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与南京的不解之缘
2 013-01-10 06:17:21 来源: 南报网 □王广勇
王阳明,明代中期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心学”创始人。在其坎坷的政治生涯中,两次大转折都和南京有关。在南京的生活经历,对他复杂多变的思想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南京城能免遭宁王叛军进攻之祸,还得感谢这位全能大儒在军事方面的才能呢。
任职南京成转折点,此后王阳明不断升迁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祖籍浙江余姚,青年时随父亲迁家至山阴(越城),后在距越城不远的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
明弘治十二年(1499),28岁的王阳明以二甲第七人举进士,观政工部,次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开始了仕宦生涯。正德元年(1506),因为上书论救言官戴铣等人,王阳明触怒了大权在握的宦官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当驿丞,途中多次逃过刘瑾追杀。历此磨难,王阳明动心忍性,终于大悟儒学格致之理,确立了自己的学问大旨,这便是著名的“龙场悟道”。正德五年(1510),刘瑾事败被杀后,王阳明由庐陵知县升至南京刑部主事。
任职南京成为王阳明政治生涯的转折点,从此他不断升迁,于正德六年(1511)调吏部任主事,赴北京任职,升为员外郎;正德七年(1512)升郎中,不久又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再次回到南京;正德八年(1513)至滁州督马政;正德九年(1514)升南京鸿胪寺卿,直到正德十一年(1516)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才又一次离开南京。这期间,王阳明断断续续有3年的时间都生活在南京。
当时南京为留都,各机构官员与京师品级相同而定员较少,较为清闲。王阳明在职事之暇,除致力讲学,还喜欢登山临水,游赏名胜,并有《游牛首山》、《登凭虚阁和石少宰韵》、《登阅江楼》、《狮子山》等诗作传世。他的《山中懒睡四首》之二写道:“扫石焚香任意眠,醒来时有客谈玄。松风不用蒲葵扇,坐对青崖百丈泉。”表现了其南京生活的清静闲适。
相对此前的宦海危机,在南京的这段日子为王阳明提供了一个较为稳定的为政、讲学环境,促进了他在政治和思想上的逐渐成熟。
南京时期是王阳明在政治上上升的时期,同时也是他在思想上不断成熟、影响不断扩大的重要时期。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悟道”后开始倡导“知行合一”,再到晚年讲“致良知”,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这个发展时期与他在政治上的上升期重合,都是在南京完成。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是有其针对性的。当时,程朱理学早已作为官方正统学说被抽去了精神,成为只当敲门砖用的记诵之学,士风在科举制度的戕害下颓丧已极,王阳明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补偏救蔽。然而,由此引来的各种不解和误解,使他不断补缀思维的漏洞,修正自己的见解。重新被起用后在南京的日子,无疑更有利于他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学问宗旨。
王阳明在《与滁阳诸生书并问答语》中曾表示:“吾年来欲惩末俗之卑污,引接学者多就高明一路以救时弊,今见学者渐有流入空虚为脱落新奇之论,吾已悔之矣,故南畿论学只教学者存天理去人欲,为省察克治实功。”正是经过这样的沉潜思考,王阳明才于江西平乱后,开始“单提致良知话头”,明确区别“良知”与“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本有,惟不能致其良知于事事物物,这与“知行合一”思路是明显不同的。
在南京,王阳明的政治态度也有了显著的变化。自明永乐起,北京便有藏传佛教僧人驻锡,并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寺院。明武宗自己修习藏传佛教,他听左右说,乌思藏僧人有能知三生事的,号称“活佛”,便于正德十年(1515)命司礼监太监去迎“活佛”入京。很多大臣上疏谏止,但武宗执意不听。王阳明也拟了《谏迎佛疏》,后来却并未呈给皇上。这一举动,明显有违他“知行合一”的准则,和他正德元年不顾自身安危营救他人的态度也颇不相同。读他的文集可知,自龙场悟道之后,他的奏疏多是关于军事和地方情况的业务报告,与友人的书札则是清一色的论学文字,不涉时事。从他对朝政的这种缄默可知,他已深信上书朝廷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会惹祸上身,如余英时先生所言,既然宋儒“得君行道”的理想不可企及,他便转向了“觉民行道”,并在此后见诸行动,这也是“两千年来儒者所未到之境”。
施巧计平定叛乱,让南京免遭战火之灾
新儒家常讲“内圣外王”之道,但自古儒者能符合这个标准的寥寥无几,孔圣人也只是后来经学家追尊的“素王”而已,这就使得王阳明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显得特别突出。其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就是平定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从而也解了南京被乱军进攻的危机。
王阳明少年时豪迈不羁,又机警非凡。冯梦龙在《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中曾讲到,王阳明小时候便喜欢军事游戏,有时不惜逃学,去跟小伙伴模仿攻战。他生母去世后,父亲的侧室经常虐待他,他便买通一个巫婆,用计吓他的庶母,使她从此收敛。结合王阳明后来的表现,这恐怕不是虚构。15岁时,王阳明还出游居庸关,深入胡人部落,尽闻备御之策,甚至敢同胡人追逐骑射。他非常推崇汉代名将马援,曾梦见拜谒伏波将军庙,并赋诗一首:“卷甲归来马伏波,早年兵法鬓毛皤。云埋铜柱雷轰折,六字题文尚不磨。”他精究兵家秘书,直到进士及第,任职京师,对兵事的兴趣依然未减,曾上书谈边务八事,很为时人称道。
正德十一年(1516),看重王阳明军事才能的兵部尚书王琼举荐他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正德十四年(1519),福建兵变,王阳明只带了很少的兵马前去探查情况,但刚到丰城,便得到宁王朱宸濠叛乱的报告。而且此时朱宸濠已派出千人前来擒拿王阳明。王阳明让部下穿上自己的官衣,然后金蝉脱壳,连夜赶到临江调兵。
王阳明分析朱宸濠的用兵,上策是出其不意直趋京师,中策是直取南京,下策是占据江西省城。事实上,当时朱宸濠已经准备挥师东下进攻南京。王阳明故布疑阵,让人扮作间谍,假称朝廷事先知道宁王将反,已经出兵埋伏在各处要害,专等宁王兵到便加以伏击。然后,他又施反间计,假装派几个伶人到所谓伏兵之处去报告发兵日期,再故意放走叛军家属,让他们去向朱宸濠报告。朱宸濠捉到那几个伶人,从衣服棉絮中搜出“公文”,果然上当,有半个月时间迟疑不决,不敢发兵南京。
等朱宸濠发现自己上了当,王阳明早已调度好各部兵马。待朱宸濠离开南昌攻打安庆,以逸待劳的王阳明直捣南昌攻下叛军基地,又在鄱阳湖一举俘获回救南昌的朱宸濠。这样,前后只用了35天,王阳明便平息了宁王的叛乱,保证了南京的安全。
不过,王阳明虽立下此盖世奇功,但权贵们纷纷构陷,反而让他的处境更加危险。所以,虽然世宗升任王阳明为南京兵部尚书,爵封“新建伯”,王阳明还是离开官场,回乡讲学,开始了长达6年的赋闲生活。这样,离开南京又一次成为王阳明政治生活的转折点。不同的是,上一次是升迁,是储才待用,这一次则是他主动离开。
经此百死千难,也触发了王阳明对“成圣之道”这“第一等事”更深的体悟,结果便是他在50岁的时候确立了“致良知”这一影响深远的学说宗旨。
游牛首山
春寻指天阙 烟霞眇何许 双峰久相违 千岩来旧主 浮云刺中天 飞阁凌风雨 探秀涧阿入 萝阴息筐筥 灭迹避尘缨 情朝入深沮风磴仰扪历 淙壑屡窥俯 梯云跻石阁 下榻得吾所 释子上方候 鸣钟出延伫 颓景耀回盼 层飚翼轻举 暧暧林芳暮 泠泠石泉语 情宵耿无寐峰月升烟宇 会晤得良朋 可以寄心腑
王阳明名言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