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龙田镇漈塘王氏祠堂

2014-07-29 08:56:21来源:龙田镇漈塘王氏宗亲

打印 字号: T|T
  
     漈塘村王氏祠堂座落于原福清县南关外孝义乡隆仁里永福境,即现在的福清市龙田镇漈塘村。祠堂座落于村中心,座北朝南,背靠抱壁山(又名大壁山),面向大湖洋,居高临下,祠前一马平川,视野开阔,过大湖洋对面就是龙田福庐山灵岩山山峦。始建于明天启壬戌年(公元1622年)。面宽19.25米,进深27米,祠前的祠埕长达30多米,其中围墙内深为11.9米。单层建筑面积为519.75平方米。
  祠堂主体为石基、砖墙、木梁、瓦顶。屋顶系用古代木工斗拱工艺构成。三进三落,前落为大舞台,中落为观礼厅,后落为祭祀厅。由于历史悠久,修缮不力,经三百多年风雨苍桑,造成祠中后落内柱倾墙斜,濒临倒塌。经本村宗亲印尼侨贤王名晖首倡捐资6万港元,对中后落进行翻修,得到全村乡贤的一致支持。1999年王名晖又捐三万元,倡议对前落进行翻修。按原祠建筑风格,座向、长、宽不变,立面前主墙基础上安装原祠五幅花岗岩白玉大理石高达1.8米,大门门额安装原门楣石,阴刻“王氏祠堂”大字,左右两仪门均安装原祠仪门石,边门门楣石题刻“入孝”、“出悌”。五幅石上部用红砖砌体,祠堂立面巍峨壮观,古香古色。五幅石,大门石,边门石均为原祠原物件,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进大门前落为双层环楼大舞台,舞台中间顶部为六方形顶棚,美观大方。中厅左右两旁设厢房,神主龛前由六根圆形大木柱顶立,上部采取古代斗拱工艺架设。祠内柱、樑均用红漆装饰,雕樑画栋,富丽堂皇,美轮美奂。舞台中间一对红漆大圆柱,书写烫金楹联为:“先祖不忘怀河南传固始,后贤能继志唐末迁漈塘”。后厅神主龛内供奉“开闽先祖审知公”大幅画像,神主龛供桌前摆设一座大型石雕香炉,左右上方雕刻两只雄狮,跨在方型香炉之上,题刻“开闽第一”,由归侨裔孙名晖奉献。神主龛两旁大柱楹联为:“十八勇将随始祖,绍越开疆福州城”。神主龛正中央屋樑下前后悬挂“状元”、“闽宗第一”、“宗功遐福”、“同宗闽系派”四面祠匾。舞台左右两边墙上镶立两面功德碑,左为1990年11月6日修祠路缘碑,碑文除铭刻本村宗亲的捐资名录外,还铭刻了塘边村、王码头村(闽候石步)、港头村、瑶峰村、峰前村、惠安等各地宗亲村的捐资数额。右边碑为1999年重建漈塘王氏祠堂前落的捐资功德碑,碑文除铭刻本村宗亲的捐资名录外,还铭刻了塘边村、安民村、石门村等宗亲村的捐资数额。祠堂后厅右墙上悬挂“开闽先祖审知公史略”和“漈塘村王姓渊源及亲族外迁概况”内容全面翔实。中厅左右两厢房主墙上部彩绘 “二十四孝”图,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将王氏祠堂建成全村和谐社会的传统教育阵地。
  祠堂左边门、左厢房走廊安放一个古代保存至今的花岗岩大理石“饮马槽”石器,“饮马槽”长1.75米,宽0.7米,高0.5米,是少见的又一珍贵历史文物。




  祠堂后中间天井的后墙横跨在三块原始的风水岩坛之上,是漈塘王氏祖先留给后代子孙寻根问祖的历史依据和标志。改革开放后,1981年旅居在印尼的漈塘王氏华侨后裔返乡寻祖,老一辈华侨告知新一代在海外出生的侨生,回大陆福清寻根问祖的依据,就是要到祠堂后墙内天井,能看到祠堂后墙建在三块原始的风水岩坛之上,那就是在中国的祖籍地。当侨裔后人看到祠堂后天进围墙建筑后,他们欣然高呼“对上了,对上了,祠堂后墙果然建在三块岩坛之上,爷爷交代的果然是事实,太神奇了!”
  漈塘王氏祠堂内各红漆大木柱上题绘的楹联有:
  1、先祖不忘怀河南传固始,后贤能继志唐末迁漈塘。
  2、十八勇将随始祖,绍越开疆福州城。
  3、骠骑疆场功万里,书香门第德千秋。
  4、承先继志多成事,启后培才德千秋。
  5、秀丽峰峦钟瑞气,回环溪涧起欢声。
  6、先祖留传伟业培植桂兰长茂盛,后昆扩展新猷振兴祠宇益辉煌。
  7、漈塘乡宗祖播嘉名创千秋伟业,隆仁里儿孙承壮志展万代宏图。
  8、振百业繁荣闾里展宏猷,葺新祠秀丽溪山钟瑞气。
  9、兴祠念祖殷创业千秋功不朽,归里迎侨乐环山四季景常新。
  10、绘宏图桑梓繁荣歌盛世,创伟业桂兰秀茂乐明时。
  11、福地游春景更添田野绿,高楼望秋风犹见万山青。
  12、庭院清幽良夜谈诗邀月,园林秀丽新春载酒赏花。
  13、行第联由29世至44世:
  大名:传吉水芳名源远泽长龙潭清勇西江月。
表字:振植庭嘉品根宏枝秀星辉人文相国材。
资料提供:龙田镇漈塘王氏宗亲
摄影、撰文:王开国
                                             2014年7月23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