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王氏简报第三期
市王审知研究会、王氏宗亲联谊会充实基层网络
为落实2月27日常务会长办公会议精神,3月6日、7日,在家的常务副会长王基端、王朝淦、副秘书长王文视、王承国先后深入三山镇三山村、沙埔镇江夏村、港头等镇的宗亲村,与镇村的宗亲会的宗亲座谈,了解有关情况,从热心、活动能力、和威信三个方面综合衡量,确定市王审知研究会、王氏宗亲联谊会的镇联络员,村联系人的人选,进一步扩大充实基层网络。连日来,副秘书长王承国还发挥其熟悉镇村领导多、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加强与镇村有关领导联系,请他们帮助市王审知研究会、王氏宗亲联谊会确定联络员、联系人,充实基层网络;同时帮助摸清各王氏宗亲村的有关情况。目前,这项工作仍在进行中。
王审知研究专题组、《福清王氏简谱》编写组成立
根据2月27日常务会长办公会议精神,为了完成今年编写出版《福清王氏简谱》的计划,市王审知研究会、王氏宗亲联谊会决定成立王审知研究专题组、《福清王氏简谱》编写组,聘请省王审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王凌担任《福清王氏简谱》主编,成员有常务副会长王基端、王朝淦、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其桃等人,按已基本确定的《福清王氏简谱目录》,继续深入调研、实地考察,进一步充实有关内容,同时编写好调研文章。
王良平会长十分重视《福清王氏简谱》的编写出版工作,提出三条要求:一是《福清王氏简谱》的内容要做到材料翔实、确凿,要有真凭实据;要把文字记载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进行科学论证,力求准确无误;二是《福清王氏简谱》的内容要丰富,要有份量,要做到既有学术价值,又有历史和民俗文化价值;三是《福清王氏简谱》从一个方面反映福清的历史和民俗文化,要体现福清特色,做到图文并茂,保证印刷质量。
3月14日和15日王审知研究专题组围绕王良平会长的三条要求,对做好调研考察、编写调研文章、扩大宣传、按时完成《福清王氏简谱》出版任务等工作进行研究讨论,制定计划。专题组还邀请新闻媒体有关同志一起座谈,增强对王审知研究重要意义的了解和共识,争取调研文章及时在报纸刊登发表,广泛宣传,扩大影响。
王审知研究专题组深入渔溪镇调研
3月14日,王审知研究专题组深入渔溪镇调研考察,了解该镇王氏宗亲分布在哪些村;同时实地考察王审知牙将虞雄将军纪念堂。
专题组一行先来到上张宗亲村,村干部、宗亲王忠云在王氏祠堂门口等着我们。他热情地把我们领到祠堂旁的村老人会,那里已聚集了许多老人。他们介绍了渔溪镇王氏宗亲分布、上张村的户口数量及根脉源流等情况。座谈后专题组前往渔溪镇街中心实地考察虞雄将军纪念堂。
虞雄是王审知的牙将。王审知接掌福建军政大权,考虑到渔溪是福州至泉州交通要道上的重镇,战略地位显要,便派其驻守。虞雄将军遵照闽王“保境安民,发展生产”的决策,任内做了很多好事,促进了渔溪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繁荣,深受百姓爱戴。后来虞雄将军在一次剿灭海寇、保境安民的战斗中不幸去世,百姓感念他的功绩,立庙纪念,并以虞雄将军的姓“虞”字,与镇北溪流的“溪”字连在一起,改称“虞溪镇”。后因“渔”与“虞”同音,又改为“渔溪镇”,一直沿用至今。
据虞雄将军纪念堂管委会主任吴立平介绍,原庙较小,早已毁坏,现在的纪念堂是在原址重建。我们看到虞雄将军当年练武的三百多斤石墩、喂马的石漕及舂米的石臼还摆在纪念堂门口供人参观。纪念堂里有虞雄将军塑像,还有虞雄将军历史功绩的宣传材料。吴立平主任告诉说,这纪念堂虽然不大,但香火很盛。逢年过节,渔溪老百姓都会来祭拜。它还是中小学生的德育基地。
历史回眸:王审知陵墓与福建历史上最大的盗墓案
闽王王审知的陵墓,座落在福州北郊莲花峰南麓,福州市郊区新店乡斗顶村的斗顶山南坡。解放后被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王审知(862--925年),唐乾宁四年十二月(898年1月)继其亡兄王潮的威武军节度使之位,成为福建地区割据政权的最高统治者,在位近30年。在唐末和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战乱不已的社会大环境中,王审知治闽施政讲求“保境安民”,注意省刑惜费、轻徭薄敛、惠农通商、建学兴家,使本来比较落后的福建的经济、文化有了很大发展。因此,在后世被尊为“开闽人祖”。不过,当唐朝灭亡、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之后,王审知并未正式建国,在名义上始终向中原地区的政权后梁、后唐称臣。先是由后梁朝廷封之为闽王,死后又由已取代后梁统治中原的后唐朝廷谥号忠懿王。到其子王延钧在位时,才断绝与中原割据政权在名义上的君臣关系,正式建国称帝。王审知于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年底病逝,先是在次年跟早他去世的元配夫人任氏合葬于福州西郊凤池山。到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其子王延钧在称帝前夕又迁其墓,以帝王之礼厚葬于北郊的福州主山永福山,即后世所称的莲花峰。第二年王廷钧正式建国称帝,又追谥王审知为大闽国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陵号宣陵。
王审知以其治闽有善政、开闽有大功,故世受闽人缅怀,其祠、墓亦世受闽人吊祭,千年不替。
王审知陵墓之旁,当初建有殿阁、牌坊和护祭陵墓的寺院,闽国灭亡后圯废。现今所见的王审知陵墓,陵园范围近千米,墓圹表面建筑长、宽各百米左右。大墓碑高竖于墓圹背面的山坡上,上书楷体大字“唐闽忠懿王墓”,是为明代万历三十年重修该墓时所立。墓圹前,有三层平台。圹室石砌,宝顶上有两座纵向并列的巨大的棺形砖石墩,其下即王审知与夫人任氏合葬墓的墓室。墓前方的道路两旁尚立有几对残存的石人、石兽。但遗憾的是,1981年省文物管理部门在维修该墓清理墓圹时,由于该墓曾在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被盗掘,因此除了出土王审知夫妇的墓志各一方外,其他的随葬品已经几乎荡然无存。
在福建历史上发生过的盗墓案中,明代宣德四年的王审知墓被盗掘一案,可说是福建历史上最大的一起盗墓寨。对于此案,案发当时闽人林谨夫撰有《宣德四年被盗发冢记》一文,所记甚详(明万历癸丑年纂《福州府志》卷七十六《丛谈》收载)。
据记载,明代宣德四年(1429年),驻扎在王审知墓附近地方的种屯军(明朝中央政府派驻地方、亦兵亦农的正规军)士兵30人盗掘了王审知陵墓。因圹门坚固,盗墓的士兵们便从宝顶上凿开了一个洞。他们先用粗绳扎住一人的腰放入圹中。忽然,先下去的那个人没了声响,呼之不应,上面的同伙们都惊愕了。于是他们就用松脂做火把,燃火以照亮墓圹,架长梯鱼贯而入,才知道先下去者已经死了。他们发现,圹室宽广如屋,前面供着王审知画像,供桌上排列着“五供”(五种祭用的器皿),所陈设的炉、瓶、烛台等等都是以金、玉制成的。后寝(后室)摆放着两部红棺,就是王审知与夫人任氏的灵柩了。随即他们撬开棺盖,把圹室中的器物、珍宝一盗而空。
那个先入墓圹者的暴死,以现今的科学常识视之,当是墓圹刚凿开时里头长年积聚的有毒气体尚未散去所致。而死者之妻则借死者之口说:她梦见丈夫哭着告诉她,他是先入圹时被里头的大蛇咬死了,因而应当分得所盗器物的一半。但那伙盗墓者不肯。于是,死者之妻告于他们的上司管屯百户(明朝卫所兵制之下统兵112人的百户所长官)王杰。而王杰受了盗墓者贿赂,不予过问。死者之妻再上告于管辖其地界的福州府怀安县(今属福州)的典史(知县之下掌管缉捕、监狱的属官)朱玉。朱玉因得了盗墓者赂送的金镯、玉带,也不予过问。最终,死者之妻又上告到福建的提刑按察使司,副使李素鲁、佥事邹穆穷治其事,把盗墓的士兵们都抓了起来关进监狱。这时,怀安县典史朱玉大为害怕,认为自己藏匿帝王使用的器物,触犯了封建法律的大禁,想上吊自杀。有人教他自首,说这样可免罪。于是他便去自首,把金镯、玉带等都上交了官府。当时,福州有个叫王琨的生员(秀才)向官府自报是王审知的后裔,说他认得王审知墓圹中的那些器物。办案的官员们不相信他的话,待到看了他的家谱,方知墓圹中随葬的物品都记载其上。因此,便按照王氏家谱所载追赃,结果所盗的墓圹中器物都被追了出来。官员们把被盗的王审知画像悬挂在厅堂上,只见其相貌“方面大耳,巨目弓鼻,紫面修髯,俨然可畏”。画像四周虽然朽蠹已尽,但中间仍完好如故,都觉得奇怪。被盗器物内有个水碗,其底座寸许,呈橄榄形,莹如金色。人们不识为何宝,找到善于经营珍奇宝货的回回人辨之,方晓这是玻璃碗。被盗器物追缴后都收藏在官府库中,只是把其中的十分之一以及王审知的画像交与王琨领了回去。王审知陵墓则由官府派人修补好。到了万历三十年(1602年),经明朝政府批准,又由当时的福建都运使司副使、王审知第22世裔孙王亮主持,对王审知陵墓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现今所见的王审知陵墓外观,大致就是这次重修所遗。但明代宣德四年被盗出的那些珍贵文物,当时官府既没有再放归墓圹中,也没有妥为保存,早已化为乌有。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