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闻名天下的三槐王氏

2013-01-24 14:29:09来源:原创

打印 字号: T|T

三槐王氏传至第四、第五,亦即王祐的子孙辈时,宗族迅速崛起,成为北宋前期除皇室赵氏外最显赫的大族、名族,并开始定居京师。

 史载王祐娶妻任氏、边氏,分别封赠为徐国夫人、秦国夫人,两位夫人共生育了三个俊彦之子:懿、旦、旭。

 长子王懿,字文德,名见《宋史》卷二百六十九。史称,王懿励志好学,宋初中进士,曾任秘书丞,后官至袁州知府,颇有政绩。可惜王懿年仅四十九岁便过早去世,因而在王氏兄弟三人中,王懿虽年纪为长,但功名却远逊于两个弟弟,他死后因弟之贵,被追赠为兵部侍郎、工部员外郎等虚衔。

 王懿也是生有三子:睦、谅、贽。其中,长子王睦,也名见《宋史》。史称他“能世其官”,但具体的事迹不详。三子王贽,字节夫,见载于《王氏世谱》。次子王谅,端拱二年(989年)进士,官水部员外郎、转运使,后赠公部侍郎。在王懿三子中,又以这一支后裔最旺。王谅生二子:克、准。其中王准,字验之,乾兴元年进士。

 王克(公元1024—1077年),字希仁,居京师。初以荫补太庙斋郎,后厉任太康尉、惧县主簿,知江都、鼓城、富国等县,迁水部员外郎,改内园使都监泾原路兵马,后累官至知隰州。熙宁十年卒。年五十四岁。王克的子孙。后来居上,功名勋业又超过祖先。据《长兴集》所载《王君(克)墓志铭》;王克夫人张氏,封金华县君,生四子:震、需、霖、霭,其中以长子王震最有名。

 王震(1046--1059),字子发,传见《宋史》卷三百二十。但正史把他说成是王素之孙;误。王震初以父任试铨优等,赐进士及第。曾上诸路学制,宋神宗称赞他的才华,以太常寺奉礼郎权正中书刑房公事于绍圣初年(1094年)累拜龙图阁直学士、史部尚书,后知开封府,成为当时颇有名气的大臣。但王震与宰相章惇素不相能,一次,王震查到颖昌人盖渐曾有贿赂章惇子弟的行为,因此得罪章惇。于是被章惇降职为枢密都承旨,后又夺职改知岳州,不久以不得志而卒,年仅五十岁。王震以刚直公正,不阿权贵著称,去世后被追赠为太子少师,所著有《元丰怀遇集》。

 王震妻潘氏,赠越国夫人,生四子:豪、仰、英、杰,其中又以王仰最显。王仰官至尚书,金部员外郎,死后追赠大中大夫。王仰生活的年代,正处两宋离乱之际。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王仰随宋室南渡,避地至明州,去世后葬于鄞县(今浙江宁波),他的子孙后来便居于此。这样,三槐王氏传到王言的第八代王仰时,这一支又从京师南徙至今浙江宁波一带另开基业。

 鄞县王氏始迁祖王仰取妻周氏、唐氏,分别赠硕人、淑人,其所生子女见于文献记载且较有名的有王从。王从,字正夫,居鄞县桃源乡,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添差台州倅,后官至信州知府,卒赠正议大夫,所著有《三迈斋余录》。王从在当时便以文知名,最大的贡献是他最早开始对三槐王氏宗族列宗列祖的文献遗墨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出版。他首先稽考其族属支派别,创修《三槐王氏世系》、《三槐王氏世谱》,又有《槐庭杂记》、《宣阳因亲录》等家族文献,并将此事传于其子孙。

 王从妻金氏、陈氏,俱赠硕人,共生二子一女:长子淹、次子涵,一女嫁兵部侍郎向士伟之子。王淹,字伯奄,嘉泰年间(1201—1204年)添差吉州倅,后任筠州知府。王淹能承继父业,以搜集出版宗族文献为己任。他曾刻引出版过王震的《元丰怀遇集》,又汇集三槐王氏显祖王旦以来的有关史传、铭志、前贤纪述、先世遗文,总为十卷,号《王氏济美集》,刊刻出版,为后人研究三槐王氏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可惜该书现已遗失,只有在宋代学者周必大的文集中,我们可读到他为该书所作的《王氏济美集序》。

 以上是三槐王氏长房王懿一支的情况。在三槐王氏三大房中,以二房王旦一支最显贵无比.

 王佑次子王旦(公元957--1017)字子明,是北宋最杰出的宰相,三槐王氏最优秀的代表人物,传见《宋史》二百八十二回,和《全德王旦》。

 王旦娶妻赵氏,封荣国夫人,共生三子:雍、冲、素,也都是北宋历史上有名的人物。

 王雍(988—1045年),字子肃,先以父任为秘书省校书郎,后历任殿中丞,国子博士、通判郑州、淮南转运按察使,庆历五年去世于两浙转运按察使任上,归葬开封大边乡王氏祖茔。王雍娶妻李氏、吕氏、李氏,其子见于文献记载的有王恰、王整、王检、王靖等四人。其中,老大王恰,官大理丞,老二王整,官太常寺太祝,均向学闻道。王检,字慎之,庆历三年(1043年)进士,官至潞州刺史。王靖(1036—1081年),字詹叔,十岁时便丧父,但他自力于学,好讲切天下利害,历官主管北京御史台、徙广南转运使,累拜太子少卿、度支副使,后官至宝文阁直学士。元丰四年去世,年仅四十六岁,传见《宋史》三百二十卷。王靖之子见于《宋史》的有王古,字敏仲(或作敏中),进士出身,绍圣初(1094年)官户部侍郎,详定役法。因与尚书蔡京不合,徙兵部侍郎,后出知成都。入崇宁党籍,贬衡州别驾,安置温州,后复职任朝散郎。

 次子王冲,官任赞善大夫,后裔不详。在王旦的三子中,又以季子王素最为杰出。

 王素(1007—1073年),字仲仪,又字朴夫,北宋著名官吏,传见《宋史》卷三百二十。王素出生在富贵之家,自幼即以承继和光大祖业为己任。年轻时赐进士出身,历任鄂州、渭州、华州、汝州、定州、许州、开封等地任过知府。任过知谏院、天章阁待制、龙图阁直学士、枢密直学士、端明殿学士,知通进、银台司、工部尚书等职,做过淮南都转运按察使、澶州观察使、青州观察使,知成德军。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王素的主要事迹有戎边、治州、直谏三个方面。如他在渭州时,为防御西夏人的进犯,对渭州的西南城进行拓展,“浚隍三周,积粟支十年。”他还改变了当地羌人受两巡检统领的办法,让他们平时散耕田里,有紧急情况再进行聚集,使得州中士气感奋,兵精将悍他道莫及。在治州方面,也政绩突出。如他在知定州、成都府时,当时蜀地普遍使用铁钱,货币很多,而州中仍铸钱不止,造成通货膨胀,商贾不行。王素到州中以后,命令停止铸钱十年,以平衡物价。史载他在蜀中,“凡为政,务合人情,蜀人纪其目,号曰‘王公异断’。”在直谏方面尤为有名。宋仁宗时,因皇子出生,仁宗想遍赏诸军,普进百官之爵以示庆贺。王素不同意这样做,主张“宜留爵秩以赏战功,储金缯以佐边费。”

 又曾谏退仁宗左右二女子,颇受仁宗器重。庆历年间,王素、欧阳修、蔡襄、余靖等四人被称为“四谏”。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始建“三槐堂”。后官拜工部尚书。熙宁六年(1073年)六十七岁时去世,谥懿敏,葬于开封县大边乡祖墓.王巩在葬父的同时,迁祖父遗骨至莘县套庙王村重新安葬,并二建“三槐堂”。

 王素娶妻李氏,为礼部尚书李维之女,封同安郡夫人。又娶滕氏、张氏,共生九子: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其中,王厚为进士及弟,但早卒。王固官大理评事,王坚任光禄寺丞,王硕任大理评事,王凝任秘书省正字,王奥任将作监主薄。在王素九子中,以四子王巩最为知名。

 王巩,字定国,自号清虚居士,宋代著名文人和官吏,传见《宋史》卷三百二十和《元佑党人传》。王巩有隽才,长于诗词。

 宋哲宗时求言于吏民,有上千人上书进言。哲宗让司马光挑选出15份写得最好的,王巩的上书就是其中之一。哲宗又从15人中选出两个最好的,这两个人一个是孔宗翰,一个就是王巩。他的文才深得大文学家苏轼的赞赏。苏轼守徐州时,王巩曾前往拜访。他与苏轼一起游泗水,登魋山,吹笛饮酒,乘月赋诗。苏轼说:“李太白死,世无此乐三百年矣。”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知湖州(今属浙江)王巩亲往拜访,请这位忘年交为自家的宗祠题了“三槐堂”三字,并作《三槐堂铭》以记之。

 王巩历官通判扬州、权知宿州,后官止宗正丞,因跌荡傲世,终不显于仕途。有《甲申杂记》、《闻见近录》、《随手杂录》、《诗文集》等多种著作。

 三槐王氏第二房王旦的后裔,后世又散迁他处。如王巩之孙王然,即王旦的第五代孙,南宋初年(1131年)官提举浙东常平茶盐事,致仕后即家于会稽五云乡(今浙江绍兴市一带),后代子孙遂留居于此,形成会稽五云乡王氏。五云乡王氏在宋元明清各朝,均有英才俊杰产生,如明南京兵部尚书右侍郎王元敬、陕西按察使王元春等,都是王然的后代。

 三槐王氏第三房支祖王旭,也是北宋前期著名的官吏。王旭,字仲明,初以荫补太常寺太祝,知缑氏,雍丘等县。宋真宗当年为京师尹时,就素闻王旭有才,及真宗即位,乃升王旭为殿中丞。后来其兄王旦任宰相,王旭主动避嫌,辞职不官,其祥符元年(1008年)旭公复至黄州麻城县构树坪复业清冢一次。直到大中祥符间(1008—1016),王旭在其兄旦去世后才复出,扬历中外,卓有政绩。后以兵部郎中知应天府,年六十八岁时去世,赠户部尚书,太尉。

 王旭之子,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四个:粹、质、玄、端。其中,长子王粹,字醇夫,景德元年(1004年)贡士,官至学正,三子王玄,后裔迁居吴地昆山(今江苏昆山县)。在王旭的四个儿子中,比较著名的是王质和王端。

 王质(1001—1045年)。字子野,《宋史》卷二百六十九有传。他年少时谨厚淳约,刻苦求学,很早便以文才知名。他年未及冠,便试学士院,结果辞入优等,赐进士及弟,一举名震京师。王质初任馆阁校理,改集贤校理,累迁尚书祠部员外郎,后通判苏州、蔡州、秦州、卢州等地的知府。擢天章阁待诏,知陕州,荆湖北路转运使,还任过度之郎中,史馆修撰,同判史部流内铨等官。王质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主张为官行以仁政。如他在任苏州通判时,州长官黄宗旦曾以智术诱得盗铸钱者100余人,并为自己的功绩而喜形于色。王质对黄宗旦说:“以术钩人置之死而又喜,这难道时仁者之政吗?”王质不但提倡仁政,而且身体力行。比如他在摄江陵府事时,辖区内有人状告自己的姻亲不守婚约,拖延婚期。王质经过审理,知道违约者是因为家贫无钱办婚事,便用自己的钱帮助他完婚。还有一次,手下人抓住一个偷别人衣服的人。在审问时,偷衣人说:“我一生不曾偷人东西,实在是因为饥寒交迫所致”。王质便给他一些衣服,把他放了。范仲淹曾对王质的为官理政作过这样的评价:“公(指王质)为数郡,皆清心以思治,行己以率天下。必首崇学校而风化之。人有犯法非害于物质,必缓其狱,未始深之焉。求民之疾,虽处幽不遗;去民之梗,虽负势不避。此仁人之政,不亦平乎?”王质为官讲仁,为人讲义。他的一个突出的义举,就是对待范仲淹。北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范仲淹因上疏指责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被吕夷简扣上了“离间君臣,引用朋党”的罪名。结果,范仲淹被贬谪饶州,所谓“朋党”也受到严厉的追查和制裁。而王质在这种时候仍主持正义,勇敢地站在范仲淹一边。范仲淹赴饶州那天,王质亲自为他饯行。有人为王质担心,劝他不要这样,以免被认为是范仲淹的朋党而遭制裁。而王质却说:“范公贤者,得为之党,幸矣!”王质的大义凛然的品格受到当时许多人的称赞。

 王质于庆历五年(1045年)去世。范仲淹为他撰写墓志铭,欧阳修为他撰写神道碑铭。王质娶妻周氏,为礼部侍郎周起之女,封褒信县君,共生三子:毖、规、复。

 王毖于宋哲宗时官大理寺丞,后通叛夔州,卒于官,赠正议大夫,事见《宋诗纪事补遗》卷三十一。王毖娶妻李氏,太尉李近昭之女,生一子王约,官至宣德郎。王质次子规,字方叔,幼好学,长不饮酒、不茹荤,为有道之人。妻死后,不复娶,遂绝嗣,官明州奉化县主簿。王质三子复,官至太庙室长。

 王旭幼子王端,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第不中,后因其兄的请求,被赐进士出身。他力学勤官,十余年未除州县,官至通议大夫,后累赠正议大夫,太子太保。王端娶妻李氏,封赠秦国夫人,继娶李氏,赠魏国夫人,其子见于记载的有王元与王忖。其中王忖官大理丞。王元(1029-1097年),字舜弼,事见《宋元学案补遗》。他初因伯父王质之荫任郊社斋郎,后历任醴泉主薄、大理评事知唐县、迁大理丞充德清军使、兼知清丰县,终官朝请大夫知泽州。绍圣四年去世,年六十九岁,赠太子太傅。王元娶妻赵氏,赠福国夫人,继配晁氏,赠定国夫人,共生六子:毅、坦、通、发、榖、毂。王元的子孙辈非常发达兴荣,其六子中,以长子王毅最显,次子王坦、三子王通,并官将作监主薄,皆早逝;而后三子王发、王榖、王毂兄弟,则皆为进士。王元死时,已有十二个孙子:仿、俣、休、伋、侁、俅、俨、普、博、冠、隆、降。

 王元长子毅,官朝散郎,号能吏,后累赠太子大师,王毅当年曾上疏论奸臣蔡京罪恶,乞正典刑,因此得罪权贵,可能还因此丢掉了官职。其子年轻时成为一个游手好闲、爱行凶闹事的无赖,很可能即与此有关。但正是这位无赖出身的王伦,成了三槐王氏复兴的功臣。

 王伦(1084-1144年),字正道,开封人,传见《宋史》卷三百七十一。王伦虽生礼义之家,但因其父王毅之故,家道衰落,清寒贫苦。他年轻时“不获细行,喜立奇节,轻财好施,贫而无悔读书”,成为一个无赖和游侠。史称王伦少时常往来京洛间,屡次犯法,均因故幸免。靖康二年(1127年)汴京失守,宋钦宗亲临宣德门,召募能人,欲收复京师。但无人敢应。这时王伦竟只身闯到御驾之前,自荐其才,要为国效力。王伦说:“我没有官职,怎能弹压?”宋钦宗非常高兴,立即任命取来一张纸写道:“王伦为兵部侍郎。”王伦当即下楼,挟恶少数人,传旨安民,使都城人心安定下来。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充任赴金使,被金国拘留,他与洪皓等密遗商人陈忠去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向钦、徽二帝通报高宗即位之事。绍兴二年(1132年),南归临安。七年,充迎奉梓宫(徽宗灵柩)使第二次入金,见金大臣挞赖,要求废伪齐。八年,第三次使金,金使也随之南下,许归梓宫及河南地。九年,王伦被赐同进士出身、签书枢密院事,又为东京留守兼开封尹赴京践约。但金兀术杀挞赖等人,废所议,王伦被扣留,从此未能归国。金人曾胁之以官,但被王伦斥拒不受,直到绍兴十四年(1144年),王伦在被拘留五年之后终被金人绞死,年六十一岁,谥节愍。王伦的忠烈壮举,使他成为了一个名留青史的爱国民族大英雄,也在三槐王氏的族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为三槐王氏赢得了巨大的荣誉。王伦死后,宋王朝敕建专庙祭祠、子侄辈也均因其荫泽被起用为官。

 王伦娶妻陈氏,封安康郡夫人,生二子:述、逸,后裔均颇兴荣发达。

 长子王述,忠勇有父风。其父死节后,王述与堂兄王遵二人一起冒险北行,终于将王伦遗骨自河间迎回,葬在苏州阳山。从此,王述一支三槐王氏后裔遂定居于吴中阳山。其事见《宋史新编》卷一百三十五。王述以父荫入官为朝请郎,后通判光州军州事,卒赠奉直大夫。其子孙辈也人才辈出。王述之子见于记载的有五个:朴、棣、杞、楠、枢;孙五个:焕、炎、炳、郯、剡。其中王朴官承奉郎,王棣为承直郎监三省枢密院激赏库,王杞任修职郎监行在打套局,王枢任将仕郎,王炎官从事郎新监衢州都酒务。在王述子孙中,最著名的是王楠。王楠,字汝良,初以祖泽入仕,调海门县尉。宋宁宗开禧中(1205-1207年),假右司郎中,奉命出使金国。行前王楠曾归告其母,其母勉励他说:你祖因忠而死,故恩及子孙。汝其勉之,毋以我老为念。“王楠至金国后,终于定结和议,不辱使命。后来,官至大中大夫,守将作监兼知临安府、主管两浙西路安抚司公事,后累官知太平州,卒赠宝章阁待制,事见《宋史》卷三百九十五和《咸淳临安志》卷四十八。

 王伦次子王逸,官朝请大夫,主管华州云台观。王逸也生四子:长子王梓,通直郎;次子王机,文林郎、新临安府观察推官;三子王棠,迪功郎、新光州录事参军;四子王构,迪功郎,新监常州薛堰犒赏酒库。王逸有八个孙子和九个孙女。八孙为:王焯(从事郎,隆兴府分宁县主簿)、王焌、王焴、王燧、王爚、王熺、王煇、王灿。

 以上是三槐王氏第三房王旭一支的情况。自宋代开始,三槐王氏便纷纷向各地特别是南方迁徙,如王旭五世孙王俣、政和进士,为三槐王氏晋公分派,早年从开封徙居河南宛丘,任两浙转运使,后任明州知州、工部尚书,南宋建炎初随宋室南迁,落籍浙江余姚。王俣以节行刚方,为南宋中兴名臣。其子王迷(1117-1178年),字致君,隆兴元年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右正言、知鄂州。绍兴末年,以直秘阁学士知温州,终于国子司业。他诗、文、书法均精妙,为南宋初期名人。又有王素的后裔王珉,字中玉,政和五年上舍出身,绍兴间历台谏从官,以楷书精妙,名闻一时,他也于南宋初自开封徙居三衢。又据《鄞县通志。舆地志》记载,鄞县王氏有一支以王祐裔孙王世禄为始祖,自开封迁居鄞县六区上王乡。据王先谦《平江王氏谱序》,三槐王氏王旭之子王质曾任荆湖北路转运使,居平江县南四十里王家坊,他的一支后裔因留居于此。王质的这一支子孙最初改王为羊,是为羊氏,至南宋绍兴年间,本支始祖王孟举始恢复王姓,但所居地仍称羊家坊旧名。

 今天,三槐王氏宗族的后代,已遍及全国各地,在今天的中原地区及东南的南京、绍兴、余姚、大仓、漳州、泉州、南靖、晋江、广东、揭阳等地,都有三槐王氏的重要分支。明清之际。三槐分支――广东揭阳王氏家族的王弘毅,更走出国门,移居泰国,定居于揭西县河内乡,至今已传九代,族人达一万二千余口,是三槐王氏在海外的较大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