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福建站年会在福州召开

2013-01-24 15:31:09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网福州市讯,6月16日,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福建工作站年会今天在福州召开,工作站成员和到会祝贺的仓山、晋安、霞浦、福安等王氏研究会成员近40多人参加。

    会议由福建省王审知研究会福安王氏文化委员会副会长、中华王氏福建站站长王柳容主持并做了站务情况介绍;中华王氏研究中心理事长王听兰介绍了大成总谱和开闽世系的编撰情况;中根源数字编谱技术顾问陈斌宣讲了谱牒数字化的好处和今后修谱唯一选择的必然趋势,加深了大家对新谱的认识。

        

        福建省王审知研究会会长王惠明应邀到会致辞,他说:“谱牒文化乃中华传统文化百花园中一朵奇葩,是最原始,最古老,最具民族特色,最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东西;它又是一门科学,历史上一直是民族团结融合,社会和谐稳定的粘合剂和润滑剂,在当今国际政治风云变化,霸权主义横行,强权政治抬头,西方反华势力死命围堵,这种严峻形势下,谱牒就是一根强化海外中华赤子与祖国母亲的精神纽带,我坚信,这种血肉相连的关系,在不久的将来,将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完整,细密,强大的网络。”
      福州市仓山区王审知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建宁接着致词,对灿烂的开闽文化做了深度的阐述。他说:“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文化蕴藏了大量社会历史文化的信息,是研究国家和民族历史的重要资料来源。福建是中原姓氏播迁的重要驿站。历史上有三次中原人民的大规模入闽,促进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进一步交流融合,其中第二次是唐末跟随王审知兄弟入闽,其后裔迁往广东、海南及台港澳地区,并侨居东南亚各国。所以今天,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召开这样的会议有着特殊的意义。”“温家宝总理今年3月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会议讲话中提出,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传统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我们国家有着5000多年的文化传统,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扬祖国的文化传统。就此,我们在座所做的工作正是弘扬中华文化传统,是为了一个目标走到一起来的,今后,我们要加强合作,在开展王氏源流研究,促进两岸根亲文化交流等方面作出成绩。”

   

       

   

        会议听取了泉州王国兴编写王潮、王审邽世系;福安王干增、寿宁王奕福编写王文光世系;福州王祖麟、王学智编写王审知世系的情况介绍。福州晋安区闽台王审知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知德就编写中存在问题做了重点发言,他说:树大究本,流长溯源,人所共识,国兴编史,族旺修谱,古之常例。明晰的传衍关系会促进人们心理上的认同与团结,灿烂的文化溯源可以帮助人们精神上升华,先人的丰伟业绩和经验将炳照千秋,鼓舞和推动后人奋发图强,光前裕后,争创新业。近年来我们福州同仁们特别是王学智老师正在做利在当代泽及后人的工作。在这里我借此机会谈谈自己对纂修族谱的几点意见谨供大家参考。一、“唯我独尊”要不得。视自己的是宝,别人的是草;自己的为正统,别人的为胡编。这些人没看到数千年文明,本身就难以确定谁为正统,试问身上流淌不息的血,是炎帝给的,还是黄帝给的,抑或混有之?谁也说不清楚。二、“纂改史料”要不得。历史毕竟是逝去的流水账,何需改动?上祖当皇帝,不能帮你当什么“长”,上祖是富豪不能为你盖座高楼,上祖是乞丐也不会抢你今天的饭碗,就常理而言,数十代上祖,既有显宦,也有贫儒,既有富豪,也有穷光蛋,别笑他人上祖不正,自己上祖或许更歪,别讥他人上祖糊涂,自己上祖或许更落魄。三、“族众认同”要兼顾,编纂谱志,不同于一般著述,过程复杂,困难很多,特别是因支系繁多,居住分散,且处穷乡僻壤,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俈上傍支者为数不少,且根深蒂固,需客观妥当处理。

   

    霞浦县王务琨研究会会长王如泰、莆田市姓氏源流研究会王氏委员会常务会长王金良就进一步开展谱牒研讨发表了意见。

    

 

  

   

       三明王本增、南平王在斌、龙岩王开湖、福州王永清、建宁王登远、宁化王文雄、 武平王正茂等各抒已见,有的说,既然都是中华王氏,何必分清楚,要用政府分配任务的方式布置完成,加快大成宗谱编撰进度。有的提议,把各地谱牒复印后送闽王祠保管,让大家便于查找和分享。大部分与会者认为,谱牒编修是一项庞大繁杂的社会工程,由于历史原因,世系源流残缺断毁,房谱家乘错漏百出,父子颠倒、公孙同辈现象比比皆是,所以认真严谨的进行寻根溯源、学术研讨是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不能用行政手段抢时间强制执行,这样就会出现假谱,是对祖宗的大不敬行为。一定要给后代一个真实的姓氏归属,这比撰谱更重要。世界王氏网站长王亦鸣也应邀到会采访,并发表了个人的看法。

       会议最后由王听兰理事长就中华王氏研究中心挂靠四川省历史学会中华姓氏文化分会的情况作了具体介绍,给王建宁会长早上所说的社团合法性问题向与会者进行了说明。

    这是一次寻根溯源的会议,联谊交流的会议,为今后开闽王氏的谱牒修撰拓宽了视野,开得圆满成功。

 

附:王听兰在福建工作站年会上的讲话 
    
 

                     团结一致  为成就开闽王氏大总谱文化工程而努力
                            ——在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福建工作站年会暨第三次开闽王氏大总谱编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宗长、宗亲、隹宾、全体代表;你们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福建工作站年会暨第三次开闽王氏大总谱编辑工作会议”,我代表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和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局表示诚挚的祝贺!
     自从去年6月26日在福安市召开“中华王氏大成总谱座谈会暨《开闽王氏大总谱》编辑启动”会议,又于9月18日正式成立“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福建工作站”以及第二次编辑工作会议以来。一年来开闽王氏大总谱编辑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因此,值此一周年之际召开这次会议具有重要意义。
     一、 编撰大成总谱是面向第一大姓广大宗亲的文化试卷
    我们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在2007年年会上,在经历六年中华王氏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顺应广大宗亲与会员的要求,宣布提出启动编撰《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文化工程,这是一个自己给自己出的难题又自己填写回答的宏大的文化工程试卷,考题范围面向全国乃至海内外的王氏宗亲,批考卷的人就是全国近亿的王氏宗亲(当然是其中关心自己的文化之根或王氏文化研究事业的部分人员)。这是社会科学中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因此这份考卷的难度和份量是可想而知的。也是我们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为繁荣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新高潮所应该贡献的力量。
    众所周知,姓氏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之一,作为姓氏文化主体中的家谱文化与国史、方志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可以说家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缩影。
    姓氏文化主要包括二项活动:一是编修族谱活动;二是祭祀活动(祭祀又有宗祠祭祀和先祖墓祭祀)。目前编修家谱正成为姓氏文化活动的首选项目,因为家谱是记载我们从古至今血脉相承的世系为主要内容的,是解决和回答我们的祖先是谁?我们是从从那里来?的问题。关系到每一个人历史渊源的问题,我们这一代人就有责任用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果,用作为文化教材和家产传承下去。
    关于《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主要结构,也就是这张文化试卷的结构是:
    按王氏源流大干枝系的特点,分成以下三部分:
     1、《中华王氏大总谱·卷首》:包括世系卷和文化卷。其中世系卷是从黄帝至太子晋的干系阐述,和除太子晋以外其它王姓来源及其主要支派的阐述。
     2、六大系总谱:在中华王氏大总谱卷首下分撰六个大系总谱。
   (1)、《太原王氏大总谱》:从太子晋至太原王氏祖王威以下的支派世系。
   (2)、《琅琊王氏大总谱》:从琅琊王氏祖王元以下的支派世系。
   (3)、《三槐王氏大总谱》:以王言为始祖的三槐王氏的支派世系。
   (4)、《开闽王氏大总谱》:以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的开闽三王与王文光为始祖的支派世系。
   (5)、《和派王氏大总谱》:除太子晋王氏源流以外的其它王氏源流世系;
   (6)、《寻源王氏大总谱》,将暂时无法连上上述总谱世系源流的支派纳入该谱。
     3、各个支谱:以上六个大系总谱下的全部各支谱,即中华王氏的全部支谱。也是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组成部分。
     如果说按大成总谱的结构,将这份考卷分成八张考卷的话,那末《开闽王氏大总谱》则是其中的一张。
    二、实施文化工程的主要举措
    如何才能实施和完成这个浩大的文化工程呢?我们在实践中摸索与总结出,而且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以下方法。
   (一) 制订了一系列操作规范
    首先是明确各大系总谱的始端和终端,即大成总谱的第一个先祖与终端迁祖。
     关于总谱的第一始祖,在上面的中华王氏大成总谱的结构中已经明确。如开闽王氏大总谱的始祖是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以及王彦复(王文光)。
     至于大成总谱终端,不是编到现代在生人口,而是只编到明清时期某支迁祖(至今已繁衍到几百人以上的),成为该支的终端。各支迁祖以下的世系,由各支族人自己编修支谱,与总谱终端迁祖对接,则总谱与现代人就自然连接上了。这对总谱的编辑工作量就大大简化了。
    其次,规定采用先进的高科技的编辑方法——数字化方法。这点本文下面还有说明。这里仅仅说明一点,即在世系谱中主要结构是世系图与世表二部分。我在编辑工作中只需按规定编写出“世表”(即主要功能行传),在专用软件中,世系图则会自动生成。又大大简化了编辑工作量。
     此外,我们还编制了凡例、男女平等、称呼,甚至连标题、目录编写方法等具体规定。
    (二) 建设二套班子
    在实践中,编辑部曾经对资金与人材这二个重要因素发生过争论,经过讨论与实践证明,“人材”是第一位的。“资金”确实也很重要,没有钱也是寸步难行的。但相对来说是第二位的。
    这里我举二个可以引以为鉴的例子:
    第一个,是湖南某县某支谱的修谱例子,……。
    第二个,是《胡氏通谱》的例子,……。
    因此,我们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摸索与总结出建设二套操作班子的成功措施。
    A、第一套班子是编辑班子。这是总谱具体的写作班子,非常重要。我们总谱局已经成立太原、琅琊、三槐、开闽、总卷首、和派等六个编辑组,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汇集了一批具有极强的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一定文化水平和修谱实践经验的一支编辑队伍。目前已经有主编、副主编9人,常务编委12人,编审2人,学术顾问2人,还有一批地区编委。
    他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平时在家中自己编写,定期到总谱局集中交流,汇报,讨论,修改,接受新的任务。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
     开闽王氏大总谱编辑组有9名编委,阵容强大,希望能赶上琅琊总谱的进度。副主编与主编等在今年底或明年上半年确定。
     编委们付出了辛勤劳动,又完全是尽义务性质,是以拼博的精神来完成任务,有的甚至是以生命最后一博的精神来努力完成任务,付出了大量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我们仅以报销差旅费为报酬,不发工资或补贴。最近有一项精神奖励办法,即发给一种名誉补贴(副主编以上为每月一千元),按照工作时间累计计算出名誉补贴总额,对照实际捐赠资金的人员,按其同等待遇在总谱上留名、留影或留表彰文章。
    这里举一个具有对照意义的例子;江西某县总谱的主编……。他多年来辛勤努力不及捐赠一万元者在谱上留的个人照片。
     我们目前规定的精神奖励办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捐赠资金的人员同等待遇,以真正体现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精神。
     B、第二套班子是工作站班子,是在各地区建立工作站,一方面是为编辑班子抓好收集编辑总谱的资料,另外还赋于宣传推广修谱数字化,收集整理文化资料,宗亲联谊等功能。
     目前已经建立了福建、湖北、甘肃、海南、重庆、河南、苏北等。另外,在云南、贵州二省建立了四个地级市的工作分站。
     而福建工作站有其特殊重要性,因为开闽王氏族人主要集中在福建地区,编委们也是在福建的开闽王氏族人中选拔的。所以福建工作站有着具体领导与管理开闽编辑组的任务。其它太原、瑯琊、三槐、和派等族人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由某个省的工作站来领导,只能由中华王氏文化研究中心和总谱局来直接领导和管理。当然开闽王氏编辑组也在总谱局的领导之下,但是由福建工作站实施具体领导和管理。
    (三)数字化方法的应用使大成总谱的编撰工作产生新的飞跃
     总谱局在提出编撰大成总谱的开始,就高屋建瓴,决定采用高科技的数字化编辑手段来编撰传统文化的文化工程。因为只有采用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才能实现高效和规范地编辑,又能使编成的总谱查阅非常方便。而且不仅是总谱要数字化,而且各地支谱也要数字化。
    所以,要大力宣传推广支谱数字化修谱工作,尤其是支谱也必须数字化编修。总谱的数字化由总谱局直接掌握。支谱数字化编修工作则由各地工作站来实施,凡正在修编或将要编修的族谱要宣传和推广数字化方法,只有数字化修的谱才能和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接轨,才能在全世界范围内鼠标一点找到自己和全世界各地王氏宗亲。对已经修好的谱,今后要考虑重修。
     关于推广支谱数字化修谱工作有四句话:
     宣传到位:大力宣传数字化修谱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仅仅传统修谱是老年人修谱老年人看,只是夕阳文化;现在以老年人为主数字化修谱,是老年人与年轻人都喜欢看的,是夕阳文化与朝阳文共存,向朝阳文化发展。
     尊重自愿:不强迫,尊重自愿同意,提醒以后不要后悔。
     统一软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数字化软件很多,但我们只用中根源的软件。
     合同操作;具体操作经各地工作站联系后,由修谱支族与中根源中心签约操作。
     同志们!宗亲们!纸质总谱即将告竣;但是网络总谱却即将紧接着启动,下一阶段迎接新任务和新的时代——以实现支谱数字化为主要形式从而真正实现《中华王氏网络总谱》——网络总谱的时代。
   (四)完成时间与经费筹措:
     决心在明 年底(2013年)除寻源王氏大总谱外,全部完成定稿送交出版,并在今年(2012年)建立中华王氏网络谱的数据库。为各支谱数字化对接提供基础。
     经费筹措方法:主要是希望有经济实力的宗亲、企业家捐赠,我会将按捐赠者在总谱中留名、留影和给捐赠者赠送总谱等方法实施奖励。我们有二个文件作出了具体规定。另外,当样谱出来后进行订购活动。
     三、 开闽王氏大总谱的编辑计划
     开闽王氏是琅琊王氏中唐末五代十国期间,以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以及王从光(王彦复)等,在福建八闽土地建立了闽国(当时十国之一)的王氏大族。王氏开闽伟业始于王潮,成于王审知,后世称王审知为“开闽第一人”,奉为开闽王氏大始祖。五代十国期间,中原大地群雄刈据,战乱不息。但闽王王审知治国期间,采取政治上“睦邻保境,遵奉中央,轻徭薄赋,与民生息。”他力排众议,拒不称帝。坚持“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经济上发展农业,兴修水利,修筑道路。因而深得民心。开闽王氏后裔有许多迁徙到台湾和东南亚国家,成为东南亚很有影响的王氏大族。
     开闽王氏在修建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遗迹,如坟墓、祠堂等方面重视较早,并早已活跃地开展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主要的文化遗产得到修复和保护,开展较好。基层的支谱编修活动也很活跃,当务之急是要抓紧编好开闽王氏大总谱。
     (一)《开闽王氏大总谱》内容结构
     1、开端始祖——以王潮、王审邽、王审知等三王和王文光(彦复)等一起建立闽国的王氏先祖为一始祖,向上可追溯到王晔等。
     2、终端迁祖——大陆以明清时期的某支迁祖,至今已繁衍成几百人以上的大族的定为终端迁祖。此终端迁祖即为该支族人的始迁祖,应编修本支支族谱。此终端迁祖即为大总谱和支族谱的连接点,简称“节点”。
     海外,以迁到海外某国家或某地区的第一迁祖为终端,终端以下由该国或该地区的族人编修该支族谱,并以此迁祖为“节点”连接大总谱。
     开闽王氏有关历史文化内容併入《总卷首·文化卷》之中。
     (二) 开闽王氏的上源
      太子晋……王元(瑯琊始祖)……导(江左始祖)……褒(咸阳始祖)……晔(固始始祖)
 
            |友——卞——恁——潮、审邽、审知
 
      晔——|
 
            |儇——正——折——文光(彦复)
 
     (三)分工与编辑计划
      编辑分工:已经在第一次编辑工作会议就明确:
      泉州王明耀、王国兴、王子杰等负责王审潮、王审邽世系,由王国兴负责;
      福州王家晖、王学智、王祖林、王知德等负责王审知世系,由王学智负责;
      福安、寿宁的王干增、王奕福等负责王文光世系,由王奕福负责。
      整个编辑组由王柳容、王学智总协调。
      时间要求:争取今年底拿出初稿,明年五月初数字化第一稿,年底交付出版社。
     (四)讲团结,讲联合,要善于汇集和整合各方各派的资源,编好大总谱。
      福建的形势很好,姓氏文化研究活动很活跃,民间姓氏学术团体较多,这是我们编撰开闽王氏大总谱的非常有利的条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要做到尽可能全面,尽可能公正地收集和整理各支派的资料,并且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必须要团结各个学派,各宗亲的社团组织,尊重各学派和组织的领导与专家及其成员;
     ▲进行广泛的平等的学术交流和资料交流,互相参加一些学术研究活动。
     ▲本着尽量丰富我们大成总谱的资料和提高所收集资料的质量,以及我们考证成果的公信度,必须要团结与联合各方的资源与力量,进行努力收集,广泛征求意见和科学考证。
     总之, 我们要本着团结、包容、共享的精神会同各个支派、各学术团体,共同来完成开闽王氏大总谱的工作。
        谢谢大家!    王听兰   2012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