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审知年谱(一)

2013-01-24 15:07:11来源:温州王俊海

打印 字号: T|T

    王审知一至二十岁

 

唐懿宗咸通三年壬午(公元八六二年)王审知一岁

王审知生於河南省固始县。有兄弟三人,长兄潮字信臣 次兄审邽(《五国故事》作审邽,又有碑文作审邦)字次都。据记载,审知兄弟祖籍琅琊,秦将王翦三十四代孙,高祖晔,唐德宗贞元中(公元七八五年至八零五年),为固始令(钱昱《忠懿王庙碑》云光州定城宰),民爱其仁,留之因家焉。钱昱碑文云:曾祖友,赠光禄卿,祖父蕴玉,赠秘书少监,父恁累赠太尉、光州刺史。自五代祖晔以来,碑文对审知家世虽未免以渲染,或因审知而受荫封爵。但是,据史家考载,审知父亲恁,虽然业,而是『颇为赀显』的一个家庭。(《新五代史》闽世家、《资治通鉴》、《十国春秋》、《十国志》、钱昱《重修忠懿王庙碑》、张文宝《琅琊郡王王审知神道碑》)等。

钱昱《忠懿王庙碑》云:审知於后唐庄宗(礼存勖)同光三年十二月薨於正寝,享年六十有四。吴任臣《十国春秋》卷九十闽一,太祖世家:同光三年十二月辛未卒,年六十四岁。各史书所载皆同,按此推算,王审知是生於咸通三年,因同光三年(岁次乙酉)十二月,应是公元九二六年一月,去六十四年前,故是公元八六二年,是年是咸通三年岁次壬午。

新旧《五代史》都说:审知字『信通』,长兄潮字『信臣』,次兄审邦字『次都』,钱昱《忠懿王庙碑》云:公名审知,字祥卿,由次兄审邦字次都看来,未必硬要以『信』字为取字号行第,按文义,『潮』与『信』义相通,『知』与『通』『详』二字亦相通,故审知字信通,又字详卿。《开闽忠懿王族谱》(又名《琅琊家乘》,是裱业本。在附录中,有另文介绍该谱)像传(三二页)亦云:公讳审知字信通,又字详卿。但是,该谱卄七页像传云:公讳潮,字信宗,卄九页像传云:公讳审邦,字信臣,又字次都,把王潮的字号『信臣』,说成审邦的字号,今此二人别号应从史书所载为准。又有把审邽记作审邦,显然误字,不过从『次都』的『都』字文义来着想,说审知次兄名审邦,亦有道理之处,因『臣』『都』与『邦』义通。

是年,唐懿宗(李凗)二十岁,武宗会昌三年(公元八四三年)癸亥生,咸通十四年(公元八七三年)癸已,秋七月崩,寿三十一岁。是年,懿宗太子僖宗(李儇),年一岁,懿宗咸通三年壬午(公元八六二年)生,文德元年戊申(公元八八八年)三月癸卯崩,寿二十七岁,僖宗弟昭宗(李晔),少僖宗五岁,晚审知五年后生。

是年,朱温十一岁。朱温与五代时期十国之吴王杨渥字行密,楚王马殷,吴越王钱鏐同年岁。朱温到五十六岁时,即昭宣帝天祐四年(公元九零九年)纂李唐政权,建大梁国。

《旧五代史》卷一梁太祖(朱温)本纪云:朱温以唐大中六年(公元八五二年),岁在壬申,十月二十一日夜,生於砀山午沟里,《资治通鉴》卷二五四云:温少孤贫,与兄昱、存,随母王氏,依籍县刘崇家,崇数笞辱之,崇母独怜之,戒家人曰:朱三(温小名,因排行次第三故也)非常人也,汝曹善遇之。

《十国春秋》卷七七吴越一,武肃王世家上云:武肃王姓钱名鏐字异美,杭州临安人也(后改安国县),唐大中六年二月十有六日,生於邑临水里。父宽,祖庙。

《新五代史》卷六六楚世家,《十国春秋》卷六七楚一武穆王世家略云:马殷字霸图,许州鄢陵人池(《三楚新录》云:殷上蔡人;《资治通鉴》云:扶沟人),自云伏波之后,长…兴三年(公元九三零年,岁在庚寅)十一月已巳卒或作薨,年七十九。按此推算,是生於大中六年。《九国志》亦云:殷以大中六年岁在壬申生。

《十国春秋》卷一吴一太祖世家云:天祐二年(公元九零五年)十一月庚辰吴王杨行密薨,年五十四,谥曰,忠武,武义(公元九一九至九二零年,吴王杨隆演年号,即后梁贞明五年至六年)初,改谥曰:孝武王。按《旧五代史》杨行密传云:天祐三年卒,沈颜《忠武王神道碑》、殷文圭《忠武王墓志》、《威王(杨渥)墓志》皆云:天祐三年丙寅二月十三日丙申王薨。吴任臣《十国春秋》吴太祖世家按注曰:至吴史官王振撰太祖本纪,则祭死日於天祐二年十一月庚辰。沈颜、殷文圭、游恭、王振等四人皆仕吴,而记录各异,考之墓志云:十一月,吴王寝疾,付长子杨渥后事,授淮南节度使,岂本纪误以忠武疾甚之时,遂据为弥留之日邪?抑杨渥幼弱,嗣位不由朝命承袭,或始死木败发丧,赴以明年二月,颜等固从而尽之事,亦未可知也。又按:《十国纪年》注、徐铉《吴录》、《庄宗功臣列传》、《唐烈祖实录》、《资治通鉴》诸书,皆与王振《太祖本纪》所载年月同。而敬翔《梁遗编录》云:天祐三年,颖州获河东谍者,言去年十一月,持李克用绢书往淮南,十二日至扬州,方知杨行密且死,欧阳氏《吴世家》亦云:天祐二年十一月,行密卒。今互证诸说,始於王振氏《太祖本纪》为断云。据此,卒年五十四岁,应生於大中六年,又《十国纪年》云:行密六合人。《庄宗功臣列传》云:寿州寿春人、《十国春秋》、从新旧《五代史》、《五国故事》之说,云:行密字化源,庐州合肥人也,父名志,世家农家,行密初名愍,长大有力,能手举三百斤,且行三百里。

是年,前蜀高祖王建十六岁。

荆南(南平)武信王高季兴五岁。

吴(齐王)徐温(南唐徐知诰养父生)生,年一岁。

《十国春秋》卷三五前蜀一高祖本纪上云:高祖姓王名建字光图,许州舞阳人也,为人隆眉广额,龙睛虎眼,机略群勇出於流辈,先世故为饼师,建少年无赖,以屠牛盗驴贩私盐为事,里人谓之贼王八,及壮,先为忠武军卒,后为杨复光八都兵都头。复光死,忠武军将鹿宴宏率八都兵。西迎僖宗於蜀,中和三年(公元八八三年)十二月,宴宏至兴元,逐节度使牛蕞,自称留后,以建等领历州刺史,…明年,建与晋晖、韩建、张造、李师泰等,各率一都赴行庄,僖宗得之大喜,以属十军容田孜令。孜令养建等为假子,赐与巨万,拜诸卫将军,号随驾五都…(光启)二年(公元八八六年)春三月,…命建遥领壁州刺史,故事将师器遥领州镇者,实自建为始云。卷三六前蜀二高祖本纪下云:(蜀)光天元年(公元九一八年)六月,帝(指王建)复病痢痛楚,曰坐锦囊中、壬寅…殂,时闽贞明四年也(公元九一八年)。…在位十二年,年七十有二。《新五代史》、《前蜀世家》等书亦云:贞明四年六月卒,年七十二。是年,岁在戊寅,七十一年前,岁在丁卯,合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八四七年)生。即早审知十五年生。

同书卷一百荆南武信王世家云:武信王姓高名季兴,字贻孙,陕卅峡石人。本名季昌,避后唐献祖讳,更今名。…乾贞二年(是吴杨薄年号,即后唐天成三年,公元九二八年)…十二月…丙辰(是月壬寅朔,丙辰是十五日)王薨,年七十一。但《唐明宗实录》载:天成三年十一月壬午,房知温奏高季兴卒。比十二月壬寅早一旬时间,据荆南翰林学士陶毂《武信王神道碑》与《渤海行年记》(因后梁乾化三年八月封季呙为渤海王)皆云:十二月十五日卒。故吴任臣《十国春秋》从荆南的碑石与行年记之说。

《新五代史》卷六一吴世家杨传云:吴顺义七年(即吴乾贞元年,后唐天成二年,公元九二九年),大丞相徐温,率吴文武上表,劝薄即皇帝位,薄未许,而温病,十月温卒。同书徐温传云:温病卒,年六十六,追封齐王,谥曰:忠武。据此,徐温是生於咸通三年,与王审知同年生。

是年,福建象骨(雪峰)山雪峰寺,禅宗十一世(代)高僧义存(号真觉大师),年四十一岁。在此十三年前,即二十八岁时(大中三年,公元八四九年),受戒於幽州宝刹寺。

义存门徒僧师备(宗一禅师),是时,二十八岁,在审知出生前一年,入福州芙蓉山出家(见《宗一禅师塔志》碑头等)。

义存门徒僧慧棱(起觉大师),是时,九岁。唐大中八年(公元八五四年),生於杭州叟官孙氏家。在此后四年,在苏州通玄寺出家(《福建通志》高僧传、《长庆寿志》、《雪峰志》、《传灯录》、《五灯会元》等书。)

义存门徒僧神宴,年未详。

义存门徒、禅宗五派之一云门宗始祖僧文偃,年未详。

义存徒曾孙、师备徒孙、桂璨徒子,禅宗五派之一法眼宗始祖僧文益,后唐二十三年(光启元年,公元八八五年)生。时义存已六十四岁,师备已五十一岁(以上具见《福建通志》高僧传、《雪峰志》、《五灯会元》、《十国春秋》及福州《鼓山志》、《金陵志》、《福州府志》、《广东通志》、《宋高僧传》等书。)

《福州雪峰山故真觉大师碑铭》云(用年谱参注):大师号义存、长庆二年壬寅(公元八二二年)生於泉州南安曾氏…九岁(太和四年)请出家业而未即,十二岁(太和七年)从家君游莆田涧玉寺,有伟僧庆玄持行高洁,遂拜之曰:我师也。遂为童子焉。十七岁(开成三年)落发,…暨武宗皇帝(会昌五年,公元八四五年)乙丑之否(年二十岁),乃束发於儒冠菜中,而蓬迹来福州府之芙蓉山,宏申大师见奇之,故止其所。至宣宗皇帝(大中元年,公元八四七年,年二十六岁)之复道也,湮而不福其身,(大中三年,二十八岁)毅然而出游吴楚梁宋燕秦,受具足戒於幽州宝刹寺,迄巡名山,和诸禅宗。《雪峰志》卷三真觉大师年谱略云:师二十八岁,往幽州宝刹寺受戒,大中五年(公元八五一年),师三十岁,五月九日宏照大师示寂,师(开始)游方有偈曰(略)。大中七年,师三十二岁,尝在洞山在饭头。懿宗咸通元年(公元八六零年),师四十岁,到武陵(今湖南常德)德山,拜宣鉴禅师为师,亦为饭头。咸通七年(公元八六六年),师四十五岁,欲参临济,至中途,逢定上座云:临济(义玄)和尚已於四月初十日示寂,於是,便还闽,道经建安(今福建建瓯),结庵居之,今黄龙、双石二寺是也。咸通九年,四十七岁,追念芙蓉乃初进之地,遂还福州,止於芙蓉之石室。是岁,沩山大安禅师领徒至,廉师李景以书请开创城西怡山王霸仙人上升之所。即今西禅长庆寺也(慧棱即该寺第四代当山)。咸通十年,四十八岁,有同学僧行实,议以象骨峰(因山巅终年积雪不化,故得雪峰)为师栖止,师颂之,明年四十九岁,由芙蓉石室迁至象骨峰。咸通十二年(公元八七一年),师五十岁,大兴雪峰院宇。於是,禅宗中雪峰的势力,开始奠定下基础。

陈云程《闽中摭闻》卷一云:芙蓉山别麓,有洞曰云洞,洞口可丈许,纡回十余里,游人篝火束炬以入,乍广乍隘,绀雨时滴,阴气逼人,火色青闪,内有五代曾义存(曾俗姓),所辟开山堂,石床、石鼓、石盆犹存,过此莫穷其源矣。

王审知入闽后,对福建地区佛教的兴盛,是有巨大关系,而佛教中禅宗在福建的发展。是始於义存,故在这里,便把审知与义存的密切关系,预先做一个契子。义存及其门徒,正因为得到当时南方各所在割据势力的支持,所以,在五代十国时期,所形成的禅门(南宗)五派中,雪峰系就占有:云门宗、法眼宗两派(请看《禅宗五派简略图谱》与《雪峰义存法派简略嗣谱》)。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