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科举停滞阶段:五代时期的科举3 ——科举偶谈之三 我楚狂人

2022-02-27 22:09:01来源:我楚狂人的博客

打印 字号: T|T
二、十国的科举
       与五代相比,十国的科举就没有那样被重视了。如《新五代史选举志》云:“偏方小国,兵乱之际,(贡举)往往废坠”。
       “十国”大多不举行科举考试,举行科举考试诸国如南唐、南汉、后蜀、闽诸国,举行不常且不严格。即使强调文治的南唐也不能正常进行科举,如南唐保大十年(后周广顺二年,952),“以翰林学士江文蔚知礼部贡举,放进士王克贞等三人及第,旋复停贡举”。又因徐铉建言,保大十二年再行贡举,直至宋军兵临都城金陵城下,亡国之年的宋开宝八年(975),仍举行科举考试,“放进士张确等三十人”。“十国”科举中还不时发生舞弊行为,后蜀范禹偁“掌贡举,贿厚者登高科,面评其直,无有愧色”,即是一例。这是科举史上比较早有关科举舞弊的记录。
      近来有不少关于“十国”时期岭南科考的研究文章,但是看来十国时期的岭南的科考还是不能正常进行的。
三、五代十国科举考试的历史意义
       五代十国科举考试有什么历史意义?我看最主要的意义就在于延续性。这个延续性还是很重要的,这样,进入宋朝就不存在重新开始的艰难,而是在顺利延续中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
众所周知,宋朝的科举进入了成熟期。赵匡胤夺取政权当年(960)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19人。为什么要录取19人呢?唐、五代以来,每科进士都掌握在二三十人上下,而且宁缺毋滥。宋朝的首科,当然需要为今后做出表率,所以挑来挑去,选了19名佼佼者。第二年再次举行考试,只录取了11人。
       也就是说,赵匡胤时代,还是顺着唐五代科举制度的惯性走,而宋太宗时代即开始了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制度健全了,取士数量大大增加了。宋太宗能够这么顺利进行科举制度的完善,这与五代没有中断科举制度的运作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