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关东第一才子”王尔烈

2013-05-17 21:50:26来源:

打印 字号: T|T

 

王尔烈纪念馆。

     “木鱼石”是个传说

    一部《木鱼石的传说》电视剧让王尔烈名扬大江南北。在剧中,王尔烈因其才学出众,声望日隆,深得乾隆皇帝的钟爱。此时,颙琰皇子18岁,已届成年。作为未来的皇太子(当时尚未册封)及“候补”皇帝,颙琰顽劣不羁,飞扬跋扈,目空一切。乾隆与母后为此焦虑不安,于是调王尔烈入宫担当内阁侍读。按现在话来说,就是担任为大清王朝培育理想接班人的老师。

    王尔烈接受了这一有关“定国安邦,承前继后”的大任,自然付出了全部的精力与心血。他不是“拴住”皇子耳提面命,生吞活剥那些经、史、子、集,而是给予皇子极大的自由。有一日,王尔烈给颙琰布置一道作业,文题是《敲木鱼石》。颙琰一看,马上反问道,“老师,木鱼怎能和石头混为一谈呢?”王尔烈说:“我不是让你纸上谈兵,而是要你到大自然中寻找答案。”

    为了交上满意的答卷,颙琰便带着仆人出宫寻找。但是他走遍了千山万水,也没有找到这个“木鱼石”。整整三年仍然交不了答卷,颙琰回到宫中很是烦恼。于是,他便到乾隆面前说王尔烈有意刁难他。乾隆想了想说,你的老师既然出了此题,必然有他的道理。你应该尽力交出一份合格答卷。乾隆的话更加愁坏了颙琰,焦急之中,颙琰想起刘墉足智多谋,便来求教。刘墉反问道,难道你不知王尔烈是关外人吗?一句话如醍醐灌顶,惊醒了梦中人。就这样,颙琰在王尔烈的陪同下,踏上了到关外寻找木鱼石的道路。后来,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山上找到了这块木鱼石,并在寺庙住持的指点之下终于敲响了木鱼石。王尔烈启发颙琰说:“这块山石,其实一文不值,但不登泰山,不知山高;不涉沧海,不知水深;不于民间苦行,怎能分辨忠奸善恶。” 

王尔烈书法。

 

王尔烈为龙泉寺书房亲笔题名“琼岛虚舟”。

    有了寻找木鱼石这样千辛万苦的经历,颙琰成为皇帝之后,对治理江山社稷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公元1796年,乾隆禅位,颙琰登基,是为嘉庆皇帝。三年后,乾隆驾崩,嘉庆独掌生杀予夺大权,便在乾隆死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诛杀了历史上最著名的大贪官和珅,赢得了朝野上下一片赞扬之声。

    此事虽然传播久远,但并无史实根据。王尔烈于嘉庆元年才当了内阁侍读学士。侍读学士从四品,位次内阁学士,掌收发校阅本章,总稽翻译,显然与皇帝之师无任何联系。因此,传诵一时的“木鱼石的故事”恐怕还真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才压三江众才子

    最让王尔烈名扬东三省的恐怕就是这则“压倒三江”的美传了。清朝时期,三江(江苏、江西、浙江)是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人文荟萃之地,有很多名震江南的才子。也正因此,没有考官愿意去三江督考。于是,乾隆赏识王尔烈的才华,遂派他前往江南督考。当地才子们认为,关外在历朝历代没有出过经科考被任命为重要官职的人,对王尔烈自然不会放在眼里。所以应考者一听说主考官是来自北方的王尔烈,便很是不屑。

    王尔烈早就对此有所耳闻,便想利用这个机会教训一下这些狂妄自大的南方秀才。开考之日,王尔烈即以“学而时习之”为题,命众考生按八股文形式连作三篇,要求每篇文章立意和内容均不得重复。这个看似容易却很难的题目,着实使这些南方秀才捉襟见肘。有的作第一篇就已经搜索枯肠,作第二篇已才尽词穷,等到作第三篇时几乎都交了白卷。众考生皆不服气,便请王尔烈自作三篇以难之。哪知王尔烈挥毫而就,立意新颖,字字珠玉,众人不得不服。有一江南高士认为王尔烈的文章必是事先有备而作,不足以证其才,便在考场门旁写一幅上联,联曰:“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言外之意是北国为蛮荒苦寒之地,无好山、好水、更无才子。王尔烈见联微微一笑,大笔一挥,对出下联:“北国一天一地一圣人。”王尔烈联中的“一圣人”可以指孔子,也可以指乾隆皇帝,江南众才子大都哑口无言,心下叹服。随之,又有人问:“王大人可曾听过‘天下文章数三江’的说法?”王尔烈明白此话中的机锋,回答道:“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就这样,王尔烈一个考题、一个下联,一首打油诗征服了三江才子,从此得了个“压倒三江王尔烈”的美誉。

    但这一美传也被人否定,否定者是王尔烈的同乡、毕业于东北师大历史系的马振文。其论据有二:一,根据史料记载,从清初到嘉庆时期,乡试都是分省进行的,不存在江苏、浙江、江西三省在一起考试的情况;二,王尔烈也没有做过乡试主考官。历史上,他只做过一次会试同考官。乾隆四十年乙未科会试有18个同考官,王尔烈列第14名。同考官与主、副考官不同,同考官不能出题,只能阅卷。所以,所谓三个“学而时习之”的考题,完全出于编造者的想象。

    名满关东第一人

    回顾历史,凡被妖魔化的人必有可恶之处,凡被传为神奇的人也必有其神奇之处。王尔烈一生留下如此多的传说,可见其必有过人之处。

    王尔烈一生虽未出任显官要职,但以其文章书法名动一时。其诗文风跌宕,纵横开阖,字字如珠似玉;其书法作品超凡飘逸,笔走蛇龙,深为时人所重。令人遗憾的是,其作品多已散佚,世间稀见。今可见者仅金毓黼所搜集的《瑶峰集》两卷,共收录诗74首(其中包括友人唱和之作),文9篇。《瑶峰集》中的诗作就艺术性而言,无论文辞、意境、表现手法都属上乘。

    作为辽东胜景之一,千山成为王尔烈登山游览的常去之处。其青年时期更是有一段时间常住千山龙泉寺读书。龙泉寺的绕梁钟声,西阁昏黄的烛光整整陪伴了他八年。千山的灵气濡染了他八年,因而王尔烈对千山有着极深厚的感情,其诗作也多为游千山时所写。其于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偕友人共游千山时的一首即兴之作,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轻云疎雨洒郊坰,野旷天高眼乍醒。

    草色初分深浅碧,峰头遥露短长青。

    轮蹄已洗千山水,烟霭犹藏五寺形。

    二十余年成阔别,漫将尘事述山灵。

    王尔烈的文章流传下来的更少,且多是寺庙碑记。但尽管如此,也可看出他的文章笔法简练,文辞质朴而义理明晓,如《校刻常理斋看吟草序》、《辽阳关帝庙重建东殿碑记》等篇,叙事真切感人,说理明晰透彻,显现出他高中巍科的真才实学。

    王尔烈的书法宗法二王,尤以王献之为多,造诣甚为突出。从后人对其评价可见端倪。张学良的老师白永贞修《辽阳乡土志》时,称其“书法堪为辽城第一书家”。《辽阳县志》亦称“至今中外人获其墨迹更加拱璧”。后人孙鹤田游千山龙泉寺时,看到其所题楹联,当即赋诗一首,称其:

    雪泥鸿爪迹都陈,    怅望青山何处寻。

    赖有兰亭真面目,    问津莫许后来人。

    将其墨迹比之《兰亭序》,虽有过奖之嫌,却也从一个侧面看出王尔烈书法的深厚造诣。

    尽管“压倒三江”、“木鱼石的传说”缺乏史实依据,但王尔烈确实因其才气而受到乾隆、嘉庆皇帝的赏识。嘉庆元年(1796年),王尔烈受邀参加乾隆皇帝举办的“千叟宴”,蒙“御赐诗一章并集古三星图、如意、鸠杖等”。1797年,王尔烈过七十大寿,翰林院为其举办寿庆,并赠“百寿图”屏风,该屏风作为镇馆之宝现存于辽阳博物馆。屏风计九扇,每扇用木作框,高200厘米,宽32厘米,上下透雕“寿字”,总横长288厘米。在瓷青纸屏心地上,四周绣寿字花锦镶边,百余人的泥金字画装裱其中,颇为壮观。

    寿屏的首尾两扇分别是题头和落款,中间七扇,每扇两行,每行9幅,共126幅,为125人所做(广泰一人书写两幅)。其中有名有姓124人,皆为当年重臣名流。如清代著名书法家伊秉绶的隶书“寿”字,清代著名书法家翁方纲的篆书“寿”字,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刘墉的楷书“寿”字,《四库全书》总纂修、时下被炒得炙手可热的纪晓岚的水墨仙鹤图,《红楼梦》的印行者程伟元的水墨双松图。值得注意的是,在126幅作品中,有一幅没有署名,据传为嘉庆皇帝所赠,是一幅上下顶格的隶书“寿”字。分析一下,此说应该可靠,因为无名的人上不了王尔烈的寿屏,能上寿屏而又不愿留名,并且敢于不留名的,大概也只有皇帝了。

    嘉庆四年(1799年),王尔烈已官至大理寺少卿,因到耄耋之年,遂卸任回到辽东,在盛京掌教沈阳书院。嘉庆六年(1801年),王尔烈以74岁高龄而逝,葬于家乡辽阳县风水沟村的南山山麓。来源:辽沈晚报 

链接:清朝著名历史人物王尔烈

    王尔烈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别名仲方。清乾隆、嘉庆年间辽阳县贾家堡子(今兰家乡风水沟村)人。今辽宁省辽阳市人。王尔烈16岁时,诗文、书法就已经蜚声遐迩了。26岁那年,他参加了全州的童试,结果考中了八贡生(秀才)。39岁时,他随同好友常纪到北京参加京师会试,但没能及第。44岁时再攀蟾宫,满怀信心地参加了京师礼部主持的恩科会试,结果考中贡士,经过殿试,中二甲一名进士。至此,凤愿已尝。清廷任命他为翰林院编修、侍读。 据说,那年他本可考中头名状元,只因乾隆私下考场,名列第四。主考官便把他同乾隆对换一下名次。后乾隆见王文卷甚佳,即拜王为“侍读”,留宫教授太子禺页琰,故有“老主同场少主师”之说。 王尔烈家学渊源,名闻遐迩,本人有“三江才子”之称,兄弟亦负盛名。传他在江南主考时,曾自负地说:“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吾乡,吾乡文章数吾弟,吾为吾弟改文章。”在东北各地,传说着他的许多诗对故事。 乾隆三十八年,又委任他四库全书纂修官并三通馆纂修官,从事四库全书的纂修工作。过了二年,,清廷又特任为京师会考同考官。54岁时,又被派遣到陕西道监察御史,负责稽查满清王朝在该地的铸币情况,分理陕西的一些刑事案件等。乾隆五十三年,时年61岁,清廷考虑到他已经过了耳顺之年,遂调回京师,担任顺天府(今北京)丞。 公元1796年,乾隆皇帝让位给十五皇子嘉亲王颙炎,委任王尔烈为内阁侍读学士,并恩赐他千叟宴,御赐诗、《集古三星图》、如意鸠枝等。清颙炎嘉庆四年王尔烈72岁时,官至大理寺少卿,因到了耄耋之年,卸任回到辽东,在盛京掌教沈阳书院。74岁(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病逝,葬于家乡辽阳县风水沟村的南山山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