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温州古谱上赤岸的地域概念

2013-01-23 22:18:04来源:郑 通

打印 字号: T|T

      温州早期人口于汉朝汉武帝时内徙江淮之间后,其原始人口遂至衰落无闻。其后温州人口,大多是从邻省福建省陆续迁徙过来,其中尤以福建“赤岸”人为多。温州地方古谱上史书上经常有提到福建的“赤岸”“莆田”等这些字眼。例如:光绪《何庆辅朱卷》载:“何氏,始祖于后唐长兴元年自闽赤岸避乱迁温郡城导俗巷,后转迁永嘉场。”《瑞志稿 金石》亦载:“韩氏,先世仕闽,五季时有韩寓自赤岸徙瑞安罗南。”《乐清市志 姓氏由来》有载:“翁氏,始迁祖翁邾,原籍闽莆田,唐天佑间为乐成令,后遂留居乐邑之排岩头。”章纶《英桥王氏宗谱序言》亦载:“王氏,先世于五代后唐自闽徙永嘉沙城之英桥。”《郑氏族系大典》等书亦载:“柳市郑氏始迁祖郑叔,原籍闽长乐赤岸,五代时徙居乐邑凤屿。”此外,还有龙湾普门张氏张璁祖谱之记载等等,不一而足。那么,历史上的闽地“赤岸”,相当于现今福建省的哪些地方呢?先看看如下资料,然后予以明示。
      (一)唐朝时的福州长溪县赤岸镇地域广阔,约包括今霞浦县城郊五公里的赤岸村、桥头村、江边村和古岭下村,是福宁湾内的天然避风良港。《福宁府志》载,此海口“徂山带海,夷舶乘风,一帆数点,烟峦缥缈间,瞬息及岸,洵瀛糯重镇,闽浙门户。”由于山川秀丽,经济繁荣,此地名人辈出,其中汇集在《中国人名大辞典》中的人物就有十人之多。如唐时林嵩官至金州刺史,宋时林缇、王伯大等官至御史、参政。至今民间仍传说着赤岸历史上曾出过十八学士,村内扦有十八井,且有金坐椅、金印等。(2004年11月《日本高僧空海大师登陆霞浦赤岸1200年》)      
     (二)唐时赤岸镇,因有日本名僧空海的卓锡而闻名海内外。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和尚空海大师随遣唐使来华,船队在海上遭遇台风袭击,在海上漂流了34天后,抵达福州府长溪县赤岸镇(现霞浦县赤岸村一带),空海和尚被安置在开元寺(在福州府)居住40多天,与该寺结下深厚情缘。1993年,为纪念空海和尚驻锡福州开元寺,由日方出资,将“空海入唐之地”石碑竖于福州开元寺中,并由中日双方在寺中举行隆重的安放空海大师塑像的仪式。(2004年10月《福州日报》)      
     (三)太姥山古赤岸镇,乃闽浙移民之中枢,较大移民高潮不下二次。她盘峙于海陬,岩壑之胜甲天下。古长溪县赤岸镇,系七闽之门户,温州移民之来源。哈尔滨师大教授游寿先生在《吾乡赤岸》中载:“今霞浦发船,上水往温州,下水往福州,路程均八九小时,而东北往温州,不过大水洋,沿内海即可到达,而往福州必经大海洋巨浪。”通往温州交通更为方便,因此太姥山古赤岸镇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两地移民之中枢。
      第一次移民高潮当为唐末五代后期,闽国王审知死后,宫廷内讧之时。“天福四年(939)七月,闽王曦自称七闽皇帝领威武节度使与王延政治兵相攻,互有胜负。福建之间暴骨如莽。”“南唐保大二年(945)十二月,查文徽、边镐率唐兵由江西入闽。”“三年八月,直取建州,王延政投降,南唐兵大肆烧掠……许多民众冻死郊野。”“保大五年(948)三月,吴越水军由余安统率从沙埕港海道入闽,于白霞浦登岸,直下福州,战火猛烈,南唐兵死两万人。”(引据《福建通志·卷一·福建通纪》、《南唐书》)由于军阀混战,生灵涂炭,于是福建境内民众尤其是闽东赤岸人纷纷外逃,迁徙浙南温州及各县避难。      
      温州当时由主宰浙江的吴越国统治,钱氏军事集团自开平元年四月攻占温州后,一直采取“保境安民”国策,“政尚宽惠”,与民休息。天福三年下令:奖励垦荒,免收其税,势必吸引外来人口大量迁徙移居。      
      第二次移民高潮为南宋乾道年间。南宋乾道二年(1166)八月十七日,浙南沿海遭遇大海溢潮的侵害,浮尸蔽川,存者十一。民谣有:“乾道水满炎亭架,江南只剩十八家。”那时温州府传檄福建,要求移民补籍。此后几年内,福建闽东(特别是长溪古县的赤岸镇)人陆续来温州各地补籍,繁衍生息。
      (四)狭义的赤岸地域概念,据陈品全、俞郁田二先生考证:唐时福建长溪县赤岸镇大致包括现今霞浦县州洋乡赤岸村,以及桥头、古岭下、罗汉山、江边等村,还有水门乡青澳村和松城镇东关乡的部分地方。这仅是一种狭义的概念,此外还有一种广义的概念,即古赤岸镇的地域范围理应要增添上现今的福鼎市全境。(据周瑞光《摩霄浪语》,海潮摄影出版社版)        
      (五)广义的赤岸地域概念,据历史学家周瑞光先生考证:福鼎县原属霞浦县管辖,清乾隆四年(1739)才从霞浦县析出而单独立县。桐山为福鼎县治所在地,平坡宽旷,旧多产桐,故名之。所谓“霞浦近桐之八都至二十都”的地区,即为原劝儒乡的地域。关于劝儒乡地名由来,缘由唐乾符二年(875)邑人林嵩登进士第,乾符五年(878),朝廷批准了福建观察使李晦奏请,为旌表林嵩之贤良,诏改其故乡赤岸曰:“劝儒乡”。(引据《三山志》、《霞浦县志》、《赤岸林氏宗谱》等书)其历史沿革为:赤岸——劝儒乡——福鼎县。直到后来人们习惯上仍称劝儒乡为赤岸。所以从大的范围即广义的概念来说,福鼎和霞浦都为古赤岸镇之地带,甚至到福州沿海地带也称赤岸。        
     (六)五代十国时,闽长乐府赤岸的地域概念应当更为广阔。因为公元933年闽主王延钧自称大闽皇帝,曾改福州府为长乐府,领14县。作为闽国国都的长乐府其地名一直被沿用至公元945年闽国灭亡为止。故此长乐府理应包括现今的福州市和闽东地区,甚至地域范围还要更广阔些,可能也包括现在的莆田等地。较稍后的长乐县地域范围要超出或大出几十倍,这是必须引起我们研究者的关注和重视的,千万不要轻视地将长乐府误看作是长乐县。        
       另外,福建古称“七闽大地”,后称“八闽”(添加漳州地区)。闽东地区亦是直到后世才被人们所重视,可见福州与赤岸的地域名称原先是紧连在一起的,是一个整体,即福州沿海地区均被称之为赤岸。而空海和尚被安置于福州开元寺居住40多天,便是一个明证。因为语言上的关系,人们都习惯上称自己迁自于“赤岸”。(据《福清市志·隶属》等书)        
       由此可见,温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86年6月在张璁祖祠之内所立的石碑《张璁宗祠说明》的内容是正确的。其碑文云:张璁,字秉用,号罗峰,赐名孚敬,更号罗山。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系明嘉靖朝内阁首辅,祖籍为福建莆田赤岸。(此外,今天福建还有两个地方亦名为赤岸村 :一是福州市永泰县丹云乡赤岸村,二是福建省建阳市童游街道赤岸村)                二零零七年三月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