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闽后裔聚居地长乐旒峰村

旒峰村史簡介
長樂縣旒峰村現包括東平、白眉、大厝、大架和峰頂五個行政村。
一、開閩第一家
旒峰村除居住小部分陳、余、許姓鄉親以外,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均屬王姓。其入閩始袓為王審知。據歷史記載:王審知〈公元八六二│九二五年〉字信通,號祥卿,唐代河南光州固始縣人。父恁,世為農,兄王潮為縣佐。兄弟三人,長王潮,次王審邦(一作審邽),弟王審知。唐末,壽州屠戶王緒,聚眾佔據本州,並攻拔光州,陷固始。聞王潮兄弟智勇雙全,召入軍中,用王潮為軍校。後受蔡州節度使秦宗權的武力傾壓,王緒率眾南走潯陽、贛州,經粵北入閩。王緒心胸狹窄,凡見才能在已之上者,必尋故除之。他規定軍中:「婦孺從者斬」。王潮兄弟奉母董氏南行,王緒要殺,乃說:「吾聞軍行有法,不聞有不法之軍。」三人對曰:「吾聞人皆有母,不聞有無母之人。」還說:「吾等事母如事將軍,殺其母焉用其子?」王潮兄弟的仁義孝道,深受軍中愛戴。後來王潮兄弟與前鋒部將劉行權發動兵變,囚禁王緒,不久王緒自殺,眾將推王潮為首領。軍次泉州,時泉州刺史廖彥若為人殘暴,百姓怨聲載道。潮應泉州民眾的請求,攻入泉州,殺了刺史廖彥若,據有其地。在泉州,王氏兄弟接管六年,泉州百姓極表擁護。福建觀察使陳嚴以王潮兄弟確有才幹,且施行仁政,深得人民信賴,便疏請朝廷任王潮為泉州刺史。不久,陳嚴病篤,特畄下遺書,推薦王潮任福建觀察使。陳岩卒,其內弟范暉扣下遺書,自稱福州「畄守」。唐昭宗景福二年〈公元八九三年〉王潮命王審知領兵攻取福州,殺范暉。厚葬陳嚴,並撫卹其家屬。王潮還「以女妻其子」,王氏兄弟德威並重,各州刺史皆來歸輔,只收服了山區和沿海勢力二十余股,遂統一福建全境。唐朝承認既成事實,封王潮為福州觀察使,潮以其弟審知為副使,乾寧三年〈公元八九六年〉,潮病卒前,將軍政大權交給審知。後來,唐以福州為威武軍,拜審知為節度使,累升同平章事,封瑯琊王〈因王氏祖籍在山東瑯琊〉。唐亡,梁太祖升福州為大都督府,加拜王審知為中書令,追封閩王〈詳見河南固始縣誌福建三山誌及閩海夜譚〉。
王審知統治福建之後,勵精圖治,不少中原人士相率南來,加上當年相隨的部屬,後稱「十八姓從王」。他們均定居於此繁衍後代,大多成為閩中望族。〈江蘇蘭陵蕭曦、洛陽王郭子儀的孫子郭窩都是王審知的部屬。後來均定居長樂,為入閩蕭郭兩姓的始祖〉王審知採取了「保境息民」的政策,使福建避免征戰之禍,保存了地方元氣,發展了生產,繁榮了經濟。他極力提倡節儉,並身體力行。史稱:「府舍卑鄙,未嘗葺居」、「恒常蹑蔴履」、「衣袖褥敗乃取酒酢而袋補之」、「勞不坐乘,暑不張蓋」。為政清廉,以為官吏表率,因而在他統治二十九年中,福建全境出現了太平繁榮的景氣。當時曾有人對他乘機割據稱帝,但王審知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毅然拒絕說:「吾寧為開門節度使,不願作閉門天子。」
王審知據有福建全境招撫安置流民,推廣中原農業耕作技術,發展農桑,鼓勵墾殖,興修水利,圍海造田,並廣納賢才,在福州、泉州等地設「招賢館」,延攬從中原各地來閩避難的客類人才參加地方建設。當時「府有府學,縣有縣學」,文化教育亦十分發達。此外還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濟。荼業、陶瓷業、金屬冶煉和鑄造業及絲帛織造等都很大的發展。還開放海運,加強邊防。兩度擴建福州城,後新城比舊城擴大七倍,連在當時封建割據的當權人物中,可算是一位有遠見的了不起的政治家。
因此,後來福建王姓子孫的後裔為了紀念這位開發福建的祖宗,都在自的廰堂上大書「拓土無諸〈歷史上福建曾建立過無諸國〉地,開閩第一家」,作為自己的郡望。
二、定居旒峰灣
王審知有十一子。據有關歷史記載現在只知有延翰、延鈞、延曦、延稟、延政、延喜〈第十子〉,其餘的尚未考據到。審知卒,由延翰繼位,始稱閩王。延翰死後,由次弟延鈞繼承王位,曾稱閩帝。其子繼曾繼位不久,即為其叔延曦所迫出走北岭,全家縊死於民舍,繼曾子再甦逃生來長樂,依靠縣令王想,〈亦是其族親〉,王想舍居為觀音寺,以藏再甦,自己則遷往三溪居住,相傳現在三溪王姓就是王想後裔。再甦來遷到夷山下,其後代叫做「前王」。延曦先被封為建州刺史,後來也一度僭稱「建帝」,國號啟。王審知的第十子延喜,賦性恬淡,不願為官,居住在福州黃巷,傳三世生求玉公〈即德光〉。當時已是宋朝真宗祥符年代,求玉公以特科〈相當後來進士〉授浙江省金華府浦江縣令。為官清廉,因抗命被罷黜回閩。於宋仁宗景祐二年乙亥〈公元一零三五年〉攜眷定居長樂縣的旒峰灣〈即今之旒峰頂〉,是為我旒峰鄉王姓的開宗始祖。
當時,長樂縣治在今之古槐鎮〈古槐鎮曾有七層古塔,今己圮〉,青山下「前王」族譜記載,求玉公定居在「長樂縣治之北旒峰灣」,按地理位置來說,旒峰鄉確在當時的縣治之北,而所謂旒峰灣,因為那時演嶼、大嶼和洽嶼都是屬海中島嶼,而和旒峰頂隔村的渡橋,可能還是一個海陸相通的重要渡口,旒峰頂下就是所稱的旒峰海灣,現今之東平、白眉和壺井村以下,更不用說當時是海水出没之區,無人居住,這是求玉公定居旒峰灣時的地理輪廓。
求玉公定居旒峰鄉之後,至「永」字輩已歷二十八世,世傳昭穆,挪定六十五字,依序是:求、彥、季、廣、可、希、榮、詩、書、國、汝、叔、仲、宗、孟、德、弘、仁、敷、萬、邦、大、資、子、尚、謹、守、永、克、如、初、惟、景、遠、哲、益、秉、孝、思、懋、敬、贊、熙、和、端、宜、繼、澤、均、成、良、猷、均、傳、家、訓、崇、高、毓、俊、秀、定、與、貽、芳,旒峰村過去稱為「十四都」。至「詩」字輩始與「酒店尚」分為兩支派,再傳四代至「叔」字輩又分東平、白眉兩支。叔旦公是東平始祖,叔文公是白眉始祖。
旒峰村的東平、白眉等諸村都是沿海灘涂洶湧的村落,星羅棋布,港汊汊四出,人稱「小梁山」。明濤時代就是號稱千戶以上的大村,官府對它不敢輕視,由於田地有限,生活困苦,有些人靠販塩、牽牛賣烟土給商販、當保鏢等不法管生。村與村之間隔有小港灣,平日以木板作行橋,一到夜間,抽走橋板,別地進來的人便無法通過,官警奈何不得。解放前的旒峰村民性桀驁逞強鄉里,不夠文明,這與當時政府的縱恿、放任和教育制度有一定的關係。但風俗淳樸,持家勤儉,更是代代相傳的美德,對待鄉親更是十分熱情。
三、聯絡十三鄉,對抗「溉田局」
一九二五年北洋政府曹錕當政,各省形成割據局面,馬江以下的長樂、連江兩縣,屬於海軍地盤。海軍在馬尾設立銀元局,鑄造銀幣,以盈利利所得三十餘萬元,在長樂創辦柄港溉田局,企圖牟取暴利。一九二八年鑿通渠道,開始抽水,但工程實際超支出六十餘萬元,大多是向馬尾私人錢莊借款的,因而負債累累。一九二九年,海軍為了急於收回投資,規定進柄港灌溉區內的旒峰等村不開水利收益多寡,一律用累進法徵收水費,上等田地一年要交納五元六角,第二年五元八角,第三年六元〈按當時穀價每萬斤只值二元七角,上等田每畝年產量僅及柒百斤〉,農民負擔無力交納,海軍陸戰隊以武裝勒索,因而激起了十三鄉民變〈詳見福建文史資料第二輯、長樂文史資料第一輯〉,旒峰村亦組織民團,由王守快〈即烏貞〉,王敦寛,王天銳等為首,連絡演嶼、壺井等十三鄉村進行武裝反抗。一九二零年九月海軍陸戰隊以一營隊伍,佔據沙京蓮花山高地,布陣以待,另一營駐紮祧坑,下井為後續部隊。旒峰村首當其衝,其他各鄉支援,共動員一千多名丁壯,用梭标、鐵鋤及一部份土制槍械與陸戰隊交戰,激戰數小時,因站立了峰上的陸戰隊號兵先被我民團擊死,陸戰隊的隊伍大亂,當場擊斃官兵五十餘人,淚繳械步槍二百多支,陸戰隊的洪營長亦被民兵俘獲,民團聲勢一時大振。
一九三一年十一月十一日旒峰、壺井、沙京、演嶼、嶼頭等十三鄉民團攻打縣城,俘獲縣長陳希澎,解散縣政府,並由民眾推舉林鵠如為縣長。後來由於民團內亂,李孝壽被林素園下令槍決,沙京、鶴上兩鄉分裂回去,海軍陸戰隊又卷土重來,由第一旅長林秉周率兵一千多人對旒峰、壺井、演嶼三鄉進行軍事鎮壓,東平諸村,村民在枈塘一帶頑強抵抗,被擊斃數人,绐不支潰退。陸戰隊進村後配合雇佣帶來的羿鄉流氓放火焚民房,僅旒峰一村就被焚毀民屋數百家,瓦礫遍地,慘不忍睹,就是是轟動省內外的農民反抗官府壓迫的鬥爭,終因沒有正確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而以失敗告終。〈長樂縣黨史刊過這篇史料〉
四、解放前夕,為確保地下交通線,旒峰村起了關鍵作用
一九四九年春,解放戰爭己取得節節勝利,閩中地下游擊隊在镸樂江田鄉的南陽頂設立支隊司令部,武裝活動遍及長樂縣南北鄉,還建立了地方政府。古才人民政府主席鄭長賀〈兼〉、金峰人民政府主席石景濤分別管轄镸樂縣南北全境,但當時長樂縣的反動劫力仍十分猖獗,嚴重阻礙長樂縣的南北交通的橫貫,镸樂中區的沙京、嶼頭兩鄉的反動聯盟,由於這兩鄉地處交通要衝,對地下黨的南北聯絡和游擊隊活動構成直接威脅,當時閩中游擊隊和镸樂北鄉的交通線,只能通過壺井經迥旒峰鄉至灣橋這條狹長的地帶,國民黨縣政府屢次羅致旒峰鄉的地方紳士紳,督促鄉保長組成「自衛團」,企圖將旒峰鄉和沙京、嶼頭的反動勢力聯成一線,以阻止閩中地下游擊隊的活動。在此時關鍵時刻,旒峰鄉士紳和鄉保長保持清醒的頭腦,通過「民聯」地下成員和閩中地下游擊隊負責人鄭長賀同志取得聯繫,表面上保持嚴格的中立以麻痺敵人,暗中給游擊隊各種方便,地方人士還對附近村施以影響,做了許多爭取、聯絡和分化瓦解的工作,使旒峰鄉的東平、白眉、大厝、大架、峰頂五個自然村及周圍鄉村始終不受反對勢力的影響。在地黨領導下,這一地區群眾革命覺悟日益提高,真到镸樂「八一六」解放,這條地下交通線一直暢通無阻,從來沒有發生不愉快事情。〈詳見福建民族簡史第四號和長樂文史資料第三輯〉
撰稿:王任翔 補充:王心湖 抄寫:王為斌 聯絡:王文端 王克功
福州開閩王氏長樂旒峰白眉村支派世系昭穆(次房)譜序表:
子(ㄗˇ) 尚(ㄕㄤˋ ) 謹(ㄐㄧㄣˇ) 守(ㄕㄡˇ)
(長三房為『文章濟美』,詩以下相同)
詩(ㄕ) 禮(ㄌㄧˇ) 傳(ㄔㄨㄢˊ) 家(ㄐㄧㄚ)
唯(ㄨㄟˊ) 景(ㄐㄧㄥˇ) 遠(ㄩㄢˇ) 哲(ㄓㄜˊ)
益(ㄧˋ) 秉(ㄅㄧㄥˇ) 孝(ㄒㄧㄠˋ) 思(ㄙ)
懋(ㄇㄠˋ) 敬(ㄐㄧㄥˋ) 贊(ㄗㄢˋ) 熙(ㄒ一)
和(ㄏㄢˋ) 端(ㄉㄨㄢ) 宜(ㄧˊ) 繼(ㄐㄧˋ)
澤(ㄗㄜˊ) 均(ㄐㄩㄣ) 傅(ㄈㄨˋ) 良(ㄌㄧㄤˊ)
聿(ㄩˋ) 承(ㄔㄥˊ) 庭(ㄊㄧㄥˊ) 訓(ㄒㄩㄣˋ)
宗(ㄗㄨㄥ) 高(ㄍㄠ) 毓(ㄩˋ) 俊(ㄐㄩㄣˋ)
秀(ㄒㄧㄡˋ)興(ㄒㄧㄥ) 貽(ㄧˊ) 芳(ㄈㄤ)
族譜為王禮登先生手抄版,經本人與村中長輩確認後並加上注音,但部份還是有待詳查確認。
根據北竿鄉誌中記載,北竿王姓都為旒峰,只是坂里村為旒峰白眉村,另一支來自旒峰鄉東平村。
序-掀開坂里中沃境白馬尊王請靈簿首頁..村中耆老娓娓道出..
拜請 福州府長邑十四都 昌化鄉玄高里旒峰西境白馬尊王..
(按-後經查證【福州府志】【長樂縣志】先人應為口誤..《十四都》實為絃歌里..而長邑昌化鄉絃歌里是為唐武德六年西元623年時所用之地稱)..
旒峰村..在早期是很接近海岸的..後來海底上升..內陸擴大..因此地域擴張..
漸漸形成其他村落與地名..白眉村..東坪村..峰頂村..大厝村..大架村..樂平村..王朱以及演嶼等地名因而出現..
此時旒峰變成了此地區的一個通稱..而沿用至今..對外都自稱為旒峰王氏..
清朝至民國國民政府再至中共時期..多次沿革..又屬旒峰又改為鶴上又為沙京區..
至中共執政之後..才又改回長樂縣(市)鶴上鎮白眉村..而此地稱沿用至今..
坂里、白沙王氏宗親..都是為旒峰白眉村其中的大房、次房、三房裡..以及酒店尚分支、水圈系、水田系、祠堂系等之七房族人當中遷徒來北竿定居..
因此坂里、白沙就是同宗同族..才會有早年十五元宵互搶中沃境白馬尊王正爐..
後來協商..坂里為地主因而退一步..改為農曆正月十三擺暝..如此而來..
而定居年限..找尋到早年白馬尊王與平水尊王..兩廟都有一個鼎狀四腳香爐..
香爐上都雋刻著道光乙未年..(即西元1835年)..全村弟子敬叩..等字樣..
這是目前現有資料.最為早期的時間紀錄..
可知白眉王氏族人在坂里、白沙定居已有5-6世代並上溯依王氏族譜..可推算為【子】、【尚】字輩先祖..至今長達170餘年..
而遷徒方式..在旒峰白眉村與旗上之間地界裡..有多條小溪河流..早期依公..大公輩先祖經由此河流小溪..往返北竿與旒峰兩地經商..運載散裝貨物..至今還有小木船航行載運..(此事跡是經由口述歷史查証..38年國共內戰前..都還有往來..)
此次跟隨父叔腳步..首次回來旒峰白眉村老家..興奮也感動..探訪歷史的點滴..
拍下一張張原鄉風貌..與坂里村內現有老宅一模一樣..有種置身不可言喻之感..
唯獨時間倉促..未能完整紀實..只能以現有資料照片..給予討論..
<祖家門楹> 忠懿家聲遠 旒峰世澤長 拓土無諸地 開閩第一家
此為三房裡祖厝
尋根探祖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