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润秀┃复原序一:南宋诗社图景的成功重构——读《楚东酬唱集》(辑佚本)感言
南宋诗社图景的成功重构
——读《楚东酬唱集》(辑佚本)感言
吴宏富先生以一己之力,历数年艰辛,在尘封的故纸堆里寻寻觅觅,爬梳剔抉,网罗散佚,组合重构,终于复原了一册曾经散佚的南宋诗社经典——《楚东酬唱集》,成功重现南宋诗社图景,让今人重视800年前的诗社文本,藉以窥探宋诗中兴前期的诗坛风貌。辑佚者披沙诗海,钩沉荟萃,嘉惠学林,利益天下,为王十朋学术研究开辟出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善莫大焉!
一
历代史籍方志与今之学界普遍认为,《楚东酬唱集》是南宋王十朋编纂的一部楚东诗社唱和诗合集,是迄今可知曾经存在并流布一时的南宋时期唯一的诗社酬唱集成本。惜乎世事沧桑,此酬唱文本终至迷茫于历史烟尘之中。时至日前,仅在《梅溪集》《于湖集》《香山集》《洪文敏公集》等著作中遗存一角芳容,而多种史籍则仅见名录而不露其真身。这类现象在历史上并不鲜见。辑佚学的产生,正与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频繁而大量的佚失这一客观情况密不可分。据统计,90%以上的先秦两汉文献、98%以上的魏晋南北朝文献、94%以上的隋唐文献我们今天已经无缘看到。这是历史的无奈。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的嬗变演进过程中,《楚东酬唱集》的曾经刊行也许只能算是中华诗海里飞溅而起的一朵浪花。但其在800年前的南宋绍兴、乾道年间,在南宋诗风演进的中兴前期,却无愧一朝诗坛盛事之誉,深受儒士诗家的关注。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洪迈为之作《楚东酬唱序》;南宋大儒朱熹读后,在《与王龟龄》书信中高度赞赏:“楚东酬唱等诗,读之真能使人胸中浩然,鄙吝消落。”
今天,尽管《楚东酬唱集》的复原重构本受困于诸多史籍失考之憾,未能搜罗采摭齐全,但其已然的文本真容,分明舒展开掩埋于尘土之下的历史皱褶,足以让南宋诸多先贤的诗性英姿重现光彩。于此观之,楚东诗社酬唱诗的复原成册,于两宋诗歌史特别是诗社发展史研究的意义不可小觑。
二
史书辑佚之学由来已久,宋代学者开其端。南宋郑樵在《通志·校雠略》中写有一篇《书有名亡实不亡说》,首言辑佚之道,标志着辑佚学的发祥。其文指出,“书有亡者,有虽亡而不亡者,有不可以不求者,有不可求者”。举例说,“《文言略例》虽亡,而《周易》具在;汉魏吴晋《鼓吹曲》虽亡,而《乐府》具在,……凡此之类,名虽亡而实不亡者也”。郑樵的论说提出了最基本的辑佚理论。此后,王应麟又从辑佚渊薮角度提出相关论说,王氏的辑佚成果,被后世学者奉为圭臬。
宋代的辑佚成果虽然有限,但宋代学者开辟的辑佚之学却为后人继承光大。郭沫若《中国史稿》指出,古来学者“利用自己在文字、音韵等学科方面的成就,对儒家经典和诸子史籍进行了注疏、辨伪、校勘、辑佚等工作,做出了不少成绩”。今之学者于1986年发出了“辑佚学应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呼吁。而王十朋著述因其文本传承相对完整,为之辑佚钩沉的只是零星偶见的只言片语而已。
宏富先生不禁锢于史籍认定《楚东酬唱集》“已亡佚”的结论,凭借其跋涉文山诗海累积的宏富腹笥和学力自信,认为“散佚”的《楚东酬唱集》当属“不可以不求者”,并以此设定研究课题,踵古之成法,对以引用的形式保存在梅溪诗文和其他存世文献中的资料加以搜集整理,追本溯源,缀辑逸诗,搜罗略遍,求索范围广及各类史籍、方志与诗集,以艰辛的探寻结果证实所谓“亡佚”的《楚东酬唱集》,实乃“名虽亡而实不亡者”,使已经宣布佚失的诗社文献得以基本恢复,一展南宋诗人的酬唱风采。
以笔者有限识见,好古之士吴宏富为《楚东酬唱集》辑佚之举,堪为今人发扬宋代辑佚学的一枚硕果。
三
曾经散佚的《楚东酬唱集》与颇具文学史名望的楚东诗社,本是可以互证相生的历史存在。在某种程度上说,楚东诗社和酬唱诗集恰是相互依托,成就了彼此。许是本于此吧,吴宏富辑编《楚东酬唱集》辑佚本的全过程,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是将楚东诗社的考证研究与《楚东酬唱集》的辑佚编排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互为印证、相互关切的研究课题。
本书稿通过对楚东诗社的社名由来、人员组成、前后盟主、酬唱内容、传递方式、存续时间、史籍记录等的全面考述与论证,秉承“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的原则,坐实《楚东酬唱集》文本的存在及其规制内涵。从而达到了以典型个案的研究复原宋诗中兴前期诗社活动真相的目的,弥补了南宋诗史研究的一个缺憾。史实证明,王十朋楚东诗社已然走出初级诗社的松散状态,成为南宋初期颇具规模、颇多特色且有社会影响力的诗学社团组织。
无可否认,《楚东酬唱集》的重见天日是王十朋研究的一项新成果,将有利于宋诗风采的流布发扬,助推南宋诗社研究的发展。它的学术突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两类成员”说。编著者以互联网思维,将视野扩大至王十朋的文士交游圈,包括立朝守郡时的同僚和同乡挚友范畴,证实楚东诗社成员除了前期诗句习称的“五公”“六逸”之外,还有诸多参与酬唱的隐形诗人也应纳入其中,从而使楚东诗社的团体成员组成渐趋完善。二是“两个阶段”说,将活动分为活跃期和松散期。编著者以楚东酬唱本事和唱和传递方式等为标识,追索楚东诗社的存续时间,证实楚东诗社始于王十朋饶州任,终于其泉州任,存世时间长达七年之。这就大大扩展了入选诗作的范围和数量。
全书主线明确,内容详备,所收资料丰赡,考证翔实,征引史籍文献包括《梅溪集》《全宋诗》在内达一百五十种之多;编著者运思缜密,组合有据,编排有序,对楚东诗社盟主和主要成员的诗社渊源考述尤为周详明晰,对唱酬集的收录范围、刊刻时间及诗风特点、史学意义等也一一作了阐述,行文简明精要。引文均注出处,钩沉多有校订,并有注释说明典故本事,有按语疏通隐奥幽秘。一切出于对史实的尊重,一切为了对读者的全面负责。
四
《楚东酬唱集》的成功重构并面世,基于研究者准确的方向选择和严苛的求实精神,也离不开当今如《全宋诗》集成出版等辑佚条件的成熟。
犹如有经验的考古学者,有时仅凭地表观测及对当地土质、土色的识别,即能初步判定该地域的文化勘探价值,预测可能的勘探成果。这是实践积累经验使然。考古界普遍信奉,考古人员进入考古工地工作,重要的不是挖到什么,而是挖掘的过程,论证的过程。记得本世纪初,考古学家在被测定为阿房宫遗址的夯土台基上,细细爬梳了两年,愣是没有发现半点秦代的建筑遗迹,也没有发掘出烧土的痕迹,他们开始怀疑古代被普遍相信的记载:原来阿房宫从来没建成过?难道项羽火烧阿房宫也只是传说?以郑樵的史书辑佚论审核之,这大概就属于“书有亡者”“有不可求者”之类了。相对而言,宏富先生的辑佚“考古”工程运气得多了。他选准了学术增长点,经过近三年的研发,开出了花,结成了果,终以其斑斓风采呈现于世,裨益学界。
我之所以把宏富先生的史籍辑佚比之为考古发掘,更在意于它们的求索过程、论证逻辑以及工作艰辛细致的程度堪可比肩。披阅宏富先生提供的《楚东酬唱集》不同修订版本,深感其搜罗之广博,甄别之慎重,工作量之巨大。他曾全神贯注翻检《全宋诗》,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耗时达三月有余。如此倾注心力,不厌其烦,要投入的不仅是专业专注,还要有热心热爱,非敬慕梅溪并专注于学问者,概莫能办。编辑全程注重追本溯源,并慎加校笺,使重现的经典令人信服,难以置否。书稿初成,又分送沈阳、温州、鄱阳、杭州四地专家审阅,征询意见,反复修订,精益求精。
这是值得人们称道学习的“农民心态,工匠精神”!
五
辑佚校笺之举绝非易事,需以智者的学识功底和专注毅力作为学术支撑。具体说来,辑校者必须具有校勘学、训诂学、文字学、考据学、音韵学、注疏学等基本知识与能力。
宋代学者开创了辑佚之学,并以其辑佚成果昭示后人,发扬光大,至清代,朴学家实事求是的治学风格使辑佚工作更加审慎且精密,辑佚学蔚为大观,成绩斐然,成为当时学术界的中心工作之一。但此项作业毕竟琐碎劳苦,今之学人少有乐于此道者。宏富先生乃属少数乐于此道而始有收获者之一。先前在编著《南宋大贤王十朋剡中诗文集》《宋人吟唱王十朋》时,他为从剡中方志、宗谱、碑记中辑到数则梅溪佚文佚诗,颇感欣慰;眼下他正在辑编《王十朋资料汇编》《王十朋研究编年简史》等,每有辑佚发现,就会在微信群里发声,报告犹如沙滩拾贝或是小孩打开盲盒时的惊喜,让同仁分享其发现的快乐。此等学术心态在浮躁学风弥漫的今天,显得多么宝贵。
由此,我又不禁再次联想近年“考古学文化”的两个现实场景:其一是保护开发马桥文化,重视三千多年前的上海文化风貌及其谱系脉络结构;其二是四川广汉三星堆文化遗迹的再度重启勘探发掘,溯源文化起源之谜,让天下又一次惊艳于古蜀文明的璀璨辉煌。捧读宏富的宋代诗社酬唱集辑佚重构本,我仿佛置身某一文物考古发掘现场,近距离地观察到考古学家们的野外工作情景。他们蹲在探方里,日日夜夜,成年累月地拿着镐、锸和小铲子、小刷子,地毯式的缓缓搜索,一点一点地刷去古物上的尘土,让这些埋藏地层深处千百年的宝物重见光明;或者面对一块拇指大的皱巴巴的小纸团,用小刷子清理其粉状的外表,小心翼翼地打开纸团,然后屏住呼吸,不断调整角度,试图将一块块分离的碎片拼凑出最理想的完整画面,拓裱保存……如此“性价比”的劳作可能不是一般人所乐于担任和称职胜任的。
其实对于考古这种事,我连票友都谈不上,但我就是崇敬它的那种方式和手段,古老、细致、具体甚至琐碎,恰如宏富君之于开发历史文化遗存的持久毅力和科学创意,日积月累,终于收获新的发现,由一鳞片爪复原具象,激发人们追寻历史本相的热情和兴趣。
六
今天,辑佚者以厚实的《楚东酬唱集》(辑佚本)祭奠先哲诞辰910周年,我们读者当报以虔敬之情,在阅读鉴赏新图景中传承先哲美德。应该承认,如此往返轮回反馈,包括一切后人对梅溪诗文版本的探究考证,对文本原典的反复校正、笺释、阐发等等,均不啻为一再增益经典韵致体悟和经典确认的过程。
但这次辑佚成册,毕竟尚属首次尝试,难免遗珠之憾。吴氏辑佚本实乃增编本,涵盖了王十朋当年亲手编定的《前集》与一部分“欲编”而实际上未必编定并践诺刊行的诗稿。何况,迄今未曾搜寻到有关阅读评价《楚东酬唱后集》的任何记载。故凡辑佚本均难以避免的“漏、滥、误、陋”之弊端,皆有待学界识者剔抉弥合,以求版本精要完美。我以为,书稿中十数位诗社成员的应有诗作因史料散佚只能暂告“亡佚”者,也正为日后留下一方追寻空间,寄望学界才俊能有新的发现机缘,庶几补充完善之。
从总体上看,《楚东酬唱集》于其始刊流布之时,曾一度提振了南宋诗人群体在唐诗走向极致、宋诗趋于定格时期探究诗艺走向、特别是次韵一格风尚的诗性向往,也调整过并适度释放了政治博弈失意者的社会政治诉求与抗争意气;今天面世的扩编辑佚版本,为广大读者提供了阔大得多的艺术探幽天地,也为今之诗学研究者提供了齐全得多的鲜活个案。扩展王十朋学术研究的内在张力,开发王十朋研究的学术增长点,实乃吴氏重构本为学界所作的贡献。我们将借此重构本,多维度认知王十朋及其周边士大夫群体的文心面相,体悟生于帝王封建时代而居人臣之位者的政治胆识和处世智慧,同时不期然察觉王十朋研究正在向纵深细微处进发,为赏析诗艺风尚、臧否历史人物有了新的文本依据而感奋。
七
我与从剡中新昌走出的学人宏富先生,相遇结交于吟咏研读梅溪诗文的朝圣途中。为时并不长久。然而读他近年出版的编著《南宋大贤王十朋剡中诗文集》《宋人吟唱王十朋》以及诸多发于报刊的梅溪论稿,目睹闻知他辑编史籍资料的曲折艰辛,享受先睹为快的快乐,展望他与温州王十朋研究会同仁的颇为宏阔的研究思路和出书规划,深悟他对辑佚的兴趣和学业特长,特别是发现其著述有对拙作的多次引述,我在深慨吾道不孤的同时,尤其钦佩其长葆不衰的研读文本原典的钻劲和开发学术新区域的实力。
珍惜所有的不期而遇,收藏曾经的花开花落。岁晚寂寥时节在左原宋韵道上结识新的梅溪知己,欣欣然结伴且歌且行,“炼石辛勤同补天”,忘却老之已至,真乃此生一幸。兹感赋《水调歌头》一曲,聊表区企慕感怀:
才咏剡中集,又唱楚东诗。左原古道归去,寂寥结新知。嘉许新昌才俊,迷醉尘封故纸,闲拨凤鸣丝。历历饶州韵,熠熠列仙姿。
雁峰雾,剡溪雪,放梅枝。 兴亡史事,长是先哲喟吟时。千载钱塘潮涌,一代诗魂声咽,有我与君痴。 白鹿飞仙地,戴月共驱驰。
2021年3月25日于杭州西溪寓所
同年9月20日改定
【序者简介】
张润秀:1941年生,浙江乐清市人。1964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中文系。高级讲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杭州外国语学校原校长兼书记。迄今发表教育、文史、随笔、序等各类文章逾250篇。教科研成果获国家级一等奖一项,省、市级奖多项。编著少年版《论语》《弟子规》《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国学读物30余种,主编《创新写作文库》《高考作文精选精评》等教辅用书,著有诗文集《暮春咏归》,评注本《王十朋选集》(全二册)、《梅溪诗传》,学术专著《王十朋研究》(南宋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系列丛书之专题研究)、学术专著《王十朋传论》(十朋研究系列丛书之专题研究第一辑),撰写有多篇王十朋研究论稿。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