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十朋与朱熹交往事迹考略2

二、交集事迹考
(一)联手书题弋阳“碧落洞天”
江西弋阳,宋时属江南路信州。自古崇教尚学之风久盛,古书院众多,有叠山书院、碧落洞天书院等。其中“碧落洞天”四字就出于朱熹、王十朋之手!
据考,宋宣和年间(1119-1125),在今弋江镇北,有碧落洞天书院,是该县最早的书院。南宋理学家朱熹曾在此讲学并书“碧落洞”三字,南宋著名政治家王十朋赴任饶州途中,曾在此小憩读书凑书一“天”字。据民国《弋阳县志》卷二《地理·古迹》载
碧落洞天,在县东北一里,山岩险石,壁上有‘碧落洞天’四大字,书法精妙,传是仙笔。
又载:
按前志,据王梅溪文集列入书院,兹从林志,互见于此陶志,寺观内载灵泉庵,近山石壁,上有朱文公书“碧落洞”三字,王梅溪读书此处,凑书一“天”字。
也就是说,隆兴二年(1164),状元名臣王十朋轻车简从,取道赴任饶州,自此与弋阳结下了不解之缘,除“碧落洞天”与其有关外,县北2里许还有一座“梅溪桥”,据县志载王梅溪读书其处。
(二)翰墨飘香桐江书院
浙江仙居的桐江书院,将本文的两位主人公朱熹、王十朋紧紧地联结在一起。
据《明一统志》卷四七载:“桐江书院在仙居县西四十五里。宋方斫,本唐方干之裔,居台州,号韦溪。朱熹因行部,为书鼎山堂'扁。至元皇庆中,其孙志道建书院,以祀公。”《大清一统志》卷一〇八亦载:“仙居县有桐江书院,在县西四十五里,元建。”
为什么又叫鼎山堂呢?桐江书院北望永安溪,南临鉴湖,西南则有道渊山、眠山、赤山。《板桥方氏宗谱》对此有这样描述:“三小山峙立其前,状如鼎足”。桐江书院的确是一处环境清幽的钟灵毓秀之地。
地处浙东南沿海的仙居,与桐庐相距400多公里,却取名为“桐江书院”,“桐江”二字想必与桐庐有渊源。《古今图书集成》为我们解开了谜底:
桐江在仙居县,唐方干寓桐庐,后人迁至仙居之板桥,宋时其裔孙斫构书院以延学者,遂以桐江名。朱文公熹过之,为书“鼎山堂”,王十朋为书“东南道学世家”。
这与清雍正《浙江通志》卷四六记载相一致:
鼎山堂:《赤城新志》仙居县西有桐江书院,宋方斫本唐方干之裔,因朱熹因行部过此为书“鼎山堂”匾,王十朋为书“东南道学世家”。
据《光绪仙居县志》记载,桐江书院为晚唐著名诗人方干九世孙方斫所创,始建于南宋乾道(1165-1173)年间。方斫,字宗璞,南宋乾道八年(1172)特科进士。《板桥方氏宗谱》亦载,方斫凝聚方氏家族合族的力量创办桐江书院,“旁置义田数十亩,以备四方来学膏火之费,一时文人荟萃。”在南宋的高宗、孝宗时期,方斫被誉为“蔚为诸儒领袖”,为传播儒学,教育乡间子弟,贡献颇巨。郑公鲤在《韦溪先生祠堂记》赞他“卓然屹立于众醉独醒之中,遂为东南学者表正之师”。
更加宝贵的是以桐江书院为载体,方斫以其个人的人格魅力和学术修养,吸引了南宋当时一流的学者。
乾道元年(1165)秋,南宋第一状元王十朋移知夔州,途经桐江书院,曾作短暂逗留为学生“授业”,并书“东南道学世家”匾额。可惜这块匾在“文化大革命”前遗失,至今下落不明。
淳熙九年(1182),朱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兼主管台州崇道观,“因行部”,专程巡历到桐江书院拜访了方斫,两人同为道学名家,相见之后,“不胜欢慕”,为“嘉其德”,不仅亲题“桐江书院”匾额,还将自己的儿子也送到方斫的门下就学,他在《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中写道:“当年韩愈送阿符,城南灯火秋凉初。我今送郎桐江上,柳条拂水春生鱼。汝若问儒风,云窗雪案深功夫,汝若问农事,晓烟春雨劳耕锄。阿爹望汝耀门闾,勉之勉之勤读书。”
在桐江书院,朱熹欣喜满怀,见其西南侧有道渊山、眠山、赤山鼎足而立,又挥毫题写了“鼎山堂”三个大字。
到如今,虽经过800多载风雨,朱熹为桐江书院留下的“桐江书院”“鼎山堂”二处墨宝,其迹犹存。

“桐江书院”大门两旁的一副对联,记录了王、朱两位历史文化名人的足迹:
文公访道地,殿元受业家。
按:“文公”指理学家朱熹,“殿元”即状元王十朋。
王十朋、朱熹先后为桐江书院书额,有史乘记载可以印证。对联是说朱熹到访此地,王十朋在此授业。唐代韩愈名篇《师说》里有一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中的“受业”是“教授学业”的意思,也就是给予、传授学生知识。王十朋是移知夔州途经桐江书院,王状元是来给诸生讲课的,而非他本人来就学。再则朱熹与王十朋一生从未晤面,何来“两人相聚皤滩,一见如故,互相探讨诗文”之说?这明显与史实不符。
查考《梅溪集》后集卷十一,王十朋作有《宿夏郡口》,诗云:
夜宿古夏口,时维季秋半。
江湖犹未落,烟水渺无岸。
左公昔屯兵,仲谋方斫案。
助成赤壁胜,坐使老贼窜。
壮志宁下人,借地聊取乱。
蛟龙得云雨,鼎足王蜀汉。
英雄不复见,江水空汗漫。
此诗王十朋作于离饶赴夔途中。乾道元年(1165)七月九日,王十朋奉命离饶。七月十八日,召集英殿修撰、权发遣饶州王十朋寻除敷文阁待制移知夔州,兼充夔州路安抚使。八月十四日出庐山赴夔州(前后逗留庐山一个月),于八月十五日离别庐山上路,直至十一月初一才到夔州会所。由此可以推知,王十朋为桐江书院书“东南道学世家”匾额的时间当在乾道元年(1165)秋,与诗中“时维季秋半”相符。
在仙居民间,清末时还流传有“仙居半个文状元,三个半武状元”的传说,认为“半个文状元”是王十朋(曾“授业”桐江书院),“三个半武状元”分别是陈正大、张会龙、胡谦(特科,半个)和顾玉文。桐江书院是仙居历史上最早的书院之一,在浙东南的文化教育史上有很高的地位,被人称为“永安溪流域的文化摇篮”“江南第一书院”。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