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掞

2013-01-23 23:03:17来源:山东省情网

打印 字号: T|T

王掞(1645—1728年)字藻儒,号颛庵,江苏太仓人。系清初著名画家王时敏之子,明榜眼王衡之孙,明神宗宰相王锡爵曾孙。生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史载,王掞相貌清奇,左眼上有一颗红痣。其妻乃当时名人宋文格之女。康熙九年(1670年),王掞举进士后被选为庶吉士,后任编修。历康熙、雍正两朝,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清康熙十四年至三十二年(1675—1693年),王掞先后任山东乡试正考官和左右赞善等职。任提督江浙学政时,提拔了不少地位低下但学问颇佳的人才,故有“穷通翁”之称。龙泉知县茅国玺违反规定,擅自投递夹带小纸条的公文,欲推武童周琚。王掞知道后,遂上奏朝廷,请求对其严加惩处,以整肃学政,得到了皇上的赞扬。任职期间,他上疏要求除弊,并提出由官方发放学租以帮助贫困学生的建议;同时提倡兴办义学,使穷苦子弟能够免费学识文字;他还提出要严惩科考中的作弊行为,科举录取要慎重等一系列好的建议。回京后,王掞任待讲。康熙三十年(1691年),升为内阁学士。三十三年(1694年),升为户部右侍郎。从此,辗转任职于吏、刑、工、兵、礼诸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王掞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后任纂修《玉牒》副总裁官,长期供职于中枢。
     王掞为官谨慎,崇尚清廉。任吏部侍郎时,他执掌着铨选官员的大权,但王掞严于律已,从不徇私枉法。时,江南十府粮道一职空缺,因此职务系肥缺,故争者甚多。候补监司武国槛为谋得此缺,曾携银千两行贿王掞, 被严辞拒绝。 当时,江苏通州欲增加国库中的储粮,有的大臣遂提出请朝廷开捐纳(即以粮捐官)的建议。王掞却上疏陈述开捐纳的弊端,他说:我过去在乡间常看到有些痴童,一旦父母凭银财为其纳捐,就好像成了上等人。这类人凭钱财有的捐为县官,有的捐为道官,但他们不懂国家纲纪,不知为官之道,更不知体察民情。因此,从国家大计考虑,应禁止开捐,杜绝言利之门。该奏折交给皇上后,康熙表示认可。在任刑部尚书时,他发现办案人员记录口供只用满文记,而不用汉文记,遂提出异议。他认为,大清朝设汉满族官吏,如果录供只用满文,汉族官员就看不懂,只好人云亦云,那么,汉族官员岂不等于形同虚设?为此,朝廷应下令规定,今后录供时应汉、满两文兼用,并成为定制。另,当时无论大小案件,地方官均要上报刑部处理。为此,王掞建议,除一些大案要报京定夺外,其他案件应由地方官处理,这样既可分清职责,又能加快办案效率。
     王掞官历六部, 总务纲纪, 这在历朝官吏中十分罕见。 他正视正统, 敢于直言。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清世祖的孝惠章皇后死后,礼部建议将她的位置排在孝康章皇后(世祖顺治帝之妃,圣祖康熙帝的生母)之后。王掞认为不妥,他说,虽然母以子贵,但孝惠章皇后是世祖顺治帝的嫡配,圣祖康熙帝对其也非常孝敬,而且顺序颠倒亦不合惯例。礼部不听王掞的建议,上报清圣祖后,康熙帝认为礼部此举不妥,下诏予以改正。
     王掞的受挫始于建言立储。时,清圣祖康熙帝年事已高,然皇位的继承人皇太子却数立数废。康熙的诸皇子为争夺太子之位而互相角逐,众大臣为使自己有所依附,亦形成党争。康熙帝为此甚为忧虑。但有大臣言及立太子之事者,往往会被迁怒获罪。王掞已年逾七旬,自认为身受皇恩,自应言天下第一事。遂上疏千言请立四皇子胤禛为太子。康熙看后未发表意见,只作留档处理。是年冬,御史陈嘉猷等8人又联名上疏言立太子之事, 康熙不悦,遂将先前王掞的奏折下发,命内阁议处。王掞知道自己将受惩处,遂不敢入朝。康熙不见其来朝,便肯定王掞此举是为社稷着想,只是不应该和御史一起上奏,重蹈明末恶习。康熙六十年(1721年)春,王掞又言建储之事,并请求释放二阿哥胤秖。恰巧御史陶彝等12人亦随后联名上疏建储之事,康熙便怀疑是王掞幕后唆使,指责王掞这样做是为了结党营私,求取虚名,并联系其曾祖父王锡爵曾竭力奏立明万历帝皇长子朱常洛为太子的往事,谓其祖孙的行为如出一辙,并要王掞作出回答。时,朝臣皆畏,无人敢给王掞笔砚写奏折,王掞遂用唾沫濡墨,于宫门前的石阶上写了一份奏折为自己辩白。康熙下诏,贬王掞去西北戍边。由于王掞已年老体衰,又责令其子王奕清代父从军。过后,康熙并未过分为难王掞。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元旦,诸大臣上贺表,未列王掞的名字,康熙下令列上其名。后又赐宴太和殿,召见王掞于西暖阁,并为其官复原职。
     康熙帝死后,四皇子胤禛继位,即清世宗雍正皇帝。此时,王掞觉得自己年事已高,便恳求告老。雍正帝只同意其致仕,但不同意他返乡,要其留于京师为顾问。雍正三年(1725年),清世宗称:王掞一是在他刚即位时便告老,是对新君不敬;二是称王掞到处说自己曾上奏请免苏松浮粮,但宫中却找不到这个奏折,应系王掞胡扯;三是说王掞之子王奕清、王奕鸿谄附年羹尧。据此下旨责备业已告老数年的王掞,并命王奕鸿到西北戍边。
     雍正六年(1728年),王掞病逝,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