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儒学大家王柏之墓迁入王五元社区

2015-11-02 10:12:49来源: 金华新闻网

打印 字号: T|T

王柏之墓在王五元社区奠基。   李建林/摄
10月31日,南宋著名学者、“北山四先生之一”的王柏墓奠基仪式,在金华开发区秋滨街道王五元社区的一处公园内举行。从此,这位儒学大家的墓地,将坐落于此。

王五元社区以前是王五元村,居住着约700名王氏后裔,这一社区里,有一座王氏祠堂。据说这里曾供奉着王柏等三位儒学大家。

“把墓地迁到这个王氏后裔的聚居地,祖先王柏也算是回家了。”“四世一品”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根华感慨地说,这一天,他跟许多王氏后人盼了整整四年。

2011年,在浙师大正大门南边荷花塘角发现了一处南宋古墓,这处墓地很特别,存在望柱、坊柱、墓碑等构件,显示墓主人的身份不一般。出土有两根望柱、一块刻有“鲁斋”字样的石碑。而鲁斋正是王柏的号。

王氏后人根据出土物件及族谱记载的信息,声称这一处古墓正是王柏墓。这一观点得到了浙师大人文学院中国史硕士生导师龚剑锋等一些民间学者的支持。四年前,关于这处古墓的发掘过程,以及墓主人身份论证等问题,本报曾对此事持续关注并报道。

但是,这一墓地被发现时,荷花塘角一带正在进行房地产开发。这处墓地如何保护,成为一个问题。如果迁建,将被迁到哪里?

随后,金华市文物部门对于墓地出土的构件进行了保护,王氏后人们也在积极奔走,希望为自己的祖先王柏选一处合适的新墓地。

一眨眼,四年过去了,王柏墓的迁建选址,终于尘埃落定。王根华说,王柏墓所在的这处公园的土地,原本是王五元村的集体土地,后被政府征用,经过多方奔走呼吁,政府最终批准王柏墓迁建于此,政府对于这座墓地的建设,也提供了资金支持。

据了解,古墓发掘出来的所有构件,比如两根望柱和墓碑,将悉数被修复和重新利用,作为王柏新墓的重要组成部分。

王柏为何被称为儒学大家?据了解,王柏是南宋婺学金华学派在吕祖谦、唐仲友之后的主要传承人,与何基、金履祥、许谦并称“金华四先生”或“北山四先生”,他们推动了南宋至明几百年间金华“小邹鲁”文化的长盛不衰。婺学如同传家宝,代代相传,吕祖谦、陈亮、唐仲友之后,婺学大师就轮到“北山四先生”了。

在中国儒学发展史上,朱熹具有特殊的地位。到了朱熹这里,儒学成了理学。宋元明三个时期的儒家学说,常称之为宋明理学。朱熹是宋朝最大的儒家。龚剑锋说,朱熹死了以后,弟子很多,最重要的弟子叫黄干,黄干的后学又分为两派:江西一派和浙江一派。浙江一派,黄干传给了一个金华人,朱熹的学说从此在金华生根发芽,他先是传给何基,何基传给王柏,王柏传给金履祥,金履祥传给许谦。

金华学派中,王柏接了何基递过来的“接力棒”,他曾经担任过丽泽书院的山长(相当于现在的校长)。他也曾去台州上蔡书院担任山长。

婺学从范浚开始到宋濂,其中以吕祖谦、陈亮、唐仲友、何基、王柏、金履祥、许谦七位先生为代表人物,影响遍及全国。

到了清朝,皇帝甚至下旨在全国县以上的孔庙附祭“何、王、金、许”,这就说明他们在学术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四人逝世后,皇帝都赐了谥号。由此可见,王柏作为儒学大家,在宋代学术界具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