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献之·王神爱·王悦之

2013-01-23 23:06:06来源:山东省情网

打印 字号: T|T

      王献之(344—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著名书法家。系王羲之第七子。“高迈不羁”、“风流为一时之冠”。(《晋书·王献之传》)起家州主簿,继为秘书郎、秘书丞。卫将军谢安因“钦敬”他,求为自己府长史。太元六年(381年),任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太元十年征入朝中为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于太元十一年(386年)去世。赠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曰宪。
    王献之原与其二舅郗昙女、 表姐郗道茂结婚,咸安二年(372年)选尚简文帝司马昱第三女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然他对郗道茂一往情深,曾书写曹植《洛神赋》10余纸,寄托对她的思念。临死时他还说:“不觉余事,惟忆于郗家离婚。”
    王献之7岁学书法, 其父亲教《笔阵图》,并书《乐毅论》给他为范本。著名女书法家卫夫人(卫铄)送给他一篇自己书写的《大雅吟》,让其习之。有一次,他正在写字,其父暗暗从后掣其笔,未能掣动,赞叹“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又有一次他在壁上书写方丈大字,观者数百人,其父“甚以为能”。他的书法兼精诸体,尤善行草。在继承其父和张芝、钟繇等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进一步改变了当时古拙的书风,创造出“破体”之作,形成妍美流便的“行楷”、“行草”等新书体。其草书变其父字字独立为上下相连的“一笔书”,即在一幅作品中,所有的字气脉相通,似一笔写成,“字画秀媚,妙绝时伦”。其后,经唐人张旭、怀素等,发展为狂草一体。有一次,谢安问他“君书如何右军”,他答道:“本来就该比他好。”谢安说:“外间议论不是这样。”王献之说:“世人哪得知。”
    有一次,王献之在斋中卧,小偷入室行窃。他呼曰:“偷儿,石漆青毡,是我家旧物,可将置不?”于是群贼始知其不眠,悉置物惊走。典故青毡旧物,源出于此。
    王献之书风劲俊豪迈,饶有气势,与其父并称“二王”。梁武帝萧衍非常崇尚其书法,在《书评》中称:“王献之书,绝众超美,无人可拟。”唐人张怀瓘《书断》谓其行书:“兴合如孤峰四绝,璿出天外,其峻峭不可量”;“灵姿秀出,如大鹏搏风,长鲸喷浪。”有人将王献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合称“四贤”。唐以后的虞世南、李邕、米芾、颜真卿、董其昌、赵孟瞓等名家,从不同的方面借鉴和吸收了他的书风和笔法。
    王献之亦善丹青。大司马桓温请他书扇面,因一时大意,墨落扇上,旁观者甚为惋惜。他却不慌不忙, 落笔顺势画了一头杂色母牛, 体神甚为生动,且天衣无缝。其传世书帖,行书有《鸭头丸帖》、《地黄汤帖》、《廿九日帖》、《鹅群帖》,小楷刻本有《洛神赋(玉版十三行)》,草书有《中秋帖》、《侍中帖》、《奉别帖》、《送梨帖》等。其中《中秋帖》为清乾隆皇帝“三希堂”珍品之一。
    王献之亦擅属文,《隋书·经籍志》著录其文集10卷。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存《王大令集》。《玉台新咏》收其诗《情人桃叶歌》二首,系他为其爱妾桃叶作,诗曰:“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桃叶复桃叶,桃叶连桃根。相邻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王神爱(384—412年),东晋安帝僖皇后。系王献之女。其母为简文帝司马昱女新安愍公主。她于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398年) 六月被纳为皇太子司马德宗妃。同年,孝武帝被张贵人害死,司马德宗继位,是为晋安帝,立王神爱为皇后。
    晋安帝是个白痴,不能说话,寒暑饥饱都不能分辨,诸事由他的弟弟司马德文调理。王神爱嫁给这样的皇帝, 无幸福可言。义熙八年(412年)在徽音殿去世,时年仅29岁。她一生无子。葬于休平陵。

      王悦之,字少明,南朝宋官员。祖父王献之为晋中书令;父王靖之(实为王操之子,因献之无子,过继给献之),仕宋为司徒左长史。王悦之少厉清操,亮直有风检。仕宋为吏部郎,泰始(465—471年)中为黄门郎、御史中丞,后为侍中。为吏部郎时,参掌选官,有人通过熟人托他求官,顺便带去一瓯饼,王悦之坚辞不受,并说:“此费诚小,然少来不愿当之。”宋明帝刘看他廉洁清苦,下令赐给他良田5顷。
    任侍中时,在门下尽其心力,掌检校、御府、太官、太医诸署。那时世道混乱,人心不左,狼狈为奸利用工作之便窃盗者,大有人在。王悦之秉公办事,认真查处,抓到藏奸窃盗者甚多,被“众署共咒诅”。他最后长期患病,竟被两个穿乌衣者捶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