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宋史·儒林传的王昭素厚德

2013-03-10 07:40:02来源:

打印 字号: T|T

2013年03月10日07:14 来源:文汇报原标题: 怀想一种古风   顾云卿

  宋代,在千余年后发生惊世大饥荒的中国河南延津,曾经出过一个名人叫王昭素。虽说宋太祖赐他过一个“国子博士”的头衔,其实不算他的官职。但他虽无官声和显赫事功,却以厚德在史册上留下精彩的一笔。《宋史·儒林传》收入了他的传记,诸多嘉懿美德在民间流传。

  借驴子和“助”小偷是比较闻名的两桩。昭素家有一驴,人多来借用。他每外出,总要先问家人:“有没有来借驴的呀?”他怕自己外出时,借驴人来了找不到驴主人而失望,从中可见对别人的体恤。而“助”小偷之事更可见出他的宽容和以德感人。小偷光顾他家,欲偷一椽,昭素察觉后,“主动”将椽从门中扔出去,还说:“速去速去,恐有捕者!”盗贼惭愧而去。这是不是也可以看作一个黑色幽默?

  更典型的是他购物从不讨价还价,以致商贾们对他不再敢开虚价。《渑水燕谈录》卷四是这样讲的:“王昭素先生素纯直,入市买物,随所索偿其值,不复商较。或曰:"市井徒例高其价以邀利,非实值也。"先生曰:"彼肯欺我邪?"给之不疑。自是,市人相戒,王先生市物,率以实告,无敢绐之者。”《玉壶清话》补充了一个更动人的细节:“(昭素)市物随所索偿其值。货者乃曰:"适所索实非本价。"昭素谓之曰:"汝但受之,免陷汝于妄语咎!"自尔人无敢绐者,相戒曰:"王先生市物不可虚索。"”

  因人举荐,宋太祖曾召见王昭素,其时昭素年已七十七,而精神不衰。太祖问他:“何以不求仕进,致相见之晚?”对曰:“臣草野蠢愚,无以裨圣化!”(《宋史》卷四三一)昭素此言,有相当程度的自谦和自卑,固另当别论。其实,普通“草民”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怎么就不能有益于“圣化”即整个国家的道德水准的形成和提高呢?不要以为只有官员的廉洁和不贪,才是一个国家道德水准的衡量标准。普通老百姓的整体素质如何,不仅对周围的人有着深刻的影响,而且道德的提高也可能自下而上发生着感化、渲染的作用。那些商家面对王昭素不敢再开虚价,盗贼在他面前惭愧而去,不就是明证吗?史书说昭素“其为纯质若此”,这个归纳很准确,也很简洁,用现代语来说,就是要做一个纯粹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