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汉代即墨皋虞城始末,胶东康王刘寄的儿子刘建为首任皋虞侯王

2020-09-30 19:39:53来源: 墨城尚书

打印 字号: T|T
在即墨区东北的温泉街道东皋虞村村北,有一座汉代古城遗址——皋虞古城遗址。该城址北依钱谷山,南面黄海,东西两面远山拱卫,形成天然屏障。城址东西、南北各长400米,文化层深约2米,可见两千多年前这里的繁华和辉煌 。据《崂山续志》记载,康王的梳洗楼可能就在此城内。东皋虞杨氏的九世祖杨兆鲲有诗《康王城梳洗楼》:美人梳洗处,遗迹到今闻。晓月悬妆镜,晨鬟飞缘云。当年环珮随宫辇,花径歌楼开笑眼。云雨荒台恨已深,千秋荡为田家产。
《崂山续志》的作者清代周铭旗将此诗附于皋虞之后,说明此楼当在皋虞城内。皋虞城遗址中常有汉代文物出土,清朝末年,于古城址东北角挖出石垛两个,于西、北两边各挖出墙角一个,此外还有钮钟、铜钱、板瓦、筒子瓦片和陶片等出土,为即墨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皋虞分为东皋虞村和西皋虞村,西皋虞村立村的时间要晚于东皋虞,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辛氏、傅氏来此地居住,明永乐二年(1404年),列氏有“云南大槐树里头”迁来建村,随东皋虞村起名为西皋虞。
东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民,后即以王为姓,称为王氏。其后裔王元为了躲避秦乱、灾祸,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徙居琅琊东部地区建村谓“皋虞”。“皋”是指近水之高地,“虞”则指掌山泽之官吏。前傍水,后依山,故曰“皋虞”。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皋虞是块风水宝地,这里“依钱谷揽天光水色钟灵毓秀,面黄海观惠风祥云紫气东来”。
皋虞古城在两千多年前就展现出它的宏伟规模和磅礴气势。汉文帝置县,武帝封侯,古城孕育人文精华,汉室名相王吉、王骏、王崇为代表的琅琊皋虞王氏。祖三代以“举孝廉”闻名于世,润泽千秋。晋代“书圣”王羲之誉贯古今中外,王羲之的祖籍就是即墨皋虞。皋虞在西汉时名官辈出,在西皋虞村西北,有一片宏大的古墓群,西汉名臣王吉以及他的儿子王骏、孙子王崇就埋在这里。
文献记载:西汉初文帝置皋虞县,此城即为县治旧址。西汉时,对地方的统治采取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双轨制。然而,由于诸侯王的权力膨胀,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汉武帝时,采取大臣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去世后,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子弟分割王国封地为列侯,以此逐代推行,各诸侯国的封地一步步缩小。
胶东王刘寄死后,其长子刘贤继承王位,其另一子焬侯刘建于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被封为首任皋虞侯,食邑皋虞县。这时的皋虞城既是县治,又是皋虞侯的都城。刘建在位9年。死后,其子穅侯刘定于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年)继位,受封14年。死后其子节侯裒于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继位。嗣后,其子孙厘侯勋、颂侯显、侯乐相继为皋虞侯,共传6代,计120年。公元8年,王莽篡夺西汉政权,皋虞侯废,改皋虞为“盈庐”。王莽政权被推翻后,恢复原名。东汉时,皋虞县建置被取消,其地并入不其县,皋虞城亦被废。隋朝时,其属地并于即墨县。
在皋虞东北处的王侯墓,曾挖掘出一件金缕玉衣,足以证明墓主人的身份尊贵,可惜的是,金缕玉衣已被盗墓者盗走。皋虞曾有六代诸侯在此定居、镇守,这座古城见证了汉代诸侯制度的执行,也经历过特有的辉煌时代。如今,皋虞侯墓位置已经被确认,那么,到底被盗的金缕玉衣是哪个侯的呢?
 
根据初步猜测,应该是第一代诸侯刘建的墓地。《温泉街道志》中给出了5个理由:“1、第一代诸侯,为国为民,开辟建城、创业等功绩最大。2、他是胶东康王刘寄的儿子,也是汉武帝的亲侄子。3、和尚山是后有靠山环抱,前有内堂外堂,可观山望海。左有川水,右有弯曲小路,确是风水宝地。4、和尚山顶要开发成墓,是很艰苦的工程,既要除沙石,又要堆集沙石,很不容易。5、西汉文帝景帝时期并没有规定诸侯不穿金缕玉衣。只说要经过皇帝的赏赐,才能穿金缕玉衣。”能够大规模修建成墓,并如此重视,估计非第一代诸侯刘建莫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