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十朋与朱熹交往事迹考略1

2023-04-13 19:03:31来源:吴宏富 文史拾贝

打印 字号: T|T
 
    【摘要】南宋大贤王十朋与南宋理学家朱熹两人交往深厚,学术思想相互影响,为理学的创立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首次考证了坊间流传两人曾相识于桐江书院之谬误,论证了两人一生虽未曾晤面,但同道相知,在文坛上留下了诸多交往事迹:曾联手书题弋阳“碧落洞天”,为桐江书院亲书的墨宝“鼎山堂”“东南道学世家”至今犹存。书信往来,互致问候,共论国事。王十朋年长朱熹18岁,其声名早著。朱熹曾投书王十朋,愿为门客,还向刘珙举荐王十朋,并代刘珙为王十朋作《王梅溪文集序》,给后人留下多则成语,印证其两友谊。王十朋去世后,朱熹为其篆额。
 
    【关键词】王十朋;朱熹;交往事迹
 
       王十朋(1112-1171):南宋状元名臣,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字龟龄,号梅溪,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初在乡间创办“梅溪书院”授徒,曾两度任剡溪师席。绍兴二十七年(1157)高中状元,首官绍兴府签判、秘书郎兼建王府小学教授等职。屡建议整顿朝政,力图恢复。孝宗立,力陈恢复大计,历任司封员外郎兼国史院编修、又兼崇政殿说书,国子司业、起居舍人、侍御史等。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失利,主和派非议纷起。他上疏称恢复大业不能以一败而动摇,未被采纳。出知饶、夔、湖、泉四州,救灾除弊,颇有治绩。他是宋孝宗、宋光宗的帝师,官至龙图阁学士。卒谥“忠文”。《宋史》卷三八七有传。著有《梅溪集》,尤以《御试策》《梅溪奏议》《会稽三赋》流传极广。《荆钗记》借其名敷衍成剧扬名海内外。其传世墨宝《宠示室铭帖》,书风温润清华,潇洒俊逸,富有文士风度,被载入《宋名公二十帖》。王十朋以名节、才华和政绩闻名于世,今人尊为“南宋大贤”。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谥号“文”。祖居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定居建阳(今属福建)。任秘阁修撰等职。和吕祖谦、张拭齐名,时称“东南三贤”。主张抗金,并强调准备。师事李侗,为二程(颢、颐)四传弟子。博极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二程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完整的理气一元论思想体系,世称“程朱学派”。从事教育五十余年,强调启发式。其理学思想在明清两代被提到儒学正宗的地位,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
 
       博览和精密分析的学风对后世学者很有影响。“朱子学”曾在韩国、日本颇为流行。著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后人编纂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
 
       一、有无晤面考
 
       关于王十朋、朱熹两位列入《辞海》的历史文化名人有无晤面,存在两种说法。
 
      (一)事实真相:两人一生未曾见面。
 
       详见下文“互致书函考”“学术影响考”相关论述。
 
       (二)坊间传闻:王十朋中状元前于绍兴二十六年(1156),曾与朱熹相识于仙居桐江书院,还听过朱熹讲学,并一起探讨诗文。
 
       持有两人曾相识观点的,亦有不少书报刊给予刊载。试举二例:
 
        第一例,1998年9月30日《浙江日报》第6版曾刊斯信忠、李湘满《桐江书院亟待修复》一文,其中写道:“我国著名文学家王十朋曾在此就读,现大门上方仍有其亲书的‘桐江书院’真迹。”
 
        第二例,2008年2月24日《台州日报》第4版刊登谷渐深《桐江书院游》一文,现摘要如下:
 
        桐江书院和中国两位历史文化名人有着很深的渊源,一是朱熹,一是王十朋。公元1156年,朱熹仕台郡时,听闻仙居方斫兴办义学,就携子前往巡视与讲学,并留子在方氏义塾读书,作《送子入桐江书院勉学诗》以励之。时乐清人王十朋闻朱熹在皤滩讲学,就一个人爬山越岭前来寻访。两人相聚皤滩,一见如故,互相探讨诗文。王十朋留在皤滩深究学问,于1157年进京赴考,得中状元。此段佳话有桐江书院首联为证:“文公访道地,殿元受业家。”
 
        凡名人逸事总能在历代古籍中找到蛛丝马迹,特别如今在数字化时代,总能搜索到一二,但遍查各类史料却不见王十朋与朱熹相识之踪迹。
 
        于是,笔者查考了朱熹的仕途生涯。绍兴二十三年(1153)五月,24岁的朱熹赴泉州同安县,秋七月到任县主簿兼主县学;一直到绍兴二十六年(1156)七月秩满。是
 
        年七月下旬因差至漳州,八月上旬至闰十月,皆在泉州,十一月,奉檄走旁郡(莆田)。绍兴二十七年(1157)春,朱熹再还同安。在此五年之中,朱熹均在泉州,无法分身至浙江仙居“皤滩讲学”。
 
        再来看看王十朋。绍兴二十五年(1155)十月,秦桧死。44岁的王十朋又投入积极备考应试。二十六年十月,王十朋第9次赴临安(今杭州)补太学参加次年春闱殿试。过剡,与周汝能把酒天香亭,作《天香亭记》。其《度谢公岭》诗云:“十年九行役,屡经此山中。”正是王十朋“十补太学,九赴临安”的真实写照。二十七年春,王十朋以太学上舍生的资格直接参加殿试。宋高宗亲策进士于廷,王十朋对策万言。三月二十一日殿试,高宗御笔亲擢第一。
 
        由此可知,朱在泉州,王在杭州,王、朱两人无法在“浙江仙居”交集,因此,也就没有报道中所称“时乐清人王十朋闻朱熹在皤滩讲学,就一个人爬山越岭前来寻访。两人相聚皤滩,一见如故,互相探讨诗文”一说了。
 
        所以,《浙江日报·桐江书院亟待修复》中的“王十朋曾在此就读”,这一表述与史实不符,是错误的。《台州日报·桐江书院游》中言“公元1156年,朱熹仕台郡时”的坊间传闻,更是后人编造的,不足为信。
 
        文中有关王、朱两人为桐江书院题额之详情,则见下文专论。【未完待续】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