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2王十朋的剡中诗及其特色

2023-04-19 20:20:17来源: 吴宏富 文史拾贝

打印 字号: T|T
【按】本文刊于该书,文字以该书发表的为准。中国知网可查阅。
 
二、剡中诗的内容
 
      王十朋的诗歌立意高远,清新隽永,精品佳句比比皆是。其诗作的思想性、艺术性在宋诗中堪称一流,实乃宋诗的一代大家。王十朋的剡中诗大多是从家乡赴补太学、在剡两度任师席以及到绍兴就任签判途中所作,留下了90余首吟剡诗篇。尤其是在嵊周家渊源堂义塾坐馆授业和在剡溪书院任师席期间,“十朋亦爱剡山水,日登眺以诗文自娱。”他的剡溪诗题材丰富,写实为主,语言质朴,崇尚理趣,为贡献于剡中最多的历代文化名人之一。
 
        王十朋的剡中诗主要分为六类:山水诗、咏物诗、从教诗、寺观诗、情感诗、咏史诗。其中山水诗、咏物诗占大部分。
 
(一)山水诗
 
      剡中灵山秀水,仙姿丽质,早成为人们向往的胜境。所谓“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
 
      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的景色,主要是指剡溪两岸风光。王十朋盛赞“剡中佳山水,为东南州之眉目”,其游览剡中名胜古迹所写下的诗篇,吐属不凡,局境开朗,高情远意,读来赏心悦目,表现了他或寓乡愁国恨于一体、或融淡泊隐逸为一炉的诗家情怀。
 
      王十朋赴补太学途中,每经一地,皆有诗记其行迹。这些诗歌对于了解南宋时期这些地区的地理景观、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价值。王十朋借助山水舒缓苦痛,陶冶性情,从而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展现了他的内心情感和精神寄托。
 
绍兴十五年(1145)冬,34岁的王十朋首赴京城临安(今杭州)太学读书。抵新昌境内,关岭的险峻,天姥山的风光,刘阮遇仙的传说,宝相寺(今新昌大佛寺)的“江南第一大佛”的庄严,无不给王十朋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使王十朋的“乡关之恋”油然而生,遂作《过新昌》记述。诗云:
 
杖履登关岭,山行无住时。
客情浑在眼,乡思苦关眉。
石现金仙像,溪蟠阮肇祠。
越山都几点,收拾上新诗。
 
     “杖履登关岭,山行无住时。”诗人行旅匆匆,已不知借杖履跨越了多少崇山峻岭,与脚下路程一同累积的,便是思乡之情。这种情思溶于混浊的泪眼,挂在微锁的眉梢,即使有“石现金仙像,溪蟠阮肇祠”这样奇美的景致,也不能引起诗人多少流连。作为一个匆匆过客,他只想在赶路的同时把山间景色都收入自己诗句中。当然,这些诗句一以贯之的仍是不尽的乡情。 
 
       浙东唐诗之路第一关——关岭,位于浙江新昌、天台两县的交界处,处于古驿道上,自古为军事要隘,历史上就颇有名气。同在关岭,秋赏景,冬赏雪,其乐无穷。一个小小的关岭,在王十朋吟咏新昌的八首诗中,有四首诗提及,“杖履登关岭,山行无住时”,“路近剡溪春雪深,此行有愧子猷寻”,“去岁还家秋正杪,今年行役暑初残。”“细雨蒙蒙入关岭,旅邸重寻旧题字”。足见这个天姥山南端的小镇,其风光是何等迷人,令人流连忘返,在王十朋十年九赴太学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十朋一到嵊县,即吟《剡溪》诗一首:
 
千古剡溪水,无穷名利舟。
闲乘雪中兴,唯有一王猷。
 
      诗中“闲乘”,《剡录》及历代嵊县志均作“乘闲”。此诗以晋朝王子猷雪夜泛舟访戴安道故事,抒发自己到剡溪知友处潜心讲学的情怀。而特别有名的是《剡溪春色赋》和《大嶀山赋》等,赞扬嵊县溪山之美。
 
      剡溪不但山秀水丽,而且名贤辈出,在王十朋赴太学生涯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吟颂不断。请看:
 
      剡溪未起子猷寻,空对溪山恨满襟。——《孙子尚过明庆以诗见招未及往次韵》
 
    路近剡溪春雪深,此行有愧子猷寻。——《关岭遇雪》
    乘兴剡溪寻故人,久别相逢杂悲喜。——《西征》
    暂从剡水高人隐,行继澶渊盖世功。——《高和叔生日》
 
     来归从剡溪,山水颇涉猎。——《白若遇水以小舟从石门渡势危甚因书数语示图南文卿时八月二日也》
 
     王十朋作有二首同名的《戴溪亭》诗。王十朋自认是王子猷的后人,故称子猷为“吾祖”。
 
     绍兴十五年(1145)年冬,王十朋首赴临安补太学,途经剡溪,即慕名前往戴溪亭,追思先人王子猷,拜祭隐居会稽剡县终生不仕的戴逵,即赋《戴溪亭》诗:
 
高士逃名隐此溪,凭栏遐想独徘徊。
不知吾祖乘舟后,得得谁从雪里来。
 
       戴溪亭 “在嵊县。王龟龄诗云:‘剡水照人碧,剡山随眼青。吾来非雪兴,惭上戴溪亭。’
 
相传邑令姜仲开始建此亭,改兴尽,今复其故。”这是王十朋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任剡溪书院时,再次游历戴溪亭所作的第二首同名诗,即《剡溪杂咏·戴溪亭》。
 
王十朋追随谢灵运的脚步,登上覆卮山——这座旧始宁县最高峰(今为嵊州市和绍兴市上虞区界山),作诗《覆卮山》 一首,一抒缅怀谢公之情:“四海澄清气朗时,青云顶上采灵芝。登高须记山高处,醉得崖头覆一卮。”
 
细雨蒙蒙入关岭,旅邸重寻旧题字。
雨脚微收过天姥,洗出峰峦叠苍翠。
刘阮祠荒土犹赤,溪山真是神仙地。
道旁石现小金仙,传舍荒凉谁废置。
柘溪竹染儿女痕,石岭松含栋梁器。
路入南明观石佛,楼阁岧峣更深邃。
八年行役两来游,岩上题诗记前事。
乘兴剡溪寻故人,久别相逢杂悲喜。
 
       这是王十朋于绍兴二十二(1152)第6次赴补太学时所作的纪游体长诗《西征》,对这次行程做了详细记述。此诗写景、抒情与神话传说穿插自如,风格雄奇壮阔。对沿途游历剡中的主要景点关岭、天姥山、刘阮祠、柘溪竹、南明石佛、剡溪等,都一一作了描写。
 
(二)咏物诗
 
       咏物诗发展到宋代,题材呈现出明显的生活化、细碎化倾向。王十朋的咏物诗便是这一诗歌传统变化的典型代表,他诗歌的笔触已然由广阔的疆土和奇异的风物而转向文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梅花、酴醿、瑞香、菊花、鸂鶒、剡纸书架乃至假山盆池统统入诗,通过丰富多变的描写对象寄托了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多方面的认识,表现了王十朋典雅高洁的文人逸趣。
 
1.花卉
 
      王十朋号梅溪,品格忠孝勇毅。性爱梅,犹陶渊明之好菊,屈原之滋兰也。他吟咏梅花,借梅魂寄诗心,为亲友师朋、诗文密契们频频送去真挚情意。
 
      江梅香气清新淡雅,多被文人墨客垂青吟咏。王十朋对此情有独钟:
 
园林尽摇落,冰雪独相宜。
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
 
        王十朋一生自尊自强,却累遭打压,其书生意气自当激越不平。因此他笔下的梅花常被点染上炽热的情怀,成了诗人抗争命运的记录和象征。“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梅花芳菲先发、管领春风的天意生机是王十朋展示仁人先知思想的比兴意象,这一诗句成为宋代咏梅名句之一。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
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春暖花开,正是桃树李树争奇斗艳的季节,然而为何还嫉妒一株红梅呢?这第一句“桃李莫相妒”破空而来,正突出了红梅的不同凡俗之处。这株红梅,经历了严冬的摧折,原本姿态就和桃树、李树不同,但它秉性不改,身上仍留有抗霜斗雪的傲骨,不肯向世俗低头,不肯向恶势力低头,不肯为了迎合世人的眼光而做出媚俗的姿态。诗人借红梅自比,表现了自己孤傲、正直、不屈、高洁的品性。
 
非蜡复非梅,梅将蜡染腮。
游蜂见还讶,疑自蜜中来。
 
     王十朋对“本非梅类”的蜡梅情有独钟,吟诗不下十数首,每每以其阳刚秉性观照之,又出之以别致的艺术风貌,彰显了蜡梅阳刚竞美、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人格光辉。
 
菊以黄为正,梅惟白最佳。
徒劳染千叶,不似雪中花。
 
        王十朋喜爱梅之本色纯净者,不羡装饰自美。认为那些欲为梅“染千叶”以求使之趋黄者,必将徒劳无功。
 
       台湾研究王十朋学者郑定国先生总结道:“十朋笔下梅花之色有白、红、黄,十朋心目以白色为尚,贵其冰清玉洁焉耳。十朋所咏之梅,有江梅,花色白,小而香;有红梅,叶如杏,花桃杏色与江梅同开,红白相间。又有蜡梅,又称黄梅,然非梅类,因其开与梅同时,香又
 
       近似,色如黄蜡(蜜蜡),故谓之黄梅。江梅先开,红梅略次,黄梅殿后,此后再无梅花。梅花之孤标、劲节、耐寒,十朋誉为百花魁。若赋梅以生命,其花瓣如云肤,清无尘埃,骨冷心铁,堪拟声德之人矣。是十朋人格之象征。今总观十朋所作咏梅句,句句堪传其梅花精神,世人或嫌其正味醇厚,然刻骨孤芳何惧君子无赏乎哉?吾人透过咏梅诗于十朋心中梅花意象已得具体风貌……”  
 
      酴醿,作为一个宋代新兴的咏物题材,也成为王十朋诗歌经常描写的意象。酴醿色香形态俱美,有较高欣赏价值,更兼花开于夏末,比众花较晚,具有寄寓伤心散场、结局不完美之意,故多为文人所咏叹。王十朋笔下的酴釀别有风采。其有诗云:
 
日烘香倍远,雨浥韵尤清。
谁把玉钱比,恐花羞此名。
 
      可见,诗人对此花的喜爱之情可见一斑。
 
      主人贪睡为贪香,花植窗前意味长。
      见说有时魂梦里,化为蝴蝶绕花旁。
 
        这是王十朋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应周德远之邀请在剡溪书院任师席时所作。周德远即周世修,王十朋太学同舍八年好友,嵊县人。南宋高似孙《剡录》载:“瑞香,西太白山有此花。”诗人怀着崇敬的情感描写瑞香的“香”,香入梦境,化蝶绕花,嬉闹成诗,富有情趣,写出了瑞香内在的高雅的风韵,体现出诗人诙谐幽默的一面。
 
       瑞香,《雍正浙江通志》引《花谱》载:“出明州(今宁波),又名睡香,处处庭院植之。”王十朋另作有一首《次韵周尧夫赠睡香》。周汝能,字尧夫。王十朋在剡溪书院任教时的学生。绍兴二十七年(1157),两人同中进士。
 
     王十朋的诗,浑厚雅淳,不事浮靡,如其为人,表现了“天生忧国丹心在”的浩然正气。
 
       从咏菊的“不恨开时晚,自知能傲霜”中,我们可窥见他那坚贞不阿的风骨。
 
       王十朋咏书院客馆道:“客馆逢重午,石榴花正芳。”这表明,宋代书院作为公共休闲场所多是设有客馆的,而且其环境还相当不错。
 
      诗人认为白桃不像红色桃花那般艳丽,在众多花卉中安然处之,不肯献媚春风,象征卓
 
     然不群、清白正直的高贵品格。从王十朋颂桃的“全身是清白,那肯媚春风”的诗句中,我们可窥见诗人那坚贞不阿的风骨及浩然正气。
 
       此外,还作有《芍药》《岩桂》《海棠》《千叶红桃》《佛见笑》《荷花》《蓼花》《萱花》等,呈现出一幅南宋剡中百花图。
 
2.植物
 
       王十朋的吟物诗,记录下了南宋时期剡溪两岸的植物种植形态及其风俗习惯。如这首《石菖蒲》诗:
 
天上玉衡散,结根泉石间。
要须生九节,长为驻红颜。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菖蒲与菊花、兰花、水仙并称 “花草四雅”,其株形端庄秀丽,叶片碧绿挺拔,自然清新,富有雅韵。故古人亦称五月为“蒲”月。每年端午节,民间有插艾草、挂菖蒲的习俗,还盛行喝菖蒲酒。菖蒲备受人们喜爱,是吉祥物。历代有不少文人以诗文赞颂之。此诗表达了诗人对菖蒲的赞美,称赞菖蒲为长驻红颜之仙药,她的花语便是祝愿父母亲朋永葆青春、健康、长寿。
 
       慎火草,即景天花,为景天科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慎火草的花蕾,是一种很美丽的药用植物。康熙称红景天为“仙赐草”,是帝王之家延年益寿、抗衰老的顶级御用补品。据说有避火灾的功能,所以人们常种于庭院之中,或盆裁于屋上以防火。王十朋赋诗《慎火草》以记:
 
禁殿安蚩尾,骚人逐毕方。
何如栽此草,有火自能妨。
 
      剡溪还盛产《斑竹》《燕竹》,王十朋有诗记录。燕竹即“早竹”,与箭竹同类,同治《嵊县志》卷二十《风土志》载:“燕竹,以燕来时出笋甚美故名。” 
 
潇洒西河种,谁移向浙东。
青枝太纤细,莫近楚王宫。
 
      这首《书院杂咏·西河柳》则记述了柽柳从河北、河南移植剡中的例子。
 
       剡纸,浙江传统名纸。亦称“剡藤”“溪藤”。唐宋时,越中多以古藤制纸,故名“藤纸”。王十朋注:“唐舒元舆作《吊剡溪藤文》,言今之错为文者,皆夭阏剡藤者也。剡藤
 
      可作纸。” 嘉叟即王秬 (?—1173),曾知饶州,与王十朋同馆职,友情甚笃。两人互有诗作唱和。王十朋的诗记录了剡中特产——“剡纸”,有诗为证:“仁义知君学子舆,岂惟词赋似相如。剡溪百幅敲冰纸,换得临池小草书。”
 
        绍兴十九年(1149)八月初,王十朋第5次离家赴太学。书友万先之同行。经过新昌柘溪,见道旁有斑竹百梃,潇洒可爱,与万先之玩赏多时,末了批评斑竹女儿之态,还不如慈竹好,遂作《柘溪道傍有斑竹百余挺潇洒可爱与先之赏玩移时因念乡间无是种约异日移其根予戏诵君看江上千竿竹不是男儿泪点斑之句遂发一笑既而作数语解异世妇人之嘲且志不必移根也》云:“男儿有泪不染竹,当作包胥贾生哭。”既而想想,自己这样说也是片面的,他认为人之钟情、夫妇相思乃人之常情,宜为珍惜。于是他又作《代妇人答》诗,写得既风趣又有深意。
 
3.动物
 
文采真为累,飞鸣不自由。
小池新水涨,相对谩沉浮。
 
  这是一首蕴含哲理的小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同时也鞭挞了目光短浅、安于现状、甘受束缚的人们。世界上的事物往往是有两面性的,鸂鶒也是这样。正因为它毛羽太美了,才被人们当着玩物,终身囚禁在小池中,不得自由。这也正是古代那些追求个性自由、不甘为世俗社会所压抑、束缚的人们的共同的困惑。
 
       鹤在中国文化中有崇高的地位,特别是丹顶鹤,是长寿,吉祥和高雅的象征,常被与神仙联系起来,又称为“仙鹤”。王十朋作有《书院杂咏·鹤》诗:
 
雅志在冲霄,长思振羽毛。
风前忽相和,声彻九天高。
 
     鹅是人类驯化的第一种家禽,所以也受到了王十朋的喜爱:
 
善鸣聊自适,不顾遇知音。
深恐山阴妪,误猜君子心。
 
王十朋观察入微,所作《书院杂咏·花鸭》诗云:
 
毛羽不多异,浪于花得名。
深疑杜陵误,黑白未分明。
 
      其实“花鸭”不花,毛色不杂,只有“黑”“白”二色,但这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两种对比色。它正象征着花鸭,甚至也是诗人那“黑白分明”的处世态度。可见“花鸭”正是以其特殊的“花”才引起诗人注意、得到诗人赞赏的。
 
4.假山
 
       为进一步增强其休闲功能,不少书院还筑有“假山”。王十朋在其《书院杂咏》组诗中有一篇咏的就是书院的《假山》。诗云:
 
君有好山僻,迭山亭院间。
不遮山外眼,又得见真山。
 
       山或假山也是中国园林最基本的内涵,宋代书院建筑假山,反映出了它的公共园林性质与休闲功能。
 
5.文房用品
 
      宋代咏物诗不仅仅停留在动植物,自然气象等事物上,还颇重人文意象的摄取,关注起日常所用的文房用品:
 
君富端不俗,有钱长买书。
家藏三万轴,不怕腹空虚。
 
       这类诗歌流露出作者浓郁的文人儒雅之气,而且表现出其丰富的书本知识和特有的文人品味。
 
       “一草一木皆有理,须察。”加上宋代发达的园林业这个原因,使得王十朋有更多的机会去近距离观察植物,为咏物诗材的扩展提供了条件。植物中诸如梅、酴醿等,不为唐人所关注,却流传于宋代文人之间。王十朋对诸多灵性之物寓目则书,以此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
 
       综观王十朋的咏物之作,其内涵极其丰富复杂,涉及的生活面也极为广泛。诗人均与之有着心灵的交流,是其内心真情的自然流露,借其寄托自己的情志,表明心迹。
 
(三)从教诗
 
      王十朋创办的梅溪书院是乐清地区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正式书院,对当地的教育兴学促进甚大,王十朋对此可谓功不可没。除了在自己的家乡设塾授徒外,王十朋还曾受友人之邀请,为他乡之教育机构授徒讲学,这就是有名的“剡溪师席”。他分别于绍兴十八年(1148)、绍兴二十三(1153)两度入剡,担任师席。经过他的教育实践,周门文风得以盛冠于嵊县,而王十朋实厥功至伟,绍兴二十七年(1157),王十朋与他的学生周汝能同中进士,师生相得的佳话在剡中地区盛传不衰。
 
       王十朋在剡溪书院任师席期间所作的《书院杂咏》共34首五绝小诗,非旺盛的才情学识何以能把自己的教育理想、人才观、人格观用形象的小诗表达出来呢?在《书院杂咏》诗里可以读出王十朋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同时也可以体会到其对书院的用心用情的程度,这就是“持敬”的理学思想。凡书院的虫声鸟音,山石花木无处不美,无处不诗。古人说的“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大概也可作如是解。就这些小诗,我们可以读出他的书院的育人思想,他的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得不叹服八百年前这位先贤的教育才能。
 
今古几池馆,人人栽牡丹。
主翁兼种德,要与子孙看。
 
       这首诗是王十朋对书院栽花情况的记述,种牡丹一则为观赏其雍容华贵、富丽堂皇的姿色,一则更主要的是要学习牡丹刚正不阿、礼让群芳的高尚品德;表达了作者要在种牡丹的同时,更要努力认真“种德”树人,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志向愿望,并以此为目标,为后人树立一个好榜样,使之代代相传。
 
       王十朋在《家政集·自序》中说“古人有言曰:‘一年之计莫若植谷,十年之计莫若植木,百年之计莫若植德。’”因此他认为教师不仅只为教书而教书,教书的首要任务是育人,育人要先立德,只有教好人,才能教好书。
 
(四)寺观诗
 
       南宋佛教在民间的推广与普及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而两浙地区是南宋佛教最为盛行的地区之一。王十朋由于受家族的影响,也与佛结下了不解之缘。王十朋每游历一地,必游名寺,以诗记之。
 
       宋高宗绍兴十五年(1145)暮冬,34岁的王十朋第一次离别左原,动身赴京城临安太学读书,补弟子员。途中来到绍兴境内的新昌县。他曾闻新昌宝相寺(今大佛寺)中的石佛号称当时“江南第一大佛”,即顺道前去一游,遂作《观石佛》诗一首。诗云:
 
土木涂金巧逼真,总随浮幻化埃尘。
何人着意镌山骨,长现金刚不坏身。
 
        石佛即新昌县城西南二公里的大佛寺 “弥勒石窟造像”,镌造于南朝齐永明年(486―516),经僧护、僧淑、僧祐三代僧人历时30年雕凿而成,世称“三生圣迹”,距今已有1500多年,为现存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石窟大佛。
 
八年后即绍兴二十二年(1152)秋,王十朋第6次赴补太学途中,再次到宝相寺(今大佛寺)参拜“江南第一大佛”。在南明石像见自己八年前即乙丑年(1145)所题之诗,感慨万千,在佛阁又题下《乙丑冬西游观南明石像作诗一绝至壬申十月四日复往观焉和前韵并书于佛阁》。诗云:
 
儿戏团沙欲象真,谁将愿力历三尘。
八年来往箫峰客,两度来瞻百尺身。
 
       绍兴二十三年(1153)七月二十三日,王十朋一行从剡溪书院告别南归时,途中在新昌宝相寺过夜,赋诗以记。诗云:
 
修径入幽壑,梵宫摩碧霄。
仰头惊突兀,跬步怯岧峣。
宝相石间涌,钟声云外飘。
明朝路南北,身世各尘嚣。
 
         新昌地方文史专家唐樟云先生在其所著《新昌诗话》中认为:“此诗写新昌大佛寺,曲径通幽,佛殿高耸,地理位置十分险要,‘仰头惊突兀,跬步怯岧峣’,以‘惊’‘怯’极写其视觉震撼力,先声夺人。‘宝相石间涌’,写大佛雕凿在石壁间,‘涌’字极好,有气势暗含石像形制天然,无斧凿痕迹之意;‘钟声云外飘’,以钟声悠远,写其境界。但明朝则各赴其途,又将寄身于尘嚣中矣。”
 
王十朋咏剡诗中较有特色的一首就是《游圆超院登挟溪亭次卢公(天骥)韵》,诗云:
 
路入剡山腰,风生玉川腋。
孤亭物外高,双溪眼中碧。
山僧作亭知几春,赏音端怕逢诗人。
自从妙语发丘壑,遂使绝境多蹄轮。
我来首访维摩诘,问讯双溪自何出。
发源应与婺溪同,赋物惭无沈郎笔。
凭阑欲洗名利尘,入眼翻惊客恨新。
山城重重水如带,可能挽住思乡人。
 
        新昌著名学者林世堂先生在其所著《剡溪诗话》中评价道:“‘路入剡山腰,风生玉川腋。孤亭物外高,双溪眼中碧。’诗是七古,却用四句五言开头,用简练的文字写出当地风物的特色。接着‘发源应与婺溪同,赋物惭无沈郎笔’把卢天骥比作唐代诗人王维,又自惭不能像沈约那样用诗文为剡溪风物添彩,措词用语,能挥洒自如。”
 
王十朋许多山水诗歌中充满隐逸和禅缘趋向。
 
无雨竹亦净,有风松更清。
 
       诗人笔下的寺院庭院,红尘不到,无垢无染,一片清洁,一片干净。在呈现一派山光水色与禅林交相融合的清幽境界中,不仅见出这位政治家试图摒弃宦途上的忧患所带来的烦恼,也看到一位耕读出身的士子追求回归清净悠闲的心迹。
 
禅友何时到,远从毗舍园。
妙香通鼻观,应悟佛根源。
 
       毗舍园即古印度,佛教的发源地。簷蔔即栀子,来自佛国,与佛有缘,因此有人称它为“禅友”“禅客”。从栀子花为“禅友”“禅客”,多少也说明了宋代赏花意在清淡。
 
       此外,王十朋还游历了剡山顶圆超寺,作有《剡溪书院·挟溪亭》。诗云:
 
远水从台婺,同归古嵊州。
巍亭压山顶,千古挟双流。
 
(五)情感诗
 
1.兄弟情
 
        王十朋有弟二人,长名寿朋字梦龄,次名百朋字昌龄。兄弟三人甚相友爱,均以儒为业,然科场蹭蹬,仕途蹉跎,幸有先人所传二顷薄田赖以温饱。因为生活所迫,三人常常聚少离多。诗人便在一首首诗歌中寄托这远隔千山万水亦无法隔断的亲情。可见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始终伴随着王十朋,其在赴补太学的路途中,也多次给其弟寄信以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
 
       绍兴十九年(1149)七夕节刚过,王十朋第5次赴临安太学,书友万先之同行。行到嵊县,念老母和二弟,遂写下《至剡溪寄梦龄昌龄》。修书遣仆人返归,自与书童继续上路。
 
       绍兴二十三年(1153)春,王十朋第7次赴临安科试。这次应太学同舍挚友周德远之邀,王十朋离家前往剡溪书院任师席约四个月左右,其间时有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感并慨叹自己的身世,于是在细论堂内给左原的两个弟弟寄了这首七律《寄梦龄昌龄弟》云:
 
     老去生涯集百忧,一身萍泛剡溪头。
      也知四海皆兄弟,能似天生羽翼不。
 
      一吐思念之情。七月二十三日告别南归乐清,王十朋在《别周德远诸友》诗中云:“乡心杂病思,浩荡不可留”,表示了自己坚意不再留之心情。除此之外,在《西征》一诗中,还曾以“王家辞弟游帝都,出门满眼思亲泪”这样的诗句,抒写了与兄弟分别的伤感、不舍。但他热爱剡溪山水,在《游圆超院登挟溪亭次卢公(天骥)韵》有云:“山城重重水如带,可能挽住思乡人。”
 
      总览王十朋的亲情诗,具有语事平淡、情真质朴的特色,充分表达出王十朋内心的至情至性。
 
2.朋友情
 
      凡是与之有较深交往、且意趣相投的朋友,王十朋常有寄赠之作,表达朋友间的思念,真诚地流露出朋友间难舍的情意。
 
        绍兴二十三年(1153),王十朋第7次赴临安补太学。3月25日至剡溪,于旅舍见友人曹梦良(即曹逢时,字梦良,同读于乡校又太学同舍,绍兴二十七年两人一起中进士,交往达30年之久,情谊深厚)题壁诗中有一句“撩我思家第一篇”后遂次其韵和诗《癸酉三月二十五日至剡溪旅舍观曹梦良题壁有撩我思家第一篇之句仆离家半月亦未尝作诗因次其韵》,此诗可作离家详细时间之佐证;由《白若遇水以小舟从石门渡势危甚因书数语示图南文卿时八月二日也》中“归途阻秋潦,溪涨不可涉”句可考返乡时间。此行在刻溪逗留多日,思家之外,与友人游历胜景,其《别周德远诸友》诗云“旅食百日余,故人情已周”,可见与志趣相投的友人在一起,观览较为惬意。
 
3.同窗情
 
        周汝士字南夫,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和王十朋是太学同舍契友,于绍兴十八年(1148)邀请王十朋到嵊县渊源堂义塾任师席,讲学授课。“扁舟昔访戴逵居,早识奇儿骨相殊。不是剡溪能蕴秀,祗应蚌腹解生珠。”周母逝世,王十朋作《过孺人挽词(周南夫教授母)》纪念。
 
       绍兴二十三年(1153)三月十日到周氏创办的剡溪书院讲学,七月二十三日告别南归,作《别周德远诸友》诗中云:“乡心杂病思,浩荡不可留。”表示了自己坚意不再留之心情。告别之时,周德远、德贻、德广等为十朋设宴饯别,谢图南、童文卿、沈齐卿,黄庭甫等伴其同行。
 
4.师生情
 
      周汝能,字尧夫,王十朋在剡溪书院时的学生。绍兴二十六年(1156)冬,王十朋第9次
 
      赴临安太学,过剡,与周汝能把酒天香亭,作《天香亭记》。第二年两人均高中进士,为同年友。师生同榜,在剡溪传为佳话。绍兴二十九年(1159),王十朋继任绍兴府签判之时作有《寄题周尧夫碧梧轩》相赠。
 
       周德贻,字世则,王十朋在剡溪书院任师席时的学生;系王十朋八年同舍挚友周德远的弟弟。周世则为王十朋《会稽风俗赋》作注。《周德贻得子以钱果为贶仆不获为汤饼客贺之以诗》作于绍兴二十九年(1159),王十朋继任绍兴府签判之时。本诗深深透出王十朋与民同乐的情愫。“清和时节绿阴满,秀异溪山佳气浮”,流露出王十朋的民事思想。
 
       陈元佐,王十朋于绍兴十三年(1143)创办梅溪书院时的学生。王十朋和陈元佐虽为师生,但关系甚密,与陈元佐多有诗歌唱和,如《送陈元佐游剡》等。
 
(六)咏史诗
 
    王十朋每到一地,必寻访当地历史名贤,对其进行论赞或纪念。
 
       如《剡溪杂咏·了溪》:“禹迹始壶口,禹功终了溪。余粮散幽谷,归去锡玄圭。”此诗赞扬大禹治水的功绩。南宋嘉泰《会稽志》卷十记载:“了溪,在(会稽)县东北一十五里,源出了山,合县南溪流以入于剡溪。”
 
       王十朋到嵊县北四十五里灵芝乡的龙宫寺,作《剡溪杂咏·龙宫碑》诗缅怀唐朝宰相、诗人李绅。
 
      戴逵、戴顒父子在嵊县影响深远,人称“二戴”,卒葬于县城北门外。王十朋作有《剡溪杂咏·戴顒墓》诗,予以凭吊纪念:“千年戴顒墓,三字道旁碑。”
 
       “秦系,字公绪,越州会稽人,有诗名。天宝间避地剡川,作丽句亭,郡守改其居曰‘秦君里。’” 王十朋途经剡溪,触景生情,遂作《秦君亭》诗云:
 
山中高隐欲逃名,不谓名随隐处成。
凿石一泓诗数首,也曾攻破五言城。
 
       经历了隐逸梅溪、力主抗金和安做牧民老吏这人生三部曲的王十朋,借此诗发出了无限感慨,这才是王十朋真实思想的流露和写照。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