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 一位老人和《温州日报》的43年情缘
编者按
《温州日报》创刊于1947年5月1日。今年“五一”前夕,一位88岁老人将自费订阅43年、每期收藏完好的《温州日报》,捐赠给母校温州大学。15968期报纸见证了一位老人对党报不离不弃的热爱和信赖。这份浓浓的情感,是献给《温州日报》创刊76周年最珍贵的礼物,也必将激励着我们一代代温报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办好党报。

阅读《温州日报》,是王顺德夫妇每日的必修课。杨冰杰 摄
这是怎么做到的?连续自费订阅《温州日报》43年,全部保存完好。他的女儿说,家里最好的房间都是用来收藏《温州日报》的。
这位老人叫王顺德。近日,88岁的王顺德将连续43年订阅、收藏的《温州日报》捐赠给母校温州大学。
王顺德捐赠的报纸共15968期。从1980年5月1日《浙南日报》复刊的试刊1号(总第5559期),至2022年12月31日《温州日报》(总第21527期),所有报纸都被精心打包放置。“一直以来,我引以为豪的就是坚持自费订阅党报。”王顺德告诉记者,此次将报纸捐赠给母校,为自己几十年的心血找到了理想归宿,甚是欣慰。
“很感动!”温大图书馆副馆长周志峰表示,像王顺德老先生这样近半个世纪成体系收藏同一份报纸的,很少见,他捐赠的报纸将纳入温大地方文献中心,成为珍贵的资料。
光阴似水,报纸见证了岁月。
“收藏报纸就是收藏历史。”对于王顺德而言,报纸并非读过就放过的泛泛之物,而是贯穿他一生的执着与热爱。
他是忠实读者,年年订阅《温州日报》
1980年5月的一天,王顺德像往常一样踏着龙湾永昌中学的下课铃声走出教室。无意间,他在办公室发现一份《浙南日报》。王顺德眼前一亮,报纸上一则复刊启事赫然入目:“根据温州地区决定,本报于今天5月1日开始试刊,每周二期,7月1日起正式复刊,每周六期,请读者向当地邮局订阅。”短短一则启事,让王顺德愣在原地,久久难以平静。
“停刊了这么长时间,这一天等了好久!”当记忆的闸门拉开,王顺德依然难掩激动之情。那一天的感动和兴奋,成为他收藏《温州日报》的起点。
在那个单位订报占大头的年代,“王顺德老师自费订了《温州日报》”这件事很快远近闻名。街坊邻居想要查阅资料、寻找文件等,都会来求助王家这间民间“档案馆”。但凡街坊邻居提出“将报纸拿回家看看”或者“拿到复印店复印一下”,王顺德总是盯着报纸一脸不放心,而后千叮咛万嘱咐:“别把报纸弄坏了”“要马上拿回来给我啊”……
对于王顺德而言,报纸不仅是获取信息的途径,更是感知时代变迁、关注社会热点的窗口。王顺德喜欢在报纸上用红笔做批注,记录当时的所思所感,并与家人朋友分享报纸上的新闻、知识和趣事。
“我爸爸对《温州日报》格外重视,爱护有加,生怕弄坏了。”大儿子王身康说,小时候,经常看见父亲读完报后,小心翼翼折叠存放,连外出都念念不忘让家人收好报纸。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1990年5月是《温州日报》复刊10周年的日子,王顺德接到通知,他和我市另外8位读者被评为《温州日报》“最佳读者”。“我是唯一一个收集了10年日报的读者。”回忆过往,王顺德的话中仍是满满的开心。他告诉记者,正是那次的获评,让他决定把存报这个习惯,一直进行下去。
多年阅读党报的习惯,也让他成了关心时事的热心人。2003年5月12日,温州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王顺德一拿到报纸就认真阅读大会的报道。“一港三城”“东海时代”“人均GDP3000美元”,这些动人的字眼,让他耳目一新。他从书架上翻出十几年前的《温州日报》,“那个时候我们讲得最多的是奔小康,没想到今天我们已经小康了,相信以后我们的生活一定会更美好。”
2010年7月,王顺德获评“《温州日报》复刊三十周年暨首届读者节”十佳读者。“日报表扬了我,对我有很大的激励作用。”王顺德捧着奖杯说,“这是我的传家宝,比什么都宝贵。”

王顺德赠报仪式日前在温州大学举行。
他是通讯员,用文字书写温州之变
作为《温州日报》的读者,王顺德每天都在浓浓的油墨香中阅读新闻,在一篇篇报道中感受温州的历史变迁。那一个个铅字令他萌生了“投稿”的念头。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自己看到的和想说的写下来,帮助更多人。”王顺德坦言,时代瞬息万变,但唯有文字能留存在报纸上,成为一种印记。
1984年4月5日,对王顺德来说是难忘的日子。他在《温州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秧田上的尼龙薄膜》的文章,文字简洁有力,展现乡风文明的进步:“到了今年,大批新买的尼龙薄膜已在村外的田野上遮盖着了。上面没写着任何记号,洁白照人。还有一些农民科技户,去秋剪来番薯藤压插在园地里过冬,上面就盖着尼龙薄膜,冬去春来几个月了,薄膜至今仍在苗园里好好的。乡风文明,谁还去偷几块尼龙薄膜呢?”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机场公路的茅竹岭路段易发交通事故,引起了王顺德的注意。1992年11月10日,他在《温州日报》上发表了《这块拦路石为何不搬》的文章,指出茅竹岭路段是在沿江山坡上开凿出来的险要路段,交通事故易发。可是路旁江岸上却有两块巨大石头占据近3年,减小了路面的宽度,增加车辆交汇的难度。文末写道:“望有关部门抓紧搬掉‘拦路石’,方便过往车辆。”关注民生、爱家乡的情怀跃然纸上。
十余年间,王顺德陆续发表了《新春游海涂,此处最便利》《插秧》《雨中泪——本报发行员曹苏娟的人生片段》等作品,书写时代变迁。其中,《雨中泪——本报发行员曹苏娟的人生片段》被评为《温州日报》好新闻。
“能在《温州日报》上发表文章,是一种荣誉啊!”在王顺德看来,温州每一天都在变化、进步。用文字记录历史,见证喜人的变化是一种幸福。而作为老百姓,文章能登上党报更是荣幸之至。
他是收藏家,旧居藏报守护一生珍爱
王顺德的老宅在龙湾区永中街道,两层砖泥结构,门边一副对联“向文化进军,为人民服务”,贴了几十年。二楼从前厅到房间,一捧捧的报纸充满岁月气息,每个角落都承载着他与报纸的珍贵回忆。其中,从1980年到2003年的《温州日报》,更是被精心地存放在柜子中。
“这还是当年报社‘送’的柜子。”小女儿王晓康笑着说,起初报纸都被父亲存放在谷箱里,后来用日报的奖金买了两个柜子。“我爸爸平时很省,买柜子却要挑最好的,一点也不心疼钱。”
柜门开启,历史解封。在泛黄的纸张上,不同字体的报头、各种风格的版式让人得以窥探逝去的岁月,感受被历史镌刻的痕迹。“1980年的在这里……这些是1999年的……”王顺德轻轻拂去浮尘,确认着每层报纸的年份。角落里,安放着一个个大小不一的樟脑丸。
“这些可都是宝贝啊!”触摸着精心保存的报纸,王顺德喃喃自语。
二女儿王卫康告诉记者,1994年特大台风夜,别人家都忙着搬家具躲台风,他们全家尽顾着抢救报纸。“这老房子,爸爸多少年不出租,就是为了保护那些报纸。”
“爸爸订报阅读的习惯给我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看书读报中培养了我们一家良好的学风。”王晓康说,他们兄妹三人都有从事文字工作的经历,而且看报读书的习惯也一直延续到下一代。外孙陈绿洲在复旦大学读书期间,曾是学校在校借阅书刊量最多的学生之一。现在,他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德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博士后,在美国普渡大学任副教授,并在SCI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外孙女朱悠然在北京上大学的第一个周末,就去首都图书馆办了借阅证,每天坚持阅读。
在这个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对于王顺德来说,报纸依然是他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寄托,更是一种情怀。这份情怀,是一种对过去的回忆,对知识的热爱,更是对《温州日报》的珍视。
正如王顺德所言:“收藏是因为爱好,说明收藏的东西是好的,我会继续收藏《温州日报》。”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