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秦屿开闽王氏祖地福清市城头镇王氏探源

2014-07-15 08:37:41来源:王灼赓 王华民

打印 字号: T|T
  福清市城头镇旧属永宾里(其中五龙村、园尾村属方成里),民国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属海口镇,共有1020多户4500多人王氏族人,分布于6个村(自然村),主要支派有:一、峰前村鳌峰王氏;二、东垣村前王自然村前王王氏;三、城头镇区城头村锦城王氏。由于历史悠久,天灾人祸,大部分旧谱散失,给族人寻根探源造成很大困扰。近年来,笔者参与编修《福清王氏大宗谱》,与王氏宗亲会成员深入各村祠堂调研,认真研读相关谱牒典籍,追思 先祖于两晋隋唐、宋元明清间,初步梳理城头王氏源流,但仍有诸多不足之处,今抛砖引玉,就教于各宗长方家。
  一、峰前村鳌峰王氏
  峰前村位于城头镇中南部,为王姓聚居村。民国年间拟修的《福清县志》姓氏源流稿(提纲)记载:刹上支:居于县东刹上村(即刹厝村,今属玉融镇),上源无考。其裔棨,唐咸通三年进士,宋季棨之裔守约,自刹上徙居县东峰前村(今属海口镇)。
  峰前村王志德宗长保存有明代南京吏部侍郎、江西左右布政使、宗祖王克复于大明弘治庚戌年(1490年)修撰、清顺治七年(1650·庚寅年)后人续修的《鳌峰王氏族谱》4卷,谱载:鳌峰一世祖讳守约,字士初,南宋淳祐元年(1241)特奏名进士,官武顺太尉;先祖王棨,字辅之,为唐咸通三年(862年)进士,官水部郎中。王家世居玉融文兴里刹上(今龙山街道龙山村)。王棨十三世孙王守约于宋季,携逢、遇、进、通、达五子,自龙山刹上迁居永宾里鳌峰(即今城头镇峰前村),肇基落籍,耕读为本。后三子进公徙古龙(今城头五龙村),四子通公迁建宁,枝分派衍,子孙繁昌。
  明资政大夫南京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国子祭酒太常寺卿毗陵王舆为《鳌峰王氏族谱》撰序曰:“南京吏部侍郎王公克复,字师仁,闽之玉融(福清雅称)人也,自谓吾王氏比他姓隆盛者,盖出周灵王子晋及王子晋之后,以爵为氏。相传迄今千百祀,而其孙子散处,支派不可胜计。粤(越)至有唐,其祖棨居玉融刹上,字辅之,唐咸通三年(862年)薛迈榜进士,累迁水部郎中,子仁缋,亦登大顺元年(890年)杨赞宇榜进士。曾孙(应为来孙)曰硕曰砺、玄孙(应为昆孙)伯虎、伯起、仍孙王蟠、王蘋俱擢宋第为显官,不幸谱帙罹于兵火,中有隐德君子及支派详悉漫无所考,乃稽于宦迹,而知其概。厥后,伯起(昆)孙讳守约字士初者登淳祐元年(1241·辛丑)文举特奏进士,乃师仁王公之五世祖也,迁于永宾之鳌峰,为宋武顺太尉,廉明有威,子五人……。”显然,这是一支王氏望族,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中,所收入的六位福清籍王姓名人,除王棨本人外,王仁缋、王蘋、王楙、王谊、王克复,均为王棨派下。故探究鳌峰(包括瑶峰、王峰)王氏源流,必从王棨追根溯源。
王棨之七世孙伯虎、八世孙王蘋(二者为叔侄关系,伯起为王蘋生父,蘋出继叔父仲举公),后迁居江苏平江即今苏州。据《江苏苏州王氏望族》一文云:“以撰《野客丛书》知名的王楙(1151—1231),其远祖在晋末南迁福建福清。王楙的曾祖(伯虎)迁平江,从祖王蘋是程颐的弟子,曾居吴江。蘋生王敏,敏与侄宽皆精于医。当时,吴中说到医家必首举王氏。嘉靖进士、擅书画诗文的王谷祥是王楙的十世孙。”而王楙本人,则是王棨十世孙。《野客丛书》皆考正典籍异同,是一部十分有价值的古文献,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之一。福建侯官(今福州)人陈梦雷主编《古今图书集成》1万卷,其中王姓部杂录就引用了《野客丛书》的考证章节:“晋王氏无虑十余派,惟琅琊之派最盛。……太子晋之后有错为魏将军,翦为秦将军,自秦至汉有吉有骏,自汉至晋有祥有览,其正统者则悦、恰、珣,其旁支也,则深、戎、衍。经此说,正得其源流,绪出之太原,自十世祖讳棨仕唐为水部郎中(见《闽川名士传》唐进士黄璞著)、九世祖讳仁缋,闽王审知辟为大理评事,不就,避于刹上乡里,服其节义,称刹头王家焉。”
  唐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卷一三收《王棨端公摄右司马》一文云:“牒端公乌衣茂族,鹤氅清流,早列官荣,颇精吏术。口中金石,常聆真韵之高,手下铜盐,曾展长才之妙……”此牒开头即称棨公出身“乌衣茂族”,可知棨公先世之源。乌衣乃南京乌衣巷,东晋南朝皆以南京为都,而东晋开国功臣宰相王导家族,即与太尉谢安家族共居于此,时人皆称王、谢两族为“乌衣茂族”。峰前王氏祠堂至今保留祖上流传下来的一副对联:“乌巷衣冠旧,鳌峰俎豆新”,亦佐证了其先世出自南京乌衣巷,为琅琊王氏江左世系之王览、王导后裔。
  《鳌峰王氏族谱》载:“祖讳棨,字辅之,登咸通三年(862年)状元薛迈榜进士,”这一年农历九月初八,王审知才出生于光州固始。《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第202页载:王审知(862—925),五代时闽国创建者……后梁开平三年(909)封闽王,在位十七年,卒谥忠懿,庙号太祖;又第170页载:“王仁缋,五代时福唐(即福清)人。少有志操,闽王王审知闻其贤,命试大理评事,仁缋耻事之,固辞,隐居龙山以终。”可知鳌峰王氏先祖王棨、王仁缋与开闽王氏虽属同宗,皆王导之裔,但却分支不同,王棨又“世居玉融刹上”,那么王棨之祖应为入融王氏初祖无疑。
  二、东垣前王王氏
  城头镇东垣村前王王氏旧族谱散失,据民国修《福清县志》姓氏源流稿记:前王支:原居于县东南前王村(今属高山镇),明洪武四年徙居县东前垣村(今属海口镇),福清话“王”、“垣”谐音,“前垣”即“前王”。高山镇前王村为王氏聚居村,其康熙二十八年(1689)修《峒山王氏族谱》载:“峒山始祖增公,号广宗,闽王忠懿公第十一世孙,原属河南光州固始县人,祖世麟,父埠公,以五侯贵胄世掌勋卫,居福州。公年三十余承袭先职,拨屯吾融平北里之峒山,遂卜宅肇居焉。公气宇英迈,神采奕奕,通经史,精骑射,伟略弘韬,雄视一世,创建鸿图,子孙繁衍……公胞弟域迁古莆(今莆田)江口,坦迁漳浦。越数世,有宝公迁永宾里,所居地俱以“前王”为号,示不忘祖也。”前王王氏系属闽王审知公长子延翰公支系,其世次为:审知→延翰→继真→俭→传烈→永宗→文昊→敔公→世麟→埠公→增公。增公为埠公长子,次域季坦。峒山第十七世孙王彬在谱中记述:“忠懿公后裔居吾闽省支衍繁多,惟江口、漳浦以及永宾里之前王乃与吾宗同出一本,而永宾则地相接壤,凡有喜庆必相往来,昭穆亦有定次,亲亲之道宣然也。”
  另据前王村父老回忆,听老辈人传说前王村王氏有一支是从漳浦迁来,原祠堂联曰:“出晋无双氏,开闽第一家”,亦属开闽王氏。是否高山前王迁漳浦的坦公后裔回迁,目前无从考证,而从高山前王迁来的宝公世系,《峒山王氏宗谱》亦未详载。但东垣前王王氏系属开闽王氏无疑,其迁徙时间路线亦十分清晰。
  但,高山前王王氏康熙廿八年所修的《峒山王氏族谱》有几点需要订正或商榷的:
1、《谱》称“峒山始祖增公,号广宗,闽王忠懿公第十一世孙”有误。增公名讳为“崇增”乃闽王忠懿公之二十四世孙,而非所言之第十一世孙;
2、前王王氏系忠懿公之十一子延政公之后裔,故其二世祖非《谱》中所谓之“延翰公”,其三世祖为“继勋公”,亦非“继真公”;
3、根据《忠懿王氏族谱》,前王王氏的世次如下:
(1)审知公——(2)延政公——(3)继勋公——(4)俭公——(5)传烈公——(6)永宗公——(四世至六世祖与《峒山王氏宗谱》所列世次同)(7)嗣康公——(8)继先公——(9)守道公——(10)镃公——(11)渗公——(12)昌公——(13)璋公——(14)振祖公——(15)克明公——(16)礼公——(17)惠公——(18)金公——(19)润公——(20)昊公——(21)敔公——(22)世麟公——(23)阜公——(24)崇增公
(二十世昊公至二十四世增公的传承关系与《峒山王氏宗谱》所列的基本相同,只是整个世系中间脱序达十三世之多)
4、《谱》中有峒山十七世孙王彬记述:“忠懿公后裔居吾省支衍繁多,惟江口(莆田)、漳浦……与吾宗同出一本”。据笔者所知,莆人咸认江口前王非开闽王氏之后,其先祖于唐天宝年间(约750年)入闽(与审知公之五世祖王晔系同胞兄弟比审知公兄弟入闽早130余年),先居南安马鼻尾,后辗转入莆,一支定居江口前王村,前王村的分迁祖为王拔,拔之后代有一支迁长溪,后又由长溪南迁福清双屿。
  另:莆田江口全镇只有两个王姓聚居村,一曰“前王”,一曰“院里”。“院里”的族谱毁失,不知其祖是否先居前王后迁院里,目前无从考证,但这仅是末节,无关大局也。
  三、城头锦城王氏
  城头村位于城头镇区南面,俗称锦城境。锦城王氏族谱亦散失无存,唯宗祠神主龛供奉一世祖必达公画像和列祖列宗世系牌,龛前柱联为:“槐府潢书画,薇垣墨草香。”世界王氏网主、福建省王审知研究会太姥王氏文化委员会主任王亦鸣宗长提供的《秦江王氏宗谱》,谱首载《锦城王氏族谱序》。序曰:“吾祖肇自光州固始县,唐僖宗光启年间(应为元年,885年),始祖潮暨弟审知、审邽,同七姓从王绪起兵(并附奉国军防御使)秦宗权,秦表绪为光州刺史,后责租赋不逮,绪惧,悉举光州、寿州兵,驱吏民过江,由洪处转战入闽……至癸卯,鄱阳王延政入唐失国,其后子孙散处,随地而家。始祖居福清海口之方民里镇头籍,编五图为三山望族。迄明洪武二年(1369年),为勾军散居,至弘治五年(壬子·1492年)间,贵公随产迁居永宾里二都二甲。先世谱牒兵火咸毁,世次名号遂不可考。祖远公,号惟名,登明宣德十年乙卯科乡进士(举人),大宁都司金乡卫教授,以后子孙有迁于省者,有迁于邑者,有迁福宁府者,有迁浙之武林者,有迁五龙(今城头镇五龙村)及各都里者,有仍住海口原居者。本支祖贵公,居锦城境,其地名城头,盖始欲建城,后未果,因有是名。”
  秦江即福鼎秦屿,王亦鸣宗长的先祖,就是由福清城头迁居秦屿的,故《秦江王氏宗谱》谱首即载《锦城王氏族谱序》。读序可知,锦城王氏系开闽三王后裔,但具体属那一支脉因“先世谱牒兵火咸毁,世次名号遂不可考”;锦城王氏先祖居海口,海口明代为抗倭,江夏侯周德兴曾在这里建镇东卫城,民众亦建民城,锦城王氏在明初洪武二年(1369年)为勾军散居,过百余年,至弘治五年(壬子·1492年),才有贵公(秦江王氏之支祖)随产迁居永宾里,居锦城境。对于此种说法,嘉庆丙寅年(1806年)续修家谱的七世孙锡龄存疑于“秦江王氏家谱续修序”中:吾家子姓微甚,始祖陇前公业贩盐,由福清沿海止福宁州水澳再迁今福鼎县秦屿陇前,公上缺焉,无考。福宁州以康熙四年(乙巳·1665年)躏于寇,划为界,内迁近海民居。孙扬病其隘,往福清查族谱,以必达公为始祖,十传至文绣,谓文绣即陇前公。公奔走衣食,浮沉沧波浩淼中,名字莫得详,传闻安可信哉?……若曰玉融旧谱以王氏来从固始,当以琅琊王(氏)为始祖,则自福清迁福宁世系已不可知,况其远焉者乎?”
  据民国修《福清县志》姓氏源流稿记载:“城头支:居于县东城头村(今属海口镇),称锦山王氏,因谱失,源流无考,宋时有一支徙居县东南港头村。”那么,城头锦城王氏宋代就已居住城头了。为寻根溯源,王亦鸣宗长于2013年亲临长乐大祉宗亲村,拍摄《祉园王氏族谱》,发于世界王氏网。长乐大祉距城头仅数里之遥,大祉王氏亦由福清城头锦城王氏分支发祥。大祉村王氏于清乾隆丁未年(1787年)纂修的《祉园王氏族谱》载:锦城王氏一世祖必达公之第六世德政公,号古园,迁长乐大祉;古园公第五世原益公,再迁福邑(福清)南城头为南城头始祖。其十五世孙攀桂公在“纂修祉园南厝房支谱序”云:“余惟始祖古园公自锦城卜迁祉园奠居南厝……始祖至余传世十五,自宋末至今历年四百余载矣!”
  这是一条重要的线索,它基本描绘出锦城王氏的传承脉络。《谱》中说到古园公的第五世孙原益公再迁福邑南城头为南城头始祖。《序》的作者攀桂公自谓是始祖的十五世孙,而这“始祖”所指的当是南城头分迁祖的原益公。但后一句却说“自宋至今历年四百余载矣”显然有误。因为按每代平均间隔27年计,十五代则历400余载。这400余载只能是南城头始祖原益公与十五世孙(或宗侄孙)攀桂公之间的时距。该《谱》修于清高宗乾隆五十二年(1787),那么扣除405年,则原益公回迁南城头时,当是1382年,即明太祖洪武十五年前后,依同理再上推五代,实计四代则德政(古园)公由城头迁往长乐大祉的时间应是1274年,即宋度宗咸淳祐十年,此时离南宋灭亡仅五年,是名符其实的“宋末”。
  德政(古园)公是南城头王氏的六世祖,与始祖必达公尚有六代之隔,由此上溯六代(按五代计),则必达公的生活年代就是1139年前后。(宋高宗绍兴九年),这是按平均系数作大略估算,难免会有一些误差。但由此可知,必达公于南宋初即已定居于城头。《秦江王氏宗谱》收录的“锦城王氏族谱序”为口述记录,可能有误。
为便于理解,特附上此图以说明,请由下往上推。

必达公   1139年  宋绍兴九年(己未)
         按五世计         居城头
         5×27=135年     1274-135=1139(年)
(六世孙)
德政公   由城头迁大祉  1274年宋咸淳十年(甲戌)
         按四世计
         4×27=108年     1382-108=1274(年)
(十世孙)
原益公   回迁城头1382年  明洪武十五年(壬戌)
         按十五世计
         15×27=405年     1787-405=1382(年)
(廿四世孙)
攀桂公    1787  清乾隆二十五年(庚辰)
 
  2009年,峰前王氏宗亲编修《峰前王氏族谱》,曾据本家祠堂一副对联:“乌巷衣冠旧,鳌峰俎豆新”和长乐青山下《前王王氏族谱》,错误判定“鳌峰王氏始祖是由福州乌巷迁居长乐青山下,而后善保公又由青山下迁往福清海口城头鳌峰,善保公生三子,长子守愚居瑶峰(今音西街道瑶峰村),次子守鲁居玉峰(今龙山街道玉峰村),三子守约居鳌峰。”现据老谱并稽他谱已确切查明鳌峰王氏为唐律赋名家、水部郎中王棨公之裔,而非善保公之后。其一世祖守约公由祖居地玉融刹上(今龙山街道龙山村)迁来。守约公之长兄守愚公则同时迁往修仁里瑶峰,唯次兄守鲁公留居刹上旧居,改原居地曰玉峰,守愚、守鲁、守约三胞兄弟为棨公之十三世孙。那么,长乐青山下的善保公,究竟何时迁来城头落籍,又属王家哪一支脉呢?让我们再次研读长乐青山下《前王王氏族谱》。谱载:“审知公次子延钧,(后)唐授节度使加太师封闽王,后称帝更名鏻,庙号惠宗,生三子:长继鹏,继延钧位,更名昶,庙号康宗;鹏生二子,长子宏昌知天命,西潜黄台武潘沟……次子虞,更名甦,生二子:长天祚,次天成,天祚居芝阳祖社铺,支居四府……天成居董凤山青山下,支迁苏州、镇江、福清、顺昌——宁德、新加坡等地,其木本水源脉系图为:⑴详卿(审知)→⑵鏻(延钧)→⑶昶(继鹏)→⑷惟全(再甦)→⑸世德(天成)→⑹崇义(守宜),⑺翔龙(孔化)→⑻王壎(孟篪)→⑼以助(从周)→⑽王宇(世宙)→⑾王宣(彦化)→⑿可得(景时)→⒀永祐(善保)。善保公与妣张氏,居福清海口城头焉。族谱记载了千年前一段腥风血雨的历史:第四世祖(审知公为一世)虞,讳再甦,字惟全,鹏公次子,年十八岁遭延曦兵逼,同父遁出北门至梧桐岭,被继业兵追及,全家均缢于村舍。唯公遁匿得免,潜渡马江而下,依王想(忠懿公从弟,以银青光禄大夫摄篆长乐)藏而育之,更名再甦以死而复生也。及曦灭于文进,方敢云公(继鹏)子,娶韩氏生子天成公,遭大逆亡变,然孑立,北望都城,多有泪下,每念从祖收育之恩难酬,旦夕起居必问候,疾病,则为药调。因王想舍家宅为观音寺,迁居于八都三溪,公乃奋志力艰经营生计,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创居长乐青山前王。公生于后唐同光元年癸未(923年),卒于宋淳化五年(990年)十月十三日,享年七十二岁……第十世孙永祐,讳善保,行三十七,景时公子,公娶福州张氏,常在福清海口一带经营,遂家于福清而迁居焉,生卒葬莫考。”
  从再甦公至善保公共历十代,已知甦公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那么,我们做个大胆的设想:如果必达公即善保公,从必达公的生年1139年上溯到十世祖甦公,中间间距216年,按九世计,每代平均间隔24年,较符合常态。如果从甦公到攀桂公共三十三世,间隔864年,则每代平均系数为26.18。接近于原平均系数27。依此推算,善保公之生年当在1139年前后即南宋高宗绍兴年间,那么,成年成家之后的善保公当在宋孝宗乾道至淳熙年间在福清海口城头一带经商,并家焉。那么,善保公与必达公之间是否有什么关联呢?值得一提的是,长乐青山下一世祖虞公,更名再甦居青山下,而其族谱记载世系,也一反常规,列字为主,旁注名讳生平,可以理解为这是青山下王氏世代不忘家族血肉相残灾难,低调处世,韬光养晦之举。那么,虞公第十世善保公,有没有可能迁来城头改名讳为必达呢?善保公是来海口城头做生意而家于城头的,秦江王氏家谱续修序中言“吾家子姓微甚,始祖陇前公业贩盐,由福清沿海止福宁州水澳再迁今福鼎县秦屿,陇前公上缺焉,无考。”其陇前公是否与善保公一脉相承呢?必达公的六世孙德政公号古园于宋末由城头迁大祉,说明必达公定居城头后已传衍五世,迁大祉的古园公之五世孙原益公又回迁城头,这其间经历了百年约四世,所以,古园公之五世孙原益公于明洪武初迁南城头就找到了依据。正是明洪武年间。
  开闽王氏子孙屡遭政变,骨肉相残,长期在惊恐中生存,常悲叹:“宁做太平犬,不生帝王家”,所以我们推测善保公居城头更名必达,一方面可以理解他谨遵祖训,低调处世行事,另一方面可以解读必达公为光宗耀祖,志在必达的决心——有祖宗“永祐”,自身“善保”,终有“必达”的一天,这是多么美好的愿景。如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第六世古园公迁大祉后建祠,其祠联为何选用拟似“三槐王”联句,而城头锦城王氏祠堂神主龛前至今仍保留这“槐府潢书画,薇垣墨草香”联句的隐含之义了;显然,这对联的上联是以“三槐王氏”作掩饰,让人误以为这支王氏是“三槐”之裔;下联才真正表露了他们的真实身世:“薇垣”又称“薇省”(今省之称部);唐改中书省为紫薇省,明、清则称布政使司(即省长办公机关)为紫薇省,因为在唐时布政使司有行中书省职责,所以又有“薇署”、“薇垣”之称;“墨”通“默”、通“暗”。据史,“王审知继位威武军节度使后,又被唐王朝加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唐亡后,梁太祖又加拜王审知为中书令,并册封为闽王。”而王延钧后来也被后唐王朝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累加检校太师、中书令、封闽王,“作为永祐(善保)公的一世祖、二世祖既都有“中书令”的职衔,那么以“薇垣”代称“开闽王氏”是在特殊处境中,不得已而用的隐词。而这对对联又是陈设于以必达公为始祖的”王氏宗祠中,可足以证明,必达公即永祐(善保)公也。
  如此,则锦城王氏的上源明矣!而宋时一支徙居县东南港头村和明时一支迁秦屿的王姓子孙们的祖源也都可一一落实也。
 
  另,福清安民村王氏世代相传开基祖从长乐旒山迁来,据《长乐王氏族谱》称:“旒峰王”乃王审知第十子延喜公后裔。延喜赋性恬淡,居福州黄巷,传至第五世为求玉(字德光),宋真宗祥符间,以进士授浙江金华浦江县令,因抗命弃官,于北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由福州迁长乐旒峰湾定居,为旒峰王氏的开基始祖。该谱还注明求玉的三世孙济通公迁江阴、港头,此可为一寻根线索。那么,德光公第几世于何时迁居福清安民呢?
期待各位宗长方家,不吝赐教。
 
本文参考书目:
1、《野客丛书》,王楙著,中华书局出版
2、《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3、《福州市志》
4、《福清县志》(乾隆版)
5、《瑶峰王氏族谱》王灼赓撰稿

世界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