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南通民俗专家王宇明谈元宵之五:看灯的鱼

2013-02-23 11:15:00来源:

打印 字号: T|T

2013-02-23 10:09:40  来源:南通网  从前南通的灯市,灯里头点的蜡烛刬是店铺和居民们送的。到庙里不但能够看见到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灯,还能看到名家在灯上画的画儿和借来陈列的古玩盆景和各种收藏,大家既有灯看、又有得戏,等于参观了个博览会,所以人才会得多的。解放前,城里的庙特别多,除掉有几家被改成了学堂之外,还有不少的庙,当然最热嘈的还要数城隍庙。辛亥革命以后,各个庙里的灯会停止过,到日伪时期又恢复了几年,不同的是灯里头的蜡烛已经改成了电灯。

在从前的灯节之前,人们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店里办酒席请客,假如碰到菜里头有一条完整的鱼,桌上的人是不作兴动筷儿的,更是不能够把它吃掉的,说留它下来是“看”灯的。这里的“看”,不念看见的“看”,要念菩萨龛子的“龛”,是看守、看管的意思。也就是说,这条鱼今朝是不能吃了,因为鱼有任务,要“看”灯,所以要囥起来,等落了灯之后才能吃,还有个好听的名词叫“存仓”。因为南通话里的“鱼”和“余”是同音,新年头里万事总要讨个吉兆,把鱼留下来也就意味着“年年有余(鱼)”,假如吃掉了,好像就没得余了。看起来是小气,其实是图顺遂、想发财。当然,留到最后还是自己吃的。

那晓得有一家典当的主人,生怕客人不懂规矩,无意之中把鱼吃掉了反而不顺遂,就索性用木头刻了条假的鱼也往桌子上一放,叫你想吃都没得法子下筷儿。这种发明也蛮绝的,以前也听老人家说过,我还亲自经识过一回。有趟朋友请客,桌上的四条鳊鱼大家只是向向,就是没有一个敢动筷儿。主家看看鱼还是整的,晓得大家在拘礼,就上来三下五除二,用手把鱼一顿扳,边笑边说:“到了什伲时候了,还在迷信啊!吃撒!家里有的是,鱼塘儿里头足的!”等他说完之后,大家顿时哈哈大笑,筷儿也就乱叉了起来。可以看得出,虽说大家年纪不大,懂这个所谓“规矩”的人还真的不在少数呢?

封建迷信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种陋习,通常在儿童时代就养成了,一般都是受家长的影响,继而波及到整个社会。鱼不能吃,是因为它有任务,要“看灯”,似乎是一条约定俗成的清规戒律,大家都会自觉遵守。其实“看灯”仅仅是个借口,存仓才是真正的目的。如果哪个破了这个戒,不幸生了病、遭了灾,就会统统归咎到是吃了鱼的原因,这是迷信的约束力。至于究竟这条鱼为什么不能吃?恐怕没有一个人懂!因为是无稽之谈。

都说从前的人迷信,连做梦都在想发财。解放以后,还把发财作为资产阶级思想批判了几十年。其实哪个不想发财?仅不过嘴上不说而已。当然是要靠劳动致富,发正义之财。还是邓家爹爹伟大,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鼓励发展生产力,希望大家发财致富奔小康。所以,现在大家见面打招呼,都是堂而皇之祝福:恭喜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