖有德,宗有功,功德绵长垂奕禾冀;左为昭,右为禾皇,昭禾皇  分旺传后世。
    六石社、西边社、山头顶社三社还共筑建“王公庵庙”一座。作为纪念与朝拜始祖王审知庵庵侍,始建时间约是宋朝中期。
    龙文区翁建宗祠宗本堂,始建于清乾隆辛末年(1751年),1999年重建。祠主祀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
    大厅对联:后代新基开新元,先祖农思赐大业;下厅对联:漳水朝宗厝日定开槐垂林荫,建山立朝千秋堂燕保巢痕;名震洪都序费婧虎雕龙上几,系遇京北先杨其忠臣考子贤
    龙文区恒坑宗祠,约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楹联:后代衣冠傅世途,明朝科第沐恩长;柱联:河南始基分上存宗脉,上苑重建恒山启正傅;
    流岗宗祠考思堂,始建于明嘉婧庚戍年(公元1550年)。宗祠二进式建筑,历代多次重修。但在文革期间前座被毁,尚存后座,直至近代1990年重修。前座仍未修建。
    楹联:孝追远祖,田里溯源渊源怀庆三公;继序不忘,宗德街家家声昭瑕列祖。
    诏安龙潭家庙《盛衍堂》
    诏安秀篆与台湾王游氏宗亲的共有祖祠,又称盛衍堂,位于诏安二都秀篆镇的龙潭家庙,龙潭家庙始建于明朝隆庆六年,崇祯癸未年大火烧毁。清顺治四年修复中宫,康熙二十三年续建两侧护房。道光元年,台湾王游氏族人回乡祭祖时重修。1947年秀篆族人又重修一次。1990年台湾台北、台中、台南、高雄、宜兰、彰化、桃园等地游氏、王游氏族人集资按原规格重建,一九九一年八月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家庙占地三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二百多平方米,规模宏大,为五进五开间,三进大厅连两厢护屋八个院子(天井)九十九间房。十四对花岗石柱相对,飞檐高耸,屋脊上双龙戏珠。整座建筑,复以琉璃瓦,方形花岗石铺地,庙前大埕下前半月形池塘,埕左有一门楼,门楼上镌刻《龍潭家廟》四个大字,正门匾曰:“龙潭家庙”,正堂匾曰:“盛衍堂”,对联有:
    龍顔美善真秀水皆伏
    潭量宏寬秀真水生香
    盛祖出三槐,光前裕後垂青史
    衍高常赦典,繼往開來復壯光
    龍騰開日月
    潭碧煥文章
    诏安上井祖祠,为七世秉衡建,属陈龙,上寨村祖祠,称积庆堂,
    诏安盘石村王氏祖祠,为王念八(宝生)建,
    诏安埔坪厚积祖祠,号合盛堂,建筑面积360㎡,为王念八(游宝生)建造。
    诏安龙山祖祠绍德堂,为王氏四世福三建造,位于呷背乡大坪巷,建筑面积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