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福清王氏简报第六期

2013-02-06 22:33:34来源:福清市王审知研究会

打印 字号: T|T

福建省福清市王审知研究会福清市王氏宗亲联谊会编
  (总第二十九期)    2010年8月3日

   王良平会长听取工作汇报
    7月25日下午,王良平会长在研究会会议室听取近期工作情况汇报,主持讨论准备撰写《福清王氏大宗谱》的有关内容编排,提出下阶段工作意见。出席座谈会的有在家的常务副会长王基端、王朝淦(到会后即前往长乐接机)及秘书组、财务组有关人员王其桃、王训钊、王文视、王承国、王华民、王继龙。
   常务副会长王基端首先汇报了六月以来工作开展情况,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秘书组有关人员先后深入三山官路、港头西芦、宏路石门、东张溪北及莆田黄石等宗亲村调研,查看族谱,理清部分王氏宗亲世系源流;二是通过计生部门弄清全市王氏宗亲分布情况,整理出分布表;三是提出撰写《福清王氏大宗谱》的大框架。接下来大家围绕初拟的《福清王氏大宗谱》目录进行深入讨论,发表意见建议。
    王良平会长在讲话中对前段工作表示肯定。他认为我会开展的有关王审知与福清的系列调研已取得积极的成果,对弘扬祖德、激励后人有着重大深远的意义,今后还要继续进行这方面的研究。王氏世系探源也已取得很大成绩,基本弄清福清王氏有三个世系:开闽王、三槐王及其他世系,也已理清大多数宗亲村的世系源流,尚未理清的下一步还要继续通过调研搞明白。他指出,编写《福清王氏大宗谱》是我们研究会和宗亲联谊会一项主要任务,要下气力搞好。现在已提出总的框架,今后根据调研内容进一步调整完善。编写《福清王氏大宗谱》是一件大工程,要作很多工作。现在有了框架,下一步要一项项抓调研,落实材料,编写内容。要组建一个实际工作班子,细化分工,落实到人。谈到筹集研究会和宗亲联谊会经费工作,王会长表示将继续做重点对象工作。他在会上当场捐资一万元,做为研究会和宗亲联谊会的活动经费。

     江夏王氏源流
    王氏源出姬姓,周灵王太子晋,字子乔,因直谏不能堵塞谷、洛二水淹没农田危及百姓,被父王贬为平民。其子宗敬仕周为司徒,避乱居太原,时人号王家,遂以王为姓,为王氏太原祖,尊晋公为“王氏始祖”。
     晋公传十五世翦,再传赉、离,祖孙三代俱为秦名将。巨鹿之战,项羽攻陷咸阳,离公兵败,自杀尽忠。其子王元、王威,乃东迁山东琅琊避乱,开琅琊世代。王元公四传至王吉,字子阳,仕汉宣帝为谏议大夫,后谢病徙居临沂,为临沂祖。寻根溯源,我们江夏王氏的根源就在这里。
     吉公传六世至融公,字巨卿,官侍郎,生二子,长祥次览。祥公字休征,仕魏,官司空,赠太保,为治母病卧冰求鲤,以孝闻天下,祥公传十九世王祐,字景叔,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得赵匡胤赏识,以尚书兵部郎知制诰,乃举家迁京城,落户开封,宋乾德三年(965)至开宝二年(969)间,直谏太祖吸取晋汉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之教训,改派知襄州,太祖违背了让王祐当宰相的诺言,祐公赴任前在自家庭院手植三槐,曰:“吾子孙必有位列三公者”,后其子王旦,字子明,果然官至兵部尚书封魏国公,宋真宗时与寇准同朝为相。三槐堂在山东东昌府莘县,时大文豪苏东坡为之作《三槐堂铭》而名闻天下。这就是“三槐堂”的由来。祐公三传至冲公,为赞善大夫,娶闽省永福(今永泰)县黄远之女,生二子,长世昂次世昌。世昌公幼年临难,冒母家姓随外公黄远入闽,潜居永福县余坑,励志攻读,年十九岁复王姓,补入太学,领入乡荐,宋绍兴二年名登状元及第,张九成榜内二甲进士,历官大理寺少卿,生子复原复古,晚年嗣迁玉融团耕社,即今一都王坑。世昌公为三槐系入闽始祖,四传至士敏公,已迁居融城,生子元美,字子厚,元朝时乡举得中,遂任仙游县县尉,生子玄桑,字彦推,迁居兴化。玄桑公生二子,长德次费,德公复迁南日岛,妣吴氏,生三子,长惟文,次惟理,三惟寅。惟寅公,字庚生,明洪武年间,自南日岛东岱尾始迁江厦,娶琯下村方厝方氏孺人,为江夏一世祖。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融公次子览公,字玄通,与祥公兄弟友爱。览公三传至导公,字茂弘,为东晋大政治家,南渡江左相东晋元帝于金陵,历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均居宰辅,为江左世代。王导八传至王褒,字子渊,为后周光禄大夫加封石泉候,传四世王綝公,字方庆,为唐武后朝宰相。綝公生九子,四子王晔,字世光,唐贞元中任河南光州固始县令,有德政,离任时民怀其仁,相与攀辕卧辙,不忍离去,遂留居固始,为固始祖。王晔之子孙均居固始,数代务农,由江左以来之显赫,至此归于淡泊。晔公五传至恁公,生三子,长王潮,次审邽,三审知,三兄弟于唐僖宗光启二年提兵入闽,开疆辟土,复显达于海疆,为闽台世代,开闽王氏。闽王审知公讳信通,号白马三郎,妣任氏一品夫人,生四子,长延翰次延钧三延曦四延政。富沙王延政公初镇建州,两复全闽,后称制建号,改元天德,铸天德钱颁行,妣连氏,生继勋、继元、继重,三子继重容颜秀异,忠孝聪明,为南唐上柱国附马。继重公生于晋开运二年,卒于宋祥符十年丁己,享年七十有三,妣公主李氏生四子:纲、绍、纪、绎。公妣合葬闽之怀安县宁基里莲花山。继重公传十一世善公,字继之,以明经荐用大理寺左评事,升宣义郎,号十八宣义,乃省城吉庇巷迁滕山之始祖。善生庆、度,庆生法明,度生安信、安灿,灿公字容光,号新亭,为人狷介不苟,倜傥尚义,以明经荐安邑令升迪功郎,未及半载,奈因国祚既移,胡元接踵,鄙伪朝而不仕,避隐南日官澳下力田而耕,为藤山始迁南日之初祖。灿公传三世至明公,字克亮,号德川,妣硋灶林氏,生四子:舍、保、希、福,明公父义公故,既筹内事之艰难,又遭迁徒之甚急,适值南日倭变,移徒岛民于内地,时遇狂风暴作,只好伐木扎排以乘浮,于播越之秋顺流所至,卜居于莆之鳌峰明山下。鳌峰虽美,然地小狭窄,不利发展,舍公遂与弟谋,携希、福二弟迁融之瀛江,即我们的家乡江夏村,而保公则独居鳌峰明山下,今莆之王姓者皆其后裔。舍公生二子:驱公,简公;希公生骥公、驰公;福公生享、利、三郎,四郎,五郎。驱与骥、驰并享、利、叁郎复迁南江即夏华,为南江松、竹、梅各房支祖,简生赤、员、由江夏迁化南里龙窠境前庄,为前庄支祖,四郎出继叔父养公为嗣子,为永宁派,五郎子梦璧、尚玉出游浙江定居,为浙江派。今前庄王氏,夏华后又迁上华、迁前王、迁三山,后代又迁候安县西门外、罗源县越品、福州横屿、邵武建宁、宁德东盛以及福鼎秦屿诸多王氏,均系开闽王审知公之孙继重公后裔无疑。
    “日南开万派,云北镇千秋”。江夏王姓自惟寅公于播越之秋驾木排顺流至此,开基创业,历经沧海桑田,现居住在本村及琯下、岭头等村的王姓子孙有一千多户,至今传二十五世。老祖宗传下的名行有:统本植槐润泽深而枝干挺绵延喆胤代称颂;家承作赋渊源远则川流长炳耀词林群仰钦。有明达材扬祖德继宗功业绩丰隆昭奕世,贤治安佐裕文经宏武纬科名显振应昌时。
    江夏王氏,源远流长,王氏江夏,繁荣昌盛。王华民执笔供稿

    港头西庐王氏源流
    据西庐村珍藏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校订的王氏西庐家谱载:“吾乡西庐王氏,系出三槐。”何谓“三槐”?“三槐”即三棵槐树。“三槐”又何以成为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的堂号呢?这要从宋兵部尚书、晋国公王祐说起。
    王祐,字景叔,周灵王东宫太子晋第46孙,祖籍山东莘县,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建国后,宋太祖赵匡胤拜为监察御史,后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太祖派王祐知大名府,并许以相位。王祐赴任后明察暗访魏州(即大名府)节度使符彦卿,并无谋反实据,数月后直言禀报。太祖不以为然,违背诺言,改派祐公知襄州。王赴任前在自家庭前手植三株槐树,预言“吾子孙必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果然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苏轼为之作“三槐堂铭”。三槐王氏自祐公之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亦散布于海内外,祐公即为三槐王氏始祖。
    王祐生二子,长旦次旭。旭公为宋兵部郎中赐侍郎。旭生冲,冲公为赞善大夫,娶闽之永福县(今永泰县)黄远之女,生二子,长世昂,次世昌。世昂公遭难戍遣充军远卫未回,世昌公字亦璧,幼临难,冒母家黄姓随外公黄远入闽,潜居永福县余坑,避过一难,于是立志读书,十九岁才复原姓,补入太学,领入乡荐,宋绍兴三年(1133年)名登状元及第,张九成榜内二甲进士,历官大理寺少卿。娶妻同郡陈君显长女灿英,生二子长复原、次复古。世昌公妣俱享年六十一岁,自永福余坑嗣迁玉融团耕社即东张王坑,世昌公为三槐入闽始祖。
     复原公字道之,妣曾一娘生男良俸;复古公字一之,妣如玉,生男良汝。复古公为宋广西軡辖武进士,其子良汝公妣刘玉芝,生四子,长士贵、次士约、三士元、四士敏。士敏公后迁居福清,为江夏王氏高祖;士元公亦迁居福清,娶妻杨春勤妾梁氏生四子,长智、次惠、三康、四静;静公字子肃,妣林氏,生三子,长玄洪,次玄采过继惠公,三玄和;玄洪公被堂兄玄通累,波及合族,奔避本邑外郡,也有改名换姓的。玄洪公避于北上里前冯即渠口(今义庄),妣冯氏,生男慈,后同侄回迁西庐,即今西庐前房之支祖。玄采公字彦耀,妣欧氏,生二子,长应次茶,亦为堂兄玄通所累,避居化南里西庐辟地而居。为西庐东西房之支祖。玄和公则匿迹东坡(即今港头大埔)。
    以上就是西庐三槐王氏之源流,自祐公始,至玄采公历九世矣!虽避难至西庐,亦未敢忘三槐堂号,承祖德宗功,繁衍生息,艰苦创业,乃至枝繁叶茂,兴旺发达。     王华民执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