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孙和平·论父母先辈留给我们的家庭文化遗产

2020-04-19 10:49:11来源: 南溪月亮湾

打印 字号: T|T
     向有“国学”、“家学”之说。家国同构,关于家学的研究,在现代条件下,或可成为“家庭文化遗产”的范畴,得到应有的学术文化地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文化遗产则应是细胞的内核,其生命活力的价值元素,来自于它固有的文化基因。中国有着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发掘研究家庭文化遗产,正是促进家庭教育传统得以弘扬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家庭文化遗产从来都是家学渊源的基本构成部分,为家庭成长教育提供着重要途径和良好方式。
     千百年来,家庭文化遗产的基本载体是家谱、家规家训(包括庭训)、家风,是家塾,是作为家庙的宗族祠堂等等。尤其要指出,姓字,是祖先图腾崇拜的产物。姓字神圣,不可亵渎,不可侵犯。在中华家庭文化遗产中,姓字,居于首要位置,具有纲领性意义,在文化亲和、凝聚及精神动力作用方面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对于每一个姓氏来说,姓字所蕴含的内涵,有待充分发掘研究,充分认识,使之真正成为姓族的一面光辉旗帜,引领前进。
      但要认识到,在现代学术思想理念引导下,也需要从各个家族的这些历史个案中进一步加以发掘、整理和研究,汇集更具现代价值意义的家庭文化元素。这样,家庭文化遗产才可能在现代意义上得以确立,家庭文化传统才更有可能得以发扬光大。本文拟就白岩河孙氏家庭文化遗产的若干方面,做出一定的个案分析,实证性地说明,孙氏先辈留给我们的家庭文化遗产,它的文化价值意义,它给予社会的积极影响,它给世世代代后人所可能产生的精神动力作用。
       一、 父母先辈留给我们的家庭文化遗产
      民国十六年(1927)九月间,白岩河孙氏六世祖妣孙吴氏正在院坝里晒着新谷。乡村宁静,天空碧蓝,忽然,一只鹰从空中猛扑下来,抓起一只小鸡,正欲腾空飞去。一瞬间,祖妣下意识举起木制刮扒,恰与鹰猛力撞上,鹰当即撞落在地。小鸡幸免于难,鹰却死去。祖妣从此郁郁不乐,被一种“带命过”的原罪感困扰着。迷信者亦认为不吉。不意两月后,祖妣担粪水浇菜园子,偶将脚踝骨扭伤,肿痛不已。祖妣顿感绝望,认为是上天报应开始。家人请医用药,百般呵护照顾,祖妣拒不接受,最终不治而亡。
      此一旧事,充满着美丽崇高而凄然不已的人性细节元素,是我族之珍贵历史记忆,令我后辈悲情感动而倍加珍惜。我们从中看到的是先辈人的坚毅诚笃的宗教信仰、对自然的敬畏态度和超然而不无壮烈悲剧性的生命态度,以及纯洁无暇的内心世界。当然,也不能不从中认识到,那个时代的非科学态度和不无愚昧的落后意识。但其落后性无法遮盖她的人性光芒,那崇高的烛照般的光芒将永远照耀我们后辈的心灵道路。这一旧事,特具家庭文化的价值意义,涵盖了家庭文化的诸多内涵,值得深入研究。
     敬爱的父母亲,一辈子作清白良民。这清白,就是留给我们后人的一笔财富。所谓清白,强调性的说法就是清清白白,既是历来就社会政治管理而言,也是就个人的为人处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言。无论民国时期,还是人民共和国时期,无论是在社会、在家庭,在待人接物、在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左邻右舍街坊,父母大人都是以良民的身份,诚实劳动,诚实生活,诚实做人,诚实待人。正如一幅古老门联所概括的那样:忠厚留有余地步,和平养无限生机。而这正是中华乡村社会家庭、家族的传统特点。忠厚,是就家风而言,待人接物,以感情质朴淳厚为主体;和平,是就人格说的,说话做事,以态度平静谨信为根本。难得父母亲一辈子作好人,做好事,清清白白,也就活得正正堂堂,顶天立地,赢得了清白良好的家声,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好评和羡慕。父母从不曾有半点不好的名声,这让我们从小都深深敬仰父母的为人处事作风,从不曾听说半个不好的社会评价。正如母亲大人生前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的那句话,“一个鸡蛋吃不饱,一个骂名背到老”。
      正是父母的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我们深受感染教育,我们的心灵和精神传承了“清白”的道德文化价值。对不仁不义的事,我们深怀羞耻之心,处之以慎独,独善其身。唯有清白,所以轩昂;唯有清白下的诚实,所以打动人心,感动上帝。
      父母亲一生饱经风霜苦难,积淀为深厚的悲悯之情。这种悲悯之情,对人生来说,对后人来说,最终会氤氲而升华为博爱、同情心和责任使命等诸多特具社会价值的观世音感情和文化精神。因此,文学艺术方面有一个说法:美丽的忧伤。
      悲悯是人类一笔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这种悲悯,早已融入生命基因,深深遗传给了我们后人,深深感染了我们后人。父母去世这些年,我们常常回忆起他们的平生苦难。比如父亲被算计而抓去作壮丁,家庭为此而陷入绝境,是母亲四出奔走救赎,最终由中间人出面,佯装好人里外勾结,叫拿钱取人。母亲拿出多年私存的8个大洋,在押解进城的马号幺店子包一席酒菜招待兵丁,在酒酣之际,父亲假以逃跑进入深山密林,兵丁朝天鸣枪几声了事。像当今外出打工一样,父母从此后进入开江县首场的普安大镇,居无定所,受尽辗转搬迁之苦。食无田土,一家大小吃了上顿找下顿,那境遇、那苦难,可怜都让我父母摊上了。
      下午,去三姑房间,她老半躺在床前,我于是在床边坐着陪她说说话。我一向有个充满人性化的做法,给老人孩子压压被子,特别是腿脚部位,轻轻地、细细地,把被子压得熨贴,让人感受到巴适,温暖。今年以来,老人每天卧床,已难得下地。精神大不如从前,但不断地自己跟自己说话,对话,内容全是记忆中的过去,声气洪亮,语调亲和。今日,她提到他的兄弟孙易乾,说,他是个精灵(聪明)人。吃饭时,她老又说,把那碗饭端给我弟弟。我不由想到,这些年家庭对故去亲人的忆念频度,也就是前辈人被提起的次数。由此而意识到,对家人、后人,要倡导多作回忆怀念,多从中发掘那些过去不曾认识到的价值内涵。要深刻理解并传承千年来的一个民俗习惯:每逢佳节,用餐以前,都要为父母亲人摆上筷子、酒杯,以肃穆祈祷的心情,敬请亲人入座,敬酒、用菜。这是一个充满人性深情的中国民间风俗,反映了家庭文化遗产需要从一个大大的“孝”字入手。古话说,“后人会挣不如前人会困”。所谓“会困”,是指前人因后人有出息、有作为而得到慰藉,亡灵也就安息了。这也说明,后人有出息了,有作为了,就是对父母前辈的最大的行孝。有出息、有作为,自然就会让父母先辈安享晚年,过得康乐幸福。只有让父母前人得到安息,后人的心灵才会真正得到快乐幸福,才可能真正振发精神,奋发图强,从而发达起来,强起来。
      回忆父母离去后的这些年,我自己最怀念着的就是他们,几乎天天都想起父母的音容笑貌、言论行为。随着我自己的进步、提高,我从二老那里,新发现了不知多少的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新收获了不知多少感情润泽和精神培育。我的人文研究,就是从家庭父母朴实厚重的文化人格孕育而开始的,其文化的熏陶、言行的教育,有着数十年的历史环境,耳濡目染、口授心传,感同身受,体现了农耕时代文化传承的固有形式、完善内容。
      对于我们的先辈,我们虔诚地追怀,纪念,不但使先辈在天之灵得到安息,更纯洁了我们的人生世界,更调适了我们的心灵美好,这一内在文化机制的运行,是我们世界美好的必备条件和基础,是增强人文精神培育的一个很好方式和途径。
      什么是人文?人文,就是一种根植于内心的素养,以承认约束为前提的自由,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摘自《国家人文历史》)。对亲人多做回忆和怀念,不就是培育我们心中的善良吗?不就是培育我们的人文精神吗?
      二、家庭的宗教式感情维系及其社会文化价值
     回忆过去在老家,母亲对父亲的说话做事那真是百依百顺,对父亲的生活起居那更是百般照顾,无微不至。记得那些年物质生活匮乏,父亲每逢赶场天,疲累不堪地下班回家,母亲总是将预先煮好的肉丸子热汤端上桌,让父亲独自下饭享受。为此,我一度不满,私下找母亲讨说法。母亲便微笑着连哄带劝地说,家里全靠父亲做活路,很辛苦,你要懂事哟。后来岳父母到成都来与我们同住几十年,他二老也是相亲相爱,互相关心照护。如此地相依为命,共同生活数十年,直至终老。对这一事实现象,我曾是深受感动,但毕竟年轻,多少有不理解之虞,直到中年后才开始有所感悟。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精神现象——信仰,或曰图腾崇拜。信仰演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产生宗教。除了宗教,民间尚有大量而多样的信仰存在,谓之曰“民间信仰”。宗教信仰是人类客观存在的一种精神现象,起什么作用呢?或曰:安抚心灵,或曰:和谐社会,包括平衡自然人文生态。
      于是,从父母前辈那里的宗教式感情意识到,在一个家庭,父母子女之间的爱、夫妻之间的爱,如果包含了宗教式相互崇拜的感情和精神信仰意味,那么,这个家庭一定是充满温情、和谐,充满质朴、淳厚,家庭关系一定是巩固、长久的。反之,夫妇间互相不讲感情,不信任、看不到对方的优点,甚至互相看不起,自私自利,你瞒我哄,全然说不上相互信任、相互敬重、相互崇拜,那么,这个夫妻关系不要说恩爱甜蜜,可能连维持下去都很困难。
      家庭内部的宗教式感情,还特别包含了祖先图腾崇拜。这是中国泛神崇拜的一个主体性组成部分,形成积淀为最具生命力和精神力的民众信仰。在很大意义上,比一般宗教来得强烈、久远而且深厚。祖先图腾崇拜既然是一种信仰,是一个精神现象,那么,姓氏演变的历史过程、历史真实都反而变得次要甚至无关紧要了。好比西方宗教的耶稣,其人的有无、真实存在与否,已不是人们最主要关心的了。
      获得如此一番理性认知,我的情感世界仿佛也上升了一个高度。我由此进一步感到,我的生身父母及老一辈人,他们的心灵境界、他们的文化情怀,对我们后人是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啊。我常常忆起古远乡村生产生活的那种从容安详,那种平静和安宁,于心有说不出的愉悦和追慕。我后来深深意识到,那是由于乡村生活是融汇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充满宁静优美的田园牧歌风情,每一个生命都处于最佳的自然状态,人性因为自然状态而舒展平和,于是从容安详。这一点,恰跟城市生活及其紧张节奏所表现出的浮躁相反。浮躁是反人性的,目前中国城市环境的环保较差,在很大程度上是背离人性的。今天的城市人有几个真正具有宗教式情感和信仰?如此芸芸众生啊。
      三、孙家人,活得有志气、有尊严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由于社会贫穷状况日益严重,物质匮乏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距也日益扩大,到“四人帮”倒台之时,国民经济已临近崩溃的边缘。
     改革开放以后,生活发生很大改变,渐渐好转起来,衣食不愁。但农村毕竟相对落后,穷富差距尚在,很多农村人家并没从根本上脱贫。贫困问题,尤其是农村的贫困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的社会,一时不可能有大的改变。居住农村的孙家人本来就多,贫穷状况也就特别普遍。三十年来,社会逐渐恢复了正常的人际关系往来,亲戚自然恢复走动,走得频繁而亲密了。但即使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农村孙家人仍然从不上街给本家人添麻烦,也从不向人哭穷啊诉苦啊什么的。根据调查,孙家人从来没有当讨口子外出乞讨叫化的事情发生。联系文化传统扭曲的“贱民意识”存在,我孙家人的可贵之处显现了出来。我孙家人就是这样,活得有志气、有尊严。
      中华文化告诉我们,国家民族和个人实现自强的途径和方法必须首先自尊,而后自信,再后自立,最终自强。自尊——这是人格的确立;自信——这是精神的鼓动;自立——这是行动的贯彻。为了自强就必须战胜自己,摒弃和控制自身的缺点;为了自强,即使身陷逆境,也要以庄敬自强的精神状态,泰然处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正是民族精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已成为时代强音,极大振奋了国人的精神,提升了国人的文化认知。这一形势下,我们宗族基金会这些年来的工作成效,在于家族亲人们得到了温暖和振奋,受到了鼓励和教育,看到了家族的希望和前途,提高一步来说,也就是提升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了家族文化凝聚力、亲和力、精神动力,提升了家族的整体性文化水准和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为家族的、个人的健全人格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全社会的和谐起到了一点作用,为国家的社会文化建设起到了一点作用。这个成效,也使我们备受鼓舞,更深刻地看到了族事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让我们孙姓儿女,继续弘扬家族文化精神的优良传统,在各条战线积极投入到国家的文化建设上来。
      四、我们对于家庭乃至家族的责任和义务
      活到现在,渐入老境。回忆平生数十年来,长期给父母长辈拿钱以敬孝顺、给弟兄姐妹拿钱以表关心、给儿子拿钱以助其长成,给侄儿侄女等晚辈拿钱以示关怀,该做的、该尽心的,都做了。哪怕一时手紧,也都做了。才发现,过去年代,长辈们都穷,兄弟姐妹都是拿低工资养家糊口,晚辈们都还没有更多收益,因此,他们不可能给我拿钱,我也不曾想他们拿钱。看来,命中注定,我该多一点付出。因为收入稍多,比起来宽裕得多,我当然应该多一点关心、支持,多一点义务、责任和使命,因为,在这个世上,我们弟兄姐妹亲人生活着,总还得有一点指望嘛,总该得到一点亲情的关照和安慰嘛。要不的话,一个家庭的生命光彩会黯然失色,谈何勃然生气?谈何温暖?谈何希望?才发现,我们真正给力的,是亲情的温暖和希望,是家庭的勃勃生机,是家族血缘的无限生命动力。
      十多年前,我们把家庭内部孝敬、关心、支持等的情感理念放大一点,通过建立家族基金会的组织机构,开展活动,不断加以推动、实施,让我们所有的宗亲族人都欣慰地感受到来自家族血统的亲情活力,看到家族的亲和与凝聚,生气和希望。这样一来,家族的生命力大大增强,亲情祥和的氛围更加浓厚,家族的整体文化能量和水准空前提升,家族文化得到切实的进步和发展。才发现,这一切变化发展,都是家族文化在我们身上传承与弘扬的结果。
      世世代代的先辈们,他们以自己长期劳苦艰辛的生产生活实践付出,做出了哪怕是点点滴滴的文化创造、积累,最终积淀而成丰富宝贵的家族文化财富,传授给我们,遗存给我们。正是这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决定了家族今天的生命活力,决定了家族今天的进步发展,决定了将来愿景的宏大实现。
     看来,一个家庭也好,一个家族也好,一个地方也好,孕育产生一个或多个有力量的人物,有作为的人物,成就财富的人物,带头的人物,其带动、引领的作用力,会是多么重要啊。因此,家庭、家族和地方,一个庄严而艰巨的使命担当,就是培育人才,培育事业的接班人,培育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和环境基础。如此生生不息,正是国家、民族、社会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
      让我们尽到更多一点责任和义务。

世界王氏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世界王氏网所有作品、图片,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世界王氏网)” 的作品、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谢谢! 本网总机:0593-7639088,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QQ邮箱:1173471839 网易信箱:fjfdws@126.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