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平播后,王家在余庆山中“藏”了400年!

王家人世代居住的木瓦房前,青石板修建的房基和石墙

保存完好的雕花窗
本网讯(遵义日报全媒体记者 任然)坦泉,地处余庆县城北郊约20公里。400多年前,王氏族人的祖先到此安家,一代代繁衍至今。
与外界的变化发展不同,如今坦泉的村民还一直住在祖祖辈辈居住的木瓦房里。走进村寨,青石板建成的房基与雕花木窗,让每个初次到此的人都感受到了一种饱经沧桑的乡韵气息。
近日,记者来到余庆县白泥镇大龙村的坦泉,探访了这个“藏”在大山之中的古村寨。
“藏”在山中400年如今依旧古色古香
从余庆县城出发,车沿着山路行驶了约半个小时,记者终于来到位于白泥镇大龙村天鹅山的坦泉。到达坦泉记者看到,古村落所在的位置为山中的一片开阔地,农田不远处就是连片的木瓦房。
“坦泉是由大寨、花坪、老院子、对门寨四个村民组组成的。”大龙村主任王源告诉遵义晚报记者,坦泉现在共有130余户500多人,村民们依旧住在过去的老木房里,远远看去,成片的木屋有高有低、排列有序,非常美观。
走进大寨村民组,记者看到家家户户都住木瓦房,房屋下的房基大多用一两米长、约30厘米厚的青石板搭建而成,有1米多高,而且每家的院子也是用大块的青石板铺成,一些居民居住的房屋与房屋之间还修建了封火墙。
“这些都是老祖宗修的。”王源说,整个坦泉有数十栋木瓦房,4个村民组中,大寨组的木瓦房保存最为完整,历史最久的已有200多年,年代最近的也有近百年,而房基和青石板院子修建的时间更是久远。
不论是从木屋、房基还是从屋子的雕花窗来看,都让人觉得这些屋子并非普通人家所能修建的。究竟最初是什么人选择在这大山之中安家置业呢?
“我也是在坦泉出生、长大的。”面对记者的疑问,王源说,坦泉现在仅有四五户外姓村民,其余的村民全部姓王,而他自己也是坦泉王氏家族的一员。最初到坦泉安家的正是他们的祖先王廷荣,时间则要追溯到400多年前。
平播之后在此安家曾遭土匪劫掠
王源听家中的长辈说,坦泉王家的祖先王廷荣过去曾任吏部侍郎,因明朝万历年间朝廷镇压播州土司杨应龙,所以才随军来到了遵义。
战争结束后,王廷荣选择了留在遵义,最终和家人来到大山之中地势较为平坦的坦泉安家,就居住在如今大寨组的位置,寨中每家的房基和青石板院子应该就是那时修房子建的。400年间,王家人世代在此繁衍,人多了之后就分家,现在的老院子、对门寨村民组就是之后分出来的。
“如果不是那次遭土匪劫掠,可能还能保留些更老的房子。”王源说,大约在200年前,一群土匪来到坦泉,王氏族人惨遭土匪洗劫。幸运的是,土匪来到坦泉后,王家人躲到了附近的一个溶洞里,土匪追到洞口担心有诈,不敢贸然进洞,于是在洞口烧火生烟,企图用浓烟将村民闷死在洞里。然而洞内空间宽阔,而且还有其他出口通往山下,王家人最终逃过了灭族之灾。
命是保住了,但当土匪走后,王家人回到寨里时,发现绝大多数房屋被土匪烧毁,只剩下了房基,一些大块的青石板也在熊熊大火中被烧裂。
绝不修建砖房要将古寨保留下去
记者在大寨村民组采访时发现,除了在村民组最边缘处有一两栋砖房外,其他房屋全是木瓦房。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将木房改建成砖房呢?王源告诉记者,这是因为王家人都希望将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和坦泉的这份古韵保留下来。之所以有这样的意识,跟过去发生的一件事情有着很大关系。
据了解,上世纪80年代,在大寨村民组矗立了数百年的王家祠堂因年久失修和自然原因损毁,这让王家人很是痛心。从那之后,王家后人对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十分珍惜,保护和传承的意识越来越强。
“那一两栋砖房都是之前修的,现在我们坚决不允许在坦泉修砖房了。”王源说,几年前王家人达成共识,为了让坦泉古寨依旧古色古香,坚决不准在坦泉修砖房。如果老房屋实在无法修复供人居住,那也只能在原址重新修建新的木瓦房。
从王廷荣到现在,王家人在坦泉已繁衍到了21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少王家的后人开始外迁,走出大山谋求发展,坦泉王家过去的繁荣如今已不在。王源表示,现在大家都在考虑如何利用坦泉古寨的资源,开发当地的其他产业,提高村民的收入,从而让坦泉王家的后人继续在这里繁衍,这样才能让古寨保存下去。
(责任编辑:魏源君/实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