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太姥王氏先祖王遐春王学贞父子刻书祝寿始末及其贡献

清代乾嘉盛世,经济繁荣,文风鼎盛。素有福鼎文化发源地之称的太姥山下的秦屿,在福建名儒游光绎、谢金銮等的倡导教化下,涌现出陶自超、余耀、王虚谷等一批饱学之士。值得关注的还有出版家、训诂学家、版本校勘学家王遐春、王学贞父子 “刻书祝寿”之事,其移风易俗的创举在当时成为美谈,对福鼎市的文化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地方人文素养的提高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一、王遐春王学贞父子及其“刻书祝寿”始末
王遐春(1760~1829年),字文周,号东岚,福建省福鼎秦屿人。王遐春祖父王仕俊,选充福鼎乡饮耆宾。父名雄,善骑射,补县廪生。遐春为长子,广颡而丰赜,躯干魁伟,声若洪钟,精文章,通医学,事二亲至孝,兄友弟于甚笃,热心公益,淡泊名利,家产殷实但乐善好施,哀寡恤孤,里闾咸钦。嘉庆壬申年(1812年)福鼎闹饥荒,王遐春带头发动秦屿富户,自捐巨款向台商采购大米十余船,平价卖给秦屿、店下、硖门等乡镇群众,得以度过灾年。福鼎县令特赐署“任恤可风”四字大匾给以表彰。与此同时,邻县霞浦七都田园皆为王氏别业。民亦绝食,泣求于王遐春,王遐春即令人稽核七都全村人丁,按人头给以救济,凡老幼男女,每口日供一升,七都群众许多人得以存活。嘉庆、道光年间,福鼎沿海霍乱瘟疫流行,王遐春与其子王学贞按古名验方变通制成药丸,赠送秦屿等处病户,救活千百家。其他还有如太姥山下才堡村之太平桥、秋溪挈壶桥(八都桥)、虎岗岭路圣寿亭,都是王遐春单独出资修建。此外,王遐春还和同宗孝廉王虚谷倡修文昌阁,并移建莲峰书院改名为龙门书院,广招生徒,延聘良师来书院教学,使秦屿成为清代闽东地区人文之薮,王遐春功不可没。
而最为人们津津乐道,追慕至今的善举是:王遐春不以家乡财帛遗子孙。值嘉庆皇帝五十寿辰(1809年)旨准天下各省督抚勿献珍奇古玩,惟许进士以贡。王遐春恰与仁宗同龄。其子学贞时任宁洋县(今宁化)训导,被福建巡抚张师诚选调省城参与编校贡书。趁此机会,王学贞恭请巡抚大人撰文制锦为其父祝寿。王遐春闻讯后,即修书一封派人送往福州告诉学贞:“称觞制锦,一事之荣耳。夫名之不存,人将焉寿?吾儿盍取古名人著作将灭仅存者,采梨伐枣先为古人寿,然后厕名校梓,得附古人之寿而为寿,此儿辈寿吾而吾恍然有以自得也。”王学贞于是敬承父命,在学友梁芷邻、赵谷士、吴清夫、李秋潭、赵文叔等人的帮助下,收集唐先贤遗书五种:《欧阳詹集》、《黄滔集》、《王棨集》、《徐寅集》、《韩偓集》,其师陈恭甫(寿祺)又增补了《林蕴集》、元代韩信同《三礼图说》和明初《十子集》中的《林鸿集》、《周元集》、《王偁集》。王学贞对以上诸书均加以一一校刊,次第告竣。巡抚张师诚听说,对此事给于褒奖,特地为之作序。而后陈文叔、陈恭甫各序《三礼图说》和林欧黄王四集。当时的学者名儒们对此事交口称誉,说:“君游文好古,表彰先哲,非其名而俱不配其名。诚古所云:狂夫之乐,智者哀焉。愚者所笑,贤者察焉。”(刑部尚书陈若霖撰,江苏学政、礼部侍郎廖鸿荃书篆:《皇清贡生王君东岚墓志铭并序》)
王遐春先生长子王学贞,名吉泉,聪颖异质,志学之年即以默写《十三经》受知于陈春淑学使之门。嗜群书,长于甲赋唐风,工楷书,深得霞浦籍按试福宁翰林院侍讲游光绎青睐,认为此子前程未可限量。王学贞无意经济仕途,嘉庆癸酉年(1813年)初赴秋闱,得了个贡生资格后,从此不再高攀,甘心到偏远的闽西山坳,担任宁洋(宁化)训导之职,为该地的文化教育多有贡献。晚年回福鼎秦屿,复又克承父志,潜心经学,编写家塾教材,纂辑有《尔雅补注》、《尔雅合璧》、《家教编》、《训导编》。此外,还多方奔走,上书福鼎县令倡修忠烈祠、石湖观、灵峰寺、太姥墓事宜和建议保障嵛山,严固海疆,戒烟毒,反暴利,禁用鹅眼小钱等公益措施。道光庚子七月之秋,英军攻陷定海,东南沿海形势吃紧,王学贞率秦屿民众于后岐港建筑海椿以防敌舰来犯;保家卫国之善举,传诵古今。现今太姥山下岩角亭定海总兵张朝发将军墓表上,尚留有王学贞撰写的挽联:“已归大海心何负,未斩长鲸死不休。”——浩然正气,鼓舞千秋万代!
王遐春、王学贞父子刻书祝寿、移风易俗之事,一时传为美谈。时过近200年的今天,人们还缅怀王氏父子为弘扬民族文化、抢救和保存八闽乡邦文献、启迪后昆“毁家兴文”无私奉献精神,在当前大力提倡精神文明,建设和谐小康社会的时期,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后辈学习!
二、王氏丛书的主要特点和贡献
目前所知道的王氏汇刻丛书有:
(一)、《王氏汇刻唐人集》七种计36卷,包括《唐欧阳四门集》(南安欧阳詹著)8卷、《黄御史集》(莆田黄滔著)8卷、《徐正字集》(莆田徐寅著)4卷、《麟角集》(福清王棨著)、《翰林集》(南安韩偓著)4卷、《香奁集》(南安韩偓著)3卷、《唐林邵州集》(莆田林蕴)1卷。以上诸书各有《附录》1卷。
(二)、单刻本:《三礼图说》(元宁德韩信同撰)2卷;《鸣盛集》(福清林鸿撰)4卷。
以上文献之卷端都有“福鼎王遐春刊”或“大清贡生王遐春刊”。卷末附有王学贞“书后”。书口下题“麟后山房”四字系王氏室名。
王氏丛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所刻之书,把原序、旧序、重刊序等一一搜罗在册,为研究版本源流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例如《黄御史集》一书就收有宋淳熙三年杨万里《旧序》,淳熙四年谢谔《旧序》,庆元二年洪迈《旧序》和曹学佺《重刻序》。
二、在原序、旧序的基础上延聘名儒硕士陈恭甫、赵文叔等撰写新序,序中对某一种书的不同版刻、版本优劣做了权威性鉴定。此外还介绍了其生平事略、师承关系,以利“辨章”、“考据” 之学术研究。
三、在《附录》里,把散见于正史、野史、笔记等书中与作者有关的各种记载加以采编,例如《翰林集》的“附录”采用之书15种,《香奁集》的“附示”采用之书20多种;《林邵州集》的“附录”采用陈寿祺录史籍24种,大大便利了人们阅读时的参考、研究。
四、在《补遗》中,把前人刻本遗漏的诗文搜集汇刊,使新刻本之内容较前充实。
五、每书之末,均附王学贞《书后》一篇,说明新刻本所作之校正、补充,所谓“详训诂,明句读”,使读者有翔实可靠之感,为通读和深入研究提供了线索。例如《欧阳四门集书后》曰:“嘉庆戊辰仲秋,福鼎王学贞敬承严谕:校刻南越诸辈先贤遗籍,明林膳部《鸣盛集》……雅意搜罗勤思勘……所据本为明徐兴公得自金陵者,属最旧本。今谨据《文苑英华》中所云集本及《全蜀艺文志》、《唐文粹》等书互相参定。”云云,可证治学十分严谨,其苦心孤诣,令人赞叹不已。
六、填补了福建出版史的空白。诚如福建巡抚、归安张兰渚《序言》所说:“闽中风气晚开。唐以诗取士。士生其时,比於汉人,无不能文者。闽则自明月先生、欧阳四门外,鲜所表见。宋元而后,秀士杰人乃称盛焉。顾今学者不善为名,於表彰先哲尤不力。福鼎王生刊行佚简,校证详核,良足尚已。”正由于王氏丛书的问世,使湮没已久的唐以来八闽乡邦文献重放异彩。让人们晓得,在朱子理学传播以前,唐末自王审知入闽主政后,由于采取“保境安民”、“开四门之学”的措施,福建文化出现了繁荣局面,欧阳詹、韩偓、黄滔、徐寅等人著作乃是开朱子“闽学”之先。诸先贤遗编之重刊,可谓功德无量矣!
近二百年来,王氏《麟后山房》丛书已先后流传海内外,已知:福建省图书馆、福建师大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厦门市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温州市图书馆、宁波天一阁、上海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以及港、台地区、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大学和国会图书馆中皆有收藏。其刻书名目有:《冶南五先生集》、《南越先贤集》、《五先生集》、《唐以来闽中乡贤遗书十种》、《明闽中十子集》及《韩内翰别集》等等。
王氏父子热心倡导文化,阐微显幽,继往开来,可谓不遗余力。时人有诗题虎头岗王氏倡建之圣寿亭曰:“盘旋千仞避蚕丛,浙水闽山远近通。客到亭前闲驻马,吟鞭一路诵高风。”王氏父子的高风亮节以及明代抗倭英烈程伯简、林卿、张鸾山,明末抗清志士黄大焞,清代道光年间抗英阵亡的定海总兵张朝发,光绪年间马江战斗中抗法牺牲的卢城,他们是秦屿人民的骄傲,也是全福鼎人民的骄傲!这正是目前大力宣传敢于拼搏争先,勇于开拓进取的“福鼎精神”的源头活水。
(特别说明:根据周瑞光先生提供的相关资料整理)
福鼎市新闻中心副主任 白荣敏 撰
编辑:王代奎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