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作家王友明“禹王城遗址”怀古
《首都文学》12300期‖山西作家王友明:
“禹王城遗址”怀古
【作家名片】
王友明,河北临西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理事、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大爱文学艺术会会员、临汾市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临汾市党史方志研究专家、临西县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世界王氏》杂志、天津散文研究会“三晋创作交流基地”、《新锐散文》、临西县作家协会、《冀南文学》顾问、《西散南国文学》特约学术顾问、《河南文学》《东方散文》杂志签约作家。出版专著11部,作品载入102种选本(典籍、志书),荣获中国具有最高荣誉文学大奖之一的“中国当代散文奖”、“中国散文精英奖”一等奖、“中国散文精英奖”最高奖“卓越成就奖”,荣登中国散文年会2009年度(下半年)中国散文排行榜第16名(共30名)、《南国文学》2021年、2022年优秀作家排行榜,被中华魂网誉为“红色散文家”,被中共临汾市委老干部局授予“平阳火炬手”荣誉称号,6次荣获临汾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散文《一把小木椅》,入选2015年北京新东方教育初中毕业生学业水平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散文《醉读铜钹山》,入选河南2017年“壮壮简笔画”儿童百科•课外读物;散文《一副木柺》,入选教育部统编版和人教版五至九年级语文试卷,收入2019年9月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师说同步阅读》语文九年级(中考版);散文《雪天捉麻雀》,入选教育部统编版和人教版一至九年级语文试卷,收入2022年1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深度阅读训练册》6年级B版;散文《育英的高度》,刊发中小学生优秀学习辅导读物2022年3月《当代作文》。
【 散记 】
王友明(山西临汾)
久闻夏县“禹王城遗址”大名。自从安家定居在晋南起,观瞻“禹王城遗址”的想法,一直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
终于在初秋一日,我和卫文英、杨永敏弟一同驱车前往,实现了心中的夙愿!
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正是游览好时节。小车行驶在通往“禹王城遗址”的笔直平坦宽阔的景观大道上,犹如脱缰的野马奔驰。两旁郁郁葱葱的行道树一掠而过,仿佛一条绿色的丝带飘向远方。肥沃的土地上生长着绿油油的庄稼,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绿色光芒。我想,今年肯定又是一个大丰收。
小车行驶至道路的尽头,我发现,右手边生长着一棵参天大树。那挺拔的树干撑起巨大的树冠,活像一把张开的绿绒大伞荫翳蔽日。有五六位中年男女,坐在树荫下乘凉、闲聊。见我们到来,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子立马站起来,招呼着身边的人躲开,让小车停在树荫下。我们异口同声地说:“谢谢!谢谢!”他微微一笑说:“不客气!来者都是客,应该的。”他的热情周到、细致入微,让我心生敬意!我笑着问他:“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禹王城遗址’吗?”他自豪地说:“是的!‘禹王城遗址’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啊!”
抬头观看,眼前是一道高耸直立的土坎子,底部有5孔没有门窗的窑洞,看着不堪一击,尽显苍桑之态,幸有几棵绿树掩映,散发着一丝生机。走上前,我看到围档外的杂草丛中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城遗址’,国务院1988年1月13日公布,山西省人民政府立”等字样。“禹王城遗址”5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其它文字,由于笔划过细,站得稍远一点便看不清楚。
“禹王城遗址”的景象,与我想象中的样子,简直是大相径庭。但我知道,脚下可是一片古老而神圣的土地啊!传说,禹曾在此居住过,故俗称“禹王城”。禹,姒姓,名文命,字高密,号禹,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之女修己。他是继尧、舜之后,第三任联盟首领,因治水有功,被尊称为“大禹”(伟大的禹之意)。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其为“夏禹”。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去世后安葬在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现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均有来禹陵祭禹之举。
回头再说夏县,这里古称安邑,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因夏禹建都于此而得名。夏禹,分中国为九州,安邑属冀州,为侯国地,这在《史记》《水经注》等文献中均有记载。夏禹是古安邑(今夏县)人,公元前21世纪,他传位于儿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世袭制的先河。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便从夏朝的建立开始。《中国通史简编》载:“启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建安邑。”由此可见,夏县的历史何等悠久,文化底蕴何等深厚!
“禹王城遗址”位于禹王镇的禹王村、庙后辛庄、郭里村一带,有大城、中城、小城和禹王台4部分。大城形状如梯形,小城在大城的中央,禹王台在小城的东南角,中城在大城的西南部。“禹王城遗址”文化遗物有锛、锄、镢、斧等器具的陶范、平首布陶范及陶罐、陶盆、铁锛等。经考证,“禹王城遗址”即东周时期的魏都安邑城、秦汉时期的河东郡治,一直是一个繁华之地。汉献帝建安元年,曾临时建都在此半年之久。两晋时期,此处为安邑县所在。后来,北魏孝武帝,分古安邑地为南、北两县。南安邑,系今运城市盐湖区安邑办事处所在;北安邑,系今“禹王城遗址”。这里对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是华夏寻根溯源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繁华如梦,流光易散。禹王城曾经的兴盛早已不复存在,早已人去城空,留下的是一片衰败和凄凉。但那孤独的土坎、摇曳的树影,依然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信步在“禹王城遗址”石碑旁,我分明看到,那一行行走过的脚印,那一幕幕人生的轨迹,依然在不断地演绎着一个个动人心扉的真情故事!
“哥,咱们到禹王台上去看看吧。”卫文英弟彬彬有礼地说。“好的!好的!”我跟随着卫文英、杨永敏弟的脚步,手扶铁护栏,小心翼翼地踏过41层台阶,来到一个不算太大的夯土平台。卫文英弟轻声说:“这就是禹王台,又称青台,始建于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为历代祭禹之所。据考证,此处为当年魏国都城中的‘天文台’,或者说‘观象台’。”我看到,此处建有一座禹王庙,面阔三间,每间檐下均悬挂着一块蓝底匾额。左侧匾额上书写着“娘娘宫”3个黄色大字,右侧匾额上书写着“佛光普照”4个黄色大字。是何人所书?字迹模糊,难以辨认。中间匾额上书写着“禹王大帝”4个黄色大字,是刘天安先生于丙申孟夏书写悬挂的。我不知道他是何许人也,却打心底深处滋生出一种虔诚的敬意!禹王庙普通的红砖砌墙坚挺如初,普通青瓦覆盖的庙顶已高低不平,棕红色的门扇肢体残缺,门前自制的长方型铁皮香炉已有锈迹,不见香客身影,没有香火缭绕。倒是匾额下端系着的3条红绸带,随风舞动,洋溢着一丝喜庆的气息;周围几棵繁茂的树木,呈现着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看到我有点儿感伤,卫文英弟慢声慢调地说:“哥,我生于斯,长于斯,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其实,在汉文帝时,禹王台上就建有禹王庙,宫殿楼阁,雕梁画栋。前面是献殿,后面是正殿,殿内供奉着大禹,两边还有帮助他治水的皋陶、后稷、伯益、契4位功臣。正殿后,是涂山氏娘娘殿,东西两侧亦有启祠和少康祠。禹王台下,有东华门、西华门,左右走廊48间及唱戏的大舞台,广场占地10亩,周围莲池5亩,有碑记。禹王庙,在元、明、清时,均有重修。可惜的是,原台上建筑宏伟的禹王庙,1940年毁于战火。现在的禹王庙、下土台的石阶和栏杆,均是当地村民自发所建。特别是一位叫史松令的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痴情守护着‘禹王城遗址’。”听了这番话,我不禁感叹道:“‘禹王城遗址’的文物和艺术价值,是非同一般的,史松令老先生守护的可是一座不可复制的文物遗存啊!”卫文英弟竖起大拇指说:“是的,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和褒扬!”
站在高高的禹王台边沿,我望向远方,思绪穿越时光隧道,飘飞得很远很远,一种怀古之幽情,更是油然而生!倏忽之间,大禹治水的传说浮现脑海:尧在位时遇上连年降雨,黄河泛滥成灾。于是,他便任用禹的父亲鲧来治水。鲧办事果断,但刚愎自用。临行时,他胸有成竹地对尧说,治不好洪水甘愿受罚。鲧采用筑堤防水的方法治水,前后费时9年,虽历尽艰辛,但黄河仍然没有治理好。那时尧已经老了,便将首领之位禅让给贤明的舜。由于鲧治水不利,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舜便将他流放到羽山,一直到离世。百姓的惨状使舜寝食难安,经多方调查和了解,舜决定任用鲧的儿子禹治理洪水。禹继承父业,决心平复水患,拯救万民。但他的心情却很沉重,深知此事关系重大。首先,父亲的离世让他非常悲痛,无形中也给他增加了很大的压力;其次,如果自己再治水不利,对于早已无家可归的百姓来讲,无异于雪上加霜。沉思很久之后,他请来几位有威望的长者,共商治水大计。经过一番探讨,禹一改过去筑堤防水的做法,决定用疏导的方法将黄河水引走。禹在婚后第四天就告别妻子,带着伯益、后稷等助手,踏上了漫长艰险的治水之路。那时人烟稀少,大部分地方除了河流就是深沟和荒山野岭,禹每到一处只能边开路边前进,几乎踏遍了当时的整个中国。禹凭借超人的毅力,跋山涉水,考察、测量、规划,并与人们一起运石伐木、开河挖渠。风餐露宿13年,他人累瘦了,腰压弯了,指甲磨秃了,脚底生茧子了。13年中,他三过家门而不入。据说,有一次,他从家门前经过,恰逢儿子出生啼哭不止,他也没有进去看一眼。和他一起治水的百姓得知后,都十分感动。禹率领百姓,从青海东南部的积石山,一路疏通黄河河道,走着走着,发现有一座大山挡住了水道。禹带领众人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之水滔滔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当来到黄河中游(今山西河津和陕西韩城交界处)时,又发现有一座大山挡住了黄河的去路,浩荡的黄河水回流,将高高的孟门山淹没了。禹当即设法将山劈出一个大大的豁口,被困的黄河水开闸般吼叫着狂泻而出,水声震耳欲聋,黄河从此畅通无阻。禹将此处命名为“龙门”,后人为追念他的功绩,称“龙门”为“禹门”。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创始人薛瑄的《游禹门》诗,可以为证:“春泽周四野,閒情乐时和。出郊纵逸兴,缅怀佳山河。禹门忽在望,峭壁云嵯峨。石磴接飞栈,危楼架洪波。空山响丝竹,虚堂进舞歌。父老诚苦心,旨酒神所呵。由来非一朝,吾意其如何。”禹的足迹遍布黄河两岸,最终治理好了黄河。因为禹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后担任部落联盟首领。禹最卓著的功绩:一是治水,二是划定九州。从而,防止了水患,拯救了黎民,使人民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是民生问题,理应受到敬仰。他三过家门而不入,彰显的是一种至公无我的崇高精神,更当褒奖和仿效!
一阵凉爽的秋风掠过,将我的思绪拉回到现实。时光如白驹过隙,眨眼间便过去了4000多年,昔日繁华的禹王城,早已淹没于历史的长河。而今,这里除了大型的夯土台、简陋的大禹庙,剩下的就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农田,我心里感到有些沉郁。可当我听到,中共夏县县委、夏县人民政府,正在筹建“禹王城遗址”博物馆和游客服务中心的消息,心里刹时燃起一束希望之火!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福清籍印尼侨领王良英
一向关心故国家园的建设,率先在全国和福建设立科学技术奖,推 [详细内容]
- · 福清籍印尼侨领王良英!最早在中国设立科教
- · 本网总编应邀深圳恳亲采访行
- · 山西作家王友明“禹王城遗址”怀古
- · 王开科《王氏英杰千秋咏唱》
- · 固始县委统战部与王氏文化研究会组团赴福州
- · 为民请命行德政——探访深圳王大中丞祠
- · 阳明文化教育培训基地新疆启航,王梅林会长
- · 王龙华在中纪委设立的清风讲堂上宣讲留余文
- · “以百礼之首,谱华台新章”——第二届华台
- · 揭秘三槐王氏:千年荣耀的起源与璀璨人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