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世界王氏祖源在中国河南缑山

2017-10-22 11:35:41来源:南方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缑山,缑仙。两个词义不同的词,却有着同一指代——太原王氏之源出。即太原王氏发源于缑山,发源于缑仙王子晋。
  古都洛阳,石刻文献蕴藏十分丰富,在出土的大量历代墓志中,太原王氏占有不小的比例,这些王姓墓志所记众口一词地认为:太原王氏源出缑山、缑仙。缑山就是太原王氏之祖根所在,缑山仙人王子晋就是太原王氏的始祖。
  洛阳所出太原王氏墓志,在言及其得姓时,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根在缑山,得姓于王子晋;二、得姓于王子晋死后即“宾而天仙”时;三、得姓于王子晋生前“以忠谏废”和“仙游”时。                
(一)、根在缑山,得姓于王子晋:
  《唐故中散大夫荥阳郡长史崔府君故夫人文水县君太原王氏(京)墓志》载:“夫人讳京,字海无量,太原人也。宗周肇祀,缑仙命祖。” (13)
《大唐故右卫帅府亲府亲卫上骑都尉王(杰)墓志铭并序》载:“君讳杰,字韬光,太原人也。淮水灵宗,符景纯之远筮;缑山真脉,观子晋之上仙”。(14)
《大唐故兴州 司马王君(游艺)墓志铭》栽:“公讳  ,字游艺,太原祁人也。其先周王子晋之后”。 (15)
《大唐万州司法参军王(韶)墓志铭》载:“公讳韶,字伏获,太原人也。
有周太子晋之裔耳。盛德之胤,圣人之后”。 (16)
《唐故太原王府君(平)墓志铭并序》载:“府君讳平,太原人也。其先缑山之系,簪裾崇盛于晋阳,因以为氏”。(17)
《(后)梁故昌黎韩(仲举)夫人王氏墓志铭并序》载:“夫人姓王氏,本太原晋阳人。其先出于周灵王太子晋之后也”。(18)
《大唐上骑都尉王君(式)墓志铭并序》载:“君讳式,字文囗,瑯琊临沂人也。自姬水承元缑山”。(19)
《魏故威远将军凉州长史长乐侯王君(昌)墓志铭》载:“君讳昌,字天兴,太原祁县高贵乡吉千里人也。……玉根肇于子晋,金枝光于太原,弈叶冠华,领袖当世“。(20)
《隋左校署监王成墓志》载:“君讳成,字胡仁,周成康之苗裔,王子晋之后也”。(21)
《大唐故朝散大夫谯郡司马瑯琊王府君(秦客)墓志铭并序》载:“府君讳秦客,字元宾,系周储之先胤也。得氏与太原同宗,分枝自瑯琊承绪,今为瑯琊人也”。(22)
《唐故遂州长史王钧墓志》载:“唐故遂州长史王公名钧,太原祁人也。自周灵王太子晋世有令名荣位”。(23)
《大唐故太原王氏夫人(缓)墓志铭并序》载:“夫人讳缓,太原祁人也。始得姓于周灵王太子”。(24)
(二)、得姓于王子晋死后即“宾而天仙”时;
《唐故右威卫兵曹参军王府军(冷然)墓志铭并序》载:“君讳冷然,字仲清,太原人也。昔圣周灵王太子晋御六龙之驾,游九天之上,世人旌其道化,以王子之祖因为氏”。(25)
《唐故榆林郡都督府长史太原王府君(承裕)墓志铭并序》载:“公讳承裕,字文通,太原祁人也……维周太子宾天而有氏祖”。(26)
《唐故隋幽州先贤府车骑王府君(君)墓志铭并序》载:“公讳君,字昭仁,瑯琊临沂人也。若夫疏脉天津,枝沿紫府,神游霄外,控鹤三光,摶扶摇而上,征降氏祖于兹”。(27)
《唐相州汤阴县故令王筠(君德)墓志铭并序》载:“君讳君德,太原晋阳人也。若夫周储,鹤引叶令,凫游仙客之后”。(28)
《王普贤墓志》载:“魏故贵华夫人王普贤,徐州瑯琊郡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人也。氏胄之萌,厥源远矣。嵩崖整其鹤驾,洛浦萃其笙歌,惟剪惟阳,资文允武,庸昭秦篆,道光汉牒”。(29)
《魏故辅国将军徐州刺史昌国县开国侯王使君(绍)墓志序》载:“君讳绍,字安宗,徐州瑯琊郡临沂县都乡南仁里人也。姬文以大圣启源,子晋以储仙命氏。自兹厥降,叠映崇辉,或冲素累条,或负芳联萼”。(30)
《魏故持节侍中司空尚书左仆射骠骑大将军徐州刺史王公(诵)墓志铭》载:“公讳诵,字国章,徐州瑯琊临沂人。导遥源于神迹,启圣胄于仙储,洪流与江河并逝,极峰共嵩岱争耸”。(31)
《唐故中大夫使持节都督兖州诸军事守兖州刺史上柱国王府君(英)墓志铭并序》载:“府君讳英,字人杰,太原祁人。昔后稷播时百谷,王发奄有百方;子晋玉笙以宾天,孙满金鼎而对楚。”铭中首句又曰:“凤笙仙裔,龟组代纽”。(32)
《大唐故抚州刺史兼史御史太原王君(沼)墓志》载:“君讳沼,荥阳管城人也。周太子晋启胄于洛滨,魏司空昶望美于太原;世叶蝉联,著为邦祖” (33)
《唐故东都留守押衙兼右衙兵马使知将事太原王府君(公亮)墓志铭并序》载:“太原王氏之先出自姬姓,始祖周灵王太子遁云輧羽驾白日上升,自后历秦汉魏,迄今轩冕不绝,皆有显称,号为茂祖”。(志存洛阳师范学院)
《隋故昌黎王府长史王君(逊)墓志铭》载:“君讳逊,字孝让,江东瑯琊临沂人也。发源华渚,构趾高丘;长兰以远,高峰以峻;而羽仪弃世,冠盖相望,羽驾白日上升,领袖当时,珠玉连响”。(34)
《隋故王香仁墓志之铭》载:“君讳德,字香仁,其先并州太原人也。周王至德,设明堂以配天;副主登仙,乘白鹤而轻举。珪璋世载,冕相承祖”。(35)
《隋故将作监甄官丞衙君夫人王氏墓志铭》载:“夫人王氏者,太原人也。昔子晋轻举,落落蹑于云霄;子乔腾跃,俄俄游于星汉。仙贵既出,公侯迭出”。(36)
《唐故国子司业赠庆王傅侯府君夫人王氏墓志铭并序》载:“夫人姓王氏,其先太原人也。自周传庆,分太子之仙宗”。(37)
《有唐安平县君赠安平县夫人王氏(媛)墓志》载:“夫人姓王氏,字正一,太原晋阳人也。周储庆灵旧德光兮百代”。其铭曰:“帝子登仙,王家有后”。(38)
《唐故文林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城刘府君夫人太原王氏墓志铭并序》载:“夫人太原王氏,其命氏之源帝胤仙宗”。(39)
《丰王府户曹陇西李府君(复)故夫人(王氏)墓志铭并序》载:“夫人姓王氏,其先太原人也。昔周文王有德受图至显,太子晋又凤鸟膺瑞,恭揖群后,,上为帝师,绵绵生人,作我王氏”。(40)
(三)、得姓于王子晋生前“以忠谏废”和“仙游”时。                
《大唐故上骑都尉通泉金城二县令王君(素)墓志铭并序》载:“原夫命氏之始,本乎缨冕之初,姬乔以显谏匡时。(41)
《大唐故郑州司马王府君(晏)墓志并序》载:“君讳晏,字光庭,太原人也。本周太子晋轻储位,重仙游,时人号为王家”。 (42)
《唐故朝散大夫守尚书吏部郎中兼侍御史支知杂事上柱国临沂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瑯琊王府君(衮)墓志铭并序》载:“王氏之先,本于周灵王太子晋,以忠谏废,天下人谓之王家”。 (43)
综观以上三种情况,均认为缑山就是太原王氏的祖根所在地,王子晋就是太原王氏的始祖。只是第二种情况显然是附会了《列仙传》所记王子晋升仙的故事,并非指得姓于升仙时或升仙之后。
王氏起源于东周中期,此前,王只是统治者的尊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还未作为姓。公元前六世纪,周灵王贬太子晋为庶民,流放民间,虽然子晋由太子成为了庶民,但老百姓还是认为他是王家的人,因此得姓为王。
《通志·氏族略序》中说“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女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以官為氏者,太史、太師、司馬、司空之類是也”,“ 以爵為氏者,皇、王、公、侯是也”。汉代应劭《风俗通义》中说:“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这段话道出了氏的主要来源。氏与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然而,“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顾炎武语)。古人很早就懂得“男女同姓,其生不蕃”。《通志·氏族略序》记载古代的婚俗:“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大约战国以后,姓与氏逐渐混称。至今说起姓氏,专指姓,而姓与氏已无区别。
周灵王太子晋因谏灵王壅谷水冲撞了父王,而被废为庶人,从王公贵族变成了一般的老百姓。换句话说,是周灵王把太子晋从周王室里开除了,太子晋从此已不是昔日周王室成员的周太子,更不是昔日可称呼的姬晋、姬乔或姬子乔了,他已丧失拥有最尊贵的周王室之姬姓的权力。但太子晋毕竟出身贵族,是名副其实的王者之后,人们因太子晋曾经的爵位而呼太子晋为王子,进而又呼太子晋为王子晋、王子乔、王乔,并指其居家为王家,从而去姬为王氏。这不是简单的推理,是当时社会环境的造就,这与《通志·氏族略序》所总结的“以爵为氏”的命氏原则也是合拍的。事实上,正如以上篇中所提到的,先秦时期屈原就已经在《楚辞·远游》中称太子晋为“王乔”、“王子”;《逸周书》也称太子晋为“王子”。
太原王氏后人把缑仙王子晋奉为“命氏之祖”,把缑山拜为祖根之地,还散见于其它石刻文献。
唐清海军节度掌书记王涣远官番禺:(广州),死葬南海县之北石乡庠口原,1954年广州市越秀山镇海楼后发现其墓志石,题《太原 王府君墓志铭》载:“夫太原王氏之世绪源流,清风懿秀,考始本乎姬姓,因族出自缑仙”。(44)
 福建开闽王氏,是东南沿海及海外侨胞中很有影响的一个王氏家族。福建、广东、香港、台湾以及泰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王氏家族,大多是“开闽王氏”的后裔。五代十国时闽国的开国皇帝王审知,由于其治闽期间,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树颇为突出,被尊为“开闽王”,也被推崇为“开闽第一”。1981年3月在福州北门外莲花峰闽王王审知墓中出土的《闽王墓志》载:“闽王讳审知,字信通,姓王氏,其先瑯琊人也。缑山远裔,淮水长源。自秦汉以穹崇,历晋宋而忠烈。辉华阀阅,爰赫祖宗”。(45)《唐王审知德政碑》碑铭曰:“淮水长清,缑岭方宁”。(46)
《王仁皎碑》,全称《唐故开府仪同三司赠益州大都督上柱国祁国昭宣王公碑》,碑载:“讳仁皎,字鸣鹤,太原祁人。王子宾天,启灵仙之祖”。(47)
《王世琛墓志》载:“若乃仙储启胄,王家命氏,世有冠冕,人多贤折,芬芳舄弈,史谍详焉”。(48)
从上述诸多史实中不难看出,太原王氏源出缑山、缑仙,在唐代及唐代以前就已经形成为一种共识。然而到了宋代,欧阳修在撰修《新唐书》后,情况似乎有了些许的变化。《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49)这种变化以太子晋之子宗敬为司徒为标志。由此,海外太原王氏联谊后援会编纂的《太原王氏》在言及其得姓时说,太子晋卒后不久,灵王驾崩,太子晋的弟弟贵嗣位,是为景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50)这样说不但前后矛盾而且与史实也不相符合。“系”,《辞源》释之为“束缚,捆绑”,把太子晋说成是“系姓始祖”,有附会“始祖”之意,好象太子晋是沾了儿子宗敬的光。《新唐书》所说的显然是指太子晋之子宗敬尚在洛阳司徒任上之时。《太原王氏》为了把宗敬说成是始祖,变过去时为现在时,把宗敬避居太原前后的事混为一谈,旨在向世人昭示宗敬才是太原王氏的“得姓始祖”。“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仍”,依旧之意,说明宗敬一家在迁徙之前家居洛阳时人们就已经称其为王家了。而“系姓始祖”的“系“与”得“的一字之差,便把千百年来“缑山真脉”、“缑仙命祖”之王氏后人的共识抛却,一将缑山、缑仙置之于从属、附庸的地位,这显然是有悖于史实的。
缑山、缑仙,之所以被王氏后人奉为真脉之地、帝胤仙宗,不仅是因为王子晋做为王氏的命氏之祖在缑山驾白鹤升天而去,还因缑山是王子晋殁后归葬地的原故。
《古今图书集成》载:“葬剑冢(王子晋墓)在缑山东北一里许,王子晋葬剑之处。战国时有人伐之,惟剑插立空中,欲进取之,剑作雷鸣虎啸,径飞上天”。(51)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在战国的时候,王子晋的墓冢曾经盗扰。宝剑飞入天中的记述,显然是后世的杜撰之词。在道仙家神仙学说十分流行的古代,王子晋被人们美化成为驭鹤升天的仙人形象,他的宝剑也被人们赋予了神灵之气,当盗者取视时,居然“雷鸣虎啸,经飞上天”。经过长期的流传,王子晋的墓冢遂以“葬剑冢”代之。武则天撰书的《升仙太子碑》里在谈到葬剑冢时也说“方依福地,肇其仙居。开庙后之新基,获藏中之宝剑。昆吾挺质,巨阙标名,白虹将紫电争锋,飞景共流星竞彩”。
北宋时划巩县、偃师部分地区为永安县,缑山时属永安县域。时任永安县令的张挺在《浮丘公灵泉记碑》中云:“嵩高之下,曰缑氏山,周灵王太子晋吹笙之地也。距山不远,遗冢俱存,民俗传为浮丘公葬剑之所”。其碑铭又曰:“山维缑氏,作镇其旁……仙圣之宅,其神无方……夜月吹笙,乘云帝乡”。(52)至今葬剑冢的故事还在缑山一带流传着。
话说有一天,王子晋游猎至缑山东麓黄鹿岗上,惊鹿疾逃,子晋张弓射之,一鹿中矢狂奔。子晋不觉追至缑山东北五龙之口,这里沟豁开朗,休水潺潺,一湾桃花艳开。却见岸边有一崖洞,洞口肃立着一位仙风道骨,鹤发童颜的仙翁,这就是远古神仙浮丘公。王子见状忙向老人施礼,询问逃鹿去向。浮丘公见子晋气度非凡,且又知其遭遇,顿生怜爱之情,遂有意收为门下学道修仙。浮丘公从袖中取出一只小鹿置于掌心,回子晋道:“可是这只小鹿?”说罢略一翻掌,小鹿飘然落地,迅速复原,身上还带着子晋的箭矢。子晋见此情形,方知老翁乃世外高人,连忙下拜恳求仙翁收他为徒。浮丘公为了鉴验子晋的学道决心,遂递与子晋一口上好宝剑,点化子晋连夜回宫杀掉宫妃,以绝尘念。并嘱其事后将宝剑悬挂宫门,即可来缑山修炼。王子晋学道心切,果然连夜回宫一一照办。次日,周灵王早朝,得报太子自缢宫门,灵王悲痛万分,念其爱子生前酷爱缑山,便把子晋的遗体(宝剑的化身)埋葬在了缑山。
以上故事虽为传说、演绎葬剑冢的来历,但王子晋葬于缑山之说,却有其真实性。清王昶《金石萃编》中说:“缑氏(山),周邑,或子晋死所耳,后人哀之,谬云仙也”。(53)此言一语中的!王子晋葬于缑山,一因缑山当属周邑之地,这里一峰凸起,风景秀美,交通便利,离洛阳王城很近,便于子晋棺椁的运输和日后的祭祀;二因子晋死在缑山,按道教的说法,子晋的魂魄留在了缑山。再则,周灵王念爱子生前酷爱缑山,方把子晋安葬在缑山东北麓一片南高北低的坡地上,这里便于子晋在冥府眺望洛城。也正是此故,《列仙传》的作者才安排王子晋在缑山吹玉笙,驾白鹤,升仙而去。
子晋墓,葬剑冢尚有诗为证。唐代厉元《缑山夜月闻王子晋吹笙》诗云:“缑山明月夜,岑寂隔尘氛……韵流多入洞,声度半和云……坐惜千岩曙,遗音过汝坟”。唐刘威《题子晋》诗云:“峩峩缑岭头,旧时埋剑处。至今几千年,遗冢尚如故”。清人乔履信《指说葬剑冢故迹即赋》诗云:“残照缑山坂,遥怜一苍冢”。清人王德显《葬剑冢》诗云:“鹤驾千年去,昆吾葬此丘。电光含草树,夜气冷松楸。虎啸山风暗,龙吟溪月浮。可怜仙迹远,云水自悠悠”。 
  
注释:
(1)《太平广记》卷七十,女仙十五。杨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影印本)。1995年。
(2)《水经注·洛水》。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
(3)王叔岷著作集《列仙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
(4)《大众医药网·现代医学史文献学的研究》
(5)《中国书法网》
(6)(49)《新唐书》,卷七十二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7)(8)(9)(11)《中国道教》第六编“神仙谱系”。上海:知识出版社。1994年。
(10)《偃师县志》。北京:三联出版社,1992年。
(12)《中国大学生网》
(13)(14)(15)(16)(17)(18)(19)(25)(26)(27)(28)《千唐志斋藏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
(20)(29)(30)(31)《洛阳出土北魏墓志选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年。
(21)(22)(23)(24)(41)(42)(43)(34)(35)(36)(37)(38)(39)《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32)(33)《洛阳新出土墓志释录》。
(40)《洛阳新获墓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44)(45)《小店文史资料》第三辑。政协太原市小店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2002年。
(46)(47)(52)(53)《金石萃编》。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影印民国十年〈1921〉石印“正续补正本” )。1990年。
(48)《鸳鸯七志斋藏石》。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
(50)《太原王氏》。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94年。
(51)《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63卷,缑山部。
   裴建平,号洛阳裴氏,专业拓工,室号“拓真堂”。河南省偃师市文物局商城博物馆特邀拓工,洛阳师范学院河洛古代石刻艺术馆特聘拓艺师。