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福清史话

2013-02-06 21:57:37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福清方言可追溯到二千二百多年前战国时代
 
  福清方言来自中原方言,与古代文言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追溯到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从早期的历史著作,如诸子散文、古诗中,都可找到福清方言的踪迹。

  不妨略举几例。

  荀子《劝学》中有一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里的“槁”,是枯干之意,当今普通话里极少使用,多由“秸秆”等其他词语替代;但福清方言经常使用,如“稻槁”、“麦槁”、“豆槁”、“花生槁”等。这里的“暴”,同“曝”,读为“PU”,意为“晒”,当今普通话里,除了成语“一曝十寒”外,同样极少使用,你身边听到的千篇一律都是“晒”,却听不到一次把“晒”说成“暴”的;但福清方言则相反,“暴”的使用频率极高,日常用语中几乎无日或缺,而且你身边听到的千篇一律都是“暴”,却听不到一次把“暴”说成“晒”的,如“暴衣裳”、“暴被”、“暴花生”、“暴薯钱”等。

  《左传》名篇《曹刿论》有这样一句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意思是,有权位的人自会计划,(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其中的“间”,意为“参与”。“间”这一语义的使用,在当今普通话口语中不多见;但福清话则还保留着这种用法,比如“那件事跟他哪有间过”,“这跟我没间,谁做的找谁”。

  翻看唐诗,不时就可找到这样的字词:当今普通话口语中不用或少用,而福清话却仍然依照同样的语义经常使用。比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柴门闻犬吠”,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的“欲将轻骑逐”,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的“垂死病中惊坐起”,这些诗句中的“犬”、“吠”、“逐”、“惊”等词,普通话口语中很少这样用,要用的话经常被分别用作“狗”、“叫”、“追”、“怕”;福清话就不然,至今还经常这样使用。假如有人用普通话说“我家养了一头犬”、“犬不停地吠”、“赶紧逐上他”、“我好惊啊”,你听来一定觉得别扭,说不定有人说这是“背时话”,可用福清话读,流畅自然,就这么说的嘛!

  其实,这样的例子大量存在,只是我们平日不留意而已。

  有人因此说,福清方言与古代中原方言、古代文言十分“亲近”,是“正宗嫡传”、“一脉相承”。于是也有人笑言,福清方言“最忠于”中国古代语言,跟福清人一样,“最忠于”老祖宗,天长地久“不忘本”,“海枯石烂不变心”。笑言归笑言,但无论如何可以肯定,从表意方面看,福清方言的部分言辞较之相应的普通话或北方方言,显得与我国古代中原方言、古代文言更接近,二者确实前后传承,关系紧密。
 
相关报道:
同城话题:公交车报站需要加入福清方言吗我市广电局举行首届福清方言主持人大奖赛观众代表热议福清方言电视节目《讲世事》福清方言集锦(一)福清方言集锦(二)

福清先民
 
  恩格斯说:“有了人,我们就开始有了历史。”

  福清什么时候有了人呢?

  1957年1月,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考古队来福清进行文物调查,在旧东张镇(现在的东张水库)原东张小学所在的小山丘上发现一些石器①和陶片②。这一年末又进行了复查,确认为古文化遗址。1958年初,福清县委和县政府为了扭转福清“十年九旱”的局面,决定把旧东张镇搬迁西面山坡重建,在石竹山与鲤尾山之间筑坝建设东张水库。于是,福建省“文管会”立即进行抢救性考古挖掘,发现了史前人类文化遗址。2004年5月,因为干旱,东张水库水位下降,库底部分裸露,省考古队对水库下湾地区又进行了抢救性挖掘,挖出了31座史前墓葬,充实了第一次挖掘的缺失,填补了从新石器晚期至青铜器时期之间连接环节,从而证明了早在4000 —— 6000年前,福清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福清先民最初为古越族。春秋之后的战国时期,越国王族南来,越族的后代和古越族结合,生下的子女为闽越族。后来汉武帝把闽越王族和军队全部迁往江淮一带,闽越遗民自立冶县。根据汉制,万户以上的县官为令,不足万户的县官为长。东汉末年,冶县的长官还称长,说明冶县人口不足万户。当时福清只是冶县辖区内的若干个村,留下的闽越先民不足千人。

  ① 原始社会人类用石头磨制的生产和生活工具统称为“石器”。

  ② 用黏土烧制的器物碎片。

中原汉族南迁
 
  现在的福清人绝大多数是汉族,那是自汉代起中原汉族不断南迁的结果。

  大批汉族南迁是避乱的缘故,主要有4次:第一次是汉建安十八年(212年)曹操与孙权开战,民众避战祸南迁。第二次是晋永嘉六年(308年),“中州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林、黄、陈、郑、詹、邱、何、胡是也。”第三次是“侯景之乱”,即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年),东魏河南守将侯景投降西魏,第二年借口南下一直打到建康(今南京),烧杀抢掠,民不堪扰,全部出逃南下。第四次是公元881年,淮河上游有个杀猪卖肉的人叫王绪,组织了一支农民军,解放了寿、光两州(今河南固始、荥阳地区)。但他却投降了唐长官秦宗权,换得光州长官的乌纱帽。王绪做了官后日子并不好过,给他官做的秦宗权老勒索他。王绪被逼得走投无路,于公元885年农历正月,带领部队5000人,并逼迫民众跟他一起渡江南下。由于王绪的军队没有纪律,一路抢夺祸害民众,不得人心,民众散布说,军中必有能人取代王绪。王绪听后非常害怕,从此疑神疑鬼,凡比他有才干或长得比他魁梧的人,多被他杀害了。随王绪南下的王氏三兄弟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受到威胁,商议采取行动。同年农历八月,当王绪的部队从广东入闽到了南安,王潮鼓动前锋将在竹林里把王绪扣留,王绪被幽禁后自杀。于是,王潮和两位弟弟率领部队北上,一路秋毫无犯,得到民众拥护,先后攻下泉州、汀州、福州,随后八闽归顺。唐末皇帝不得不接受现实,封官给王潮,让他管理八闽。王潮在任4年,病逝后把官位传给三弟王审知。唐昭宗李晔封王审知为王。这就是民间许多姓氏说的他们祖先随闽王入闽的缘由。

  福清方言多与古汉语音同,如锅称作“鼎”,“鼎”便是古代汉人煮食的工具,“钟鸣鼎食”便是古汉语词汇,意思是钟是用来敲响,鼎是用来煮食。又如《诗经》中一首诗:“鸡栖于埘①,日之夕矣,羊牛下来。”按照古诗的要求,这里三句的最后一字必须同韵,因此“来”正是福清方言的音“梨”。这样的例子很多,不胜枚举②。说明大多数福清人的祖先来自中原。但福清方言中有的有音没有字,可能是原住民闽越人留下的语言。也就是说从东汉末年后,留下些许闽越人被汉化了,其后裔③也成为汉人。

  ① 埘(shí)挖在墙上的鸡窝。

  ② 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③ 后代。

福清历史沿革
 
  福清自古在闽中。

  “闽”是福建最古的名字。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闽,为东南越蛇种。”福建地处亚热带,自古多蛇,并经常穿门入户,所以古越族以蛇作为图腾来崇拜。

  周武王灭商后建立了周,因为闽是周武王征服的第7个王国,所以称闽为“七闽”。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6国,分天下为36郡。7年后,又取得广东、广西、七闽等地,增设了4个郡,七闽为闽中郡。

  刘邦和楚霸王项羽借农民起义军灭了秦王朝,两人为争夺皇位又打了起来,

  史称“楚汉战争”,结果刘邦胜出,灭了楚建立了汉王朝,成了汉高祖。汉高祖封在战争中立下功劳的无诸为闽越王,在闽中建立了闽越国。闽越国存在67年,被汉王朝消灭,并把闽越人迁到江淮一带。25年后,闽越遗民自立冶县,辖原闽越国所有地区。冶县隶属会稽郡,只派一个小武官领兵驻扎,小武官职名“侯官”。久而久之,官名成了地名,冶县改名侯官。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吴郡太守孙策回师江南攻下会稽,接着取得侯官。4年后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孙权代理会稽太守,迅速开疆拓土,包括台湾在内福建所有疆土纳入吴地。随着疆土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孙吴在闽中设立建安郡。西晋再次统一中国,人口增加,经济发展,闽地增设建安、晋安两郡,建安辖闽北,晋安辖闽西和沿海一带,分为侯官、原丰(从侯官析出,后改名闽县)、温麻(今霞浦)、晋安(今南安)、同安、新罗(今上杭)、罗江(今宁德)等8县。福清划归闽县管辖。

  唐武德六年(623年),又从闽县分出部分地区设长乐县,福清属长乐县南8乡,直至福清置县。

  福建得名于唐代,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朝廷为了加强边防武装力量,设立了军事长官经略使(军区长官职务名称),从福州、建州各取第一个字组合命名为“福建经略使”。宋雍熙二年(985年),改为福建道。那时候,福建住有很多宗室,所以有宗正司的设立,下设一府(福宁府)五州(福州、泉州、漳州、建州、汀州)二军(兴化军、延平军),府、州、军为同一级的行政机构,共有8个,所以从此福建号称“八闽”。直至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福建道才改为福建省。

  从此,福清隶属于福建省福州府(市)。所以,福清有“三福”之说。
 
 
福清置县
 
  福清置县于唐圣历二年(699年),从长乐县南8乡分出来,以其中的一个乡名---“万安”为县名。唐代增添新县有3大原因,其中一大原因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那时候长乐南八乡户数达47475户,说明那时候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唐天宝元年(742年),换了一个皇帝叫李隆基,把“万安县”改名“福唐县”。因为万安县是中国第一位女皇武则天立的,女皇在位时曾把唐改为周,周亡唐续,所以改为“福唐”。表示女皇之后恢复唐制。69年后,即元和三年(806年),福州增设长乐郡,郡长官叫陆庶,他认为设了“长乐郡”如果再有“长乐县”,这不等于父亲跟儿子同名吗? 所以他决定拆长乐县并入福唐县,时间长达两年。

  唐代末年(907年),一个叫朱温又名朱全忠的官,逼唐的末代皇帝哀帝“禅让”①,自己做了皇帝,改国号为“梁”。王审知为了闽中政局安定,给八闽人民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环境,主动向新皇帝打报告,表示愿意归顺梁。新皇帝很高兴,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考虑到八闽已归梁,决定改福唐县为永昌县。

  ① 把皇帝的位子让给别人。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死后,其第二子王延钧(又名王延鏻)夺得王位,并称帝,还把宫中才女陈金凤封为皇后。陈金凤是福清人,公元893年生于万安乡(今渔溪、上迳一带),所以民间对她有“万安娘娘”之称。她17岁被选入宫,因为文才出众,被封为才女。她被封为皇后时,已经35岁了,诗词歌赋更加成熟。她留存下来的作品仅《乐游曲》两首,都是这一时期作的,其中第一首被收入《中国女子诗词选》,使她成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位女词人。相传陈金凤向王延钧建议,福唐山自永福里,水自清源里,会于县城,从“永福”、“清源”各取一字,把福唐改为福清这个名称。王延钧同意。于是福清定名,沿用至今。既然是从“永福”和“清源”各取一字组合,为什么不取“永清”或“福源”而取“福清”呢?因为,名字的传播首先通过口传,所以谐音被重视。福清方言中的“清”与“请”、“源”与“完”谐音。因此,“永请”没有意义;“福完”不吉利;而“福请”就是把“福”请进来,所以选择“福清”。

  福清雅号玉融始于宋代,因为县衙大门正对的一座山,旧传山峰第二叠有石莹然如玉,故称“玉融山”。从此,福清雅号玉融,简称“融”,县城叫“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