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1王十朋的剡中诗及其特色

2023-04-19 20:17:20来源: 吴宏富 文史拾贝

打印 字号: T|T
【按】本文刊于该书,文字以该书发表的为准。中国知网可以查阅。
 
【摘 要】剡中即今浙江嵊州市、新昌县。剡中诗是指王十朋十年九赴太学、两度入剡任师席期间吟颂当地风物的诗篇,计90余首,从内容上可分为山水诗、咏物诗、从教诗、寺观诗、情感诗、咏史诗。他的剡中诗题材丰富,写实为主,语言质朴,古典今用,崇尚理趣,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检索文献得知,本文是首次涉及王十朋的剡中诗领域,旨在抛砖引玉,引起方家的关注。
 
【关键词】 王十朋;剡中诗;艺术特色;史料价值
 
       王十朋(1112―1171),字龟龄,号梅溪,浙江温州乐清人。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和爱国名臣,被宋孝宗赞为“南宋无双士,东都第一臣。”因秦桧专权,46岁前隐于乡间讲学,无心出仕。秦桧死后,绍兴二十七年(1157)46 岁的王十朋以万言《廷试策》一举殿试夺魁,被宋高宗亲擢为进士第一,即状元。之后为官15年,历任绍兴府签判、秘书省校书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司封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兼崇政殿说书、国子司业、起居舍人兼侍读升侍讲、侍御史、起居郎,以集英殿修撰出知饶、夔、湖、泉四州郡守,除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卒谥“忠文”。《宋史》卷三八七有传。他为官勤政清廉,政绩斐然,一生博究经史,工诗善文,在世六十个春秋共留下2100多首诗歌和近500篇文章,有54卷《梅溪集》传世,同时被收录入“大四库”(文渊阁《四库全书》、专呈乾隆帝御览的摛藻堂《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和“小四库”(《四部丛书初编·梅溪王先生文集》),今人编辑80万字《王十朋全集》,是一位以气节文章彪炳史册的伟人。宋代理学家朱熹在为王十朋所作《梅溪王忠文公文集序》称其诗“浑厚质直,恳恻条畅,如其为人”,赞其人“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并将他与诸葛亮、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五君子相提并论,说:“海内有志之士,闻其名,诵其言,观其行,而得其心,无不敛衽心服。”南宋永嘉学派代表叶适称王十朋:“自绍兴庚辰至乾道辛卯,公名节为世第一,士无不趋下风者。”《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九称:“十朋立朝刚直,为当代伟人。今观全集,淳淳穆穆,有元祐之遗风。”当代著名国学大师南怀谨先生推崇王十朋:“从其生平之学问、德业、事功而言,则先生之功名,已为南宋第一状元。”
 
一、缘结剡中
 
王十朋与剡中有缘。
 
       因家住乐清,自绍兴十五年(1145)如临安(今杭州)赴补太学,至绍兴二十七年(1157)得中状元,12年间(其中两年因父亡居家守孝)往返于临安、乐清两地,剡中是必经之处。
 
       在新昌,他追随晋唐先贤之风,寻觅刘阮遇仙踪迹,三次拜谒江南第一大佛。入仕后任绍兴府签判于1158年所作的《会稽风俗赋》多处歌咏新昌的秀山佳水,如“南明嵌崆,宝相涌兮。南岩嵯峨,海迹古兮。浮屠则道林、灵澈,神仙则刘晨、阮肇”;同时,称颂了“以孝悌称”世的宋代新昌县令陈槖(字德应),记录了刘阮遇仙传说、新昌石昉灵柘墓逸闻等。新昌《东志略》即引用了王十朋的《会稽风俗赋》“沃洲、天姥,眉兮、目兮”。王十朋给新昌直接留下了八首诗,即《过新昌》《观石佛》《关岭遇雪》《关岭旅邸观林同季野去秋题壁》《柘溪道傍有斑竹百余挺潇萧洒可爱与先之赏玩移时因念乡间无是种约异日移其根予戏诵君看江上千竿竹不是男儿泪点班之句遂发一笑既而作数语解异世妇人之嘲且志不必移根也》《题
 
        刘阮祠用过仙人渡韵》《乙丑冬西游观南明石像作诗一绝至壬申十月四日复往观焉和前韵并书于佛阁》《宿石佛》。此外,还在《西征》中总结性称美新昌风情。王十朋与当时新昌的李县丞互通书信,留下了《答新昌李县丞(结)》一文。王十朋十分推崇新昌源溪张氏始祖张浚(字德远,封魏国公)。王十朋与张浚两人志同道合,互有知遇之恩。王十朋十分敬重这位抗金老将的高风亮节而求其字,张浚书 “不欺室”三字以赠,王十朋匾于室中用以自警。王十朋回信致谢,写下著名的《宠示室铭帖》,成为流传至今的唯一墨宝。新昌南明街道有个元岙村,《新昌县地名志》载:“张姓为主,源溪张氏始祖张浚,南宋宰相,其四世孙张瑞山从县城迁居龟岩,明初建有张氏宗祠——仆射祠。”
 
       在嵊县,王十朋两度入剡担任师席。绍兴十八年(1148),王十朋与嵊县学子周汝士一起上太学,同入上舍,志同道合,在学业上互相切磋、互相砥砺,在生活上互相关心,成为同舍契友。王十朋在参加礼部考试时,因力主抗金、收复失地的思想,得不到以秦桧为首的主和派的首肯而落榜。周汝士中四甲第三十八名进士,登上了王佐榜,但他慧眼识人,很欣赏王十朋的才华,当年便盛情邀请王十朋到嵊县东曦门(今剡湖街道),在周氏兴办的渊源堂义塾和周汝士家塾任师席,讲学授课。王十朋以他的饱学多才和在梅溪设帐的经验,兢兢业业,诲人不倦,把渊源堂义塾办得井井有条,使渊源堂义塾名声大振。除周门昆仲子侄外,远近学子也慕名负笈前来,可谓桃李葱茏,盛极一时。周氏家族登进士榜者有六人出于王十朋之门。南宋《剡录》卷一载:“剡周氏作渊源堂……时永嘉王公十朋居师席,台、温秀士咸在馆塾。”民国《嵊县志》卷十八《寓贤》载:“十八年,汝士第进士,延十朋为义塾师,远近名士多从之游。”《嵊县志》(修订本)亦载:“绍兴十八年,乐清名士王十朋应县城周氏渊源堂义塾礼聘为师,远近从学者甚众。教授生徒,开一代学风。”为此,笔者在拙著《南宋大贤王十朋剡中诗文集》中加以总结提升:“王十朋为南宋时期嵊县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推动嵊县文教事业进入了一个新高潮。”
 
 
民国许昭《剡溪图》
 
        对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这次入剡,未见《梅溪集》在渊源堂义塾从教的明确记载,仅有赴补太学、途经新昌、嵊县时留下的一些吟咏名胜古迹的诗作。可能逗留时间短暂,37岁的王十朋要赶着去赴补太学的原因吧。
 
      而绍兴二十三年(1153)这次入剡则不同,在《梅溪集》中就可以看到确切的来、回、住等各方面的记录及其诗文。绍兴二十三年(1153)三月十日,王十朋离家前往,三月二十五日到达剡溪。来到剡溪后,便去拜访太学同舍周世修(字德远)。周与十朋有八年同舍之谊,
 
      如今已有五年未见面。同窗相逢,分外欣喜。两人时常聚首畅谈,纵论时势,很是融洽。周德远天性好善,此时他正在剡溪开办“渊源堂”(剡溪书院)教授生徒,“渊源堂”之右另有一堂,十朋与周君及其生徒每日里饮文字于其间。王十朋为塾内斋、轩、馆、室等命名,大多出自杜甫的诗句,可见王十朋对杜甫其人其诗,可谓颂扬备至,钦敬不已,同时展示了王十朋博学慎思的学术功底。在书院共110多天,七月二十三日告别南归乐清。在这不足四个月的时间里,王十朋参加了周汝能(字尧夫)家塾的开馆挂额仪式并赋诗《书院挂额展筵雅会也戏集诸堂轩斋名作诗》;在剡溪书院讲授之余,与周世修(字德远)、周世则(字德贻)等游览当地名胜;期间还为周氏渊源堂、细论堂作记,并为乃祖作《周府君行状》,同时写有《渊源堂十二诗》《书院杂咏》《剡溪杂咏》等诗70余首,加入途中所作,共80余诗剡溪诗,皆入《梅溪集》。据此,笔者立足剡中,挖掘忠文公在嵊县、新昌一带所流传的诗文墨宝,裒辑吟剡诗文110余首(篇),结集为《南宋大贤王十朋剡中诗文集》,较为全面地再现了王十朋在剡中的活动行踪、从教功勋和盛称剡山剡水“蕴秀异”美景的吟咏佳作,从而弥补了新、嵊两地无王十朋研究专著的空白,具有较强的地方文献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尤其可贵的是搜寻到了散落于方志、报刊和民间宗谱中的不少佚诗佚文(题赞、谱序)等,来源翔实,可补《梅溪集》之缺。
 
       王十朋在剡期间在星子峰结庐读书。王十朋离嵊后,读书处被当地人敬奉为庙,俗称大王庙,塑有王十朋神像,以示纪念。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