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三槐书院,值!

2012年07月20日05:43 南方都市报 三槐书院的总体格局基本没变。实习生梁莹菲南都记者钟锐钧摄
师好巷里两间有200多年历史的三槐书院和道南书院的去留,引起了热爱本土文化的街坊们关注与惋惜。(详见本报7月12日、7月18日报道)昨天,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崔志民在南都的邀请下,探访了这两间书院。他认为三槐书院格局变化不大,稍加修复还是有保留价值。
三槐书院稍加修复可保留
三槐书院与道南书院一墙之隔。比起道南书院古色古香的外观,三槐书院则更为低调。青砖墙藏在深巷、第一进的琉璃瓦顶已被掀开,要不是二楼还有块“三槐书院”石牌坊,路人还真不知这是一座古书院建筑。
踏入三槐书院,崔志民便开始捕捉书院的痕迹。他摸着门石左侧的柱础说:“门结构都保存完好!”看到墙角的“王骆共墙”小块麻石,他认为这不仅仅是为了节省建筑空间,更是邻里和睦的一个见证。
经崔志民鉴定,书院的一进有两层高但少了一个顶,且中间加建了一层。二进的房子瓦顶完好,总体格局保留完整。“只要一进加建的骑楼拆除,屋顶按二进的样貌修复,三槐书院的原貌便得以呈现。”而且与道南书院毗邻,值得保留。
听到崔志民的解说,1953年便在此生活的78岁王女士如遇知音,连连称是。据她介绍,王氏后人以前是在三进那里拜祭祖先,可惜在“文革”中被毁了。
老城清代书院为数不多了
据越秀区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现在德政中路龙虎墙,过去就是放榜的地方。因而老越秀一带,如大马站、小马站,北京路流水井等,都有很多书院。师好巷虽然不足200米,但以前就曾有不少的祠堂书院,如道南书院、郑家祠书院、三槐书院、文昌祠书院、冼劲祠书院等。
令崔志民心痛惋惜的是:“现在大马站、小马站书院都没有了;中山四路除了万木草堂,周边的书院都拆了;北京路流水井还剩下一些。”而师好巷除了还有一些书院遗迹此前被涂鸦的“骆氏书院”矮墙,晨运广场下的那块基石(老书院的柱础)外,现在仅存的就是道南、三槐书院了。
据崔志民介绍,过去书院的社会地位很高,学宫的屋顶可以用黄瓦来建,仅次于皇宫。书院里供奉儒学圣人孔子,宣扬尊师重道。书院的背后是古人耕读传家的文化气象。崔志民认为,老东山洋楼是民国时期的建筑,都已列入历史文化街区。如今留下不多的清代书院,更显弥足珍贵。“这些历史痕迹都应该保留着,起码让后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书院密集的地方。”
现在很多复建的历史建筑,它们的历史文化价值已经大打折扣了。这些仅存的书院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历史,保护好这些历史建筑,比重新仿造一批有意义多了。
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崔志民
采写:南都记者余思毅 实习生夏嘉雯
作者:钟锐钧 .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