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分水雄关:闽浙边界有无之中——福鼎文史漫笔之三

2024-06-16 08:15:59来源:福鼎作家协会白荣敏

打印 字号: T|T

        闽山浙水本无边界。

        清版《福鼎县志?沿革》载:“福鼎古属扬州,旋为越地,秦汉以下隶郡隶县隶州,变革不一。”这里说的扬州,为古代“九州”之一,是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尚书?禹贡》:“淮、海,惟扬州。”《周礼?夏官?职方氏》:“东南曰扬州。”到了《吕氏春秋》,《有始览?有始》篇中说:“东南为扬州,越也。”
        说到“越”。越为生活在长江以南的一个古老的民族。“越族分布得实在太广了,从东南沿海一直延伸到云贵高原。这么辽阔的领域里,居住者一个族类相近的大族系——越!”(沈克成《族称“越”字源流考辨》)由于他们之间互不统属,所以各地区越人有不同的名称:长江口东南一带的称于越(於越),今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的称闽越,今两广、江西的称南越、扬越……人们惊讶其种类之多,便用了一个略显夸张的词——“百越”。“百”者,极言其多也。
        沈克成先生说,越人当年生活在一片蛮荒之地,他们喜欢在身上刻各种飞舞的龙蛇之形,并像鸟儿一样巢居在树上。他们使用一种被称作“戌”的神奇的大斧,因此被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华夏人称为“戌人”。《说文》:“越,从走从戌。”
        越人,一群使用大斧的人。相传居住在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的闽越人还善于使舟和水战。
        这样的一群人,生活在古闽越地,他们手拿大斧,一阵子从“泰顺”跑到“桐山”, 一阵子又从桐山跑到“苍南”,追逐野兽,开垦土地;或者一起驾船来往穿梭于沙埕(属闽)与对岸的下关(属浙)之间,他们一定不知道脚下经过的将是一个闽浙两地之间的关口(陆上叠石关、分水关,海上沙关)。
        他们本来是同一个血统,同一个部落。走过春秋,走过了战国,终于有一天,他们名义上被分开了,成了两个国家的人。
        “公元前334年,楚国灭越,越国一些贵族遗胄退到浙南和福建,各称王称君于一方。秦统一,曾下令废除这些所谓越王勾践后裔的王号,将他们名义上纳入郡县体制,但并没有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公元前202年,汉朝廷封闽越族首领无诸为王,不久又陆续将王国一分为三:浙南为东瓯,福建为闽越,闽西粤东一带为南海。”(林校生《两汉三国移民》)闽东福鼎被划归闽越国。
        这次东瓯国和闽越国的划分是否以分水关为界,我没有在史书上找到详细而具体的记载,更没有找到可以作证的实物。
        但“州县之设,有时而更”(清《福鼎县志》引郑樵语),作为划分不同国家领土的界线,边界除具备最根本的地理特征外,还具备与生俱来的政治特征。“山水之秀,千古不易。”(同上)地球表面本无边界,只是在有了人类并建立了国家之后,才用想象性的界线把地球表面人为地划分成不同的区域,用以标示每一国家在地球表面的范围。所以,边界从一开始就具有政治性。
        而政治的操作是善变的,是随着时代发展的具体情况而不断变化的,所以,闽浙两省之间在古代的分分合合,真是一言难尽。
        历史的脚步走到了唐、五代。一个名叫王审知的人登上了福建历史的舞台,他的名字也与闽浙之间的分水关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方舆纪要》载:“叠石、分水二关,俱闽王时筑,以备吴越。”(参阅《福鼎县志?古迹》)
        唐僖宗光启元年(885),黄巢义军王绪占光州,王审知(862-925年)与兄王潮、王审邽带固始五千乡民从义军入闽。乾宁五年(898)朝廷任王审知为武威节度使。王审知治闽其间,节俭自处,选任良吏,省刑惜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注意兴修水利、发展农业、兴办学校、发展海上贸易,使福建经济、文化得以很快发展。天复元年(901),诏宗封王审知为琅琊王。唐亡,后梁太祖于开平三年(909)封王审知为闽王,闽正式建立。
        史载,王审知处理边民动乱,力求“化战垒为田畴,谕编甿于仁义”。按照这个说法,他是不会兴土木在分水关建造关隘的;但细想之下便可以理解,他的这个战备措施是为了闽中百姓更好地休养生息。这与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灵魂是相通的:战争是为了和平。
        我们去分水关看一看吧,看了,就知道为什么王审知要在这里建关隘,建城墙了。
        车出桐山盆地走104国道往东北方向,开始爬坡,15公里长的山坡尽头,就到了分水关。站在高处,目光向着东海的方向,顺着延伸的山峰,山脊两边的闽地和浙地截然分明矣。
        分水关古城墙就在我们的脚下蜿蜒。考古学者的结论毋庸置疑质地告诉我们,这就是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城墙,并把它叫做防御墙。有了这雄伟的防御墙,相对强大的吴越国,想越过分水关攻打闽国就变得异常艰难了。
        有意思的是,一条古驿道与防御墙成90度交叉,防御墙生生地透着一个圆拱门,让古驿道穿墙而过。
        古驿道由块石铺就,时光把块石的表面打磨得光滑,因为有了新的现代化的交通要道替代,被毁弃的古驿道路面长满了青草和苔藓。消逝的时光里,这条古驿道承载了数不清的来来往往,它见证了分水关,既是古代福建防御外敌入侵的军事关隘,同时又是闽浙两地重要的交通驿站,中原文化通过这个孔道进入闽地,使福鼎成为福建最早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地区之一。
        望着这样的古迹,我们不免心生感慨:山水相连,一墙如何就能分割?人情相通,一关如何就能阻断!闽浙之间的人民百姓,哪一天断过来往!
        只是,有了这样一个关,在心中,人们寄托了多少别样的情——
        北宋元祐进士、浙江瑞安人许景衡《分水关》诗曰:“再岁闽中多险阻,却寻归路思悠哉。三江九岭都行尽,平水松山入望来。”有了关卡,便有了异乡之感,平生了思乡之情;南宋绍兴进士、莆田人黄公度《分水岭》诗曰:“呜咽泉流万仞峰,断肠从此各西东。谁知不作多时别,依旧相逢沧海中。”有了关卡,便有了异地之感,平添了惜别之情。
        而更多时候,人们不愿意有那么明晰的边界观念:“一道泉分两道泉,层层松栝翠参天。鹧鸪声里山无数,合向谁家草阁眠?”(清?盘江逋客《分水关》)
        是的,山水之秀千古不易,而闽浙边界有无之中。


 

上一篇:叠石关访古
下一篇:福州古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