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南渡始祖熙(亮辉)公迁澧州枫林大山坡王氏简介

2018-10-21 20:14:15来源:

打印 字号: T|T
        始迁祖王熙,字亮辉(北宋名臣王旦第四世孙)。时公三子,仕北宋太常傅士,镇守太原文职官员。据史书记载:1125年金灭辽,占据我国北方.1126年,金兵再次南犯。。1127年4月,金兵大举进攻北宋,攻破汴梁(开封),金军将京城92个府库内的所有财物席卷一空,宋徽宗和他儿子钦宗以及皇亲国戚文武大臣共三千多人一起被俘。金军满载北归,时当我祖熙公镇守太原,时太原(为并州)已被金兵围困八个多月,全国支援“太原保卫战”。时间一久,后來城中军民粮草已尽,士兵将骡子、牛马杀光吃完,以弓弦、皮甲、树皮、野草为食。守城军民战死饿死十之八九,没有一个人投降。
       太原守将王禀身中数十枪后携带长子王荀(守太原先锋)自跳汾河牺牲,据《湖南通鉴》记载:有澧、辰、沅三州出动援军共13100多人。到“宋钦宗皇帝下令各地的援军退回原地返乡时仅幸存1500人”。坚守260多天的太原重城终于失陷,享有167年天下的北宋王朝就此灭亡。那时是1127年,时年31岁的我祖熙公只好结伴隨宋室由并州(太原)疑讹、诛茆与湖南澧州的“抗金援军”回程一路由汾水直下,穿过黄河进入长江入洞庭经澧州城南的汉寿、华容而旋居枫林乡(今澧县如东乡玉龙村)大山坡。名曰《澧州枫林大山坡三槐王氏》。历经南宋、元、明、清及民国以來已繁衍生息共三十余代,近九百年。其支系已散居全国各地,后裔约有二十万人之多……。
        熙公传思恭—安世—应绅—佑徳—裕翁公共单传5代。第6代祖裕翁公配刘氏(元末年间)创修祖祠《西山庙》(西山祖庙后來经过历代多次维修、改造和扩建为上下三进,成为庞大的祖庙建筑群,古祠神态巍然,气宇轩昂,钟鼓常鸣,香火缭绕,装饰精良,内设丰富的王氏文化遗产,是我大山坡王氏自元明清至民国以來的王氏公祠;先后享有王氏子孙的香火600多年,不料遭于1954年的特大洪水被淹沒倒塌,再也未得恢复了。)生文忠、文启二子。其中文启公出承外祖张嗣,其后裔徙居汉寿、华容等地。卒葬皂角湖北岸皂角洲壬丙向。我祖文忠公配黄氏、杨氏、娄氏三妻,生八子二女。一玉,二、三、四、五(因徙迁外地,明代老谱已失,现已无从可考)名遗,六珪、七珍、八瑾。文忠公卒葬西山庙右癸丁向。
         吾祖熙(亮辉)公落籍大山坡后,以忠孝起家,耕读为业,发展繁衍到第十七代祖宜宁公时,也就是约在明末清初的长期战乱中的清顺治年间,因避战乱,由大山坡(因巨当时的军亊要道淞滋河只一里之隔)北迁山荘堡(今复兴鎮曾家村八组)。是为“澧县双龙王氏始迁祖”。《澧县双龙王氏》至今又已380余年,已传12—15代。发展人口1400多人。分别散居在湖南澧县、安乡、临澧、武陵、津市、和湖北武汉、公安、石首、松滋及川、黔、云、等地。曾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壬寅岁由明宇公创修王氏宗谱、清康熙34年(1695)乙亥重修、嘉庆丙子(1816)年三修、民国三十七(1948)年由王协武、王楚南编撰将澧县邻邑王姓各支派百余支合族四修为《澧县王氏通谱》(现存湖南省图书馆)、2012年壬辰岁孟秋续修为《双龙王氏五修宗谱》。下将两次王氏字辈載明如下:
        第一次:明宇公于明万历三十(1602)年启用字辈—澧州枫林(大山坡)王氏世代宗派(40代):运永宜从学,天心与象贤。明经承先志,世远丕家传。鸿才敦国宝,绍绪克光前。修齐士之本,作述卜万年。
        第二次:民国三十七(1948)年王楚南编撰百余支派合族的《澧县王氏通谱》五行字辈(60代):锡丞本焕先,钟汝植烈起。钊泽材灼培,镕法树照基。锦满荣秋在,録源楚熏均。鍳清权熠重,铨治乐熙坤。镐洛槐笃睦。钦浚极为型。镕润果然者,鐙澈集炬城。
       说明:第一次的大山坡王氏字辈自本支启用至今巳400多年未变,均未启用金朩水火土五行 字辈, 凡合族于《王氏通谱》的大多数王姓支派,特别是澧县范围普遍起用“五行新 字辈”。
        2018年10月15日王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