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连载:“太原堂”王氏寻根之七

太原王氏简史
王大良 王成
(选自《中华王氏通书》第四章“太原王氏寻根”,天地出版社2013年版)
七、太原王氏寻根之旅
扑朔迷离的太原王氏,经过历史上数千年的繁衍发展,特别是经过北朝隋唐时期统治者的刻意提携渲染,逐渐以太原晋阳王氏为象征,其祖居地太原晋阳也成为自认是其后裔的向往之地。由于历史上的太原晋阳亦即今天的山西太原市晋源区,于是,历史上的太原王氏也逐渐被认为是今天的山西太原市王氏。但在事实上,正如本章此前所述,历史上的太原王氏并非仅仅是今天的山西太原市王氏,而今天的山西太原市王氏也基本上是另有所出,并非都是由历史上的太原王氏一脉相承而来。为了进一步厘清太原王氏源流,我们不妨在寻根之旅时走近今天的山西太原市,去看看它与历史上的太原王氏究竟有何种联系。
(一)太原晋阳与王姓居民
历史上太原王氏祖居地之一的太原晋阳,亦即今天的山西太原市晋源区。这里是历史上的晋阳县所在地,在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毁废晋阳城前都是一个地方的政治文化中心。近年由于太原市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河西区的义井、罗城二个街道办事处和原南郊区的晋源、晋祠、姚村、金胜四个乡镇重新划分,合并成立该区,以晋源镇为驻地,称晋源区,1998年1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该区位于太原市西南部,北与万柏林区毗连,南与清徐县为邻,西与清徐县、古交市接壤,东以汾河为界,与小店区隔河相望。总面积287平方千米,总人口18万人,下辖晋源、义井、罗城3个街道,晋祠、金胜、姚村3个镇,96个行政村,18个社区居委会。由于历史悠久,全区有各类文物古迹95处,其中晋祠、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古晋阳遗址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这些文物古迹中,几乎没有一处获得公认的历史上的太原王氏遗迹,究其原因,大约是历史上的太原王氏多显名于外,很少有著名人士留居当地的缘故。
扑朔迷离的太原王氏,经过历史上数千年的繁衍发展,特别是经过北朝隋唐时期统治者的刻意提携渲染,逐渐以太原晋阳王氏为象征,其祖居地太原晋阳也成为自认是其后裔的向往之地。由于历史上的太原晋阳亦即今天的山西太原市晋源区,于是,历史上的太原王氏也逐渐被认为是今天的山西太原市王氏。但在事实上,正如本章此前所述,历史上的太原王氏并非仅仅是今天的山西太原市王氏,而今天的山西太原市王氏也基本上是另有所出,并非都是由历史上的太原王氏一脉相承而来。为了进一步厘清太原王氏源流,我们不妨在寻根之旅时走近今天的山西太原市,去看看它与历史上的太原王氏究竟有何种联系。
(一)太原晋阳与王姓居民
历史上太原王氏祖居地之一的太原晋阳,亦即今天的山西太原市晋源区。这里是历史上的晋阳县所在地,在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979年)毁废晋阳城前都是一个地方的政治文化中心。近年由于太原市行政区划调整,将原河西区的义井、罗城二个街道办事处和原南郊区的晋源、晋祠、姚村、金胜四个乡镇重新划分,合并成立该区,以晋源镇为驻地,称晋源区,1998年1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该区位于太原市西南部,北与万柏林区毗连,南与清徐县为邻,西与清徐县、古交市接壤,东以汾河为界,与小店区隔河相望。总面积287平方千米,总人口18万人,下辖晋源、义井、罗城3个街道,晋祠、金胜、姚村3个镇,96个行政村,18个社区居委会。由于历史悠久,全区有各类文物古迹95处,其中晋祠、天龙山石窟、龙山石窟、古晋阳遗址还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这些文物古迹中,几乎没有一处获得公认的历史上的太原王氏遗迹,究其原因,大约是历史上的太原王氏多显名于外,很少有著名人士留居当地的缘故。

太原市晋源区示意图,相传这里是历史上太原王氏晋阳支的祖居地
在晋源区一带,王姓也是一个人口较多的大姓。据前些年对晋源区前身南郊区的调查,王姓分布在全区13个乡镇230多个村庄中,总数3万余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0%左右。但论其来源,大多自称是明代兵部尚书王琼的后代。至于王琼与历史上的太原王氏的关系,我们在此前已经提及他的祖先本来不居住在今晋源区,而是在金、元时期由山西南部的洪洞县迁来的。只是在他知名以后某些文献里,或在后来编修的家谱上,才在追溯其家族的更早来源时与历史上的太原王氏联系在一起,但其可信度显然是要大打折扣的。如王琼墓前的《王公襄公神道碑》称,“宪宪王氏,出征君霸”,这里的“征君霸”虽与传说中的太原王氏始祖是同一人,但也未必就可以据此认定王琼一定是王霸的后代,其原意也可以是指整个王姓的来源。又如据说有人从当地民间收集到的光绪年间所编的续嘉庆《太原王氏族谱序》称:“王氏爵为氏。有出于姬姓者,有出于妫姓者,有出于子姓者,有出于虏姓者。若太原之王则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徙,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公世居太原,出于妫姓,为周灵王太子晋之后无疑。而子孙在秦、汉、晋、隋、唐多有显称于天下。”对于这段文字,值得我们注意的至少有两点:其一,这里说“公世居太原,出于妫姓”,意即是出自妫姓的太原王氏,与汉唐间知名的太原王氏并非同一个系统,因为那个太原王氏从来都被认为出自姬姓,这也是最起码的历史上常识;其二,这里说“公世居太原,出于妫姓,为周灵王太子晋之后无疑”,其中的“无疑”二字最能说明问题,亦即该序的作者并不能确定王琼的血缘所出,所说的“无疑”表明是自己的推断,当然也无法作为把王琼与历史上的太原王氏联系起来的证据。
总之,历史上的太原王氏晋阳一支,祖居地在今山西太原市晋源区,但这里也并非所有太原王氏的发源地,如知名更早的太原王氏祁县支就与此无关。同样,今天太原市晋源区的王姓人大多是王琼的后代,而王琼还无法让人确信与历史上的太原王氏有直接关系。王琼因祖先由外地迁居太原而称太原王氏,但这一太原王氏是元明时期的太原王氏,已经不再是汉唐时期那个太原王氏,二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不能刻意混淆在一起。
(二)太原的王姓祖先纪念活动
由于历史上的太原王氏与今天山西太原市的王姓人都可以被称为太原王氏,因此,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或者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目的,历史上的太原王氏越来越多地被当作今天的山西太原市王氏,寻根、联谊活动不断展开,使当地俨然成了海内外王姓人关注的一个中心。对此,我们可以认为是当地为天下王姓人搭建了一个活动平台,或者也可以认为是一个率先搭建的平台,相信随着寻根活动和王姓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样的平台也会在其他地方陆续搭建起来。
关于今天山西太原市开展的王姓祖先纪念活动,大约是从1986年成立太原王氏研究会之后慢慢展开的。当年,泰国三槐王氏宗亲会以相传家庙有“太原郡三槐堂’金字灯笼为线索,通过一家旅行社致函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希望代为查找祖根。其后,国务院侨办相继把解开灯笼上地名之谜的任务交给南京、太原的有关单位。经南京有关部门查证,当地王姓人相传也曾有“太原郡三槐堂”金字灯笼,还有一部书写“天下第一王”的家谱,可惜毁于文革中。由于找不出更多的线索,寻根的任务才落到太原人身上。接受任务后,太原市从侨办、政协、太原王氏研究会等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联合考察组,一步步为“太原郡三槐堂”找到了答案,并在福建南部的南靖县珩坑找到了泰国三槐王氏的祖根。1988年11月,泰国王氏宗亲会组团到太原寻根祭祖,受到山西省及太原市、南郊区、小店镇等各级政府和王姓宗亲的盛情款待,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海外第一批到太原寻根的王姓人。此后,在1990年,太原市和山西省先后两次应泰国王氏宗亲会的邀请回访泰国,从而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也为当地进一步开展王姓祖先的纪念活动打下了基础。
在山西太原市开展王姓祖先的纪念活动中,太原王氏研究会(后援会)一直发挥着桥梁作用。该会实际上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研究组织,宗旨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通过族谱研究,与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华裔增进了解,增加共识,弘扬民族文化。在成立以后,首先开展了对太原王氏的考证调查工作,派专人查阅资料,在所辖地区及山西山阴、五台、洪洞、临汾、运城等县市和陕西华阴、三元等县,江苏南京,福建福州、晋江、泉州、漳州、南靖等地,查证太原王氏的分支情况,相继写出《太原王氏之根》《太原王氏家族考》《关于太原王氏的研究报告》《泰国王氏寻根记》等论著,绘制王氏历代名人画像,还参加各地王姓人来此寻根祭祖的接待工作,目前仍在王姓研究和联谊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总之,历史上的太原王氏晋阳一支,祖居地在今山西太原市晋源区,但这里也并非所有太原王氏的发源地,如知名更早的太原王氏祁县支就与此无关。同样,今天太原市晋源区的王姓人大多是王琼的后代,而王琼还无法让人确信与历史上的太原王氏有直接关系。王琼因祖先由外地迁居太原而称太原王氏,但这一太原王氏是元明时期的太原王氏,已经不再是汉唐时期那个太原王氏,二者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不能刻意混淆在一起。
(二)太原的王姓祖先纪念活动
由于历史上的太原王氏与今天山西太原市的王姓人都可以被称为太原王氏,因此,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或者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目的,历史上的太原王氏越来越多地被当作今天的山西太原市王氏,寻根、联谊活动不断展开,使当地俨然成了海内外王姓人关注的一个中心。对此,我们可以认为是当地为天下王姓人搭建了一个活动平台,或者也可以认为是一个率先搭建的平台,相信随着寻根活动和王姓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样的平台也会在其他地方陆续搭建起来。
关于今天山西太原市开展的王姓祖先纪念活动,大约是从1986年成立太原王氏研究会之后慢慢展开的。当年,泰国三槐王氏宗亲会以相传家庙有“太原郡三槐堂’金字灯笼为线索,通过一家旅行社致函中国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希望代为查找祖根。其后,国务院侨办相继把解开灯笼上地名之谜的任务交给南京、太原的有关单位。经南京有关部门查证,当地王姓人相传也曾有“太原郡三槐堂”金字灯笼,还有一部书写“天下第一王”的家谱,可惜毁于文革中。由于找不出更多的线索,寻根的任务才落到太原人身上。接受任务后,太原市从侨办、政协、太原王氏研究会等部门抽调专门人员,组成联合考察组,一步步为“太原郡三槐堂”找到了答案,并在福建南部的南靖县珩坑找到了泰国三槐王氏的祖根。1988年11月,泰国王氏宗亲会组团到太原寻根祭祖,受到山西省及太原市、南郊区、小店镇等各级政府和王姓宗亲的盛情款待,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海外第一批到太原寻根的王姓人。此后,在1990年,太原市和山西省先后两次应泰国王氏宗亲会的邀请回访泰国,从而建立了较为紧密的联系,也为当地进一步开展王姓祖先的纪念活动打下了基础。
在山西太原市开展王姓祖先的纪念活动中,太原王氏研究会(后援会)一直发挥着桥梁作用。该会实际上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研究组织,宗旨是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通过族谱研究,与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华裔增进了解,增加共识,弘扬民族文化。在成立以后,首先开展了对太原王氏的考证调查工作,派专人查阅资料,在所辖地区及山西山阴、五台、洪洞、临汾、运城等县市和陕西华阴、三元等县,江苏南京,福建福州、晋江、泉州、漳州、南靖等地,查证太原王氏的分支情况,相继写出《太原王氏之根》《太原王氏家族考》《关于太原王氏的研究报告》《泰国王氏寻根记》等论著,绘制王氏历代名人画像,还参加各地王姓人来此寻根祭祖的接待工作,目前仍在王姓研究和联谊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今日太原的一种王姓纪念建筑
在山西省和太原市有关方面的关注下,特别是在当地把海内外王姓人到当地的寻根祭祖活动当作是一种扩大地方知名度、借机招商引资的手段以后,山西太原市的王姓祖先纪念活动变得越来越频繁,规格也越来越高,吸引更多的海内外王姓人前来投资观光也几乎成了唯一要做的工作,一系列大型活动逐步展开。在这些活动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1993年6月举办的世界王氏恳亲联谊暨经贸洽谈会、 1995年9月召开的世界各地王氏宗亲社团负责人联席会议、2003年9月举办的第六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等。1993年的王氏恳亲大会暨经贸洽谈会举办时,有来自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5个国家12个王姓社团的200多位代表参加,其间还举行了晋溪书院、子乔祠的落成典礼,以及经贸洽谈活动。在开幕式上,山西省和太原市的有关领导都发表了观点十分鲜明的讲话,无不希望海内外参会的王姓人“以恳亲联谊和经贸洽谈会为契机,积极开展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为振兴太原经济奉献自己的爱心”,同时还安排展出了以轻工、工艺、小五金、纺织、机械为主的总值约500万美元的商品,对外发布了包括工业技术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型游乐和商贸服务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的240个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显然,这时的海内外王姓人恳亲联谊仅仅成了一个搭台的摆设,真正主角还是要唱经济戏,功利主义色彩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至于第六届恳亲大会,则是与太原建城2500年纪念活动一起举办的,有来自新加坡、泰国、缅甸三国的60余位王姓人参加。此后,当地也相继举行了几次王姓寻根活动,并与招商引资联系在一起,使举办单位受益不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