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琅琊王氏有关人物墓志铭
墓志按历史编年排列,须照应前后者
(1)唐故开府右尚令王君墓志铭
君讳仁则,字行规,琅耶人,(《汇编》贞观053号,又有一王仁则属太原五氏)汉谏议大夫益州太守吉之后。曾祖虎,魏银青光禄,镇西将军,渭州刺史。祖炽,周右中郎将,仪同三司,宁州刺史。考思武,隋东郡丞,唐大将军,滑州治中。君解褐隋代王府典签。隋历云谢,率义归朝,以勋授朝请,寻加开府。武德初,应调为县中正,俄除右尚令。武德九年八月十日,卒于郑邑之第。贞观十八年,迁葬于北邙(编号贞观0九四)。
(2)唐故隋左龙骧骠骑王公墓志铭
公讳协,字勤合,琅耶临沂人也。祖衡,周任洺州永年县主簿。父君,齐任并州太原县丞。公秉其余庆,属季隋之际,建官龙骧。粤以永徽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寝疾遽甚,卒于洛阳县立行里之私第,即以其年三月九日权窆邙山之阳,礼也。(编号:永徽0七一)
(3)大唐故上骑都尉通泉、金城二县令琅邪王君墓志铭
公讳素,字仲俭,徐州临沂人也。曾祖翊,魏镇南将军,使持节济州刺史,国子祭酒金紫光禄大夫。祖淡,齐中散大夫,二府中郎,北徐州大中正。父宗,隋河南王府参军,信都县长乐县丞。公起家魏州都督府典签,加骑都慰,除左屯尉兵曹,又除洛州录事参军,被举梓州通泉令,又加上骑都尉,改兰州金城令。以永徽三年九月二十三日卒于兰州金城县。子大志等先期戒事,敬远攸从。遂以永徽五年二月二十日,葬于邙山之阳,礼也。(编号永徽一00)
(4)口故处口口口墓志铭
君讳玄,字昙仙,琅邪临沂人也。十一世祖晋司徒宪穆公殉。祖林,梁鄱阳王谘议。父揆,隋青州博昌县令,君博昌之长子也,以显庆三年八月十五日终于履顺口口。以其其年九月十七日,殡于博口口口,礼也。其词曰:口口口派,辅周佐秦。尹歌京兆,文擅江滨(铭文下面从略,编号显庆0四九)。
(5)唐故上护军王君墓志铭
君讳字慈善,琅邪临沂人也。大父建,武贲郎将,显考本,白沙县令。君以功授上护军。以咸亨二年四月二十一日终于本第。窆于口口之平乐乡。(编号成亨0三四)
(6)大唐处士王君墓志铭
君讳宝字行敏,琅琊临沂人,因宦河南而家焉,今为洛阳人也。(编号仪凤0—0)
(7)大唐故上骑都尉王君墓志铭
君讳式,字文卿,琅琊临沂人也。曾祖达,后魏征西将军除使持节,金紫光禄大夫。齐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洛州刺史。祖侯,齐伏波将军,文宣皇帝挽郎,遂州刺史,袭爵高阳郡开国公,君则高阳公之孙也。皇建之初,以君行光州里,功诚先觉,授上骑都尉。粤以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寝疾,卒于私第。以(仪凤)三年三月廿七日,(与夫人)合葬于河南县平乐乡邙山之阳,礼也。(编号仪凤0廿一)
(8)大唐中岳隐居太和先生琅耶王征君临终口授铭。季弟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东宫侍读兼侍书绍宗甄录并书。
昔有唐氏作,吾中遇而生,姓王名玄宗,字承真,本琅邪临沂人,晋丞相文献公十代孙。陈亡过江,先居冯翊,中徒江都。其肇锡考系,则国史家牒具矣。降年五十有五,直垂拱二年四月四日,顺大衍之数,奄忽而终。(原编号垂拱0二二)
(9)大唐故朝散大夫行少府监中尚署令王府军墓志铭
公讳定,琅琊临沂人也。曾祖超之,梁通直散骑常侍,建安郡守。祖璨,陈通直散骑侍郎,给事中。父弘道,陈巴山王府田曹参军。公,隋大业年中,以梁陈衣冠子弟,授谒者台奉信员外郎。自唐家创业,海内安宁,遂征公为前齐府直文学馆,寻改授少府监中尚署令。以总章二年四月十四日终于雍州万年县宣阳里之私第。粤以大周万岁登封元年二月十二日与夫人徐氏合葬于长安县小严村北平原,礼也。(编号万岁登封00四)
(10)大周故右翊卫清庙台斋郎天官常选王豫墓志铭
王豫字安舒,琅邪临沂人也。曾祖允,祖修惠,父师道。豫洎廿一,门调宿卫,州举孝廉,补清庙台斋郎。居无何,敕令优选,未赴。延载元年八月廿九日夜,卒于洛阳殖业里之旅舍。粤以今神功元年二月廿二日与冥婚之妻合葬于口山之原,典也。(编号神功oo七)
(11)大唐正议大夫使持节都督隽州诸军事,守隽州刺史许公夫人瑯琊郡君王氏墓志铭。
夫人王氏,邶琊临沂人也。曾祖宾,后魏长乐、济南二郡太守。祖秀、隋齐王府谘议参军。父满许州司马。(编号圣历oo六)
(12)大唐故幕州刺史洛阳宫总监褚府君夫人临沂府君王氏墓志铭
夫人琅琊临沂人也。五代祖僧绰,宋吏部郎,尚东阳公主,拜驸马都尉。曾祖文恭,梁金紫光禄大夫太府卿。祖王车,陈巴山郡守,隋开府仪同三司。父子忠,陈主爵郎,隋骠骑将军、岚州刺史,阳安县开国公。(编号久视0一0)
(13)唐故大中大夫使持节泗州诸军事、泗州刺史瑯耶王公墓志铭
公讳同人,汉昌邑王讽谏宏远,谢归皋虞,遂为琅琊著姓。今为京兆人也。曾祖续,皇吏部侍郎赠魏州刺史。祖德俭,御史中丞归仁公,赠兖州都督。考璇,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殿中监,赠越、卫、温、婺等四洲刺史、公即府君之第二子也。早辟孝廉,明经高第。解褐雍州参军,以相门侍卫授左卫司戈,迁太常协律郎、大理评事。转太常主簿,相王府记室、司农丞、汉岐二州司马。赞大农之务,贰方伯之雄。人拜工部员外郎、屯田郎中。除使持节泗州诸军事、泗州刺史。以开元十六年,七月十三日寝疾,终于郡馆。粤明年八月廿六日,返葬祔先茔于京南大仵村原,礼也。有一子日涣,直弘文馆。(编号开元二九二)
(14)大唐故忠王府文学上柱国琅琊王府君墓志铭
公讳固己,字炅,琅耶临沂人也。自晋光禄贞公览至于公,凡十三代,公则隋安都太守石泉侯讳鼒之曾孙,皇朝御史中丞讳弘训之孙。户部郎中讳方智之季子。解褐补滑州卫南尉,秩满,校左千牛卫兵曹参军,又领尚丞直长。乃校宋州单父县令。旋丁太夫人忧去职。服阕,授忠王府文学。以开元廿六年六月八日终于河南府河南县宣教里之私第。《孝经》一轴,事贤于秦正,嗣子玙等,守而行之。以其年闰八月六日葬于河南府河南县平乐之原,夫人范阳卢氏榭焉,礼也。(编号开元四七一)
(15)大唐故朝散大夫谯郡司马琅邪王府君墓志铭
府君讳秦客,字元宾,系周储之仙胤也,得氏与太原同宗,分支自琅邪承绪,今为瑯邪人也。曾祖续,皇金紫光禄大夫,尚书吏部侍郎,开府仪同三司。祖德素,皇银青光禄大夫,阆中郡太守。父豫,皇侍御史,屯田郎中,正议大夫。东阳郡太守。府君即东阳第二子也,以门荫补太庙斋郎。解褐授左清道率府胄曹参军,出摄济阴郡司户参军。辞满,拜博陵郡唐昌县令。经一考,丁东阳忧去官。外除,补谯郡谯县令,次历魏郡魏县令,次授太原府文水县令。未之任,除泸川郡司马。无何迁博平郡司马。稍迁谯郡司马,寻加朝散大夫。以疾恙罢职。以天宝三年四月寝疾,归真于洛阳仁凤里私第,即以其年十月廿日权窆于洛阳县清风乡北邙南原,礼也。厥有令子昆弟五人:孟曰照之,次日黯之,仲日兼之,叔曰晤微,季曰少微。并荷戟参玄,趋庭秉训。(编号天宝0三四)
(16)大唐故泗州刺史琅琊王妻河东裴郡君夫民墓志铭,嗣子京兆府三原尉涣撰
夫人(夫民)故尚书工部员外屯田郎中泗州刺史琅琊王公讳人之妻河东裴郡君也。初笄归我先君。我大门讳璇,故兵部尚书平章事。我烈考固天纵之才。(夫民)以开元二十九年五月六日奄背于永乐私第。先君以开元十六年七月十三日薨于泗州官舍,卜宅于万年县义善乡风栖原,礼也。慈亲以天宝四载十月廿五日迁祔。(编号天宝0七八)
(17)唐故王夫人墓志铭
夫人王氏,琅琊人也。高祖约,周御史中丞。曾祖武安,隋赠相州刺史。祖德真,皇朝金紫光禄大夫、侍中、赠左仆射。父旦,太子通事舍人。夫人嫔于崔氏,则淮安郡参卿宠之妻也。(编号天宝一二0)
(18)大唐故襄州襄阳县尉同州冯翊县丞琅琊王公祔葬墓志铭
公讳鸿,琅琊临沂人也。晋丞相十一代孙。高祖褒,周吏部尚书,司空、石泉公。曾祖鼒,隋安都竟陵二郡守。祖弘让,隋工部宪部郎中书舍人。父方泰,皇朝中书舍人,司府少卿公任襄州襄阳县尉,同州冯翊县丞,终于东京。权殡城东,以天宝十载十一月五日,迁葬于河南县安乐乡北邙山之原,未从先茔,权宜也。夫人河东薛氏祔于府君之茔,礼也。次子长安县尉志悌。少子上党郡襄垣县主簿志凝,并从夭逝。嫡孙长安府君长子胡子。次子同恩,次孙扬子等,奉迁安厝,呜呼哀哉。(编号天宝一八八)
(19)大唐故长安县尉左授襄阳郡谷城县尉又移南阳郡临瑞县尉琅琊王公祔葬墓志铭
公讳志悌,字子金,其先琅琊临沂人也。晋丞相十二代孙。五代祖褒,周吏部尚书,司空,石泉公。高祖鼒,隋安都、竟陵二郡守。曾祖弘让,隋工部宪部郎,中书舍人。祖方泰,皇朝中书舍人、司府少卿。父鸿,皇同州冯翊县丞。公判入甲科,授相州成安县尉,又任陕州硖石县尉,又转京兆府宜寿县尉,又迁长安县尉,贬襄阳郡谷城县慰,又移南阳郡临湍县尉。年五十五,终于官舍。以天宝十载十一月五日迁葬于河南府河南县安乐乡北邙山之原,侍先茔,礼也。夫人李氏,嗣子胡子。继室崔氏,子同恩。姪阳子。(编号天宝一九0)
(20)大唐故钜鹿郡南和县令口府君墓志铭
公讳悆,字同光,琅邪临沂人也。公即晋丞相导之十三代孙。曾祖讳德仁,隋举孝廉,授剑州临津县主簿。祖讳玄默,唐应制,再登甲科,累授汴州浚仪县令。父讳口庆,唐举孝廉擢第。以公(父)之才,匡国之器,命不时偶,晚授胜州都督府户曹参军。公始十四,早丧所天,年十八,举孝廉,授相州尧城县丞,俄授青州北海县丞,又授越州都督府兵曹参军。礼部尚书席豫,奏充本道判官,改授徐州沛县令。顷丁艰疚。礼制终,授钜鹿县(郡)南和县令。以天宝十一载七月八日卒于釜阳县崔氏之里第。粤以天宝十一载八月廿八日葬于洛阳县口阴乡之北原,礼也。有子邓等,年始十五。(编号天宝二0五)
(21)大唐故光禄卿王公墓志铭
公讳训,字训,琅邪临沂人也。永穆大长公主之中子。曾祖知道,皇赠魏州刺史。祖同皎,皇光禄卿,驸马都慰,赠太子少保,尚定安长公主。父繇,皇特进太子詹事,驸马都尉,赠太傅,尚永穆长公主。公文被四教,学通六艺。三岁尚辇奉御,四转至光禄卿。早年娶嗣纪王铁诚之季女也,夫人寻逝,后尚博平郡主。大历二年己月癸巳,奄终凤楼之右。孝子岐,其年八月七日,迁厝万年滻
川乡渡川原,礼也。(编号大历00三)
(22)大唐故奉事郎行京兆府泾阳县主簿王府君墓志铭
公讳岐,字文秀,琅琊临沂人也。曾祖同皎,驸马都尉,琅耶文烈公,赠太子少保,尚定安长公主。祖繇,驸马都尉,琅耶懿公,赠太子太傅,尚永穆长公主。父训,累授光禄卿,娶嗣纪王铁诚之季女。公自弘文馆明经、虢州弘农尉,次任扬州江阳主簿。考秩寻满,蹉跎江乡,累佐诸使,以去年入调长安天官,以书判取人,授公京兆府泾阳主簿。以其年八月九日,终于万年县兴宁里永穆观之北院。长子贞素,次日贞镒。后娶杨氏,有子三人,一女二人。以其年闰十月七日,卜择于万年县滻川先茔之侧也。(编号贞元一二六)
(23)王府君墓志铭
王府君者,公讳端,字溪子,瑯琊人也。累代都洛,不顾名宦。以长庆四祀十二月八日奄然名灭。以宝历元祀二月二十八日,厝于河南平乐之原,礼也。(编号宝历00二)
(24)唐故朝散大夫守尚书吏部郎中兼侍御史知杂事上柱国临沂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王府君墓志铭。
王氏之本,本于周灵王太子晋,以忠谏废,天下之人谓之王家,至八世孙错七世而生翦,事秦,复为大将军。翦七世而生吉,仕汉为谏大夫,去官全道,隐于琅琊之皋虞。吉生骏,为京兆尹。骏生崇,为司空。崇五世生览,仕晋为宗正卿。览孙导,匡辅元帝,中兴江左。导六世生俭,仕南齐,为太尉。谥日文宪。文宪三世生褒。事宇文周为司空,封石泉公,石泉生隋安都太守鼒,鼒生皇中书舍人弘让。弘让生太府卿方泰。太府生鸿,为同州冯翊慰。冯墨登生志悌,为长安尉,赠吏部郎中。郎中生汶,殿中少监致仕,赠工部侍郎。工部少有高致,不乐荣官,致仕赠官之命,皆由公显。公讳衮,字景山。本名高,工部公之长子。元和初,以拔萃登科,授秘书省正字,调补伊阙主簿。许孟元尚书、裴次元常侍尹河南,皆署为部从事。今窦司空之分陕也,荐授监里行,充判官。崔淮南继窦为陕,又从而辟署。俄以本官归御史府,满岁,转殿中,皆留台为监察。拜刑部员外郎,转都官员外。未几,迁度支郎中,急诏赴阙。丁工部公艰,既頣,丁太夫人忧,泣血六年。服阕,除司勋郎中。字文公长南台,奏和杂事,改左司郎中兼侍御史。上器之,面锡朱衣金鱼。满岁,转吏部郎中,仍旧职。宰相方以显要处之,卒不至,命也。子男三人,长曰存夫,光陵挽郎。次曰绚,幼曰綯,皆前明经。其年十月廿六日葬于河南县平乐乡杜翟原,祔工部之墓。(编号太和0五四)
(25)唐王府君墓志铭
戴仁而处,抱义而行者,即琅邪王府君。公讳仕伦,字文迥,其先晋右军一口口代孙也,曾祖啡璆,皇祖思,皇考良。公春秋五十有七,以大和九年六月廿二日终于暨阳之私第。嗣子宗志,次子刘老,以当年八月廿九日葬于故朱夫人之同茔所也。(编号大和0九四)
(26)唐故滑州匡城县令王公墓志铭
公讳虔畅,字承体,其先琅耶人。始受氏于周,秦汉以降,代光史册。及国朝则林冠群英,名高华省。曰守贞,历仓部、膳部、左司郎中,出为莱、渝、博、润、沧、洪六州刺史。实生希携,官随、遂、绵、相、越五州刺史。历京兆少尹、太仆卿。封华容县开国男,谥贞公。贞公生炅、旻,暹,皆有官而材。炅袭华容爵。是生曰云、曰霞。曰云长官同州白水丞,追赠太常少卿。少卿二子,长曰宗儒,历左赞善大夫,寿州刺史。少曰公亮,贞元六年进士登第。官至潭州刺史。御史大夫,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寿州生二子,长曰虔徽,年在既龀,以荫官入仕,释褐代州雁门县主簿,复任成都府温江县尉。每言瑚琏之器,奚自斗筲之官,乃由贡籍举进士。公即寿州之少子也,及释褐任泗州临淮尉。秩满选授滁州司法参军。太守谓之能官人,擢摄永阳令。及归,随牒不得调,以本官选集,为县于楚州盐城令。后选授渭州匡城县令,廉察知其材实,陟考而中,明年复陟而中,省校不为意。邑人惜其课最有屈,秩满乞留一年,廉吏以闻,得请。当乞留之年,六月廿二日,殁于官,即咸通七年也。公裔子四人,长处温,次琏,次处修,次处谦。女二人,长逋博陵崔振,举进士。次适京兆韦询美,前任寿州安丰尉。以咸通八年二月一日窆于洛阳县杜郭村大茔,礼也。(编号咸通0五六)
上录诸志文的学术价值初探
(1)上录各志,都抄自周绍良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一书,对原志文加以删减,又加以拼合而成。只在遇到需要连缀处稍加一二字外,全用原志文字。如有拼合不当者,需由笔者负责,决不轻易作改动原文。
(2)各墓主的籍贯,除了少数几篇书为“先为琅邪临沂人,后迁居X X,今为X X人也”以外,绝大多数都清楚地写作“琅邪临沂人也”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上文分析过,自从陈被隋所灭。原居住江左300年的琅邪王氏,为了生存、找出路,很大的一部分渡江北上,星散于各地,以求适应隋、唐王朝的取士用人制度。此时“九品官人法”已经废除,侨姓第一不再受到优先为官,“平流进取,坐至公卿”这不成文法的保护,因此琅邪王氏成员不再以琅邪郡望相标榜了。上述的看法,最早出自史学家。我们看一看《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对原琅邪王氏各成员籍贯的写法,就发现有的已强调其在北方的居住地,如王同皎,两《唐书》都写作相州安阳人,而一系列与王同皎同支的人,在墓志铭中,却都写作琅邪人或琅邪临沂人。王方庆,《旧唐书》写作雍州咸阳人。《新唐书》写作“其先自丹阳,徒雍成阳。”而所有王方庆一支的后裔的墓志铭中,也都写作琅邪临沂人。王绍宗《旧唐书》写为扬州江都人,《新唐书》写为:“系本琅邪,徒江都云。”而王玄宗、王绍宗墓志铭也写作琅邪临沂人。所引录的二十余例中都强调墓主是琅邪临沂人,是不是他们都回转原籍沂州临沂居住了呢?不是。这从他们的墓葬地可以看出。渡江北上的琅邪王氏大体上葬于两处:一是长安万年城南的大仵村原祖茔,二是洛阳北邙山南杜郭村大茔。长安的坟地,大约由王褒当年经营的,在朝内为官者,多葬于大仵村原附近。洛阳北邙山的坟地,表示了陈亡,琅邪王氏渡江,多先在以洛阳为中心的地区定居,后来,在外地位官的人,无论薨于何地,多是最后迁葬洛阳。《墓志汇编》中有这么两支,一是明言由琅邪迁洛阳,成为洛阳人。一是其先为琅邪人,后定居巩县洛阳一带。由此可以看出琅邪王氏渡江北上后,虽然家族星散,还是有一个中心的。至于为什么他们大多数人一直认为自己属于琅邪王氏一族呢?大约由于通婚的需要。唐初,名族仍与名族通婚,有些族姓,名族是不与他们通婚的。唐太宗命臣下修《贞观氏族志》,虽然被认为有意压低山东五大姓(崔、卢、郑、李、太原王)的地位,实际目的也在限制良贱通婚,故今本残卷《贞观氏族志》列出85郡398姓之后,写道:“今贞观八年5月17日壬辰,自今以后,明加禁约,前件郡姓出处,许其通婚遘。”又在后面说到:“其三百九十八姓之外,又二千一百杂姓,非史籍所戴,虽预三百九十八姓之限,而或媾官混杂,或从贱人良,营门杂户,慕容商贾之类,虽有谱,亦不通(婚),如有犯者,剔除籍。”琅邪王氏与太原王氏是398姓中仅有的两个王氏。这两个可以与其余的396姓通婚。虽然琅邪王氏失去了优先作官的权力,但仍保留了与其它名门大族通婚的优势,故无论移家何处,仍然需要保持“琅邪临沂”的籍贯。这在当时是实际上的需要,后来的史学家刘晌、欧阳修、宋祁等修《唐书》时,认为旧士族已基本上解体,在已经搬迁的户中,用不着保留他们的旧郡望了。怎知这想法与唐朝已解体的旧士族想法不同。不细阅大量出土的墓志铭,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
(3)唐代,作为有种种特权的统一大门阀士族的琅邪王氏,虽已解体,星散于四方,但在族姓传承关系上,他们始终认为与魏晋南北朝的琅邪王氏是一系相传,当中并未断缺的。上录各志中,介绍祖先的写法大体上说有三种:一是开头从周灵王太子晋及秦王翦、汉王吉写起,中间记载十一或十三代祖晋王导(少数从王览算起)以后记曾祖(多数上溯上萧梁朝王氏或陈、隋王朝)、祖、父的名讳官职。二是先记晋代祖先(王导、王览而外,还有一个以右军为远祖的),再上溯三代,详记曾祖以下名讳,不涉及周、秦、汉的。三是只上溯三代祖先,不及两晋。引录的墓志后面两类记法占多数。这三种记法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唐代琅邪王氏子孙,无论族中主体迁至何处,都以郡望琅邪标明自己这个家族,不像现代某著作将琅邪王氏分成琅邪世、江左世以及咸阳世三部分,有意缩短琅邪一系存世的时间。其实《旧唐书·王方庆传》就否定了这不知何人想出来的什么江左世、咸阳世。王方庆对武则天说:“臣十代从伯祖羲之书……太宗购求,先臣并已进之……又进臣十一代祖导、十代祖洽、九代祖珣、八代祖昙首、七代祖僧绰、六代祖仲宝、五代祖骞、高祖规、曾祖褒并九代三从伯祖晋中书令献之以下二十八人书,共十卷。”祖孙承继关系从十一代祖王导开始。一代一代,细细数下来,直到被称作“咸阳世系”之祖的王褒,分明都是一家人。又称王羲之为十代从伯祖,称王献之为九代三从伯祖,如此紧密的家族,又均自认为琅邪临沂人,哪能将他们强分成什么江左世、咸阳世?墓志铭中所引录各篇,均身为唐代人,述其曾祖,大部分是齐、梁、陈人,亦均是南朝琅邪王氏家族中人,更可以为证。笔者特别指出此点,旨在就琅邪王氏在一系承传上用文献及出土文物两重证据,反驳“天下王氏出自太原”的说法,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为琅邪王氏正名。
(4)在翻阅《唐代墓志汇编》中对王姓的墓志,作了个统计。其中太原王氏后裔最多,其次为琅邪王氏。再其次《如洛阳王氏、巩县王氏、北海王氏、京兆王氏、偃师王氏、山阳王氏、交河王氏、壶关王氏、雍州王氏、狄道王氏、河内王氏等等,就很零星了。许敬宗、李义府等令孔志约、杨仁卿等人修《姓氏录》以代替《氏族志》,不过加进了一些武后族人和当时五品以上官人家族。其原有各郡旧世族,大体依旧,此书也未传下来。开元年间问世的《姓系总录》,是多名学者修成的一部大型官谱,如今也看不到了。其后存于今日的有林宝纂修的《元和姓纂》,其中王姓部分,以太原王氏与琅邪王氏为首,共提出了十六个郡望(不算岑仲勉先生补入的),大约就是赵宋学者提出的《广韵》所载王氏二十一望的根据。但是这十六望除了太原、琅邪二望来,多半未反映在《墓志汇编》中,不知何故?从墓志铭加上文献资料研究王氏二十一望定于何时,以得出一个可信的说法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5)上录各篇中,有的可以补正史记事的欠缺。如琅邪王氏四相中的王璇,前文所找到与他有关的资料,只有《新唐书·宰相表》所记的入相年月以及25天以后五相同日贬于岭南。又考知是为武后酷吏所害。他后来是否放回朝中呢?未找到文献记载。今所录《王同人墓志铭》(编号开元二九二)中却记下了王璇后来的结果。首先记他任同中书门下平章后,后面接着记下了任殿中监,可能是中宗即位后召回所任的朝官。以后又记赠越、衢、温、婺等四州刺史,是死在殿中监任上的赠官,更应该是中宗或睿宗以后的事了。他的七个儿子,《新唐表》所列的官职,也是武后贬王璇于岭南以后的官职。因为王同人任泗州刺史已经是玄宗开元年间的事。《墓志》中又记王同人的儿子王涣。这一支中与《新唐表》不同的地方有二处:一是此支祖先王猛之子三人:王缮、王纩、王续。《新唐表》将王德俭定为王纩之子,于是下面的王璇、王同人、王涣便成了王纩的孙子和曾孙。然而有两块墓志都将王德俭系于王续之下,那么王璇便是王续之孙,不是王纩之孙了。二是王续在《新唐表》中,长子德素一支,只下传了一代,即长子鼎、次子豫、三子渝、四子瑶,再下一代便没有了,似乎已经绝嗣。但王豫墓志中,却又记有下面两代的名字,即豫子秦客,秦客子照之、黯之、兼之、晤微、少微。总之这一支自晋王彬传至陈王猛、王猛人隋下传至四相之一的王璇,又下传至王涣,已至唐玄宗年问,世系相传,代代有据,丰富了唐四相中资料最少的王璇的材料,是墓志补史的功能,值得表而出之。
(6)前面列于散支的王同皎一支,只记他曾祖父王宽,他尚中宗女定安郡主,参加了张柬之等五大臣杀张昌宗、张易之、逼武则天退位的行动,立了功。后来又随李多祚等讨韦后与武三思,失败了,被韦后所杀。睿宗即位,平反了这件事,似乎只是一个昙花一现式的人物。但以墓志为主,可以将这一支列一个表,一直到唐德宗时,而且显赫人物众多,与王难得一支,加上王猛王鼒两支,可以称为琅邪王氏由南北朝进人隋唐的四大支,今列简表于后王宽——王知道——王同皎——王繇——王训——王支(贞素、贞镒)其中王同皎尚定安长公主。王繇尚永穆长公主,赠太子太傅。王训娶嗣纪王铁诚(唐太宗孙)的季女。同皎的侄子王丘(其父同晊)仕至黄门侍郎、尚书左丞。中书令萧嵩欲推荐他为丞相,他让与了韩休。这一支系可谓名臣累累。在两《唐书》中却介绍得不多。
(7)还可以从墓志中理出人所未知的几支,下面举出二例:
王览——王裁——王导——王洽——王殉——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王燕——王弘训——王方智——王固己——王玙。
这一支,在《新唐表》中本来也有记载,而且代代不缺。但是在王鼒之下写作弘直、方庆、曒、仲连、绍、玙。王玛就成为王方庆的直系孙了。今《大唐故忠王府文学上柱国琅琊王府君(固己)墓志铭》中明明写道“嗣子玙”,那么玙该是王方智之孙,而不是王方庆之孙了,这就打破了王方庆一支三宰相(王方庆、王玛、王抟)的旧说法。哪一种说法正确,尚难确定,举出此例只证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与出土墓志有时不相符合(不只一处)而己。
王守贞——王希隽——王炅——王曰云——王宗儒——王虔畅——四子:王处温、王琏、王处修,王处谦
这是一个新支,王守贞为唐初人,共七代,已至懿宗咸通年间。他们也是代代为官,且有政绩的,倘若没有墓志出土,名字事迹怕早己湮没了吧。
注释:
(1)范文澜《中国通史》第3册4页。
(2)杜佑《通典·选举二》。
(3)杜佑《通典·选举--)。
(4)《隋书·炀帝纪》大业三年四月事。按:炀帝诏书中十科为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秀,才堪将略,膂力骁壮。
(5)王定保《唐摭言》:“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而唐长孺先生在《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397页中说:“炀帝时进士考试的科目不见记载,从唐初制度推之。可知所试者为策,正与秀才所试者同。所以设置进士科,可能由于秀才科名太高,难以录取,各州又不敢贡举。”可见隋炀帝时已经专重进科了,时间必定在大业3年lO月十科取士之后。
(6)此名称据《旧唐书·王同皎传》而言。而《新唐书·诸帝公主传》则记武后长安年间,她始封新宁郡主,唐中宗即位后,才晋升为定安公主。
(7)徐松《登科记考》。
(8)据后文所录的《王同人墓志铭》,王德俭的父亲(王璇的祖父)是王续而非王纩。
(9)王绍宗、王玄宗二人,两《唐书》有传,本志可补其族人迁江都之经过。
(10)崇五代生览:可以试作一表,资参考:王崇——王遵——王音——王仁——王融——王览。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