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停滞阶段:五代时期的科举3 ——科举偶谈之三 我楚狂人
二、十国的科举

与五代相比,十国的科举就没有那样被重视了。如《新五代史选举志》云:“偏方小国,兵乱之际,(贡举)往往废坠”。
“十国”大多不举行科举考试,举行科举考试诸国如南唐、南汉、后蜀、闽诸国,举行不常且不严格。即使强调文治的南唐也不能正常进行科举,如南唐保大十年(后周广顺二年,952),“以翰林学士江文蔚知礼部贡举,放进士王克贞等三人及第,旋复停贡举”。又因徐铉建言,保大十二年再行贡举,直至宋军兵临都城金陵城下,亡国之年的宋开宝八年(975),仍举行科举考试,“放进士张确等三十人”。“十国”科举中还不时发生舞弊行为,后蜀范禹偁“掌贡举,贿厚者登高科,面评其直,无有愧色”,即是一例。这是科举史上比较早有关科举舞弊的记录。
近来有不少关于“十国”时期岭南科考的研究文章,但是看来十国时期的岭南的科考还是不能正常进行的。
三、五代十国科举考试的历史意义
五代十国科举考试有什么历史意义?我看最主要的意义就在于延续性。这个延续性还是很重要的,这样,进入宋朝就不存在重新开始的艰难,而是在顺利延续中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众所周知,宋朝的科举进入了成熟期。赵匡胤夺取政权当年(960)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为什么要录取19人呢?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掌握在二三十人上下,而且宁缺毋滥。宋朝的首科,当然需要为今后做出表率,所以挑来挑去,选了19名佼佼者。第二年再次举行考试,只录取了11人。
也就是说,赵匡胤时代,还是顺着唐五代科举制度的惯性走,而宋太宗时代即开始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制度健全了,取士数量大大增加了。宋太宗能够这么顺利进行科举制度的完善,这与五代没有中断科举制度的运作不无关系。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