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空上望秦山上望,不知此处是神山。——南宋状元王十朋登秦望山抒怀哀秦皇

2023-04-03 21:01:28来源: 吴宏富 文史拾贝

打印 字号: T|T
      秦望山的巍峨、雄峻,使之成为俯瞰越中胜景的绝佳所在。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登临秦望山并留下了金声玉振。
 
      悬隥孤危,径路险绝,《记》云:“扳萝扪葛,然后能升。山上无甚高木,当由地迥多风所致。”
 
      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渐江水》中的寥寥数笔记载,描绘出了秦望山陡峭艰险的风光和独特的气象、体貌。
 
      南登秦望山,目极大海空。朝阳半荡漾,晃朗天水红。溪壑争喷薄,江湖递交通……
 
      盛唐诗坛著名诗人薛据在《登秦望山》中记录下了秦望山的奇秀风光。
 
      祖龙车辙遍尘寰,只道蓬莱在海间。空上望秦山上望,不知此处是神山。
 
      南宋状元王十朋笔下《蓬莱阁》的秦望山更具道骨仙风。
 
      王十朋签判绍兴府两年,“日夕登临秦望、香炉峰巅,集镇东蓬莱阁间,览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赋咏不辍。”“穷禹穴稽山之胜,窃效马迁;赋鉴湖秦望之奇,愿陪元稹。”为后人留下了难能可贵的珍贵文献史料。
 
秦望山概况
 
      汉代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刻石,颂秦德。”
 
      因为有《秦会稽山刻石铭》,秦望山也称刻石山,其铭文保存在历史文献中。
 
哀秦皇之过
 
       入仕前,王十朋作有咏史组诗,以人为题,凡七言绝句110首,充满着对人生对历史的彻悟。如《秦始皇》诗:
 
        鲸吞六国帝人寰,遣使途寻海上山。仙药未来身己死,銮舆空载鲍鱼还。
 
        此诗强烈讽刺了嬴政求仙问药、徒劳无功的可笑与可悲。秦始皇晚年祈求长生不死之药,派方士徐福(徐市)去海上三仙山索取。结果,他未见仙药而在最后一次出巡的归途中死去,真是“嗟仙药之不来,俄腥风之已播”,故秦始皇“生于河北,死于河北”,遂生死于一地。秦始皇死之时,正值酷暑。为掩盖秦始皇死尸腐烂所散发出的恶气,秦相李斯命人购得数筐鲍鱼放在秦皇遗体的銮舆前后,封锁秦皇已死之秘密。十朋“仙药未来身已死,銮舆空载鲍鱼还”之句,说的即是此事。
 
       王十朋在签判绍兴后,登上秦始皇到过的秦皇山,所作的《秦望》诗更是痛快淋漓进行揭露。在诗序直接点题:“秦望哀秦之过,吊兹山之不幸也。”在诗中一针见血:“我瞻秦望,哀秦之过。虐彼黔首,其谁之祸。”认为秦始皇暴虐之罪过,除了他本人外,还有其身边的奸臣李斯、赵高:“孰稔其恶,斯高左右。”其诗云:
 
        瞻彼秦望,崇于会稽。曷云其崇,登焉而紫。孰登是山,西方之人兮。瞻彼秦望,轻于会稽。曷崇而轻,名之以嬴。孰名是山,东方之人兮。我登稽山,思禹之绩。吾侪不鱼,繄帝之力。我瞻秦望,哀秦之过。虐彼黔首,其谁之祸。禹驾而游,夏民以休。有翼其行,稷卨是谋。政辙而狩,嬴随以仆。孰稔其恶,斯高左右。孤竹兄弟,殍于首阳。山与其人,嘉名孔章。溪辱以愚,泉污以盗。物之不幸,名恶而暴。浙涛如银,鉴流如绅。濯彼崔嵬,勿污以秦。
 
       此诗描述了王十朋登秦望山“思禹之绩”“哀秦之过”的情形,充分表露了其爱国忧民的情愫。用简短的诗句表达出深深的历史感慨。正如杜牧《阿房宫赋》里所说:“秦人不暇自哀,其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诗中“黔首”,古代称平民;老百姓。“孤竹兄弟”,《庄子·让王》:“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后遂用“孤竹”借指伯夷、叔齐 。“首阳”,山名。一称雷首山 ,相传为伯夷、叔齐采薇隐居处。
 
      王十朋登临府治内的《秦望阁》,又想到了秦始皇之过:
 
纸上观秦尚过秦,那堪山作眼中尘。
为言高阁登临者,莫作秦人视越人。
 
       秦望阁,宝庆《会稽续志》载:“常衙厅,在仪门之东。旧颇迫窄。守汪纲至是始辟其址而增广之,廊庑毕备。上为秦望阁,不知作于何时。赵抃尝有诗,则熙宁之前已有之矣。自此至棣萼堂,皆汪纲重修。”按,熙宁,是北宋时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自1068年至1077年,共计10年。
 
      诗中“过秦”,即秦之过。汉代贾谊有《过秦论》,唐代李善注:“《汉书》:应劭曰:‘贾谊书第一篇名也,言秦之过。’”尾句说“越人视秦”,比喻对人极冷淡而不关心。此诗写景而寄托思想情怀,抒发思想感情恰到好处。
 
      一日,王十朋眺《望秦山》,思绪万千,不禁吟道:
 
洛思昔有人思洛,秦望今无客望秦。
回首长安在何处,谁能念彼下泉人。
 
       诗中的“洛思”,指“洛思山”,“《绍兴府志》:山在萧山县东北三十六里。《舆地志》云:昔有洛下人随太尉朱雋来会稽,三年不得返,乃登山北望而叹。孔晔记云:雋遭母丧,卜葬此山,请洛下图墓师为相地,师去乡既久,目极千里,北望洛京,号呼而绝,因葬此山。”用此典流露出诗人王十朋的一缕乡愁。“回首长安”,出自魏晋王粲《七哀诗三首》之一,其诗曰:“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魏晋为秦汉之后第一次中原大乱的社会动荡时期,王粲体悟《下泉》诗中对明君贤臣的思慕之情,喟然长叹。到宋室南渡,则又是一个催人心肝的惨痛乱世,难怪王十朋发出“回首长安在何处,谁能念彼下泉人”之心惊感叹。
 
秦 望
 
瞻彼秦望,崇于会稽。曷云其崇,登焉而紫。
孰登是山,西方之人兮。瞻彼秦望,轻于会稽。
曷崇而轻,名之以嬴。孰名是山,东方之人兮。
我登稽山,思禹之绩。吾侪不鱼,繄帝之力。
我瞻秦望,哀秦之过。虐彼黔首,其谁之祸。
禹驾而游,夏民以休。有翼其行,稷卨是谋。
政辙而狩,嬴随以仆。孰稔其恶,斯高左右。
孤竹兄弟,殍于首阳。山与其人,嘉名孔章。
溪辱以愚,泉污以盗。物之不幸,名恶而暴。
浙涛如银,鉴流如绅。濯彼崔嵬,勿污以秦。
 
       【张润秀先生评】秦望山虽因秦始皇登山望于南海而得名,然而真正引发诗人赞叹的,是秦始皇在山上曾经祭拜的大禹。登高怀古,“思禹之绩”“哀秦之过”,通过历史兴衰的对比借古讽今,表现了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最后归结于“浙涛如银,鉴流如绅。濯彼崔嵬,勿污以秦”的美好愿景。诗以四言句式为主,杂有五言,融入楚辞特有的助词“兮”。用词高古,格调沉郁顿挫。四言古诗不受格律限制,长于铺叙。本诗的叙事技巧体现出很强的层次感和节奏感。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