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王氏宗谱前言
王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三大姓氏之一,仅大陆有王姓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王姓有多个来源,主要有出自姬姓、出自妫姓、出自子姓、出自田姓、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出自燕太子丹之后,以及出自少数民族,还有外姓改姓等。但最多的是源自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谏说周灵王被废,其弟贵宗登上周朝王位,太子晋死后遗下一子,名敬宗。宗敬官至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战国时代,王姓在山东繁衍成望族。秦国在山东立琅琊郡(郡治在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王姓第十八世王剪是为秦统一六国的名将,其祖父王元便被后代立为琅琊开基祖。王姓从琅琊发祥。又有一些王姓散布在全国各地,除即太原、琅琊外,先后形成了北海、陈留、天水等21个族望。其中,又以太原和琅琊的王家最有名望。也出现了"槐阴堂",“三槐堂 "等有名的堂号。
王氏成为显赫的家族,开始于晋朝的王导。王导是山东临沂人,属于琅琊一派,他辅佐晋元帝渡江,建立了东晋,并且接连做了三代皇帝的丞相,时称“王与马,共天下”。王导的子孙,也世代簪缨,门第越来越高,最后演变成“合望族者,辄推王、谢”了。后来,王导的从弟王彬到建安任职,遂由琅琊迁入福建,王彬后来被谥为肃侯。他的后嗣众多,有一部分定居于龙溪,漳浦等地。王彬的入闽,东晋中原望族进入漳州地区的第一人。王彬入闽五百多年后,唐光启元年(885年),河南光州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率3万官兵南下,经粤北、潮阳绕道进入闽南,先后攻占了泉州和福州。唐乾宁四年(897年),唐昭宗封王审知为琅琊王福建武威军节度使,又晋升为闽王。这是一次以王姓为首的,中原血缘的大规模播迁。王审知经营福建多年,对福建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开闽三王的后裔还分衍到了福建大多数县市甚至台湾东南亚地区。
漳浦县全县拥有王姓人口31000人,占全县人口数的3. 88%,居全县各姓人口数第7位。漳浦的王姓也多半认同为王审知的后裔。王延政是王审之十三子,被封为富沙王,与其兄廷羲不和,兄弟多次兵甲相加,后自行于建州称帝,国号殷,延羲被朱文进所杀,延政遂出兵讨伐,为诸臣请延政还都福州并恢复闽国国号.南唐大军乘乱压境,建州城陷,闽国亡。南唐封延政为羽林大将军、光山王。宋太祖赵匡胤建国,又封给太师之衔,听其自便回福建。延政以其长子曾任漳州刺史而定居漳州。延政生四子:长继成、次继勋、三继重、四继昌。其长子曾任漳州刺史,故延政族属自此定居于漳州、漳浦等地,成为闽漳王氏四房派系。继成后裔初居龙溪上苑,由上苑衍居恒坑。继成生子宗让,宗让生坦,坦生万安,万安迁居漳浦,生秋容。同时期,延政的长兄延翰的儿子王继鹏,亦随后徙居漳州,传衍漳浦、云霄等邑,谓为闽漳王氏长房派系。延翰、延政的后裔,便成了漳郡王姓的主流。漳州多处的王姓族谱认同这一传衍过程。
衡山(横口)漳浦王姓的一个重要祖居地,但其所能追溯到的,是宋朝曾任翰林学士的王振祥之子王元吉。起初衍族于十五都(今赤湖镇和深土镇),有前王、后王、王厝三村名。一世祖元吉卒葬赤湖南峰落脉转南第二峰“一品山”,祖妣周氏葬在前雄龙身本山。从王延政到王振祥、王元吉之间的联系目前尚缺乏依据。王元吉之后王德麟,生三子:惠应、惠添、惠和,开基横山(雅称衡山)之横口社,分称谟房、良房、肃房。谟房祖祠“燕翼堂”,大门口有一只石狮,俗称石狮仔祖,后裔分衍于春建村新庙社、县城王厝内,永乐间分衍鹿溪下游的旧镇秦溪、郭厝、玉厝,又传衍到鹿溪中游的绥安镇的英山。又一支先后于明初和万历间迁到位于盘陀岭下,鹿溪上游的雀埔、官陂,还有赤岭乡的山坪、彭林;良房在横口城内有大宗祠,二宗祠,子孙分衍于附近省炉、西边、山边等社。山边今属官浔镇溪坂村,在马口五牙山下,于元代分衍南靖金山镇的水美、山边等28社;肃房分衍绥安镇桥内社,赤土岭脚,前湖等。王延玫的后裔传衍漳州漳浦应该不止这二支,比如根据龙海白礁,浙江温州等处王氏谱牒,又有王审知十四世王际隆,先居福州南台,迁龙海白礁,后来有一支迁入横口的记载。
其间,港尾南太武山下的青洋社的另一支王姓,先是于洪武间入赘于何千户家为婿,后来繁衍成田中央村,又分衍过港、桥仔头、上王、峨山坪,佛昙寮仔下等社,分衍湖西后溪,又分衍于赤土乡姑婆云(即下云)。此外,所知还有明清从南靖迁到县城万年春,唐初随陈政陈元光入闽的王姓军士,还有明代从漳州迁到漳浦县城东门外等多支,有的其后裔目前也无可稽考;
定居在漳浦的王姓,也有一部分后来迁往广东海陆丰,浙江平阳、苍南,龙海市下溪坂巷口、云霄火田莆中,漳州市区等地。更有一部分甚至跨海入台,所知有横口人王国庆,于乾隆初年携妻及四子渡台,入垦桃涧保番仔寮(今桃园县大溪镇瑞源里),衍族万馀人;横口人王顺良于乾隆年间渡台,入垦台中;盘陀官陂王姓第七世多人于清代渡台,入垦宜兰罗东,传下很多后裔,旧镇镇玉厝人王大松,于咸丰年间,还带去了本村“玄天上帝”神像,在嘉义番仔沟建庙奉祀,传为佳话。
千百年来, 必定还有很多支王姓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里进入漳浦, 把根深深地扎在这片土地上,并悄然地成为一群普通的漳浦人,这不仅仅因为这片土地的富饶,还因为这片土地的博大和宽容,值得人们去爱,去为之耕耘,为之奉献,为之把声名托付。其中明代中期,横口王会,以嘉靖十九年举人出身,历官道州知州、曲靖府同知。随后其孙王志逵亦以万历二十八年举人,官至云南白盐井提举。志逵二弟王志远,以万历十七年进士出身,历官四川、云南右布政,江西、广西左布政使。三弟王志道以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官至左副都御史。南明隆武朝吏部左侍郎。同胞兄弟三人俱登科甲,极为罕见,世称“三凤齐鸣”。此外,又有从南靖迁入,居住于县城王顶的王春泽,以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至山东参政。而祖居前亭田中央,出生于赤土下云的王应显,则以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南京太常寺卿,世称“王太卿”。这些名人,对当时的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留下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和史迹。他们在嘉靖万历间,将漳浦王姓的地位提升到一个很高的层面,使王姓成为当时的大宗巨族,也令我们今天以引这段历史为骄傲。
漳浦县有三十几个王姓聚居地,源头未必一致,入漳和迁徙的时间也有先有后,但都认同一个共同的姓氏———王,也都认同一个共同的地名——漳浦。正是基于这二个共同点,亲情被激活了。亦值社会发展,经济富俗,激发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渴求,对敦亲睦族的想望,以及为了满足海内外,特别是台湾宗亲回乡寻根竭祖之便,一群热心于家族历史文化,热心于公益事业的王姓宗亲走到了一起,经过长达七年的不懈努力,终于编印出《漳浦王氏宗谱》,奉献给今天。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