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闽国轶事

2013-01-24 14:18:33来源:互联网

打印 字号: T|T

        闽历史年表 
        五代十国:闽 897--946 建都:福州
        一、王审知 4O年。
        二、王延均 3年。
        三、王 昶 4年。
        四、王延义 4年。
        五、王延政 3年。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封闽王。天成元年十月(927年)王延翰称大闽国王。龙启元年(933年)王昶称帝,国号闽,都长乐(福建福州)。永隆五年二月(943年)王延政于建州(福建建瓯)称帝,国号殷。天德三年正月(945年)王延政复国号闽。同年八月南唐攻闽,王延政出降,闽国灭亡。
       庙号/谥号 姓 名 年 龄 在位时间 年 号 年号起止时间 世 系 生平简介
      太祖 王审知 862年-925年 909年-925年 开平 909年四月-911年四月 王凭子 字信通。光州固始(属河南)人。初随兄王潮投王绪,任军校。唐景福二年(893年),王潮任任威武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其任副使。乾宁四年(897年)王潮座,自称留后。旋继任威武军节度使。封琅琊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年)封闽王。同光三年十二月(925年)座。初谥忠愍。追谥昭武孝皇帝。
       乾化 911年五月-915年十月
       贞明 915年十一月-921年四月 
      龙德 921年五月-923年三月
      同光 923年四月-925年
   王延翰 -926年 925年-926年 天成 926年-930年二月 太祖长子 字子逸。同光三年(925年)即位,称威武留后。天成元年(926年)受后唐封威武军节度使。同年十月自称大闽国王。十二月被王延禀、王延钧所杀。
      太宗 王延钧 -935年 926年-935年 长兴 930年二月-932年 太祖次子 又名鏻。天成元年(926年)联合王延禀杀王延翰,自立为威武留后。受后唐封闽王、威武军节度使。龙启元年(933年)称帝,国号闽。永和元年十月(935年)被王昶所杀。谥惠皇帝。或谥惠宗齐肃明孝皇帝。
      龙启 933年-934年
      永和 935年正月-936年三月
      康宗 王昶 -936年 935年-936年 通文 936年三月-939年七月 太宗长子 初名继鹏。永和元年十月(935年)杀太宗自立。通文二年(937年)受后唐封闽王。四年七月(939年)被连重遇所杀。谥圣神英睿文明广武应道大宏孝皇帝。
       景宗 王曦 -944年 939年-944年 永隆 939年闰七月-944年三月 太祖子 初名延曦。初任左仆射、平章事。通文四年七月(939年),连重遇杀康宗,拥立其即位,称威武军节度使、闽国王。永隆三年(941年)称大闽帝。六年三月(944年)被朱文进、连重遇所杀。谥睿文广武明圣元德大孝皇帝。
     王延政 -951年 943年-951年 天德 943年二月-945年八月 太祖子 初任建州节度使。永隆五年二月(943年)称帝,国号殷。天德二年闰十二月(944年),朱文进被杀,被迎立为闽王。三年正月(945年)复国号闽。同年八月南唐攻闽,出降。至金陵,任羽林大将军。南唐保大五年(947年)降封鄱阳王。九年改封光山王。谥恭懿王。

       附注:
        开平、乾化沿用后梁太祖年号,贞明、龙德沿用后梁朱友贞年号,,同光沿用后唐庄宗年号,天成、长兴沿用后唐明宗年号。
       朱文进(-944),永泰(属福建)人。初任拱宸都指挥使。永隆六年(944年)杀景宗,自立为闽王。受后晋封威武军节度使、闽国王。同年被杀。
       卓岩明(-945),初名偃,莆田(属福建)人。出家为僧。永隆六年(944年),朱文进被杀,李仁达、陈继珣等拥立其为帝。改次年(950年)为天福十年。天福十年(950年)被李仁达所杀。 

      王家族谱西境搃图歌:[摘选部分]

      歌一、五代十国闽王,审知公派下直流西境搃图歌:
       知公五子[应改为十子修]名延政,延政三郎系勇公,勇公直流熙甫绍,上观四子克求翁。志嘉传下知微祖,次子宽公必正隆。必正开基尤邑地。生来四子长名慈,慈公后裔迁西境,发迹王庄世代通。
       歌二、慈公派下开基王庄搃图歌:[西境王庄祠坐丑向末,祀奉香火万年,灰墙上书“先天本體”四字乃慈公手泽。注]
        王庄始祖号罗孙。二世祖琛授贡元;念六相传原二续,承禧瑢六世滋藩,绵延观七连周六,胜六环三丁口繁。
        歌三、开基浩甲太原堂,祖祠寅甲向?缺,祀奉香火流芳万年。瑭六公(环三公之子注)派下开基浩甲搃图歌:
        浩甲开基瑭六号,家传琅五长堪誇,球七三子哲二祖,肇基淳宁九子兴。
        [哲二公妙用“文章华国,诗礼传家久”九房顺序排。我的这一支为八房传下。即家房:家寀,字尔简。注]
        据考证慈公到王庄开基时应在公元1103年左右即北宋年间。(西园隐者考)
        二、转载:太子晋,字子乔,系周灵王太子。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冬,谷洛二水泛滥,灵王欲壅之,太子晋以民生为重,直谏阻塞之不当,被废为庶人。传子宗敬,徙居太原。时人称为“王家”,因以为姓。此即太原王姓一系之由来。
太子晋的第四十九代孙王审知,系五代时闽国的建立者
       据《新唐书》与《十国春秋》:王氏兄弟,本琅琊人,出身名门望族。秦将王翦34代孙。其五代祖王晔为固始令,善政多多,民爱其仁,勉留之,因迁家于此,遂世为固始人。“及父恁,业农,颇以资显”。王潮,字信臣,“沉勇有智略”;弟审邽,字次都,“喜儒术,善吏治”;审知,字信通,号详夕即,状貌雄伟,方口隆准,喜读书,好骑射,常乘白马,号称“白马三郎”。
      王氏开闽伟业虽始于王潮,但却成于其弟王审知,因此,后世开闽王氏都尊王审知为"开闽第一人",并奉为开闽王氏大始祖。
      王审知[862年-925年],字信通,是王潮的三弟,在位17年[909年-925年]。光州(今河南固始)人,他的五代祖曾做过固始县令,后来一直到父亲王凭都以务农为生。王审知的哥哥王潮在县里做小吏,二哥和他在家,在当地兄弟仨以勇武出名。在黄巢起义军打进长安,各地起义不断时,寿州人王绪也起兵打进了固始,然后扩充军队,发展势力,听说王潮兄弟很有名气,便将他们招进军中,任命王潮为军校。据说王审知状貌雄伟,隆准方口,因常骑白马作战,军中美称为"白马三郎"。因为他在统一全闽过程中出力最多,功劳最大,所以王潮当年去世时,便舍二弟而立三弟,舍其子而立其弟,命王审知继任为威武军节度使。由于王审知在开发闽地上的杰出贡献,他被尊为"开闽第一"。他去世后,被谥为忠懿。后来其子建号称天子,正式建立闽国。追谥王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这样,尽管王审知生前未做皇帝,但死后不久,却被追奉为五代闽国的开国皇帝了。在王审知的诸子中,独有第八子殷帝王延政一支后裔,传世记载比较完整。
         开闽王氏王延政的后裔非常兴旺,到道光六年(1826)年合族撰修《忠懿王氏族谱》时,已传到第二十五代,到今天则已传至三十余代。王审知的后裔,不仅遍布闽、台、江、浙、粤省等东南沿海地区,而且自明清以后,更纷纷向海外扩展,因而今天在港台以及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华人王姓家族中,都有开闽王氏的后裔。
         据族谱记载,开闽王氏第二代祖王延政[?-951年]生有三子:长子王继勋,殷国时任泉州剌史;次子王继元,其后派居下渡藤山;三子王继重,或作王继成,亡国前任殷国漳州剌史。在王延政三个儿子中,又以长子一支后裔最蕃昌兴旺。谱载王继勋也生有三子:王能、王勤、王俭。其中,长王能,生二子:老大王守信,后裔分居宁海车溪;老二王守一,其后派居浙江嘉湖,世多显达。王继勋次子王勤生一子王远庵,其后派居浙江黄岩、宁海,世多显贵。王继勋幼子王俭后裔,则继续留居金陵。三子王继重生有四子:王紹、王綱、王紀、王繹。其后裔支派分居福建各地,后又向外扩展。
         唐武威军节度使王潮任命王审知为副使。王审知没有一点骄横之气,王审知很有度量,有过错时被大哥责打斥骂也毫无怨言,这使王潮对这个弟弟异常信任器重。在王潮病倒后,没有让四个儿子主政,而是把军政大权交给了弟弟王审知。王潮当年去世时,命王审知继任为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初欲让位给二兄王审邽, 二哥说他没有三郎功劳大,坚辞不受,被他拒绝。后来王审邽官任泉州剌史,封检校司徒。据载王审知喜儒术,精通《尚书》、《春秋》,善吏治。他任泉州剌史时,中原士大夫多前来没附,他还派其子王延彬建置招贤院,专门礼招中原名士。王审知只好继任。
  王审知继位威武军节度使后,又被唐王朝加官同是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保,封瑯琊王。后来,唐王朝灭亡,朱温建立梁朝,三年后,即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四月,梁太祖朱全忠加拜王审知为中书令,并册封为闽王,此即"开闽王"的由来。当时,中原大地,群雄割据称帝,但王审知直至同光三年(公元925年)去世,一直尊奉中原王朝正朔,未曾称帝。在王审知统治福建的30年间,他自奉俭约,为政以德,与民休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修筑道路,访求民隐,兴利除弊,深得民心。因而在五代前期间30年间,中原各地战乱频,仍残破不堪,而东南海陬蛮荒,经王氏的开发,变成了"海滨邹鲁"。
  由于王审知在开发闽地上的杰出贡献,他被尊为"开闽第一"。他去世后,被谥为忠懿。后来其子建号称天子,正式建立闽国。追谥王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这样,尽管王审知生前未做皇帝,但死后不久,却被追奉为五代闽国的开国皇帝了。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得天下,十分敬仰闽王王审知的德政,遂于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下诏重修忠懿王祠,并御笔亲题"八闽人祖"四字庙额。此后,闽人崇拜王审知的建筑大批涌现,诸如闽王祠、王公宫、王公楼、忠惠庙、护国尊王庙等,民众视之神。每逢祭日,人山人海,络绎不绝。从此,王审知在东南闽台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闽台地区的王氏宗族,每逢婚丧嫁聚,节日喜庆,都不忘记在其宗祠、私宅府第等,横挂"开闽第一"的红绫,以示标榜。
        王审知去世后,其子相继嗣位称王称帝。但王审知的众多儿子,却比他差远了,非但没能光大父业、传祚久远,反而为争夺皇位骨肉相残,互相攻杀,最后终于导致国破家亡,把祖宗基业丢了个一干二净,给开闽王氏带来民巨大灾难。
  据《新五代史闽世家》和《十国春秋》记载,王审知死后,先由长子王延翰继位。王延翰,字子逸,其人身材高大,美皙如玉,通经史,但为人却骄淫残暴。王审知在世时,他以长子身份任威武军节度副使、管内都指挥使、特进检校太傅、江州剌史,封瑯琊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王审知去世后,他禀遗命充任节度观察三司发运使留后,同光四年,后唐政权正式任命他为节度使。不久王延翰趁中原混乱,于公元926年十月正式建立闽国,自称大闽国王,但仍奉后唐正朔。
        王延翰自先便与义弟延禀、二弟延钧不和,王延翰继位称王后,封二弟延钧为泉州剌史,延钧怒,兄弟矛盾激化。义弟延禀更从中挑拔,王延钧遂与延禀勾结,于当年十二月联合政变,以兵攻王府,最后捕杀长兄闽王王延翰,由三弟王延钧继立为王,改名王鏻。
  王鏻,原名王延钧,原任节度行军司马、检校太傅、舒州剌史、封瑯琊郡开国伯,食邑七百户。弑兄之后,被后唐王朝任命为威武军节度使、累加检校太师、中书令,封闽王。王延钧继位不久,又遭到义兄延禀攻击,但王延禀这一次兵袭福州失败,反被王延钧执杀。长兴四年(公元932年),王延钧正式即皇帝位,改元龙启,国号闽,立五庙,置百官,以福州为长乐府。这是开闽王氏第一个正式称帝者。但王延钧其人,荒淫残暴更其于乃兄,又迷信鬼神佛道之说,他在位十年间,重用奸臣薛文杰。残害贤良,极不得民心。龙启三年(935年),这位首先称帝的王鏻(即延钧)最后竟被长子王继鹏和皇城使李仿谋杀。王鏻死后,被谥为惠皇帝,庙号太宗。王妻刘氏,封清远县主,早卒,继室金氏,又娶陈氏,立为皇后,生子继鹏、继韬、继恭、继严、继镛。王死后,长子继鹏嗣位。
  王继鹏,即位后改名王昶,改元通文,其弟王继恭为临海郡王,王继严判六军诸卫事,后由幼季王继镛代任。王继鹏在位时,更加荒淫无耻,政治腐败,他当年弑父杀弟而得皇位,即位后又诛杀五叔王延武。俗话说"多行不义,必自毙",王继鹏后果然不得善终。通文四年,闽控鹤都将连重遇与拱宸都将朱文进合谋兵变,纵火焚烧闽国南宫,王昶率子弟仓惶出逃,后被其叔王延曦与侄王继业捕杀,谥曰康宗。在这次兵变中,王昶妻、子被杀戮无遗。
  王昶死后,由王审知的七子王延曦继位为皇。王延曦即位后,改名为王羲,原任右散骑常侍,饶州司马。连重遇政变逐王昶后被迎立为建州节度使,封富沙王。王羲即位后,也同样暴虐无道。甚至腐败到卖官鬻爵的地步,又对王氏宗室族人大肆诛杀。他的弟弟王延政多次进谏不听,反被排斥,遂于永隆五年(公元943年)以自己控制的建州一地建国称帝,改元天德,国号大殷。这样,便同时存在两个王氏政权。
闽永隆六年(944年)连重遇与朱文进再次发动兵变,攻杀闽皇王曦,接着,又对王氏家族进行大屠杀,凡王氏在福州者,无论老幼都被屠杀殆尽,如王羲之子亚澄即在其列。王羲死后,被谥曰景宗。连重遇的兵变和屠杀,给开闽王氏以极大的打击,闽国灭亡。
  闽国虽亡,但王延政建立在建州的殷国尚存。不久,殷帝王延政和其个在外郡的王氏族人纷纷起兵反击连、朱并相继收复泉州、漳州、汀州。连重遇见势不妙,又反过头来将自己拥立的朱文进杀掉,欲归降殷国。不久连氏被部下所杀,殷国全部收复原闽国归地,并改都福州。
但开闽王氏经过这次沉重打击,实力大大削弱。虽帐复旧地,但已成强弩之末,实不堪一击。正在这时,南唐李景政权趁王氏内乱之机,发兵来攻。结果,南唐军队势如破竹,于开运三年(公元946年)一举攻破王延政殷国腹地建州,殷帝王延政被逼投降,其他原闽国旧地也纷纷易帜。殷国灭亡。
  开闽王氏以唐光启二年(公元886年)丙午岁王潮官拜泉州剌史开始建立对福建的统治,经过一甲子之后,再到丙午年即公元老派945年殷国被南唐灭亡,标志着王氏对福建统治的结束。因为丙午年属马年,因而在闽台民间流传着王氏"骑马来,骑马去"的谶语。
  开闽始祖王审知虽子孙众多,光儿子就有十个之多,但长年宗室倾轧相残,再加上朱文进、连重遇的血腥政变和南唐的来殷战争,使得国破家亡之后的王氏宗族成员枝叶凋零,所剩无几。
  正史和族谱文献都记载,王审知的大部分子孙,都在内乱外争中被杀掉。剩下的王氏子弟,犹如惊弓之鸟,纷纷改名换姓,以逃避这场劫难。其中,有一支王氏子孙改姓游氏,又有改姓沈氏,叶氏者,因而形成后世东南沿海地区"王、游、沈、叶是一家"之说。
  在王审知的诸子中,独有第十子殷帝王延政一支后裔,传世记载比较完整。当年殷帝王延政亡国降南唐后,被李景强迫徙族于金陵(今南京市),降封为鄱阳王,他的这一支家族因此幸免于难。
  据族谱记载,开闽王氏第二代祖王延政生有三子:长子王继勋,殷国时任泉州剌史;次子王继元,其后派居下渡藤山;三子王继重,或作王继成,亡国前任殷国漳州剌史。在王延政三个儿子中,又以长子一支后裔最蕃昌兴旺。谱载王继勋也生有三子:王能、王勤、王俭。其中,长王能,生二子:老大王守信,后裔分居宁海车溪;老二王守一,其后派居浙江嘉湖,世多显达。王继勋次子王勤生一子王远庵,其后派居浙江黄岩、宁海,世多显贵。王继勋幼子王俭后裔,则继续留居金陵。三子王继重生有四子:王紹、王綱、王紀、王繹。其后裔分居福建各地,后又向外扩展。
  开闽王氏王延政的后裔非常兴旺,到道光六年(1826)年合族撰修《忠懿王氏族谱》时,已传到第二十五代,到今天则已传至在三下十余代。王审知的后裔,不仅遍布闽、台、江、浙、粤省等东南沿海地区,而且自明清以后,更纷纷向海外扩展,因而今天在港台以及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等东南亚华人王姓家族中,都有开闽王氏的后裔。

       新加坡闽王祠公会
       新加坡闽王祠公会成立于1872年,1945年改名为新加坡开闽王氏总会。该会以王审知为祖。十九世纪以后,王氏族人由福建南迁至东南亚各地,海外闽籍王氏族人多以王审知为始祖。

       考西境王姓何处迁来

       王审知从河南向南方进军的时候,将老母徐氏携带军中同行。唐禧宗光启二年(公元886年),王审知转战闽中时,征讨沙县二十七都十八孟蝙蝠洞(今永安青水积谷寮村),尔后在昆岗境(今青水龙吴光坑)罗兜祠居住。此时母亲徐氏不幸逝世,死后封为“河间夫人”,葬在光坑清坑“梅花落地处”。王审知四子王延政于天德元年(公元943年),偕其子王继成、王继昌又来到光坑祭祖母,并在罗兜祠小住。如今居住在青水乡龙吴村光坑的王姓家族,就是王审知之孙王继昌的后裔。千百年来,他们支脉繁衍,人丁兴旺,子孙陆续散居在永安的黄景山、炉丘、坂尾、下坝、小砂、黄龙、曹岩等处及八闽各地,直至海外南洋。但无论居住在何地,他们均认真修订族谱,认祖溯根,奉王审知为开基始祖。
      如今,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一日,各地的王审知后裔们便从四面八方聚集到罗兜祠,祭祀他们的祖先。在祠内展开王审知的画像,摆上各位列祖列宗的牌位,点燃香烛,供上水果糕点。一时间,香烟缭绕,鞭炮齐鸣,人声鼎沸,盛况空前。

         王姓入闽开发史资料

          一九八一年永安市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唐末梁初开闽王——王审知之衍派族谱《太原王氏族谱》一套二本、族谱确载王氏祖祠「罗兜祠」及其母河涧夫人徐氏墓,由此揭开了鲜为人知的开闽王王审知家族史及青水乡龙吴村、黄景山村王姓的由来。据该谱《太原王氏族谱——入闽建国纪略》载:
          谨按唐至僖宗朝,黄巢作乱,盗贼纵横。继而朱李争衡,州郡割据。我潮公暨审邦、审知公,兄弟三人,乃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俱材勇,寿春王绪。于光启乙巳年元年,招为前锋,八月奉敕下漳泉讨廖彦若,时以道险粮少,绪令军中无得以老弱自随。唯潮公兄弟,扶其母徐氏以从。绪责曰军行有法,无不法之军。潮等对曰,人皆有母,无无母之人。绪怒欲法之,诸将请免时有望气者谓军中当有暴舆之人。潮怒欲法之,诸将请免有望气者谓军中当有暴舆之人。绪潜视诸将,有勇略魁梧者,因事杀之,众灈。军有刘全行者擒绪,绪自杀于是无主,众推潮公。公辞乃除剑划地。祝曰拜而剑动者,奉以为主。至审知公拜,剑三跃于地,众以为神,罗而称之……潮病,唐以审知权节度,诏审知校刑部尚书节度观察留后。审知让兄审邦不许。十二月潮公卒,诏以福州为威武军拜审知为节度留后,累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中书令。乾宁四年册记越王无诸传,示诸将吏曰,闽自王,古国也。不王何以镇此地乎。群下遂共尊为大闽国王席先世之余风,猶禀唐正朔未几延翰殂弟延钧立癸正月。闽王延钧称帝……南唐王李景因其乱而乘之,横溃莫支,部将留从效送欵于金陵。李仁达投降于吴越,刘琼尽忠殉国。延政公只一建州之地,势穷蹙乃弃建州,而闽王,唐仍迁我族于金陵,其余子孙散处四方不可胜记。如今邱山岩前等处皆延钧公派,洪坑西溪等处皆延政公派。总计我氏入闽自潮公起于唐景福壬子,传审知公,及延翰延钧继鹏延曦政公,七主五十四年云。时光绪三十四年岁在戊申三秋上幹裔孙邦基谨志[2] 
          该族谱衍派世系之第三代传祖王继成一条,记载了其为黄景山王氏之祖,由此可证黄景山王姓为王审知之衍传支派,据其<入闽始祖世系图>载之: 
        第三代  继成(延政长子)字伯立,号龙,掌南郡诸军事道州剌史加平营兵马都监,妣韩氏夫人,生一子。崇襄洪坑黄景山等处祖。[3] 
         至于王姓在永安青水乡的开发情况,近人根据《太原王氏族谱》所载资料,以及缜密的调查,初步弄清其发展轨迹。如《青水乡志》人物篇<开闽王光坑开基始祖的王审知>载: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黄巢起义时,公年二十六岁和兄王审潮加入王绪 的起义军,南下入闽,征讨八闽疆界。
    翌年春月,王审知公偕兄审潮、审邦三人奉命征伐沙县二十七都十八盂蝙蝠洞——虫必  婆洞(即今永安市青水乡积谷寮村)审知公亲自率征,脱靴于大田东坂洋,迄今仍名有脱靴丘。
   王审知公昆仲事亲至孝,携其母亲徐氏在光坑(原名昆岗境,今属青水乡龙吴村)罗兜祠居住下来,为时三载。王审知公暨其母徐氏夫人,为光坑罗兜祠王氏开基始祖。
    母亲徐氏,封为河涧夫人,寿终(公元890)亦葬在光坑清坑「梅花落地」。天德元年(943年)王审知之子闽王王延政,偕其子继成继昌复回光坑罗兜。[4]
    根据上述资料表明:
      1、青水乡龙吴村、黄景山村王姓入闽始祖为王审知。于唐光启元年(885),王审知随兄审潮携其母徐氏夫人,参加王绪起义军南下入闽,并于次年随兄奉命征伐沙县廿七都十八盂蝙蝠洞虫必 婆洞(今青水乡丰田村三百寮自然村),携其母徐氏夫人在光坑(原名昆岗境,今青水乡龙吴村光坑自然村)罗兜祠居住三年。王审知即为光坑罗兜村王氏开基始祖。
    2、王审知母亲徐氏夫人,于唐大顺元年(890)寿终,葬于光坑清坑「东边挂月」处(今青水乡茶果场部后),墓名「梅花落地」。
    3、唐天德元年(943),王审知四子王延政,偕其子继成继昌复回住光坑,守护徐氏夫人亡灵,并繁衍至今。
    (四)黄景山村王姓传系
       闽王延政天德元年(943),王审知四子 王延政偕其子 继成、继昌复回住光坑以来,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王姓开基龙吴村光坑自然村,那么何时又开基黄景山村了呢?据黄景山村王华(族名王承命)先生介绍,听先辈讲,南宋时,龙吴村光坑的先祖们不知何原因,只剩下一名男丁,无法在光坑生活,遂到青水乡积谷寮村(今丰田村三百寮村)上门作婿,繁衍后裔,于族姓「振」字辈时(王审知四子王延政长子王继成支脉),才由三百寮村搬迁至黄景山居住,故王姓族人开基王景 山村较晚(「振」字辈为王姓入闽第三十二代),约在清乾隆年间(1736-1796)。之后,王姓族人再迁回光坑祖居地。黄景山村曾有王姓「振」、「日」、「德」、「继」、「文」、「圣」、「正」、「华」、「子」、「长」、「承」、「茂」字辈,已繁衍至入闽第四十三代了。龙吴村光坑王姓族人目前有七百多人,已繁衍至入闽第四十六代了。[5]
         自一九八一年发现开闽王王审知族谱、祖祠及徐氏墓后,龙吴村,黄景山村王姓后裔鉴于祖祠罗兜祠年久失修,便 成立了家族理事会,联系王审知公支派在各地的后裔,准备修缮祖祠。消息传出,立即有安溪、泉州、晋江、永安、三明等地嗣孙献资一万五千余元,当年罗兜祠便焕然一新,由主房、厢房、护厝楼大门和半月池田五部分组成,门联「统七姓来从固始镇八闽肇自唐封」及横批「开闽第一」点出了王姓由来渊源。每年八月十一日家族祭祖日(即三公入闽庆典日),各地王氏后裔代表聚于一堂,敬宗谒祖。
         王姓家庭理事会每年祭祖日前夕,都派理事到各地王氏后裔处联系谒祖事宜。据黄景山村王华介绍,他于一九九五年起担任家族理事会理事后,曾外出大田、尤溪、安溪、晋江、泉州、南安等地联络。一九九八年农历八月十一日祭祖时,因外地王氏后裔代表有一百多人谒祖,为了热闹凑气氛,其万福堂傀儡班曾献演傀儡戏《八佰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