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南通民俗专家王宇明谈元宵之三:元宵看灯

2013-02-23 08:44:52来源:

打印 字号: T|T


2013-02-22 16:37:44      来源:南通网  正月十五叫上元节,南通人叫“正月半”,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

“元”,就是指月亮正圆,象征团圆美满。按照我国的传统,正月十五叫“上元”;七月十五叫“中元”;十月十五叫“下元”。三元当中“上元”最受重视,所以元宵节又叫“上元节”。古人认为“上元”是天官赐福的日子,是春节的延续,又是一年当中的头一个满月,是吉祥的日子,为了祈求全年平安、万事如意,所以要隆重庆祝。又因为主要的庆祝活动是在这天子的夜头,所以又叫“元宵”。原意是上元节的夜头才叫“元宵”,也叫“元夜”。现在大家把这一天叫“元宵节”。既然是节日就应该是一整天,再说叫惯了,叫顺了口了,约定俗成也就无所谓了。

元宵节又叫“灯节”,活动的内容就是放灯,这种风俗始于汉文帝。史书上说,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广施仁政,励精图治,每逢正月十五还要微服出访,体察民情。而每到这天,长安市民就要张灯结彩恭迎皇帝。汉文帝也就把这一天定为“元宵节”,还决定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解除宵禁,开禁三天让百姓自由欢乐。于是,各种民间的传统文艺表演遍及各地,也就成了春节期间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东汉永平十年(67),蔡音从印度求佛法归来,汉明帝刘庄为了提倡佛教,敕令正月十五夜家家户户必须通宵点灯,以表示对佛教的尊敬;并说这天夜里点灯,可以预示一年吉祥、吉利、光明,往后便相沿成俗。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要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到了唐代,观灯的风俗蔓延到了民间,不仅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而且也逐渐脱离了宗教色彩,有了盛况空前的灯市,成为了真正民间的娱乐活动。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期,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灯彩花样繁多。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观灯的风俗达到了鼎盛状态。到了明代,朱元璋为使金陵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家家户户都悬挂灯彩,花灯焰火照耀通宵,喧闹达旦。至清代,宫廷不再办灯会,但民间灯会却仍然壮观。由于元宵节的活动主要是以灯为中心,所以又把元宵节又被叫做了“灯节”。

从前的灯节,不仅仅是灯多,还有许多的民间的文艺节目表演,街上是人山人海,真的可以叫“万人空巷”,这种气氛尤其要数京城最为壮观。黄梅戏里有一出著名的《夫妻观灯》,就是唱的元宵看灯的个热闹:“高子来看灯,他挤得汗淋淋;矮子来看灯,他看也看不见……”清朝通州人李琪的《崇川竹枝词》里头是这样描写南通元宵灯会的:

街东踏肩又街西,

十字街前路欲迷;

为看球灯三百六,

一双红袖唤郎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