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历代城垣考略

当世事变迁,沧海走马桑田,许多城市的历史业已缺席,更新的步调已让千城一面目魂不附体时,三坊七巷却还留着历史的痕迹。是啊,我们要寻找的不是那座称之为福州的城市,而是那座城市的福州。而三坊七巷做为这座城市的精神符号.依稀还存留着旧时的流光溢彩。历史,并没有遗弃城市,就像我们的心无法遗落三坊七巷。在这,失落的只是时光,而她的精神内涵,依然鲜活如昨,与随遇而安的建筑共同厮守着历史的三坊七巷。 (王知德供稿)
择最黄启权先生“福州历代城垣考略”
唐天复元年(901年),闽王王审知创筑罗城。《三山志》载:“王氏国闽,壁垒翳山,接櫓庇焉,
城益坚致矣。”开始出现“三坊七巷”的雏形。五代粱开平元年(907年),王审知又筑了南北夹城,因是月形,故又称月城。七重城门高大的城楼矗立在福州城的中轴线上,从此形成了“三山两塔”、“三坊七巷》的城市空间格局。
罗 城
《三山志》载:“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创筑罗城40里(《旧记》作52里)环子城外。”罗城全部用钱纹砖砌建而成,这在当时全国是少有的。设大门及便门16,水门3。罗城建后,城里住户大为增加,主要民房分别建在在街的左右两侧。此前,冶城故址已辟为“球场”(体育场)。《三山志》载:“冶山即今欧池山,唐刺史裴次元于其南辟为球场。”
罗城呈不规则圆弧形,东西宽给1.8公里,南北长约1.7公里,把晋安郡城围在城内。北面将冶山括人,成为全城的制高点;南面以安泰河为限,将大航桥以南形成的的居住区、商业区也括人。从此,福州遂有~J'l-两重城垣。内重是政治统治中心及官家居住地;外重是平民居住区和商业经济区。城内建筑强调中轴对称。城之北中轴大道两侧辟为衙署;城之南中轴两旁居民区分段围以高墙,称为“坊”,这就是坊巷格局之始。如今的“二坊七巷”、三牧坊、朱紫坊等就是当年的遗物。
据黄滔《天王寺碑》载:罗城大门8、便门9、水门3。其南曰福安门,福安之东曰清平门,西曰清远门;其西北曰安善门,安善之东曰通远门;其东曰通津门,通津门北曰济川门,其西曰善化门。水门3。注之以堰2,渡之以桥9。
至宋熙宁二年,既增筑了子城西南,罗城的西门缺不复作(丰乐门已为子城西门)。政和五年利涉门灾,罗城南门复废不治,二方雉堞湮没断绝,遂与夹城通矣。
原有8个城门,至明末清初存在7个:
南利涉门,双门。按即黄滔碑之福安门也,在今安泰桥北边。《万历府志》曰:“有重楼夹阁,阁之前为安泰桥,今门废、桥存。政和五年灾,此门遂废。”
东南通津门,曾名兼济。按唐时罗城此门至明朝尚在,俗呼津门,上有通津楼,即今津门路高节里路口,俗呼青门楼。《万历府志》曰:“前通津桥,今存。”
东海晏门,熙宁六年丁耸修;淳熙五年沈枢密复修。俗呼鸡鸭门,按即黄滔碑之清平门也。在今五一路之澳桥西,已废。
东北延远门,崇宁二年王祖道重修。按即黄滔碑之通远门也。《三山志》云:门外桥栏有石刻“通远”。今贡院前,中山路东北的北院后,俗称延远境。
北永安门,熙宁三年程师孟得修。按即黄滔碑之济川门也。在旧怀安县治后,俗名永安境(今钱塘巷附曾名永安境)。《正德府志》曰:“即今怀安县之后,永安境内外有细柳桥、西千骑桥,俱废。”
西北安善门,闽王王审知建,上有楼。熙宁三年修,绍兴七年复修。按即黄滔碑之安善门也今西湖。《历府志》曰:“门在西湖旁。以势考之,当在今北后街营尾地也。”
西南清远门,今俗呼鸭门。崇宁三年修。按即黄滔碑之清远门也,在今鸭门桥北,澳门路的光禄坊口。《德府志》曰:“前桥呼为澳门桥。”《万历府志》曰:“中有丰乐门、金斗门,俱废。”
又按黄滔碑,西有善化门(在今西门善化坊),所以不存,因为宋熙宁二年增拓子城,以此门为子城门,名为丰乐门了。
夹 城
《三山志》载:“梁开平元年(907)[《闽录》作二年,后诸郡志相沿],王审知初筑南北夹城(南夹城在宁门东西一带,北夹城在严胜门、遗爱门一带,,谓之南月城、北月城。”这时,福州城呈现钱纹砖城。南城大门硬个:一日登庸,一日道清,而且垒砖甓,设悬门,外楼橹70间,便门6个,水门2个,浚濠以通潮汐。北城大门也是2个:一日道泰,一曰严胜,设便门5个。夹城周围26里4800丈。夹城建成后和罗城连成一起,城内具有相当规模,把屏山、乌山、于山三个制高点都围在城中,很大地提高福州城的防御能力;连七塔也都围在城内,使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都大为丰富。
至明末初尚存城门6个:
南宁越门,《三山志》曰:“双门,梁开平二年闽王审知作,名登庸;长兴二年,延钧改为闽光。”按即今南门兜。
东南美化门,水内步门,《三山志》曰:“水步门内西通登瀛坊‘即今鳌峰坊,,有横门,俗呼上门,有土墙,南走至美化门;西遂逾九仙之麓,抵宁越门。”《万历府志》曰:“美化门,今废;水步门,今存。”按水步门,一名利津门,后作水部门,在城东南,今五一北路福新路口,俗呼水部门兜。
东北井楼门,按门内有七穿井,因以为名,在城东北。《正德府志》曰:“今存。”
北严胜门,旧传朝刘宋时有严胜者居此,鬻米,取息极薄,太守以旱祷雨,遂以名门。宋崇宁四年叶棣修。按严胜门,在屏山东折西南,逾二十寻.在今华林路东段,已废。《万历府志》曰:“即今北门,疑有误。”
西北遗爱门,《三山志》曰:“旧名升山,治平元年元绛作;明年,遂更今名。”按即今北门兜。
西迎仙门(或作宁仙门),《三山志》曰:“门外通怡山。梁时王霸升举,故名。”按即今西门兜。
府 城
外城经过宋代的三次葺建,尚未完全修复。元至元年间又遭堕毁。到元至二十四年(1364年),平章陈友定稍加修缮。明洪武四年(1371年),皇帝命驸马都尉王恭重建城垣。王恭在夹城、外城的旧基上调整,修砌石头城,北跨越王山为楼,曰样楼(即镇海楼);南面循着外城,绕乌石、九仙二山而围,广袤方10里,高2 丈1尺有余,厚1丈4尺,周3349丈。城上敌楼62个,警铺98座,堞楼2684座,后人称为府城。
洪武六年,福州中卫指挥李惠等又加修建,增建城橹,环城俱加屋盖。这时城垣十分壮观。成化十九年(1483年),一场特大风雨,把楼橹摧毁殆尽。巡按汪奎等规划修葺,恢复了旧观。正德年间(1506—1520年),又经过一次重修。嘉靖二十八年(1559年),为着防止倭寇的骚扰,增筑敌台36个,并修了环城堑濠,深7尺半宽10丈、长3300余丈。万历十年(1582年),再一次重修,共建了7大城门。
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总督李率泰国防火需要,拆换了城屋,增筑垣墙,高2丈4尺、厚1丈9尺,建窝铺264座、炮台93座、垛口3000多个、马道5530余丈。康熙三十年(1691年),总督郭世降重建了西、南两个城楼。雍正五年(1727年)、九年,相继重修,增筑女墙。乾隆十六年(1751年),总督哈尔吉善、巡抚潘思榘又进行重修。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督抚又重修城垣;竣工后,将山川形势,以及坛庙、官署、坊乡、衢路、桥梁,绘成《福州清代山川池图》。道光年间进一步大修,使城垣基本完好。同治五年(1866年),又修筑了南城,留下“同治丙寅南城”城砖。
府城城门凡7,各门皆有瓮城重关,且皆东向,内销售员有垣。表曰:
南门,即旧南夹城之宁越门,在九仙桥附近。
北门,即北夹城之遗爱门。
东门,即旧外城之行春门,本名东武。
西门,即北夹城之迎仙门,亦名怡山门。
水部门,即旧南夹城之水步门,在城东南。按水步门一名利津门,是夹城东南之内门。
汤门,在城东迤北,即旧外城便门之汤井门。
石城之外,某些冲要地又筑瓮城,亦有门,可关闭。
福州城垣一直保存至民国初。那时在南门外可望见瓮城;进城还有还珠门、鼓楼。民国3年(1914年)许世英修建福新路,才拆了水部门。民国8年(1919年)修环城路,又拆了西城墙。民国17年(1928年),国民党省政府决定兴建城区主要马路,南门城市墙基本拆除。1952年修建鼓屏路时,又最后拆掉鼓楼;以后,又陆续拆掉环城路的城墙。至此,福州IH城几乎尽毁,只在地下留有一些残垣断壁。
(原载《福州城市科学》)
“晋安”由来与福建、台湾历史渊源
王立民
今天的福州市在历史上曾有多个名称。自东汉末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至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5)曾名晋安、丰州、泉州、闽州、建安、建州、福州等。但它只是郡(州)的所在地,下辖有多个州(县),有时除今福建省范围外还扩大到浙江南部和广东东北部,所以在当时它的名称可算为全省性的名称。
据“八闽纵横”等史书载:东汉末年在今福建境内已设立侯官(治所在今福州)、建安、(治所在今建瓯)、汉兴(治所在今浦城)、南平、建平(治所在今建阳)五个县。三国时福建属吴,永安三年(公元260年)设立建安郡,属扬州管辖,郡下有九个县。晋代分为建安、晋安两郡均属扬州。建安郡治所在今建瓯,下有七县;晋安郡冶所在今福州,下有八县。南朝宋、齐、梁、陈时期(公元420—589年)福建境内曾出现建安、晋安、南安三郡、下各有属县,但晋安属县最多都属扬州管辖。后又把晋安改为丰州。
隋朝灭陈后,把丰州改为泉州,废除建安、南安两郡为县,划归泉州管辖。这时泉州不是今泉州,州治在今福州。它是代表福建全省的名称。也就是说那时的泉州前身就是晋安,因此就是代表全省的名称。随大业二年(公元606年)把泉州改为闽州,下设闽县、建安、南安、龙溪四县。次年又改名建安郡,郡治仍设闽县,即今福州。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建安郡为建州,后又改称泉州。景云二年(711年)又改名闽州。把泉州这名称移给现在的泉州。开元十二年(725年)改闽州为福州,这时福州这名称才第一次出现。从军事辖区来讲和晋安一样,福州都督也可统率泉州、建州、汀州。因此,福州和晋安一样都可代表全省性的名称。
台湾是我国最大的海岛,对福建关系特别密切,据南宋赵汝适诸《番志》记:宋代“泉州有海岛,曰彭湖,隶晋江县。”自南宋至清光绪间、台湾在行政、军事上基本都属福建管辖。南宋时,在彭湖“置兵立戍”隶属晋江管辖。明代更被列为国防前线、设兵戍险。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被荷兰人侵占,康熙元年公元一六六二年由郑成功收复,改名“东都”设承天府,下置天兴、7/年两县,在彭湖设安抚司。郑成功儿子郑经统治台湾时,把东都改名东宁,升天兴、万年为州。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奉旨平台。次年清朝决定设台湾府,把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福建布政局。台湾从以纳人大清版图。施启秉以军功授左都督,后任提督军门,驻凤山(今高雄县)。长子施世榜。凤山县学拨贡生袭职兵马司付指挥。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集众兴修水利,即台湾有名的八堡圳,东西长xk-l-余里,灌一百零三庄,约一万九千余甲,圳道纵横于彰化县八堡之野,为清代全台第一大水利工程,惠及台民、功德无量。连横《台湾通史》有其专传。施琅次子施世魁为凤山县武生;四子施世黻为诸罗县武生,康熙乙酉科回福建乡试中四十七名武举。19康熙间台初创科举,直至被Et本割占止,台湾人武举仍归来福建参加乡试。要考进士得来福建再进京会试。雍正元年(1723年)清政府折诸罗县。置彰化县(取“显彰皇化”之意)。清朝一代台湾学子回京会试登第进士者有三十一人,其中一人武进士。清末回福建巡抚移驻台湾,名叫“福建台湾巡抚”。增设番司一员,亦名“福建台湾布政使”。台湾虽然名义上设省,实际上还没有从福建省全部分开,台湾人要参加科考仍得回福建试。抗日战争胜利台湾重归祖国怀抱。公元一九四六年才设台省行政长官公署。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