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滁州讲学
云雾缭绕的九华山
琅琊山丰乐亭外景
桐城练潭老街
当太守的酒意化成字字金句,滁州的琅琊山便不再是一座简简单单的山水之地了。没有人会想到,数百年后的一个冬天,心学大师王阳明步履轻盈地踏过厚厚的落叶,来到琅琊山下,任一介小官。
王阳明来滁州写的第一首诗《悟桐江用韵》,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贵自得,外慕非所臧。 ”从整首诗看出,满腹抱负的王阳明,当时颇为“自得”。他驻足在醉翁亭的姊妹亭——丰乐亭边,开启了平生中规模空前的讲学论道,孜孜不倦地传播王氏绝学。小小的一座琅琊山,儒风猎猎,引得周边的士子们竞相来访。
明正德七年(1512)底,王阳明擢升为南京太仆少卿,顺道回余姚省亲。次年春,与友人、学生一起游览四明山等,其间,为得意门生讲解《大学》一书的旨意。这年的“冬十月,至滁州”。太仆寺是当时朝廷的马政管理机构,寺署设在滁州,负责舆车与军马训养,相当于 “弼马温”。而少卿是副职,比较清闲。这样一来,王阳明就有了相对宽裕的时间,用来授徒讲学,当时从学者上百人,有名望的就有十多人。
王阳明的教学方式有别于常人,颇有孔子遗风,白天带着学生逍遥于山水间,月明之夜,数百弟子环坐龙潭,听其讲学,学生们无拘无束,可以随时提问讨教,一问一答,自由活泼,有时还开派对,搞得跟今天的广场歌舞似的,大家一起嗨皮,歌声欢笑声震荡着山谷,栖息的鸟惊飞起来,扑棱棱地不知所以。相比于之前被贬下放遭遇的凄风苦雨,在滁州讲学的王阳明,过起了一段极为快意悠闲的生活。
王阳明30多岁开始讲学,前后长达25年之久,每履职一处,都要倡修书院,办社学,传道解惑,对明代书院、社学的发展,是推波助澜的。
1514年的五月,王阳明奉命前往滁州近邻南京任职。王阳明离开滁州以后,当地人在王阳明讲学的地方,丰乐亭外建起了一座“王阳明祠”。王阳明所带的当地学生中,最有名气的,要数全椒的戚贤,戚贤和他的老师性格差不多,因上书弹劾郭勋、严嵩专权,从京官被贬为山东都事,后致仕回到全椒,创建南谯学院,专门讲授阳明心学,南谯书院成为阳明弟子讲学的九所著名书院之一。在此之后,滁州的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主张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曹溪禅宗中兴祖师憨山大师,以及反思儒家教育的文学家吴敬梓。春风化雨,花开多枝。 【练潭访友】
星月下,古驿练潭,羽骑不绝。王阳明路经于此,停下来,非要写首诗不可!
位于菜子湖畔的古镇练潭,是个“龙窝凤地”,地处要冲,在它以及周边出了很多人杰。早在南宋年间,练潭就是桐城的四乡九镇之一;明成化年间,这里开设了“练潭馆”,成为连接桐城与安庆的重要驿站。清人姚兴泉在《龙眠杂忆》里写道:“桐城好,幽绝练潭秋。沙澄极浦浮官渡,月挂空亭系钓舟,水驿夜鸣驺。”练潭镇上有条蜿蜒入湖的练潭河,潭水澄清,渔灯出没,形如一弯秋月的河面上,有着奇妙的景象:天上月、地上月、水中月,三月交辉,文人雅士常登临秋月亭,把酒问青天。这便是古桐城八景之一 “练潭秋月”了。可惜,因为河流改道,练潭映月之景,今天不复存在了。
王阳明究竟是因何而来练潭的呢?因为史料的阙如,尚未有确切的缘由、线路可考。桐城籍作家白梦在 《王阳明与小龙山》一文中提出,“不排除访友的可能”,因为当时与其同朝为官的桐城人就有钱如京、齐之鸾等,特别是齐之鸾在王阳明被诬陷时挺身而出,以全家性命担保,为其洗冤,王阳明得以免祸。也有学者认为,王阳明是在平定宁王叛乱后因一位同乡,时任桐城知县的浙江慈溪人沈教的邀请,来这里游览讲学的。
综合一些资料大约可知,明正德十四年(1519),江西宁王朱宸濠反叛并围攻安庆,临危受命的王阳明,伺机领兵直捣朱宸濠老巢南昌,解了安庆之围。此后生擒朱宸濠的王阳明,却因功高招妒,竟被反诬与贼同谋,后被开释,但王阳明郁闷难解,正德十五年的春天,他重游九华,打算隐居作罢。大概就在重游九华的前后,王阳明来到桐城,写下《游龙山》和《练潭馆》两首诗,诗中均有政治抱负寄寓,特别是那句“吾欲鞭龙起,为霖遍九州”,是其一贯心迹的坦露。
远山出孤月,寒潭净于练。
夜静倚阑干,窗明毫发见。
鱼龙互出没,风雨忽腾变。
阴阳失调停,季冬乃雷电。
依依林栖禽,惊飞复迟恋。
远客正怀归,感之涕欲溅。
风尘暗北陬,财力倾南甸。
倏忽无停机,茫然谁能辨。
吾生固逆旅,天地亦邮传。
行止复何心?寂寞时看剑。
从这首《练潭馆》可知,王阳明是在一个寒天素地的日子来到练潭的。即使内心强大如王阳明,也难免触景生情,羁旅愁怀。夜宿驿站,风雨雷电突起,受惊扰的王阳明,感时溅泪,涕洒满巾。孤客愁眠,寂寞看剑,其时的王阳明,与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其心大约是相通的,尽管隔世离空,不在历史的同一条河流里。 【浮山题诗】
王阳明没有到过浮山,却为浮山题了两首诗。浮渡之山光水色,氤氲于哲人的胸怀。
千百年前的浮山,四面环水,小巧玲珑,像浮在水面上的一粒田螺,在世外高人眼里这是极好的 “水上蓬莱”。自然美,人文亦佳,唐宋文气冲天的如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都把持不住,纷纷辗转而来;明清之际,袁宏道、袁宗道、方以智、左光斗、梅清、方苞、刘大櫆、姚鼐等名士,也是笑看浮山,写写画画。自晋梁以降,浮山香火盛极一时,寺庙、塔院林立,尤其是宋代高僧远禄来此驻锡,成为浮山临济宗的开山祖师,远禄和尚与欧阳修“因棋说法”更是惹人好奇。浮山至今遗存有483块摩崖石刻,多为诗词、游记,书体不一,风流多姿,可谓中国书法大观园。
奇特的火山岩洞,散落在浮山中。在潜龙峡西北,与枕流岩隔峡相望的,便是浮山有名的朝阳洞。这一处岩洞,尽管很有名,一般游客却鲜有寻访。因为它前临深壑,高踞石壁之上,峡谷内荆棘丛生,道险难行。朝阳洞又名阳明洞,是因为洞口的南侧石壁上,以行书刻写了王阳明的两首题咏浮山的诗:
见说浮山麓,深林绕石溪。
何时拂衣去,三十六岩栖。
见说浮山胜,心与浮山期。
三十六岩内,为选一岩奇。
因为无实地体验,王阳明写浮山的诗并不深奥,可以说平白直叙,但一个深谷高壁上的普通岩洞,却因为刻写了这两首诗,而熠熠生辉。
缘起还是与九华有关。当王阳明在九华山游历时,不止一次地听僧人与门徒说起浮山之胜,特别是听说浮山有三十六洞、七十二岩,史上文人多有涉足,有着洞窟情结的他,不免心想往之,欣欣然,先把诗写了!
如果王阳明后来隐世不出,巢居九华度过余生,或许九华乃至安徽的更多山水,都能留下他的踪迹、题咏。只是,行迹匆匆的王阳明,连九华也没有长期呆下去,浮山之行更是落空。令人惊讶的是,亲临浮山近地桐城练潭,他竟未顺道而去,可见醉心于山水的王阳明,终究未彻彻底底地出世,居江湖之远,仍忧庙堂之高。
一座山,再有灵气,也需文人的点化。浮山或有幸,历史的天空闪耀着颗颗璀璨的文曲星。因为王阳明的诗,后人写浮山,自然要多费些笔墨。
文化的薪火,有时是不经意间延续的。后人要感谢“游说”王阳明的“桐城生高上舍”、“王元卿”,特别是费心刻诗的 “张甄山”及其门生“吴一卞”诸人。张甄山时为枞阳教谕,在浮山与贵池之间开堂讲学,当一向敬重王阳明的张甄山,无意间从门人手中得到王氏浮山题诗,如获至宝,嘱咐门生吴一卞,选中洞口向阳、得日最早的朝阳洞,铭刻于石壁之上。一次举手之劳,不亚于一次文化意义上的“捡漏”,也说为一代大儒了却了一个心愿。
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中叶人,生于浙江余姚,以心学名世,文韬武略兼备,《明史》说“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尽管因“唯心主义”受到诟病,但仍被后世尊为一代大儒。王阳明与安徽的山水结缘,从根本意义上,印证了一个通俗的道理:人从自然中来,钟情于山水是人天生就有的因子。揽山水入怀,山水亦冶炼着人之情怀。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